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硒多糖和酵母聚糖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二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孙虎山 李光友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0-23,共4页
栉孔扇贝 ,分别注射硒多糖和酵母聚糖后 ,采用生化方法 ,于 1、15和 30 h分别测定了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两种可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和过氧化氢酶 ( CAT)的活力。结果表明 ,注射硒多糖后 ,血清中 SOD活力在 1h... 栉孔扇贝 ,分别注射硒多糖和酵母聚糖后 ,采用生化方法 ,于 1、15和 30 h分别测定了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两种可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和过氧化氢酶 ( CAT)的活力。结果表明 ,注射硒多糖后 ,血清中 SOD活力在 1h和 30 h时及血细胞中 SOD活力在 1h时均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清中 CAT活力在 1、15和 30 h时、血细胞中 CAT活力在 30 h时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注射酵母聚糖后 ,血清中 SOD活力均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但仅在 30 h时差异显著 ,血清和血细胞中 CAT活力除了血清 1h时外均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硒多糖和酵母聚糖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 SOD和 CAT的活力均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多糖 酵母聚糖 栉孔扇贝 血淋巴 抗氧化酶
下载PDF
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许秀芹 孙虎山 王宜艳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5,共6页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类群百分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贝类免疫防御影响的规律。体内注射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96 h和144 h测定其血细胞各类群的比...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类群百分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贝类免疫防御影响的规律。体内注射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96 h和144 h测定其血细胞各类群的比例的变化。根据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强度的不同,栉孔扇贝血细胞可明显地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类群。注射酵母聚糖后,在6 h、12 h、24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占总血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在6 h、12 h和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甘氨酸锌后,在12 h、24 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分群有明显的影响,可显著刺激透明细胞的数量增多,同时颗粒细胞数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酵母聚糖 甘氨酸锌 栉孔扇贝 血细胞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对酵母聚糖诱导巨噬细胞Dectin-1、Toll样受体2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毛亚男 王雯 +1 位作者 王东 张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3-18,共6页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对酵母聚糖(Zymosan A)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oll样受体2(TLR2)表达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霉酚酸酯、...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对酵母聚糖(Zymosan A)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oll样受体2(TLR2)表达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霉酚酸酯、环孢素A预处理细胞24 h,再利用100μg/ml Zymosan A单独刺激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ectin-1、TLR2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液中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 Zymosan A单独作用巨噬细胞Dectin-1、TLR2 m 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上调,TNF-α浓度升高(P<0.05)。Zymosan A作用于霉酚酸酯或环孢素A预处理24 h的巨噬细胞Dectin-1、TLR2 m RNA和蛋白水平较Zymosan A单独作用组明显下调,TNF-α分泌量减少(P<0.05)。结论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抑制巨噬细胞Dectin-1和TLR2的转录和翻译,并下调TNF-α的释放,降低机体对真菌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这可能是应用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引起难控性真菌感染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酯 环孢素A 酵母聚糖 模式识别受体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白念珠菌胞壁酵母聚糖对前炎症因子表达和分泌的作用
