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TE4和鼻咽分泌物ECP对毛细支气管炎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侯秀玲 王敬敏 +1 位作者 刘冬梅 李雪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4期3637-3638,3642,共3页
目的探讨尿白三烯E4(LTE4)和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儿科住院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9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RSV毛... 目的探讨尿白三烯E4(LTE4)和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儿科住院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9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RSV毛细支气管炎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选取同期涿州市健康小儿7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检测LTE4和ECP水平,观察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以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7、14、21d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LTE4水平分别为(176.35±78.24)、(164.35±71.45)、(112.45±54.62)、(67.55±25.24)、(41.35±10.57)pg/mL;ECP水平分别为(98.56±61.57)、(88.34±43.64)、(61.46±24.66)、(50.41±17.84)、(34.68±12.54)μg/L,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LTE4、ECP水平均明显低于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患儿治疗末LTE4、EC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E4和鼻咽分泌物ECP能反映出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治疗进展和预后情况,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白三烯 鼻咽分泌物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呼吸道合胞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乳腺囊性高分泌性癌
2
作者 Skalova A Ryska A +3 位作者 Kajo K 陈海玲(摘译) 魏兵(摘译) 步宏(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7-117,共1页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分泌 囊性 carcinoma 临床病理特征 乳腺肿块 酸性分泌物 甲状腺滤泡 患者年龄 乳头溢血
下载PDF
后颅窝室管膜瘤21例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芷汀 陈刚 +3 位作者 韩雪 宋国新 刘冲 潘敏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4-1099,共6页
目的 探讨后颅窝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21例后颅窝室管膜瘤病例,对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分子遗传学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12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4岁。组织学表现:6例可见筛网状、腺样结构... 目的 探讨后颅窝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21例后颅窝室管膜瘤病例,对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分子遗传学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12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4岁。组织学表现:6例可见筛网状、腺样结构,腔内充满均质嗜酸性球状物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MA、D2-40核旁点状阳性,H3K27me3阳性20例、缺失1例,10例TRPS1核强阳性。分子分型:PFB组20例,PFA组1例;1例检测到TP53体系突变。平均总生存期180.6个月。结论 后颅窝室管膜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日常工作中需常规对后颅窝室管膜瘤进行H3K27me3染色分组,PFB组总体预后较好;嗜酸性分泌物的形态特点可能与室管膜瘤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认识此种形态可减少误诊,TRPS1、TP53突变可能在部分室管膜瘤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后颅窝 H3K27me3 酸性分泌物
下载PDF
玉屏风颗粒鼻腔冲洗液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飞虎 谷丽丽 刘钢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鼻腔冲洗液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gE、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影响。方法:选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3组,即玉屏风颗粒鼻腔冲洗液研究组、玉屏风颗粒口...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鼻腔冲洗液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gE、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影响。方法:选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3组,即玉屏风颗粒鼻腔冲洗液研究组、玉屏风颗粒口服组、0.9%NS鼻腔冲洗组,均予3周的规范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gE、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变化、症状体征计分变化及总体疗效分析,用统计学分析3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血清IgE、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的变化和症状体征计分均明显降低,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玉屏风颗粒经溶解作为鼻腔冲洗液治疗变应性鼻炎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促进鼻腔黏膜的恢复,消除鼻腔局部炎症水肿,并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一用法可以作为玉屏风散这一经典名方新的用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屏风颗粒 鼻腔冲洗 变应性鼻炎 血清IGE 分泌物酸性粒细胞 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
下载PDF
香菊胶囊对变应性鼻炎患者IgE、IL-4、IL-8及EOS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探讨香菊胶囊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AR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香菊胶囊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AR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mg/次,1次/d,布地奈德鼻喷剂1~2喷/次,2次/d喷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香菊胶囊3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IgE、IL-4、IL8水平及EOS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IgE、IL-4、IL-8水平及鼻腔分泌物EOS计数明显下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香菊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及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AR,能够显著改善血清中IgE、IL-4、IL-8水平,从而改善机体细胞免疫状态,降低鼻腔分泌物EOS计数,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香菊胶囊服用方便,毒副作用低,可作为治疗AR的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菊胶囊 变应性鼻炎 免疫球蛋白E(IgE) 白细胞介素-4(IL-4) 白细胞介素-(IL-8) 鼻腔分泌物酸性粒细胞(EOS)
下载PDF
房事后请不要用湿巾清洁
6
《医药与保健》 2010年第5期48-48,共1页
