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薏米酒醪色泽及风味的影响
1
作者 肖付才 李颖奎 +2 位作者 刘凯 谷俊华 王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1,共7页
该研究分别考察了商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单菌发酵,商业酿酒酵母(SC)分别与非酿酒酵母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TD)、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IO)、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 该研究分别考察了商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单菌发酵,商业酿酒酵母(SC)分别与非酿酒酵母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TD)、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IO)、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SP)混合发酵对薏米酒醪基础理化特性、颜色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C组发酵相比,混合发酵降低了薏米酒醪的酒精度、pH和还原糖含量,可增加酒醪的亮度;混合发酵增加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SC组、TD+SC组、IO+SC组和SP+SC组分别检出43种、49种、48种和4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可显著增加酯类化合物含量(P<0.05),其中,SP+SC组显著增加了苯乙醛、壬醛和3-羟基-2-丁酮的含量(P<0.05),SC组的标志性化合物为正戊醇、2,3-丁二醇、苯乙醇等;TD+SC组为正癸醇、2-甲基丁醇、丁二酸二乙酯等;IO+SC组为异戊酸、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等;SP+SC组为乙酸异丁酯、丁酸乙酯、苯乙醛等。综上,非酿酒酵母和商业酿酒酵母混合发酵有助于提高薏米酒醪的色泽及风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色泽 风味 薏米酒醪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在米酒混菌发酵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2
作者 李柔 刘源 +2 位作者 宋开阔 徐岩 王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7,共7页
该研究以传统米酒酿造中常见的两种典型非酿酒酵母,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Ca)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Sf)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时接种和顺序接种两种发酵方式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进行米... 该研究以传统米酒酿造中常见的两种典型非酿酒酵母,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Ca)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Sf)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时接种和顺序接种两种发酵方式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进行米酒混菌发酵,探究非酿酒酵母和酿酒酵母间的相互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2种混菌发酵方式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发酵特性,但在混菌发酵过程中,当Sc生物量达到一定水平(约107 CFU/mL)后,2株非酿酒酵母的生长均受到显著的抑制,生物量快速下降,而Sc生物量基本未受非酿酒酵母的影响。细胞非接触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Sc与非酿酒酵母的细胞-细胞接触是产生抑制的主要原因。Sc发酵代谢物以及酒精和营养物质含量对非酿酒酵母的生长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酒 非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混菌发酵 细胞-细胞接触
下载PDF
毕赤酵母作为基础研究的新兴模式生物研究进展
3
作者 艾聪聪 龚国利 +4 位作者 焦小雨 田露 盖中朝 缑敬轩 李慧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6,共10页
毕赤酵母Komagataella phaffii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行业,近年来,其作为模式生物的潜力逐渐受到关注。目前,酿酒酵母是最常用酵母模型,毕赤酵母与酿酒酵母在2.5亿年前分化,相比酿酒酵母,毕赤酵母进化速度较慢,更多保留了古代酵母祖... 毕赤酵母Komagataella phaffii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行业,近年来,其作为模式生物的潜力逐渐受到关注。目前,酿酒酵母是最常用酵母模型,毕赤酵母与酿酒酵母在2.5亿年前分化,相比酿酒酵母,毕赤酵母进化速度较慢,更多保留了古代酵母祖先的特征,还具有利用甲醇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能力,这些特征使其成为研究真核生物分子细胞生物学的有价值模式生物。本文总结了毕赤酵母基础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甲醇同化、过氧化物酶体生成、交配与产孢行为,以及蛋白质分泌、脂质合成和细胞壁形成等过程,旨在全面且系统地综述毕赤酵母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甲基营养型酵母 真核生物 重组表达 模式生物
