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法检测丙戊酸药物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
1
作者 周清武 《中国药业》 CAS 2018年第5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法检测丙戊酸药物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方法以50μg/mL丙戊酸标准水溶液为质控样品,采用德国西门子全自动生化仪,分别在1个试剂盒的第48,108次测试时做质控检测,进行质控检测浓度动态飘逸指数函数的推拟... 目的探讨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法检测丙戊酸药物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方法以50μg/mL丙戊酸标准水溶液为质控样品,采用德国西门子全自动生化仪,分别在1个试剂盒的第48,108次测试时做质控检测,进行质控检测浓度动态飘逸指数函数的推拟。结果动态飘逸系数k=(1+0.000 66×n^(0.555 35))~n,动态飘逸校正系数k'=1/[(1+0.000 66×n^(0.555 35))~n],并以第1,20,31,97,120,135次质控样品检测浓度验证计算,相对误差在±6%以内。结论推拟得到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可用于丙戊酸质控检测浓度的动态校正,有利于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准确检测,可减少丙戊酸检测系统不定期定标或质控产生的试剂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免疫测定技术 丙戌酸 动态飘逸 校正系数 试剂瓶底效应
下载PDF
免疫学测定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虞伟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9-391,共3页
关键词 免疫测定 酶免疫测定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 固相免疫测定 放射免疫分析 免疫分析技术 荧光素标记 ELISA
下载PDF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3
作者 陆茂林 蔡建荣 +1 位作者 赵晓联 司宏飞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60-62,共3页
本文介绍了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分类、应用,重点介绍了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 食品分析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酶免疫测定技术
下载PDF
酶扩大免疫测定技术与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全血环孢素浓度的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伍三兰 马林 +1 位作者 陈东生 韩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比较酶扩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与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全血环孢素浓度的差异。方法:通过分别测定高、中、低浓度标准质控品评价各方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并对卫生部室间质控品及99份临床全血环孢素样本进行测定,比较2种方法测... 目的:比较酶扩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与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全血环孢素浓度的差异。方法:通过分别测定高、中、低浓度标准质控品评价各方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并对卫生部室间质控品及99份临床全血环孢素样本进行测定,比较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EMIT与FPIA方法学的相对回收率分别在93.74%~105.73%与99.84%~102.26%之间,日内及日间精密度良好,RSD均小于10%,符合生物样品的测定要求。两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Y=1.122 1 X+1.783 7,r=0.987,EMIT的测定结果大多低于FPIA测定结果。结论:EMIT法与FPIA法测定环孢素血药浓度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临床应用中应予以关注并作相应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 扩大免疫测定技术 荧光偏振免疫 治疗药物监测
原文传递
基质效应对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技术和酶放大免疫测定方法检测环孢素A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顾志冬 陈皓 +4 位作者 周佩军 冯晓静 林孝怡 徐达 樊绮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通过荧光偏振免疫测定(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和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nzyme-multiplied immunoassay technique,EMIT)测定环孢素A(cyclosporine,CsA),了解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解释在CsA室... 目的通过荧光偏振免疫测定(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和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nzyme-multiplied immunoassay technique,EMIT)测定环孢素A(cyclosporine,CsA),了解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解释在CsA室间质评结果中两方法的检测结果的差别,并找到纠正方法。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临床全血标本100份,用FPIA和EMIT技术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通过添加Cu2+,Zn2+评估离子残留对免疫反应的影响;用添加等体积血红蛋白富集液后再次抽提的方法,评价非全血基质对质控品和CsA标准品抽提率的影响。结果检测临床全血标本FPIA(X)和EMIT(Y)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Y=0.9268X-8.115,R2=0.9969);金属离子残留对FPIA法和EMIT法均不产生干扰(P〉0.05);非全血基质样本会降低两方法的抽提率;样本中血红蛋白含量≥30g/L就可纠正非全血基质对抽提率的影响。结论下发质控品的非全血基质是导致CsA室间质评结果中两系统的检测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可通过添加血红蛋白富集液进行纠正;遇器官移植受者有极低血红蛋白(〈30g/L)时,要充分考虑低血红蛋白对CsA检测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菌素 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多种免疫测定技术 质量控制 评价研究