4
作者 李岷 陈青 +2 位作者 沈永年 吕桂霞 刘维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6-117,共2页
β-葡聚糖(β-glucan)作为念珠菌胞壁中含量最高的多糖,对其免疫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1,2],我们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探讨白念珠菌胞壁酵母聚糖(zymosan)——不溶性β-葡聚糖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表达和分泌前炎症因子(TNFα... β-葡聚糖(β-glucan)作为念珠菌胞壁中含量最高的多糖,对其免疫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1,2],我们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探讨白念珠菌胞壁酵母聚糖(zymosan)——不溶性β-葡聚糖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表达和分泌前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炎症因子 白念珠菌 酵母聚糖 因子表达 分泌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Β-葡聚糖 蛋白质水平
原文传递
氢气可提高酵母聚糖所致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
5
作者 杨明星(编译)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8-298,共1页
有资料显示,氢气(H2)可通过选择性减少羟自由基(最主要的活性氧成分)发挥抗氧化作用。我国科研人员最近用吸入H2对注射酵母聚糖后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和器官损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注射酵母聚糖后1h开始持续吸入2%的H260mi... 有资料显示,氢气(H2)可通过选择性减少羟自由基(最主要的活性氧成分)发挥抗氧化作用。我国科研人员最近用吸入H2对注射酵母聚糖后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和器官损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注射酵母聚糖后1h开始持续吸入2%的H260min,可使小鼠14d生存率从不处理时的10%提高至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聚糖 生存率 脓毒症 小鼠 氢气 抗氧化作用 活性氧成分 羟自由基
原文传递
混合玫瑰花形成试验——用酵母多糖-C3复合物和绵羊红细胞联合检测人的T.B.N和D淋巴细胞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彼息 吴健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83年第2期118-118,共1页
本文报道作者用酵母多糖-C3复合物(Zy-C)和绵羊红细胞(SRBC)联合检测人的T.B.N和D淋巴细胞的方法。其原理是酵母多糖能通过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并固定补体,形成Zy-C复合物,它能与具有补体C3受体的B细胞形成花环,而SRBC能与T细胞结合形... 本文报道作者用酵母多糖-C3复合物(Zy-C)和绵羊红细胞(SRBC)联合检测人的T.B.N和D淋巴细胞的方法。其原理是酵母多糖能通过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并固定补体,形成Zy-C复合物,它能与具有补体C3受体的B细胞形成花环,而SRBC能与T细胞结合形成花环,由于它们形态、大小和染色的不同,可同时检出其百分率,既节约了标本和时间又不需要特殊设备,对临床和科研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白细胞 绵羊红细胞 T.B.N C3 联合检测 酵母多糖 酵母聚糖 复合物
下载PDF
基于TLR2/MyD88信号通路探究五味子乙素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
7
作者 许亚威 赵紫涵 +5 位作者 李贺 王春梅 孙靖辉 张志宏 陈曦 张成义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603-608,共6页
目的观察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B)通过TLR2/MyD88信号通路对酵母聚糖诱导的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聚糖方法造模,记录小鼠体温及白细胞变化,应用酶... 目的观察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B)通过TLR2/MyD88信号通路对酵母聚糖诱导的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聚糖方法造模,记录小鼠体温及白细胞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及IL-6水平,应用试剂盒检测ALT、AST、Cr、BUN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中TLR2、MyD88、NF-κB、HMG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chB使小鼠体温升高显著(P<0.01),白细胞数量增多明显(P<0.01);SchB能显著降低TNF-α、IL-1β、IL-6、ALT、AST、Cr、BUN水平(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hB能显著降低组织中TLR2、MyD88、NF-κB、HMGB1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SchB能够减轻由酵母聚糖导致的SIRS,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TLR2/MyD88信号通路缓解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乙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酵母聚糖 TLR2/MyD88信号通路
下载PDF
九孔鲍血细胞吞噬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饶小珍 陈寅山 +1 位作者 林岗 许友勤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2,共7页