下载PDF
产香酵母的筛选及其在液态食醋酿造中的应用
4
作者 杜琳琳 于鑫 +5 位作者 刘丽萍 朱立磊 赵祥颖 张颖超 韩墨 刘建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9-175,共7页
从传统食醋酿造酒曲中分离获得一株产香酵母HQ9,摇甁培养总酯产量达(7.46±0.87)g/L,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研究发现,菌株HQ9具有乙醇发酵能力,并且能够在300 g/L葡萄糖、200 g/L乙醇环境中正常生长代谢。以酿酒酵... 从传统食醋酿造酒曲中分离获得一株产香酵母HQ9,摇甁培养总酯产量达(7.46±0.87)g/L,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研究发现,菌株HQ9具有乙醇发酵能力,并且能够在300 g/L葡萄糖、200 g/L乙醇环境中正常生长代谢。以酿酒酵母JM12为对照,考察了菌株HQ9应用于米醋酿造对米醋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菌株酒精发酵制得米醋样品中有机酸、挥发物组成及含量差异明显。菌株HQ9发酵米醋中酯类和醇类等香气物质更加丰富,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等含量较高;米醋样品总酸达到(42.6±0.3)g/L,总酸中柠檬酸[(1.65±0.05)g/L]、苹果酸[(0.43±0.08)g/L]和琥珀酸[(0.78±0.06)g/L]等非挥发性酸比例显著增加。感官品评结果显示,米醋刺激性减弱,口感更加柔和,表明菌株HQ9应用于液态食醋酿造能够改善提升产品风味品质,是一株具有工业应用潜力的生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发酵食醋 产香酵母 光滑假丝酵母 感官品评 挥发物 风味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在酒类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海峰 李砷 +7 位作者 牟志勇 陆思予 艾连中 夏永军 王应洋 赵志伟 王雨馨 杨昳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3-323,共11页
不同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yeasts)发酵能力弱,乙醇耐受性低,难以充当酒精发酵的主要菌株,但其代谢产物及分泌的酶类能促进酿酒酵母降解葡萄糖等发酵底物,产生醛、酯、酸等芳香化合物,对... 不同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yeasts)发酵能力弱,乙醇耐受性低,难以充当酒精发酵的主要菌株,但其代谢产物及分泌的酶类能促进酿酒酵母降解葡萄糖等发酵底物,产生醛、酯、酸等芳香化合物,对最终酒产品的风味产生积极影响。非酿酒酵母与酿造环境中其他微生物间的不同相互作用,如有利于双方共同生长的协同作用,或是两者相互抑制的营养竞争等,都可改变体系中的发酵环境和微生物稳定性,增加风味复杂性,对酿酒酵母的生存和酒产品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该文综述了酿造酒中非酿酒酵母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酒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利用非酿酒酵母及提高利用效率进行展望,以期为优质酒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微生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酵母培养物及活性干酵母对瘤胃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苏满春 何玉鹏 +2 位作者 陈文东 李讨讨 马友记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一直是畜牧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众多的研究表明,酵母培养物和活性干酵母有维持胃肠道环境、刺激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吸附真菌毒素、增强抗氧化能力和改善生产性能等多种生...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一直是畜牧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众多的研究表明,酵母培养物和活性干酵母有维持胃肠道环境、刺激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吸附真菌毒素、增强抗氧化能力和改善生产性能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关于酵母制剂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而且作用机理也不明晰。因此,文章系统性地阐述了酵母培养物和活性干酵母的作用机理及其对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它们对瘤胃环境、微生物区系和瘤胃营养代谢的调控作用,旨在为酵母制剂在反刍动物瘤胃功能调控上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酵母产品在畜牧业上的绿色安全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 活性干酵母 瘤胃功能 调控
下载PDF
乳酸菌消除不同特点酵母抽提物中酵母味分析
7
作者 仇帅 利佳炜 +3 位作者 马春蕾 李沛 陈雄 李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1,共8页
