期刊文献+
共找到8,2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酱油酿造中糖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静 肖婷 +3 位作者 黄学均 贺强 付彩霞 徐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0,共5页
传统酿造酱油是亚洲菜系中用来提高鲜味的调味品。以大豆、麸皮等含淀粉的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酱油中含有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等多种成分,其中以葡萄糖为主的许多单糖、寡糖、多糖等对酿造酱油的风味和品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酱... 传统酿造酱油是亚洲菜系中用来提高鲜味的调味品。以大豆、麸皮等含淀粉的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酱油中含有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等多种成分,其中以葡萄糖为主的许多单糖、寡糖、多糖等对酿造酱油的风味和品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酱油酿造中糖类的种类与含量、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酱油 糖类 形成机制 功能作用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和纯培养技术解析胀袋生抽酱油的微生物类群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玉荣 席啦 +3 位作者 易宗伟 付彩霞 葛东颖 郭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0,177,共7页
该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胀袋生抽酱油微生物类群进行了解析,对其微生物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是否可导致酱油胀气进行了验证。宏基因组结果表明,胀袋生抽酱油样品中平均相对含量大于1.0%的微生物主要由嗜盐四联球菌(Tetra... 该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胀袋生抽酱油微生物类群进行了解析,对其微生物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是否可导致酱油胀气进行了验证。宏基因组结果表明,胀袋生抽酱油样品中平均相对含量大于1.0%的微生物主要由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酸鱼联合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acidipiscis)、植物乳植物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棒状腐败乳杆菌(Loigo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短促生乳杆菌(Levilactobacillus brevis)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构成,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28.01%、25.50%、9.45%、2.49%、1.83%、1.53%和1.33%;采用纯培养技术,分离出的49株细菌被鉴定为6个属下的11个种,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破布子联合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pobuzihii)、蛋白原酶腐败乳杆菌(Loigolactobacillus rennini)和L.acidipiscis分离株占总分离株数的39.22%、19.61%、11.76%和9.80%,分离出的2株酵母菌均被鉴定为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产气验证实验发现,所有分离株均不能单独引起生抽酱油的胀袋现象。由此可见,胀袋生抽酱油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在后续研究引入培养组学策略以获得更多的分离株,亦或考虑多菌株的协同作用,对酱油涨袋这一产业问题的解决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抽酱油 胀气 宏基因组测序 纯培养 微生物
下载PDF
市售酱油产品生物胺含量的检测与食用安全性分析
3
作者 曾新安 韦桂凤 +3 位作者 李嘉洪 曹诗林 汪浪红 韩忠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7-338,共12页
为了揭示酱油中生物胺存在种类和水平,该研究采用丹磺酰氯柱前衍生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我国市售的9个品牌57种(生抽41种和老抽16种)酱油中的生物胺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酱油中苯乙胺、腐胺、组胺、酪胺是我国市售酱油中的主要生... 为了揭示酱油中生物胺存在种类和水平,该研究采用丹磺酰氯柱前衍生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我国市售的9个品牌57种(生抽41种和老抽16种)酱油中的生物胺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酱油中苯乙胺、腐胺、组胺、酪胺是我国市售酱油中的主要生物胺成分。生抽酱油中的总胺大部分在127.86~1273.40 mg/L,其中组胺和酪胺的含量范围分别在10.82~368.91 mg/L和0~582.77 mg/L之间。老抽酱油中总生物胺的含量分布范围为200.54~904.61 mg/L,组胺与酪胺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07~302.35 mg/L和38.75~479.61 mg/L。风险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生抽和老抽酱油中组胺和酪胺的急性风险指数H分别为7.69%、1.99%和2.10%、0.55%,均远低于100%,且两者的慢性风险指数E值较小,范围在0.15%~1.65%之间。另外,生抽和老抽的食品安全指数(IFS)在0.001~0.016之间,远低于1。该研究表明由食用酱油中引入的组胺和酪胺对人体健康无明显的负面危害,我国市售酱油食用安全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生物胺 柱前衍生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酱油发酵基料酱油酮的提取及分析检测方法研究