在体外研究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初步了解九孔鲍血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表明,在室温20~22℃下,不同反应时间(30、60、90min)对血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吞噬物比例(酵母聚糖与... 在体外研究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初步了解九孔鲍血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表明,在室温20~22℃下,不同反应时间(30、60、90min)对血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吞噬物比例(酵母聚糖与血细胞数量之比为2、5、10)对血细胞吞噬作用有显著影响,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随着吞噬物比例的增大而上升。测定不同温度(10、20、30℃)下血细胞对酵母聚糖的吞噬作用,20℃时血细胞的吞噬率、吞噬指数最高;10℃与30℃时的吞噬率、吞噬指数均较低,但与20℃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电镜观察证实酵母聚糖颗粒位于血细胞的吞噬体内。在室温20~22℃、反应时间60min的条件下,测定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10个菌/每个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吞噬率为23.7%、吞噬指数为0.51)。在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试验中,血细胞在酵母聚糖的刺激下,发生呼吸暴发产生了超氧阴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孔鲍 血细胞 吞噬作用 酵母聚糖 金黄色葡萄球菌 硝基四氮唑蓝(NBT)
下载PDF
Jagged-1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生成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方志远 邢飞跃 +1 位作者 郭中锋 陈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Jagged-1/Fc嵌合蛋白(Jagged-1)对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rmGM-CSF和rmIL-4体外诱导DC的模型,观察Jagge... 目的:探讨可溶性Jagged-1/Fc嵌合蛋白(Jagged-1)对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rmGM-CSF和rmIL-4体外诱导DC的模型,观察Jagged-1/Fc对DC分化的形态学影响,通过Luminex蛋白液相芯片技术和ELISA检测其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藉MTT法测定可溶性Jagged-1/Fc诱导的DC对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能力。结果:除了TGF-β,Jag-ged-1/Fc诱导的DC与细菌脂多糖(LPS)或酵母聚糖A诱导的DC不同,表现为生成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IL-4显著增高,而IL-10、IL-6、IL-2、IL-12和IFN-γ的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能逆转Jagged-1/Fc抑制DC生成TNF-α。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Jagged-1/Fc诱导的DC对T细胞增殖的刺激能力最弱,LPS诱导的DC的刺激能力最强。结论:Jagged-1/Fc诱导的DC倾向介导免疫耐受,指导初始T细胞向Th2细胞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GGED-1 细菌脂多糖 酵母聚糖A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荷斯坦种公牛血清替代补体溶血活性研究(英文)
10
作者 王长法 高运东 +5 位作者 王洪梅 杨少华 张燕 李建斌 侯明海 仲跻峰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8-705,共8页
本文将国外脊椎动物血清补体溶血活性标准测定方法,运用到荷斯坦种公牛研究中,首次建立了测定荷斯坦种公牛血清补体溶血ACH50的方法。种公牛血清经相应靶红细胞吸附后,可溶解悬浮在EGTAMgGVB缓冲液中的正常的兔血红细胞、人A,B,AB,O型... 本文将国外脊椎动物血清补体溶血活性标准测定方法,运用到荷斯坦种公牛研究中,首次建立了测定荷斯坦种公牛血清补体溶血ACH50的方法。种公牛血清经相应靶红细胞吸附后,可溶解悬浮在EGTAMgGVB缓冲液中的正常的兔血红细胞、人A,B,AB,O型红细胞,小鼠、大鼠、鸡红细胞,但对绵羊、山羊、猪红细胞溶血活性较低;对奶牛红细胞无溶血活性。且发现种公牛血清的溶血活性和靶红细胞的动物种类在系统发育上和种公牛的亲缘关系远近没有直接联系。种公牛血清在EGTAMgGVB缓冲液中对兔血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最适条件是:温度是37℃,最适pH是7.3-7.4,最适Mg2+的浓度是4mmol/L,最适孵育时间为90min。溶血活性是二价离子依赖、热敏感(溶血活性热灭活温度是56℃)。种公牛血清对兔血红细胞的溶血活性在受到酵母聚糖、甲胺、肼、EDTA、鸡抗酵母聚糖牛血清结合物抗血清处理时,溶血活性可全部或部分消失,溶血活性抑制程度与补体抑制剂浓度相关。我们运用建立的标准溶血方法并以兔血红细胞作为指示细胞检测不同年龄的53头种公牛血清补体替代途径的溶血活性,溶血值在13.2-44.3u/ml之间,还发现不同年龄组公牛之间溶血活性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4-5岁公牛群中达到最大值。对种公牛血清补体系统溶血水平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国内在此领域研究空白,另一方面也利于种公牛疾病监测、控制,此外也为兽医临床诊断试剂的研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公牛 溶血活性 替代途径 补体 酵母聚糖
下载PDF
NF-κB参与感染诱导血管内皮细胞DcR3表达升高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陈洪卫 侯彦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585-590,共6页