以风味物质和氨基酸为重点,对8种不同特征的酵母提取物(FG10、FM88、FM31、KU012、FIG12LS、F58、FIG03、KA02)进行基于乳酸乳球菌和乳酸链球菌混合生物转化体系(Lactococcus lactis and Streptococcus lactis biotransformation system... 以风味物质和氨基酸为重点,对8种不同特征的酵母提取物(FG10、FM88、FM31、KU012、FIG12LS、F58、FIG03、KA02)进行基于乳酸乳球菌和乳酸链球菌混合生物转化体系(Lactococcus lactis and Streptococcus lactis biotransformation system,LSBT)去除酵母风味的研究,并对该微生物转化体系的适应性和广泛性进行评价。5种酵母抽提物经转化后不再具有酵母味,而且FG10和FM88还具有发酵酱风味。没有吲哚的产生是LSBT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转化后的酵母抽提物中乳酸质量浓度不应低于10.00 g/L。原材料的差异在LSBT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原料中天冬氨酸的缺乏和苏氨酸的过量很可能是LSBT转化不成功的原因。总体而言,LSBT适用于大多数型号酵母提取物,但对于某些特定型号的酵母提取物(如F58、FIG03和KA02),还需要探索其他微生物组合技术或发酵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酵母抽提物 适应性 生物转化 酵母
下载PDF
不同酵母发酵的白兰地基酒在蒸馏前后的香气分析
8
作者 马玥 吴元 +5 位作者 张葆春 申春华 于立娜 巩传斌 李成林 唐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0-258,I0006-I0013,共17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不同酵母(71B、KD、F33、K1、FC9DP、D254、FC9)酿造的新疆产区的白兰地基酒及其新蒸馏白兰地原酒在挥发性风味物质及香气特征的差异。通过对不同样品进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结合感官定量描述分析。结果显... 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不同酵母(71B、KD、F33、K1、FC9DP、D254、FC9)酿造的新疆产区的白兰地基酒及其新蒸馏白兰地原酒在挥发性风味物质及香气特征的差异。通过对不同样品进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结合感官定量描述分析。结果显示,添加酵母D254的基酒香气物质总量最高,果香、花香、木质香气特征更突出;在蒸馏后,添加酵母FC9和FC9DP的酒样香气属性更为丰富,其中花香、果香、木质香气属性突出,此外,FC9DP酒样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也最高。对比蒸馏前后的基酒,结果显示,除了酚类化合物及内酯类化合物,大部分香气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皆在蒸馏后有所增加,其中FC9DP样品的酯类、醇类、酸类及萜烯类化合物增加最为明显。此外,经过蒸馏,基酒去除了生青味和酸味的不良气味特征,香气品质有所改善。该研究可为白兰地酿造工艺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兰地 香气化合物 香气 蒸馏 酵母
下载PDF
橡胶树形成层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及HbHDA6互作蛋白筛选
9
作者 张世鑫 吴绍华 +5 位作者 杨署光 晁金泉 史敏晶 葛立鑫 蒋毅 田维敏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6,共12页
次生乳管是天然橡胶合成和贮存的场所,是由橡胶树树干树皮中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次生乳管的数量与天然橡胶产量直接相关,而这些乳管的数量取决于形成层分化次生乳管的频率(乳管分化能力),是橡胶树产量育种的主要指标。前期研究... 次生乳管是天然橡胶合成和贮存的场所,是由橡胶树树干树皮中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次生乳管的数量与天然橡胶产量直接相关,而这些乳管的数量取决于形成层分化次生乳管的频率(乳管分化能力),是橡胶树产量育种的主要指标。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能诱导橡胶树乳管分化且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bHDA6)能够参与橡胶树乳管分化调控。由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因此该文使用冠菌素(COR)诱导橡胶树形成层分化产生次生乳管的实验系统,以分离形成层组织为材料,构建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以HbHDA6基因为诱饵来筛选酵母双杂交文库,确定与HbHDA6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表明:(1)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的均一化COR诱导橡胶树形成层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初级文库的容量为6.34×10^(6)CFU·mL^(-1),总单克隆数为1.27×10^(7),文库重组率为100%;次级文库的容量为7.72×10^(6)CFU·mL^(-1),总单克隆数为1.54×10^(7),文库重组率为100%。初级文库和次级文库的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1.1 kb和1.2 kb。(2)成功构建了筛选HbHDA6互作蛋白的pGBKT7-HbHDA6诱饵载体,并确认无自激活活性。(3)使用该诱饵载体对构建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进行筛选,并通过NCBI_BLAST比对和去除重复以后,获得了22个与HbHDA6发生互作的蛋白,包括CLP1、ERF3、ERF4、HSP82、LARP6a、APT5、PP2A、FBA6等。该研究成果为解析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转基因改良橡胶树的产胶潜力提供了候选基因,为高性能天然橡胶遗传改良育种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次生乳管分化 维管形成层 酵母双杂交 HbHDA6
下载PDF
解脂耶氏酵母细胞工厂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何思成 张紫瑗 +3 位作者 韩雨晴 苗琳 张翠英 于爱群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5,共14页