4
作者 李俊 李思颖 +4 位作者 李建新 温林凤 方祥 符姜燕 曹庸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9期130-137,共8页
选用二氯甲烷、无水乙醇、无水乙醚为提取的有机溶剂,从5种酱油发酵基料中提取酱油酮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原料中酱油酮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酱油酮的最佳液相条件为:甲醇∶水=30∶70;流速1 mL/min。从酱油... 选用二氯甲烷、无水乙醇、无水乙醚为提取的有机溶剂,从5种酱油发酵基料中提取酱油酮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原料中酱油酮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酱油酮的最佳液相条件为:甲醇∶水=30∶70;流速1 mL/min。从酱油发酵基料中提取酱油酮的最佳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其次是无水乙醇和乙醚。以萃取效果最佳的二氯甲烷为例,经过低温连续相变之后的基料,油中酱油酮的浓度对比原渣由11.190增加到91.653 mg/kg,说明原渣经过低温连续相变萃取后,酱油酮得到富集。而脱脂渣经过乙醇浓缩后,浓缩醇提物的酱油酮浓度对比醇提渣由5.134增加到27.959 mg/kg,说明经过乙醇浓缩后酱油酮进行了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酮提取 酱油 高效液相分析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法 脱脂酱油
下载PDF
传统手工业类活态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以“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为例
5
作者 侯实 沈平冰清 +3 位作者 赫永皓 冯健 陈科 马超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5期21-31,共11页
位于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的“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是“传统手工业类活态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的详细调查与持续跟踪,分析其“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结合、人与自然长期互动、持续演进”等典型特征,提炼出“中华民... 位于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的“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是“传统手工业类活态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的详细调查与持续跟踪,分析其“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结合、人与自然长期互动、持续演进”等典型特征,提炼出“中华民族创造美好生活的见证、中国古代酱油酿造技艺的代表、西南山区酿造作坊类文化景观”的核心价值,总结了“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在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中的经验,分析了保护与传承中“变”与“不变”的遗产价值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业类活态遗产 整体保护 活态传承 先市酱油酿造
下载PDF
传统酿造酱及酱油中微生物酶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史海慧 刘香英 +4 位作者 孙洪蕊 范杰英 孟悦 张佳霖 康立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酿造调味品是我国传统食品中重要的一类,其发酵过程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生命运动,微生物及代谢酶的相互作用赋予了发酵食品独特的风味和风格。文章从传统豆酱及酱油的酿造工艺、酿造主要微生物、微生物酶系的功能特性、国内外发展趋势等... 酿造调味品是我国传统食品中重要的一类,其发酵过程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生命运动,微生物及代谢酶的相互作用赋予了发酵食品独特的风味和风格。文章从传统豆酱及酱油的酿造工艺、酿造主要微生物、微生物酶系的功能特性、国内外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分析并展望了微生物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旨为生产营养、健康、美味的传统发酵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酱 酱油 微生物 功能酶系
下载PDF
把盐换成酱油做菜会更健康吗
7
作者 范志红 《保健医苑》 2024年第4期58-61,共4页
饮食控盐的好处,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吃盐太多,既不利于控血压、保护心脏,还可能伤到肾脏和骨骼。但是,少吃盐毕竟影响口味。很多人问:把盐换成酱油可以吗?有人会说:酱油不是高盐高钠吗?把盐换成酱油肯定是不行的。其实未必。和盐... 饮食控盐的好处,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吃盐太多,既不利于控血压、保护心脏,还可能伤到肾脏和骨骼。但是,少吃盐毕竟影响口味。很多人问:把盐换成酱油可以吗?有人会说:酱油不是高盐高钠吗?把盐换成酱油肯定是不行的。其实未必。和盐比起来,酱油其实有不小的健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健康 饮食 口味
下载PDF
10种特级酱油香气差异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史伊格 蒲丹丹 +3 位作者 勇倩倩 黄实宽 陈洪卫 张玉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0-260,共11页