原文传递
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检测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
6
作者 周清武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索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检测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方法:以新配的20μg·mL^(-1)万古霉素标准水溶液为质控样品,用德国西门子全自动生化仪,分别在试剂盒的第46和102次测试时做质控检测,进行质控检测浓度... 目的:探索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检测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方法:以新配的20μg·mL^(-1)万古霉素标准水溶液为质控样品,用德国西门子全自动生化仪,分别在试剂盒的第46和102次测试时做质控检测,进行质控检测浓度动态飘逸指数函数的推拟。结果:获得了动态飘逸系数:k=(1+0.000 50×n0.570 76)n,动态飘逸校正系数:k’=1/[(1+0.000 50×n^(0.570 76))~n],用第1,9,19,61,87和112次质控样品检测浓度验证计算,相对误差在±5%以内。结论:得到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可用于万古霉素质控检测浓度的动态校正,有利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准确检测,可减少对万古霉素检测系统不定期定标或质控产生的试剂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免疫测定技术 万古霉素 动态飘逸 校正系数 试剂瓶底效应
原文传递
异柠檬酸脱氢酶检测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樊晶 张孝山 +2 位作者 袁玉华 李凤香 李玉运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19-721,共3页
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CD或ICDH)是一类小分子蛋白,是人体内具有重要脱羧作用的氧化还原酶,它主要分布于肝脏、心肌、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在肝细胞内存在于线粒体和胞浆中,因此肝病时有较明显升高。目前,测定ICD... 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CD或ICDH)是一类小分子蛋白,是人体内具有重要脱羧作用的氧化还原酶,它主要分布于肝脏、心肌、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在肝细胞内存在于线粒体和胞浆中,因此肝病时有较明显升高。目前,测定ICD检测方法有手工比色法、固定时间比色法、连续监测比色法、分光比色法等。本研究利用酶学理论,结合全自动生化仪特点,采用终点法对ICD进行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柠檬酸脱氢 多种免疫测定技术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标本溶血对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志坚 梁余莉 《广西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1437-1437,共1页
关键词 ELISA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 标本溶血 免疫吸附试验 酶免疫测定技术 HBSAG 疾病诊断 医学领域
下载PDF
癌胚抗原在良、恶性腹水中表达的差别
9
作者 张文颖 张茉莉 薛承岩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98-299,共2页
目的 :研究良、恶性腹水表达癌胚抗原 (CEA)的差别 ,评估检测 CEA诊断与鉴别诊断良、恶性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恶性腹水患者 5 2人、良性腹水患者 32人 ,采集腹水为检测标本 ,应用磁性抗体分离酶免疫测定技术 (MAIA)检测 ... 目的 :研究良、恶性腹水表达癌胚抗原 (CEA)的差别 ,评估检测 CEA诊断与鉴别诊断良、恶性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恶性腹水患者 5 2人、良性腹水患者 32人 ,采集腹水为检测标本 ,应用磁性抗体分离酶免疫测定技术 (MAIA)检测 CEA。结果 :CEA阳性表达结果在恶性腹水组为 2 9/ 5 2(5 5 .8% )、良性腹水组为 2 / 32 (6 .2 % )。检测腹水标本 CEA指标 ,诊断与鉴别诊断良、恶性腹水的特异性为 93.8%、敏感性为 5 5 .8%。结论 :良、恶性腹水表达 CEA的差别具有显著性 (P<0 .0 0 1 ) ,检测腹水标本 CEA指标诊断与鉴别诊断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胚抗原 腹水 鉴别诊断 磁性抗体分离酶免疫测定技术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褪黑素对昼夜节律导致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卞宏生 李廷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昼夜节律导致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1)研究褪黑素对24h持续光照周期(LL)条件导致大鼠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选取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LD组、LL组、MT组和NS组,每...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昼夜节律导致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1)研究褪黑素对24h持续光照周期(LL)条件导致大鼠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选取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LD组、LL组、MT组和NS组,每组6只.MT组按剂量30mg·kg-1连续灌胃给药7d,NS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12h/12h明暗交替光照周期(LD)和LL条件下,利用实验动物监测系统(CLAMS),以睡眠时间、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产热量、摄食量、体温、体重为观察指标,研究给药7d后,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连续24h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2)研究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脑内相关睡眠促进物质变化的干预作用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LD白天组、LD夜晚组、LL白天组、LL夜晚组、MT白天组、MT夜晚组、NS白天组和NS夜晚组,每组5只.MT白天组和MT夜晚组按剂量30mg·kg^-1连续灌胃给药7d,NS白天组和NS夜晚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酶联免疫测定技术,以脑内PGD2、IL-1、TNF-α、GHRH、ROS、oleam-ide等17种睡眠促进物质为观察指标,研究给药7d后,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白天和夜晚脑内睡眠促进物质变化的干预作用.