多不饱和脂肪酸属直链脂肪酸,是机体生物膜的关键结构组分,它可以调控糖脂代谢及激素代谢,具有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等多种益生功能,对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食品、医药和饲料等多个领域均表现... 多不饱和脂肪酸属直链脂肪酸,是机体生物膜的关键结构组分,它可以调控糖脂代谢及激素代谢,具有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等多种益生功能,对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食品、医药和饲料等多个领域均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市场需求持续上升。与传统的海洋生物提取法相比,微生物合成法具有生产周期短、工艺简单、对环境友好等优势,近年来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微生物油脂逐渐成为科学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解脂耶氏酵母作为一种非常规产油酵母,因其具备高产油脂和脂肪酸的天然能力,因此成为了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首选底盘细胞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及其天然合成途径;然后总结归纳了当前利用代谢工程策略改造解脂耶氏酵母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利用解脂耶氏酵母细胞工厂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期望为未来高效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微生物细胞工厂 解脂耶氏酵母 产油酵母 代谢工程
下载PDF
腥掷孢酵母17wy1的分离、鉴定及对小麦白粉病防效初探
11
作者 王俊美 李亚红 +4 位作者 徐飞 杨共强 冯超红 李好海 宋玉立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采用26S rDNA序列对分离自异常生长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上的菌株17wy1进行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室内盆栽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测定17w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对小麦白粉病的生防效果,并通... 采用26S rDNA序列对分离自异常生长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上的菌株17wy1进行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室内盆栽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测定17w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对小麦白粉病的生防效果,并通过定量PCR技术分析小麦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PR5、TaPAL的表达模式,解析17wy1的拮抗机制,为小麦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菌株17wy1为腥掷孢酵母(Golubevia albescens),其发酵液(5×107个/mL)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1%,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58.5%和69.8%;喷施酵母17wy1发酵液后,室内显症麦苗体内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5被诱导显著上调表达。可见,酵母菌17wy1可抑制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是小麦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腥掷孢酵母 分类鉴定 诱导抗病性 防治效果
下载PDF
高温高压降解制备低分子量水溶性酵母葡聚糖
12
作者 王寒梅 刘垚 +1 位作者 何启煜 赵雪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以啤酒酵母粉为原料,利用硫酸苯酚法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分析在压力为0.1MPa时不同温度条件下降解得到的水溶性酵母葡聚糖的得率和分子量,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不同降解条件下水溶性酵母葡聚糖结构的变化... 以啤酒酵母粉为原料,利用硫酸苯酚法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分析在压力为0.1MPa时不同温度条件下降解得到的水溶性酵母葡聚糖的得率和分子量,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不同降解条件下水溶性酵母葡聚糖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20℃条件下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得率低于20%。而温度升高到135℃,pH值在3~5之间可以使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得率升高到60%~80%。pH值越低,水解时间越长,制备出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和葡寡糖得率越高。135℃、pH3降解3.0~6.0 h,主要得到葡寡糖,得率可达79.89%;pH4降解4.0~6.0 h、pH5降解6.0 h,主要得到12~100 kDa的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结果发现,高温高压降解后该葡聚糖仍以β-(1,3)为主链,以β-(1,6)为支链。但是pH值越低,β-(1,6)支链含量越低,pH3时β-(1,6)/β-(1,3)积分最低,为0.61。因此,通过控制降解的pH值、温度和时间,高温高压降解法可以有效制备不同分子量的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和葡寡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水溶性酵母葡聚糖 高温高压降解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醋醅源非酿酒酵母的鉴定及其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朱静 陈晖 +3 位作者 李亚星 肖浩 陈亚蓝 邢淑婕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51,共8页