研究不同酱油的香气差异有利于从原料和酿造工艺角度加强其风味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10种特级酱油(CB、HT1、HT2、LH、LJJ1、LJJ2、QH、XH1、XH2、WZ)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 研究不同酱油的香气差异有利于从原料和酿造工艺角度加强其风味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10种特级酱油(CB、HT1、HT2、LH、LJJ1、LJJ2、QH、XH1、XH2、WZ)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感官评价、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进一步分析不同特级酱油的香气差异及其贡献。结果表明,在10种特级酱油中共检测到86种香气化合物,其中44种化合物在10种酱油中共有。共30种香气物质的OAV≥1,其中5-乙基-4-羟基-2-甲基-3(2H)-呋喃酮的OAV(373~4698)值最高,其次为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0~1473)。WZ酱油的烟熏香较强,其酚类和酮类化合物种类最多。CB酱油整体香气强度最小,乙醇(25.775μg/L)远低于其余9种酱油;但其吡嗪类物质含量最高(182.796μg/L),其中2,6-二甲基吡嗪含量为66.256μg/L。XH1酱油的酱香与醇香较为强烈,其乙醇(147.257μg/L)含量最高,酚类物含量同样较高,其中4-乙基-2-甲氧基苯酚为18240.479μg/L。XH2酱油的麦芽香强烈。LH酱油的异丁醇(51.223μg/L)和2,3-丁二醇(57921.798μg/L)含量在所检测样品中均为最高。HT1酱油中1-辛烯-3-醇(61.219μg/L)含量最高。综合OAV与PLSR分析,乙酸乙酯、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3-乙基-2,5-二甲基吡嗪、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4-乙基愈创木酚和4-乙基苯酚为10种特级酱油香气差异的关键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级酱油 固相微萃取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活性化合物
下载PDF
谷氨酰胺酶在10 t规模酱油发酵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旭 黄小玲 崔春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0,共7页
鲜味是反映酿造酱油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谷氨酰胺酶可以催化谷氨酰胺生成谷氨酸和γ-谷氨酰肽,从而提高酱油的鲜味。文章研究了在10 t规模酱油发酵过程中添加谷氨酰胺酶对酱油中谷氨酸、谷氨酰胺、γ-谷氨酰肽、氨基酸态氮和全氮等指... 鲜味是反映酿造酱油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谷氨酰胺酶可以催化谷氨酰胺生成谷氨酸和γ-谷氨酰肽,从而提高酱油的鲜味。文章研究了在10 t规模酱油发酵过程中添加谷氨酰胺酶对酱油中谷氨酸、谷氨酰胺、γ-谷氨酰肽、氨基酸态氮和全氮等指标的影响,并对添加谷氨酰胺酶的酱油进行了HS-SPME-GC-MS分析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添加谷氨酰胺酶可明显提高酱油原油的谷氨酸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全氮含量并调节γ-谷氨酰肽的种类及含量。添加谷氨酰胺酶对酱油原油的pH值和总酸含量有小幅度影响。HS-SPME-GC-MS分析表明,添加谷氨酰胺酶的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一定变化,醇类、醛类、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都有所增加,使酱油的滋味和气味更加丰富。感官评价显示添加谷氨酰胺酶可较大幅度提升酱油的鲜味强度,小幅度减弱酱油的苦味和增加酱油的酸味,对咸味、甜味的影响较小。该研究结果为谷氨酰胺酶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酶 酱油发酵 谷氨酸 HS-SPME-GC-MS 感官评价
下载PDF
产愈创木酚菌株筛选及其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颖超 于鑫 +4 位作者 赵祥颖 刘丽萍 王新文 黄艳红 刘建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8,61,共8页
从日式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酱醪中分离获得一株能转化阿魏酸(ferulic acid,FA)生成4-乙烯基愈创木酚(4-vinylguaiacol,4-VG)和4-乙基愈创木酚(4-ethylguaiacol,4-EG)的酵母菌株JLY60-1,通过ITS rDNA测序和同源序列检索分析鉴定为Wickerhami... 从日式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酱醪中分离获得一株能转化阿魏酸(ferulic acid,FA)生成4-乙烯基愈创木酚(4-vinylguaiacol,4-VG)和4-乙基愈创木酚(4-ethylguaiacol,4-EG)的酵母菌株JLY60-1,通过ITS rDNA测序和同源序列检索分析鉴定为Wickerhamiella versatilis,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20%盐浓度下培养15 d,发酵液中的4-EG浓度最高,达13.6 mg/L。在传统酱油酿造过程中强化菌株JLY60-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离子迁移色谱法测定不同发酵酱醪中酚酸及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菌株JLY60-1可以高效转化酱醪中的FA生成4-VG和4-EG,发酵30 d的酱油中4-VG和4-EG含量分别达到16.5,30.5 mg/L,对照组含量分别为1.83,3.03 mg/L。同时,强化菌株JLY60-1还提高了酱油中醛类、酮类芳香化合物的含量,丰富了酱油香气,对改善和提升酱油品质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阿魏酸 4-乙基愈创木酚 4-乙烯基愈创木酚 Wickerhamiella versatilis
下载PDF