(3)研究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变化的干预作用.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以上述相同的分组和给药方式,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为观察指标,研究给药7d后,褪黑素对LL条件导致大鼠白天和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变化的干预作用.结果(1)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的白天睡眠时间减少,产热量和摄食量升高(P〈0.05或P〈0.01);夜晚睡眠时间增多,产热量升高,摄食量降低(P〈0.05或P〈0.01);全天产热量升高,体温降低(P〈0.01),全天睡眠时间、全天摄食量和体重均没有差异(P〉0.05).与LL组比较,NS组大鼠的白天、夜晚、全天睡眠时间、产热量、摄食量以及体温和体重均没有差异(P〉0.05).与NS组比较,MT组大鼠的白天摄食量降低(P〈0.01),睡眠时间和产热量没有差异(P〉0.05);夜晚睡眠时间减少,产热量升高,摄食量升高(P〈0.05或P〈0.01);全天睡眠时间降低,产热量增多,体温升高,体重升高(P〈0.05或P〈0.01),摄食量没有差异(P〉0.05).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和产热量的节律相位后置,昼夜节律特征退化.与LL组比较,NS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和产热量均呈现出与LL组相似的节律特征.与NS组比较,MT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和产热量呈现昼夜节律变化.(2)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白天脑内oleamide及ROS的含量增高(P〈0.05);脑内GSSG、DSIP及GC的含量降低(P〈0.05);夜晚脑内INS、oleamide及ROS的含量增高(P〈0.05或P〈0.01);脑内GSSG、DSIP、CST及CCK的含量降低(P〈0.01).与LL组比较,NS组大鼠白天、夜晚和全天脑内各睡眠促进物质比较均没有差异(P〉0.05).与NS组比较,MT组大鼠白天脑内PGD2、IL1、GSSG、INS的含量增高(P〈0.05或P〈0.01);脑内TNFα、MDP、NO、NPS、ROS、oleamide、CST的含量降低(P〈0.05或P〈0.01);夜晚脑内MT、GHRH及GSSG的含量增高(P〈0.05或P〈0.01);脑内TNF-α、IL-1、NPS、oleamide、DSIP、CST、INS、CCK的含量降低(P〈0.05或P〈0.01).(3)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白天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增多(P〈0.05);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没有差异(P〉0.05).与LL组比较,NS组大鼠白天、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均没有差异(P〉0.05).与NS比较,MT组大鼠白天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减少(P〈0.05);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没有差异(P〉0.05).结论(1)褪黑素能有效改善因昼夜节律导致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变化,从而提高睡眠质量.(2)褪黑素对昼夜节律紊乱导致大鼠的睡眠模式与能量代谢变化的干预作用的机制与脑内DMH区域神经元活性以及多种睡眠促进物质的共同参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睡眠模式 能量代谢 褪黑素 免疫测定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下载PDF
EMIT法检测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清武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探讨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检测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方法:针对EMIT法检测环孢素药物浓度的动态飘逸现象,以质量浓度为100 ng/m L的环孢素定标液为待测样品,选择其第58、101次检测结果来进行动态飘逸相关系数的推... 目的:探讨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检测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方法:针对EMIT法检测环孢素药物浓度的动态飘逸现象,以质量浓度为100 ng/m L的环孢素定标液为待测样品,选择其第58、101次检测结果来进行动态飘逸相关系数的推拟;分别以上述系数对第1、20、45、77、106、115次检测结果进行校正,考察校正质量浓度与真实质量浓度的差异。结果:推拟得动态飘逸系数k=(1+0.001 235×n^(0.419 5))~n,动态飘逸校正系数k′=1/[(1+0.001 235×n^(0.419 5))~n]。各次检测结果经校正后,其校正质量浓度与真实质量浓度的相对误差在±4%之内。结论:推拟所得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可用于环孢素质控样品浓度的动态校正,有助于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免疫测定技术 环孢素 血药浓度 动态飘逸 校正系数
下载PDF
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快速诊断 被引量:1
12
作者 成焕吉 乔红梅 鲁继荣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3年第2期81-83,共3页
流感病毒可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建立一套早期、快速的检测方法就能进行有效的治疗。目前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主要包括病毒抗原检测、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及神经氨酸酶检测。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流感病毒 病原学 快速诊断 免疫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 M检测法 荧光免疫测定 多种免疫测定技术 神经氨酸
下载PDF
2963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分析
13