为改善传统商业酿酒酵母酿造葡萄酒的风味与口感,以醋醅中分离的菌株JM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耐受性分析;以菌株JM、商业酿酒酵母(SC)和安琪活性生香干酵母(ADY)单菌及混菌发酵酿造葡萄酒,并对其品质进行分... 为改善传统商业酿酒酵母酿造葡萄酒的风味与口感,以醋醅中分离的菌株JM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耐受性分析;以菌株JM、商业酿酒酵母(SC)和安琪活性生香干酵母(ADY)单菌及混菌发酵酿造葡萄酒,并对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鉴定,菌株JM被鉴定为扁平云假丝酵母(Candida humilis),在发酵液中总酯产量为2.64 g/L,其可耐受3.0%柠檬酸、温度35℃、体积分数6%的乙醇及4%NaCl。在不同组别葡萄酒样品中,JM+SC混菌制备的葡萄酒品质最佳,其酒体颜色为紫红色,L*值、a*值、b*值分别为53.93、20.38、4.85;糖度为7°Bx,总酸含量为3.38 g/L,还原糖含量为22.00 g/L,pH为3.58,花色苷含量为205.52 mg/L,酒精度为12.60%vol,总酯含量为1.47 g/L;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2.21%、32.86%;酒样富含丙酸乙酯和乙酸戊酯,果香浓郁,清爽可口,具备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醅 非酿酒酵母 鉴定 混菌发酵 葡萄酒 品质
下载PDF
完带汤防治脾虚湿盛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DNA损伤的影响
14
作者 韩月 沈甦 +1 位作者 傅捷 任青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5,共6页
目的探讨完带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疗效及对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脾虚湿盛VVC患者随机分为完带汤组和氟康唑组各35例,治疗期间2组各脱落5例。氟康唑组采用150... 目的探讨完带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疗效及对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脾虚湿盛VVC患者随机分为完带汤组和氟康唑组各35例,治疗期间2组各脱落5例。氟康唑组采用150 mg氟康唑口服一次;完带汤组采用完带汤口服14 d。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评估2组患者临床治愈(Test of cure,TOC)率及临床缓解(Clinical improvement,CI)率;比色法检测阴道灌洗液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变化以评估DNA损伤情况;治疗后3月评估患者访视临床完全缓解(Follow up,FU)、真菌学转阴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呈现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完带汤组优于氟康唑组(P<0.05,P<0.01);完带汤组TOC、CI、真菌学转阴率与氟康唑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完带汤组FU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氟康唑组(P<0.05,P<0.01)。治疗后,氟康唑组阴道灌洗液中8-OHDG表达显著增加(P<0.001),完带汤组未见明显变化,显著低于氟康唑组(P<0.001)。结论完带汤总体临床疗效与氟康唑相当,但在改善中医证候、防止复发方面优于氟康唑,同时具有不加剧阴道细胞DNA损伤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带汤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DNA损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不同酵母菌对酿造‘北冰红’干红葡萄酒品质影响研究
15
作者 张宝香 李昌禹 +3 位作者 曹炜玉 秦红艳 刘迎雪 路文鹏 《特产研究》 2024年第2期77-84,共8页
为探究不同酵母菌对酿造‘北冰红’干红葡萄酒品质影响,分别选用7种酵母菌CEC01、BV818、ViC、ADT、RV171、MST和‘左山二’酵母菌株发酵制备北冰红干红葡萄酒,并对7种干酒中总糖、总酸、花色苷和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进行测试分析,以此... 为探究不同酵母菌对酿造‘北冰红’干红葡萄酒品质影响,分别选用7种酵母菌CEC01、BV818、ViC、ADT、RV171、MST和‘左山二’酵母菌株发酵制备北冰红干红葡萄酒,并对7种干酒中总糖、总酸、花色苷和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进行测试分析,以此判定不同酵母菌种对‘北冰红’干酒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左山二’酵母菌株酿造干酒总糖最低,其次是ADT、RV171和MST;安琪酵母CEC01酿造干酒总酸最低,其次是‘左山二’酵母菌株、安琪酵母RV171、VIC;安琪酵母VIC酿造干酒花色苷含量最高,其次是RV171、BV818和MST;通过GC-IMS法在7种干酒中均检测到5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香气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安琪酵母ADT酿造干酒酯类最高,甲醇、乙酸最低,RV171酿造干酒乙醇最高,酯类含量略低于ADT酿造的干酒。综合数据分析:以‘左山二’酵母菌株酿造的‘北冰红’干酒酒质最佳,其次为安琪酵母RV171> CEC01> ADT> BV818> MST,依此作为‘北冰红’干酒酿造优势菌株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北冰红’干酒 葡萄酒酿造 葡萄酒品质