核桃粕酱油的研制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谭春雷 盛军 赵存朝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0,共7页
以螺旋压榨核桃粕、超临界萃取核桃粕和重力压榨核桃粕为原料,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和盐水浓度对酱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并对酱油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发酵时间为32 d、发酵温度为42℃、料液比为1∶... 以螺旋压榨核桃粕、超临界萃取核桃粕和重力压榨核桃粕为原料,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和盐水浓度对酱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并对酱油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发酵时间为32 d、发酵温度为42℃、料液比为1∶1.2、盐水浓度为13%时,3种核桃粕所得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0.75,0.56,0.65 g/100 g。对3种成品酱油进行理化指标检测,3种酱油总氮含量分别为1.05,0.93,0.95 g/dL,无盐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1.15,11.27,11.67 g/dL,均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在3种酱油中共检测出16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螺旋压榨核桃粕所制酱油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达6.16 g/dL,超临界萃取核桃粕和重力压榨核桃粕所制酱油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02,5.20 g/mL。研究表明3种核桃粕用来制作酱油的适合程度为螺旋压榨核桃粕>重力压榨核桃粕>超临界萃取核桃粕。核桃粕酱油的研制可为云南核桃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促进云南酱油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粕酱油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与鲜味和咸味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昊 李旭 +3 位作者 王文君 张淑妤 何静 赵国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0,共6页
该实验通过液液萃取、溶剂辅助风味物质提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与滋味相关(GC/O-AT)技术,从3种酱油中共鉴定出17种与鲜味和咸味相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2,6-二甲基吡嗪、二甲基三硫、3-甲硫基丙醛、1-... 该实验通过液液萃取、溶剂辅助风味物质提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与滋味相关(GC/O-AT)技术,从3种酱油中共鉴定出17种与鲜味和咸味相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2,6-二甲基吡嗪、二甲基三硫、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3-甲硫基丙醇、2-乙酰基呋喃、麦芽酚、4-乙基愈创木酚、糠醛可以诱导增强0.3%谷氨酸钠(MSG)溶液的鲜味强度。通过分子对接对气味与鲜味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气味分子可以结合在鲜味受体蛋白捕蝇草结构区(VFD),使鲜味受体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味觉信号。明析了酱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诱导鲜味增强分子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利用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实现食品减咸增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 分子对接 气相色谱/嗅闻-与滋味相关
下载PDF
酱油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及生物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雪 张展开 +1 位作者 张智宏 高献礼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9-337,共9页
酱油是以大豆或豆粕、小麦粉或麸皮为原料,依靠微生物发酵而生产的一种液态调味品。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原料中的蛋白、淀粉等营养物质进行分解,此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微生物所分泌产生的生物酶。当前国产酱油采用米曲霉沪酿3.042(Aspe... 酱油是以大豆或豆粕、小麦粉或麸皮为原料,依靠微生物发酵而生产的一种液态调味品。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原料中的蛋白、淀粉等营养物质进行分解,此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微生物所分泌产生的生物酶。当前国产酱油采用米曲霉沪酿3.042(Aspergillus oryzae 3.042)进行发酵,利用其产生的碱性和中性蛋白酶把原料中的蛋白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为酱油提供以鲜味为主的多种滋味,但仅以米曲霉单菌种酿造的酱油存在原料利用率低、风味相对差等问题。随着消费者对酱油品质要求的提高,学术界和生产企业正在通过微生物诱变、多菌种发酵、生物酶制剂应用等多种方式改善发酵过程中生物酶的种类和活性,以进一步提升酿造酱油的品质。该文重点综述了酱油酿造过程中的关键微生物、生物酶及其研究进展和在酱油中的应用,以期对利用微生物、生物酶制剂提升酱油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微生物 生物酶 质量
下载PDF