性生活后清洗生殖器。对于两性的生殖健康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一些人就是爱犯懒,用消毒湿巾擦拭来代替清洗。 女性外阴部的皮肤、黏膜比较柔嫩。容易受到损伤,并且女性阴道里的酸性分泌物有自净作用,PH值在4~5之间,清洗外阴... 性生活后清洗生殖器。对于两性的生殖健康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一些人就是爱犯懒,用消毒湿巾擦拭来代替清洗。 女性外阴部的皮肤、黏膜比较柔嫩。容易受到损伤,并且女性阴道里的酸性分泌物有自净作用,PH值在4~5之间,清洗外阴时如果用碱性强的洗涤用品很容易会破坏阴道的自身保护屏障,使外界的病菌尤其是某些病毒有机可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湿巾 房事后 女性阴道 酸性分泌物 性生活后 生殖健康 自净作用 自身保护
下载PDF
治疗胃食管反流 莫要少了抑酸剂
7
作者 韩咏霞 《药物与人》 2013年第5期23-23,共1页
胃食管反流是上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其患病率有超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而居第一的趋势。主要症状为烧心、反酸及胸骨后疼痛。目前认为引起胃一食管间反流的原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在胃逆蠕动时不能有效... 胃食管反流是上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其患病率有超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而居第一的趋势。主要症状为烧心、反酸及胸骨后疼痛。目前认为引起胃一食管间反流的原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在胃逆蠕动时不能有效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二是胃酸分泌过多,酸性反流物对食管黏膜形成刺激及损害。因此,胃食管反流的治疗应从改善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与抑制胃酸分泌着手。然而.当前尚缺乏能有效改善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的药物.一般是用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比利或胃复安等、通过减少胃逆蠕动来减轻胃内容物反流。由于单独应用促动力药的疗效有限.它无法在减轻酸性分泌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及损害.所以,还需要与抑酸剂联合应用,才能既减轻反流又避免损害.从而达到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抑酸剂 治疗 食管下端括约肌 胃内容物反流 括约肌功能 酸性分泌物 胃酸分泌过多
下载PDF
Plant Enzymes, Root Exudates, Cluster Roots and Mycorrhizal Symbiosis are the Drivers of P Nutrition in Native Legumes Growing in P Deficient Soil of the Cape Fynbos in South Africa 被引量:6
8
作者 Sipho Thulane Maseko Felix Dapare Dakor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3年第5期331-340,共10页
The Cape fynbos is characterised by highly leached, sandy, acidic soils with very low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Plant-available P levels range from 0.4 μg P g-1 to 3.7 μg P g-I soil, and 1-2 mg N gl soil. Despite the... The Cape fynbos is characterised by highly leached, sandy, acidic soils with very low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Plant-available P levels range from 0.4 μg P g-1 to 3.7 μg P g-I soil, and 1-2 mg N gl soil. Despite these low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the fynbos is home to 9,030 vascular plant species with 68.7% endemicity. How native plant species survive such low levels of available P is intriguing, and indeed the subject of this review. In the fynbos soils, P is easily precipitated with cations such as Fe and Al, forming AI-P and Fe-P in acidic soils, or Ca-P in neutral-to-alkaline soils. The mechanisms for promoting P availability and enhancing P nutrition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mycorrhizal symbiosis (with 80%-90% of higher plants, e.g., Cyclopia, Aspalathus, Psoralea and Leucadendron etc.) which exhibits 3-5 times much greater P acquisition than non-mycorrhizal roots. Formation of cluster roots by the Leguminosae (Fabaceae) and their exudation of Kreb cycle intermediates (organic acids) for solubilizing P, secretion of root exudate compounds (organic acids, phenolics, amino acids, etc.) that mobilize P. The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acid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enzyme that catalyze the cleavage of mineral P from organic phosphate esters in acidic and alkaline soi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tap roots as well as massive secondary roots within the uppermost 15 cm of soil for capturing water and nutrients. Some fynbos legumes employ all these adaptive mechanisms for enhancing P nutrition and plant growth. Aspalathus and Cyclopia species typically form mycorrhizal and rhizobial symbiosis for improving P and N nutrition, produce cluster roots and acid phosphatases for increasing P supply, and release root exudates that enhance P solubilisation and upt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e fynbos CYCLOPIA Aspalathus phosphorus MYCORRHIZA phosphatases.
下载PDF
基于“肺肝同治”理论治疗小儿鼻鼽病肺经伏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欢 陈竹 陈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年第1期71-75,F0003,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通窍汤治疗前后小儿鼻鼽病肺经伏热证症状、体征和血清嗜酸粒细胞(EOS)、鼻腔分泌物EOS变化,客观评价清热通窍汤治疗小儿鼻鼽病临床疗效。方法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招募60例小...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通窍汤治疗前后小儿鼻鼽病肺经伏热证症状、体征和血清嗜酸粒细胞(EOS)、鼻腔分泌物EOS变化,客观评价清热通窍汤治疗小儿鼻鼽病临床疗效。方法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招募60例小儿鼻鼽病受试者,并符合肺经伏热证中医辨证分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口服清热通窍汤,每日1剂;对照组予口服辛夷鼻炎丸,每日2次,均连服14 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病情,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结果对照组在研究过程中脱落1例。(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优于对照组79.3%(2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血EOS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治疗后鼻腔分泌物EOS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随访情况:观察组复发20例(66.7%),低于对照组25例(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通窍汤能明显改善鼻鼽患儿症状,降低鼻腔分泌物EOS水平,抑制鼻高反应、鼻慢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鼻鼽病 肺经伏热证 分泌物酸性粒细胞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