下载PDF
“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在健康体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出人群的干预效果分析
16
作者 陈丽平 黄冬清 +4 位作者 罗颖华 蓝盈盈 黄小知 陆茜 李小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46-152,共7页
目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当前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VVC除了对患者生殖器官和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外,还因其反复发作、顽固难愈引发了患者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为加强VVC患者对疾... 目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当前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VVC除了对患者生殖器官和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外,还因其反复发作、顽固难愈引发了患者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为加强VVC患者对疾病的防治意识,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现探讨应用“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对健康体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出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3月医院200例被确诊为VVC的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本的健康体检管理方式,发放体检结果及健康指导建议、建立健康体检档案,电话或短信提醒患者按时复诊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建立管理小组,搭建医患沟通平台,健康科普宣教,健康风险评估,个性化干预,定期健康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疗效、VVC复发率、遵医行为及VVC相关知识得分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各项VVC相关知识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临床总有效率及VVC复发率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可促进健康体检VVC检出人群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延缓患者VVC发展,降低VVC的复发率,实现了预期的管理目标。在防治VVC的发展起到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该管理模式具有高效率、广覆盖、低成本的特点,适宜在健康管理和临床护理领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互联网+健康管理” 健康体检 遵医行为
下载PDF
育龄期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人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17
作者 陈丽平 黄冬清 +4 位作者 罗颖华 蓝盈盈 黄小知 陆茜 李小珍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因素,为RVVC病人预防控制措施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医护人员及10例病人进行半结构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内容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影响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因素,为RVVC病人预防控制措施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医护人员及10例病人进行半结构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提炼出行为态度(长时间治疗易致病人产生消极自我管理行为、认知偏差导致自我管理重要性认识缺乏)、主观规范(社会现状对疾病包容性不足、家庭成员对疾病控制支持有限)、知觉行为控制(疾病专业知识获取局限、自我管理实际操作能力欠缺、自我管理客观原因拘束)3种类别7个主题。结论:RVVC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维持受多重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应通过改变病人主观行为认知、降低外界给予的压力以及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支持3个方面促进病人行为改进,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育龄期妇女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 质性研究