领域术语与生活语言的竞争、互动和规范——以酱油分类与命名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车飞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各行各业既有共同的语言使用基础,也带有一定的行业语言特色,形成“领域术语”并进入中观语言生活层级。酱油作为民众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在餐饮行业扮演着领域术语和典型生活语言的双重角色。市场调查发现,酱油市场存在产品分类、... 各行各业既有共同的语言使用基础,也带有一定的行业语言特色,形成“领域术语”并进入中观语言生活层级。酱油作为民众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在餐饮行业扮演着领域术语和典型生活语言的双重角色。市场调查发现,酱油市场存在产品分类、品种命名、术语规范等问题,根源在于领域术语未能很好吸收生活语言中的优势要素,实现良性互动。有鉴以此,在现行酱油国标条件下,应刚性执行标签通则,使用强制性国标并标注发布年号,市场品种名应作为次要要素在标签上加括注印制。远期目标是吸收生活语言中的强势分类称名“生抽”“老抽”,适时推动酿造酱油国家标准的新修订,统一酿造技术标准,并提升酱油酿造工艺水平,催生新品种。领域术语与生活语言的良性竞争与深度互动具有可迁移价值,是一个关涉语言竞争、和谐语言生活、新时期语言文字规划、食品安全监督、语言服务、语言产业、社会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多领域跨学科的新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术语 生活语言 酱油 分类命名 国标修订
下载PDF
提高麸皮占比对高盐稀态酱油品质及香气成分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武倩宇 耿予欢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271,共10页
该研究采用大豆、面粉及麸皮为原料制备高盐稀态酱油,探究了麸皮添加量对酱油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并分析了酱油样品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当大豆、面粉和麸皮用量之比为... 该研究采用大豆、面粉及麸皮为原料制备高盐稀态酱油,探究了麸皮添加量对酱油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并分析了酱油样品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当大豆、面粉和麸皮用量之比为7:2:1(S2)时,成曲蛋白酶活力最高,其氨基酸态氮含量(0.87 g/mL)和总氮含量(1.81g/mL)最高,与对照酱油相比,添加麸皮的酱油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发酵结束时S2、S3(7:1:2)的还原力分别比S1(7:3:0)高30.38%和20.85%,DPPH自由基清除率同样比S1高31.81%和28.59%(P<0.05)。此外,在添加麸皮的酱油中检测到了60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添加麸皮能够显著提高酱油中醛类、酸类和杂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使得酱油的香气成分更为丰富,改善了酱油的风味。研究结果有利于推进麸皮在酱油生产中的高值化利用,对酱油酿造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麸皮 高盐稀态酱油 抗氧化性 香气成分
下载PDF
梯度升温发酵工艺对不同盐分稀态发酵酱油微生物变化和风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心智 刘希 +4 位作者 徐新玉 周其洋 吴昌正 童星 欧仕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14,共9页
本文以12%和18%(w/v)两种盐分浓度的稀态发酵酱醪为研究对象,探究梯度升温(15℃-20℃-25℃-30℃)工艺对发酵酱醪微生物计数和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梯度升温工艺的低盐分酱醪样品(TC12)的酵母计数在发酵到期时比恒温(30℃)对照... 本文以12%和18%(w/v)两种盐分浓度的稀态发酵酱醪为研究对象,探究梯度升温(15℃-20℃-25℃-30℃)工艺对发酵酱醪微生物计数和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梯度升温工艺的低盐分酱醪样品(TC12)的酵母计数在发酵到期时比恒温(30℃)对照组(C12)要高1.0 log CFU/g左右,这表明酵母在梯度升温工艺中维持生长代谢时间较长。这或与发酵前期较低的温度限制了酵母过快的繁殖有关。其中,TC12的发酵到期原油的氨基酸态氮高达1.14 g/100 g,达到我国规定的特级酿造酱油标准。同时,TC12中的鲜味(19.03 g/L)和甜味氨基酸(19.32 g/L)含量较高,共占氨基酸总量约60%,呈现较好的鲜甜滋味。挥发性物质检测数据显示,TC12中的乙醇、苯乙酸乙酯、棕榈酸乙酯、3-甲硫基丙醛和苯甲醛等含量较高,样品整体呈现“水果甜香和酯香”。另一方面,高盐组梯度升温样品(TC18)则测得更多的愈创木酚和甲基麦芽酚,呈现“烟熏香和酱香”。感官鉴评数据显示,低盐分梯度升温发酵样品TC12相比恒温发酵组C12具有更高的香气和滋味得分,综合口感更优。综上所述,梯度升温工艺有利于限制低盐分(12%)发酵酱醪中酵母在前期的过快生长,保持其在发酵后期的活性细胞计数,使其能持续发酵生成更多风味物质,提升低盐发酵原油的整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升温 低盐发酵酱油 酵母 氨基酸态氮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法优化油茶籽粕酱油加工工艺
17
作者 焦艳 李宁 李建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04,共6页
油茶籽粕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氮、磷和钾等,常被用作家禽饲料或有机肥料,利用率低。该研究为提高油茶籽粕的利用率,通过模糊数学法研究油茶籽粕添加量、发酵时间、盐水质量分数和盐水添加量对油茶籽粕酱油感官评分、总酸含量和氨基酸... 油茶籽粕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氮、磷和钾等,常被用作家禽饲料或有机肥料,利用率低。该研究为提高油茶籽粕的利用率,通过模糊数学法研究油茶籽粕添加量、发酵时间、盐水质量分数和盐水添加量对油茶籽粕酱油感官评分、总酸含量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籽粕酱油的最佳加工工艺为油茶籽粕添加量39%、盐水添加量95%和盐水质量分数14%。该加工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油茶籽粕酱油酱香味浓郁,结构组织均匀。油茶籽粕酱油加工工艺的研究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加工工艺 模糊数学 优化