目的利用体外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实验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参与感染诱导诱骗受体3(DcR3)表达升高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针对购置的商品化HUVEC,分别采用低、中、高3种浓度的脂多糖(LPS)0.1、1.0、10.0μg/mL、脂磷壁酸(LT... 目的利用体外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实验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参与感染诱导诱骗受体3(DcR3)表达升高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针对购置的商品化HUVEC,分别采用低、中、高3种浓度的脂多糖(LPS)0.1、1.0、10.0μg/mL、脂磷壁酸(LTA)5、50、500 ng/mL和酵母聚糖(zymosan)10、100、1000μg/mL刺激HUVEC,设置4个处理组:LPS组、LTA组、zymosan组和正常对照组(未经过LPS、LTA和zymosan刺激的HUVE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2(TLR2)和TLR4的表达,采用特异性抑制剂阻断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DcR3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细胞内DcR3 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DcR3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细胞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分别为(82.23%±2.15%)和(77.87%±1.06%)。以低、中、高3个浓度刺激HUVEC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上清液中DcR3水平无明显升高;中、高浓度组DcR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浓度组DcR3水平比中浓度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随着时间延长,高浓度刺激后的HUVEC细胞上清液中DcR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高浓度LPS组、高浓度LTA组以及高浓度zymosan组细胞内DcR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5)、(2.28±0.26)、(1.98±0.30)、(2.10±0.16)。3种刺激物组的DcR3 mRNA和DcR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12 h后,细胞内DcR3 mRNA的表达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NF-κB抑制剂PDTC后,细胞上清液以及细胞内DcR3表达较未加抑制剂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P38 MAPK抑制剂U0126和PD9859后,细胞上清液及细胞内DcR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LPS、LTA以及zymosan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HUVEC表达DcR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脂磷壁酸 酵母聚糖 人血管内皮细胞 诱骗受体3
下载PDF
GPR37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参与炎症痛的消退 被引量:7
12
作者 bang s xie yk +2 位作者 zhang zj 刘文涛(译) 高永静(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3-814,共2页
炎症致痛的机制已经得到广泛的证明,但是疼痛的消退原理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表达的GPR37可能是炎症痛消退的关键因素。NPD1 (Neuroprotectin D1)及TX14可以增加GPR37转染的HEK293细胞内Ca2+水平。NPD1和TX14可激活GPR37... 炎症致痛的机制已经得到广泛的证明,但是疼痛的消退原理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表达的GPR37可能是炎症痛消退的关键因素。NPD1 (Neuroprotectin D1)及TX14可以增加GPR37转染的HEK293细胞内Ca2+水平。NPD1和TX14可激活GPR37触发巨噬细胞通过钙信号吞噬酵母聚糖颗粒。本研究通过在体实验发现小鼠后足注射pH敏感性酵母聚糖颗粒不仅诱导炎症痛、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而且会导致巨噬细胞GPR37上调。巨噬细胞吞噬酵母聚糖颗粒和中性粒细胞,进而导致炎症的消退。缺失GPR37的小鼠表现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障碍和炎症消退的延迟。而在细胞水平上,缺失GPR37基因的巨噬细胞表现出抗炎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失调。本研究揭示了GPR37在调节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炎症痛消退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炎症消退 炎症痛 调节 中性粒细胞 HEK293 酵母聚糖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大鼠肝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受体及其调控的研究
13
作者 何志刚 蔡海江 +1 位作者 陈秀英 王南 《自然杂志》 1987年第10期794-795,共2页
不少资料表明,高密度脂蛋白(HDL)与肝细胞的相互作用是HDL通过逆向转运机制而起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但迄今对肝细胞HDL受体的存在尚有异议,
关键词 鼠肝细胞 枯否细胞 库普弗细胞 酵母多糖 酵母聚糖 调控 调节控制
下载PDF
细胞耗氧量的测定及其在呼吸毒理上的应用
14
作者 沈孝英 蔡静妍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1993年第1期31-32,43,共3页
细胞耗氧量的测定是研究细胞代谢和功能的一种重要指标。当细胞接触有毒有害物后,耗氧量受抑制,抑制的程度与有害物的性质及剂量呈一致关系,可用以检测粉尘、金属或有机溶剂等的毒性。用氧电极法测定细胞耗氧量,能准确反映细胞在活性状... 细胞耗氧量的测定是研究细胞代谢和功能的一种重要指标。当细胞接触有毒有害物后,耗氧量受抑制,抑制的程度与有害物的性质及剂量呈一致关系,可用以检测粉尘、金属或有机溶剂等的毒性。用氧电极法测定细胞耗氧量,能准确反映细胞在活性状态下功能损伤的情况,且方法简便、快速。本文采用中科院植生所建立的氧电极技术,探讨用于评价吸入性物质的毒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氧量 氧电极法 毒性研究 功能损伤 平衡记录仪 酵母聚糖 活性状态 有机溶剂 超级恒温器 反应杯
下载PDF
抗C3血清的简易制备法
15
作者 《上海医学》 CAS 1978年第2期49-50,共2页
临床上有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移植的排斥反应等等.