作者 张建晓 舒建平 +1 位作者 张军和 李任凯 《医学研究通讯》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记的表现模式,方法共2693份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检测标本均通过DG3022A型酶联免疫检测仪进行结果测试。结果本次血清病毒学标记模式可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两组共计20种模式。感染期模式组以...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记的表现模式,方法共2693份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检测标本均通过DG3022A型酶联免疫检测仪进行结果测试。结果本次血清病毒学标记模式可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两组共计20种模式。感染期模式组以“145”和“135”模式为主占总病例的62.9%;恢复期模式组以“2”和“24”模式为主,占总病例的13.7%。根据随访结果显示,模式改变大致分为5种类型。结论本次HBV血清学标记模式较复杂,除检测误差外,产生少见模式的主要原因为低滴度抗—HBc或低滴度抗—HBs等。推测HBV血清学标记模式转换顺序依次为e系统转换、s系统转换、抗—HBe消失或抗—HBe与抗—HBs消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学标志 酶免疫测定技术 肝炎表面抗原
下载PDF
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与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李廷利 卞宏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24h持续光照周期(LL)条件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LD组和LL组,每组6只.分别在12h/12h明暗交替光照周期(LD)条件和LL... 目的探讨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24h持续光照周期(LL)条件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LD组和LL组,每组6只.分别在12h/12h明暗交替光照周期(LD)条件和LL条件下,利用实验动物监测系统(CLAMS),以睡眠时间、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产热量、摄食量、体温、体重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d7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的变化的相关性情况.(2)LL条件对大鼠脑内相关睡眠促进物质的影响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LD白天组、LD夜晚组、LL白天组和LL夜晚组,每组5只.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酶联免疫测定技术,以脑内PGD2、IL-1、TNF-α、GHRH、ROS、oleamide等17种睡眠促进物质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d7的白天和夜晚脑内睡眠促进物质的变化情况.(3)LL条件对大鼠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的影响研究.选取SD雄性大鼠20只,以上述相同的分组方式,分别在LD和LL条件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为观察指标,研究大鼠d7的白天和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的白天睡眠时间减少,产热量和摄食量升高(P〈0.05或P〈0.01);夜晚睡眠时间增多,产热量升高,摄食量降低(P〈0.05或P〈0.01);全天产热量升高,体温降低(P〈0.01),全天睡眠时间、全天摄食量和体重均没有差异(P〉0.05).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的静息-活动节律、睡眠-觉醒节律和产热量的节律相位后置,昼夜节律特征退化.(2)与LD组比较,LL组白天脑内oleamide及ROS的含量增高(P〈0.05);脑内GSSG、DSIP及GC的含量降低(P〈0.05);夜晚脑内INS、oleamide及ROS的含量增高(P〈0.05或P〈0.01);脑内GSSG、DSIP、CST及CCK的含量降低(P〈0.01).(3)与LD组比较,LL组大鼠白天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显著增多(P〈0.01);夜晚脑内DMH区域c-Fos表达没有差异(P〉0.05).结 论(1)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和能量代谢均有影响作用,且睡眠状态往往伴随机体较低的能量代谢.(2)昼夜节律对大鼠的睡眠模式与能量代谢的影响的机制与脑内DMH区域神经元活性以及多种睡眠促进物质的共同参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睡眠模式 能量代谢 DMH区域 免疫测定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Fast ELISA for the Specific Detection of both Leucomalachite Green and Malachite Green 被引量:1
15
作者 JIANG Yousheng CHEN Li +3 位作者 HU Kun YU Wenjuan YANG Xianle LU Liq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2期340-344,共5页
Malachite green(MG), a dye, is an antifungal agent that has been used to treat and prevent fish diseases. It is metabolized into reduced leucomalachite green forms(LMG) that may reside in fish muscles for a long perio... Malachite green(MG), a dye, is an antifungal agent that has been used to treat and prevent fish diseases. It is metabolized into reduced leucomalachite green forms(LMG) that may reside in fish muscles for a long period, thus being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competitive and 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to detect MG and LMG specifically. The monoclonal antibody(m Ab) to LMG was generated using a hybridoma technique. The obtained m Ab showed good cross-reactivity(CR) to malachite green(MG), but not to crystal violet(CV) and Brilliant Green(BG). The m Ab was used to develop a fast detecting ELISA of MG and LMG in fish. By introducing the conjugation LMG-HRP, the detection capability was 0.37 ng m L-1 for MG and LMG. The mean recovery from spiked grass carp tissues ranged from 76.2% to 82.9% and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varied between 1.8% and 7.5%. The stable and efficient monoclonal cell line obtained is a sustainable source of sensitive and specific antibody to MG and L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oclonal antibody Malachite Green ELISA FISH
下载PDF