下载PDF
酱油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肖婷 王静 +3 位作者 黄学均 贺强 付彩霞 徐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2,共6页
酱油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调味品,色美味鲜的酱油是消费者的首要选择。在酱油酿造中美拉德反应是改善酱油品质的重要反应,其能赋予酱油良好的色泽和风味,还能为酱油的营养作出贡献,但其中的伴生危害物却是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文章通... 酱油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调味品,色美味鲜的酱油是消费者的首要选择。在酱油酿造中美拉德反应是改善酱油品质的重要反应,其能赋予酱油良好的色泽和风味,还能为酱油的营养作出贡献,但其中的伴生危害物却是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文章通过综述美拉德反应产物对酿造酱油色泽和风味的影响,揭示了美拉德反应对感官和风味的影响机制及美拉德反应伴生危害物对酱油产生的危害,以期为酿造酱油的工艺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酱油 美拉德反应 色泽 风味 危害
下载PDF
酱油中降生物胺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19
作者 吕想 刘伟 +4 位作者 林树花 邹谋勇 张淑淑 王珂瑶 张菊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86-196,共11页
为获得在酱油发酵中具有降解生物胺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从酱油和酱醪样品中筛选具有降生物胺功能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曲线、耐盐、耐酸等生长特性及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稀释分离法、双层显色培养法、生物胺氧化... 为获得在酱油发酵中具有降解生物胺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从酱油和酱醪样品中筛选具有降生物胺功能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曲线、耐盐、耐酸等生长特性及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稀释分离法、双层显色培养法、生物胺氧化酶定性检测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分析筛选得到5株高效降解生物胺的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发酵乳杆菌;其中,菌株L2112、L31B2和L41B对酱油中主要生物胺——酪胺、组胺、亚精胺和苯乙胺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3.76%、59.09%、43.38%和35.12%,菌株L2112和L41B耐酸耐盐能力均较好,在37℃、40 g/L NaCl和300 mg/L生物胺质量浓度时菌株L2112降生物胺能力最佳,在37℃、130 g/L NaCl和500 mg/L生物胺质量浓度时菌株L41B降生物胺能力最佳。该研究有望为酱油发酵体系中生物胺调控提供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乳酸菌 降解生物胺 菌株鉴定 生长特性
下载PDF
生物酶改善原酿酱油品质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程宇勤 崔春 冯云子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4-342,共9页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和盐为原料,通过多种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中国传统调味品。生物酶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改善酱油滋味、风味的有效手段。酱油的味道、香气和颜色之间的平衡作用赋予酱油独特的风味。在酱油酿造过程中,原料中的蛋白质和淀粉...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和盐为原料,通过多种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中国传统调味品。生物酶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改善酱油滋味、风味的有效手段。酱油的味道、香气和颜色之间的平衡作用赋予酱油独特的风味。在酱油酿造过程中,原料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在多种酶的共同作用下水解为氨基酸和糖类。一方面,氨基酸和糖类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酱油饱满的色泽;另一方面,这些酶解产物不仅对酱油的口感有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被多种微生物进一步代谢为各种有机酸和芳香族化合物,从而产生独特的风味和香气。此外,米曲霉是酱油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微生物,其可以产生各种酶用于原料的分解,对酱油的发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重点介绍了酱油酿造过程中关键生物酶的分类、来源及其在酱油中的应用情况,讨论了相关的微生物改良技术和酶制剂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进展,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为改善原酿酱油品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制剂 酿造酱油 菌种筛选 品质改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