下载PDF
布拉迪酵母发酵麸皮对饼干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18
作者 丁长河 魏书音 +2 位作者 刘倩倩 高军 樊俊敏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共9页
研究添加布拉迪酵母(Saccharomyces boulardii)发酵麸皮对面团和饼干质量的影响,进而提高益生菌发酵麸皮在食品中的应用价值。对发酵麸皮与低筋粉复配的面团质构及饼干的质构、比容、抗氧化特性、感官品质与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研... 研究添加布拉迪酵母(Saccharomyces boulardii)发酵麸皮对面团和饼干质量的影响,进而提高益生菌发酵麸皮在食品中的应用价值。对发酵麸皮与低筋粉复配的面团质构及饼干的质构、比容、抗氧化特性、感官品质与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原麸皮(RWB)组相比,布拉迪酵母发酵麸皮(SBWB)组面团的弹性及黏聚性有所提升,其饼干的脆性、弹性、回复性及咀嚼性均有所提升,比容无显著差异;SBWB组饼干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提升(P<0.05);SBWB组饼干的感官评分较RWB组有所提高;GC-MS检测出饼干中有4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SBWB组饼干中醇类、酯类的相对含量是RWB组的3.31、2.33倍,其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提升较多的主要是苯乙醇、苯甲醛、己二酸二甲酯、2-乙基-5-甲基吡嗪等,这些风味物质呈现玫瑰花香、水果香及坚果焙烤香气,赋予饼干浓郁风味。发酵麸皮的添加对麸皮面制品的品质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迪酵母 发酵麸皮 饼干 质构特性 抗氧化特性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粟酒裂殖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柚子果酒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19
作者 李安宁 黄张君 +4 位作者 向玲 白津榕 吴奇霄 余松柏 黄毅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8,共9页
以泸州真龙柚为原料,研究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单独发酵及其混合发酵对柚子果酒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方式的发酵动力和果酒的理化性质均无显著差异(P>0.05)... 以泸州真龙柚为原料,研究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单独发酵及其混合发酵对柚子果酒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方式的发酵动力和果酒的理化性质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混合发酵果酒的感官评分最高。相较于果汁,柚子果酒的有机酸总量均显著降低(P<0.05),3种果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混合发酵果酒中香气成分的种类(44种)和含量(12.30 mg/L)均最多。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粟酒裂殖酵母单独发酵果酒的主要风味来源为辛酸乙酯、1-己醇、柠檬烯和圆柚酮;酿酒酵母单独发酵和混合发酵果酒风味主要来源为丁酸异丁酯、丁酸丁酯、月桂酸乙酯等酯类物质。感官评分和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香气活度值(OAV)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乙酸异戊酯、3-羟基-2-丁酮、癸醛等物质与果酒的香味、滋味和典型性均呈正相关。酿酒酵母和粟酒裂殖酵母混合发酵能促进果酒香气成分的生成,增加柚子果酒香气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子 果酒 酿酒酵母 粟酒裂殖酵母 混合发酵 品质 香气成分
下载PDF
海洋源富硒酵母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工艺优化
20
作者 童凡 黄家琪 +5 位作者 黄仕新 王灵 陈小凤 吴旭东 吴鹏 唐旭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5,共8页
目的:从海洋样品中分离、筛选及鉴定具有富硒功能的酵母菌,并探究发酵工艺对菌株富硒效果的影响。方法:结合耐硒法和红硒法从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中分离纯化筛选出具有高富硒能力的海洋源微生物,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 目的:从海洋样品中分离、筛选及鉴定具有富硒功能的酵母菌,并探究发酵工艺对菌株富硒效果的影响。方法:结合耐硒法和红硒法从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中分离纯化筛选出具有高富硒能力的海洋源微生物,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3,3'-二氨基联苯胺盐酸盐法对菌株的硒含量进行定量测定,最后经单因素实验对菌株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从海洋源样品中筛选鉴定出一株安全的具有富硒功能的发酵性拉茜斯酵母Lachancea fermentati HN-10,该酵母在接种量为5%、初始pH为6、发酵温度为22℃、发酵转速为180 r/min、发酵时间为48 h、硒添加量为20μg/mL的最优发酵工艺下生物量可达4.52 g/L,富硒量可达1.57 mg/g,对应的硒转化率可达35.43%。结论:海洋源L.fermentati HN-10具有潜在的富硒食品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酵母 海洋源 工艺优化 发酵性拉茜斯酵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