双抗夹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定量检测Ⅳ型胶原方法的建立
16
作者 徐军 侯俊 +8 位作者 赵静 刘佳 王卫东 卞成蓉 戴亮 陈霖 刘爱霞 郭晓东 李伯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 建立基于双抗夹心微孔板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的人血清Ⅳ型胶原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Ⅳ型胶原多抗进行包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Ⅳ型胶原单抗,以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检测,调整优化各种反应液的工作浓度和各类反应条件后建立双抗体夹... 目的 建立基于双抗夹心微孔板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的人血清Ⅳ型胶原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Ⅳ型胶原多抗进行包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Ⅳ型胶原单抗,以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检测,调整优化各种反应液的工作浓度和各类反应条件后建立双抗体夹心的检测方法;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线性范围、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应用肝纤维化患者血清与进口试剂进行比对实验.结果 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为15.5 ng/ml,线性范围25 ~ 850 ng/ml,批内、批间变异均小于8%.检测Ⅳ型胶原的临床高、中、低值血清回收率分别为98.5%、94.3%和102.6%;在4℃和37℃条件下分别进行了3、5、7d的稳定性考察,线性相关系数均>0.99,标准偏差<7%;比对实验分析显示与进口试剂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功建立了定量Ⅳ型胶原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有较好的准确性、灵敏度、重复性,与进口试剂检测结果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多种免疫测定技术 胶原Ⅳ型 肝硬化
原文传递
有限采样法估算天疱疮患者霉酚酸AUC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生红 邹远高 +1 位作者 李薇 夏登梅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3-637,共5页
目的建立有限采样法估算天疱疮患者口服强的松联合霉酚酸酯(MMF)的霉酚酸(MP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模型。方法采集天疱疮患者口服强的松联合MMF达稳态后服药前和服药后0.5h、1h、2h、4h、6h、8h和12h外周静脉血,用酶放... 目的建立有限采样法估算天疱疮患者口服强的松联合霉酚酸酯(MMF)的霉酚酸(MP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模型。方法采集天疱疮患者口服强的松联合MMF达稳态后服药前和服药后0.5h、1h、2h、4h、6h、8h和12h外周静脉血,用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检测血浆MPA浓度,用线性梯形法计算服药后0-12h的MPA-AUC,用DAS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用SPSS软件拟合估算MPA-AUC0-12h的回归方程,并用Bland-Altman法对其精准性进行评价。结果取得37次完整采血点数据,其MP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形态基本相同;2点和3点拟合的复相关系数较低,4点、5点拟合的复相关系数较高,其中4点(1h、4h、8h、12h)、5点(0.5h、1h、4h、8h、12h)、5点(1h、4h、6h、8h、12h)拟合的回归方程与实际AUC0-12h的相关性好、误差低,结合预测精准性、检测成本和可操作性,推荐4点的回归模型AUC0-12h=7.277+1.090C1h+4.670C4h+3.214C8h+2.118C12h。结论天疱疮患者口服强的松联合多剂MMF,以服药后1h、4h、8h、12h的MPA浓度估算MPAAUC0-12h较好,可作为临床监测MPA浓度的指标,指导个体化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霉酚酸 有限采样法 放大免疫测定技术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启桓 张晓红 +5 位作者 谢冬英 李建国 崇雨田 杨林 陆玮伦 高志良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4-336,共3页
目的研究接受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疫苗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方法选择72例6个月内无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90μg组、60μg组、安慰剂组(0μg)。患者同时... 目的研究接受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疫苗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方法选择72例6个月内无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90μg组、60μg组、安慰剂组(0μg)。患者同时联合使用干扰素α1b5MIU每周3次共24周。所有患者均停药后观察24周。在不同的时间点检测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法检测产生IFN-γ的细胞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ELISPOT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高剂量、低剂量和安慰剂组ELISPOT试验阳性的患者分别有12例、12例和7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组(高剂量、低剂量)ELISPOT阳性率比安慰剂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6)。24例ELISPOT阳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组(高剂量、低剂量)患者中有6例产生HBVDNA转阴、7例发生HBeAg消失或转换,而7例ELISPOT阳性的安慰剂组患者均无HBVDNA转阴及HBeAg消失或转换。停药后24周,ELISPOT阳性者中,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组(高剂量、低剂量)共有4例产生HBVDNA转阴、9例发生HBeAg消失或转换,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组均无HBVDNA转阴、仅有1例发生HBeAg转换。结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提高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LISPO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疫苗 乙型 DNA 重组 多种免疫测定技术 酵母菌 免疫 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