关键词 血清 免疫电泳 沉淀素试验 C3 酵母聚糖 酵母多糖 琼脂双向扩散法 补体复合物 制备法
下载PDF
中华鳖TLR2部分序列的克隆及其组织表达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康跃 梁权 +1 位作者 方维焕 李肖梁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58-964,共7页
为探究中华鳖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针对TLR2(Toll-like receptor 2)保守区设计兼并引物,从中华鳖脾cDNA中扩增出了740bp的目标序列。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富含半胱氨酸型C端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TIR结构域;与斑马鱼、鸡等... 为探究中华鳖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针对TLR2(Toll-like receptor 2)保守区设计兼并引物,从中华鳖脾cDNA中扩增出了740bp的目标序列。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富含半胱氨酸型C端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TIR结构域;与斑马鱼、鸡等脊椎动物相应的TLR2序列相似性为60.5%~74.4%。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中华鳖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各组织TLR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4小时,中华鳖脾和外周血TLR2m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其中外周血中的增幅最显著,是对照组的8.57倍;中华鳖外周血经4μg/mL酵母聚糖刺激后,第2小时TLR2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高。首次获得了中华鳖TLR2部分cDNA序列,并分析了不同刺激物对中华鳖TLR2mRNA转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TOLL样受体2 酵母聚糖 嗜水气单胞菌 TIR结构域 组织表达
原文传递
A food-grade industrial arming yeast expressing β-1,3-1,4-glucanase with enhanced thermal stability 被引量:4
17
作者 Qin GUOt Wei ZHANG +5 位作者 Liu-liu MA Qi-he CHEN Ji-cheng CHEN Hong-bo ZHANG Hui RUAN Guo-qing H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1-51,共11页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construct a novel food-grade industrial arming yeast displaying β-1,3-1,4-glucanase and to evaluate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glucanas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this purpose, a bi...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construct a novel food-grade industrial arming yeast displaying β-1,3-1,4-glucanase and to evaluate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glucanas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this purpose, a bi-directional vector containing galactokinase (GALl) and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1 (PGK1) promoters in different orientations was constructed. The β-1,3-1,4-glucanase gene from Bacillus subtilis was fused to α-agglutinin and ex- press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GALl promoter, α-galactosidase induced by the constitutive PGK1 promoter was used as a food-grade selection mark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α-galactosidase marker was confirmed by the growth of transformants harboring the constructed vector on a medium containing melibiose as a sole carbon source, and by the clear halo around the transformants in Congo-red plates ow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β-1,3-1,4-glucanase. The analysis of β-1,3-1,4-glucanase activity in cell pellets and in the supernatant of the recombinant yeast strain revealed that β-1,3-1,4-glucanase was successfully displayed on the cell surface of the yeast. The displayed β-1,3-1,4-glucanase activity in the recombinant yeast cells increas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addition of galactose and reached 45.1 U/ml after 32-h inducti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β-1,3-1,4-glucanase displayed in the recombinant yeast cells was en- hanced compared with the free enzym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nstructed food-grade yeast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brewing properties of be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agglutinin Food-grade selection marker β-1 3-1 4-glucanase Α-GALACTOSIDASE Thermosta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