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性淋溶对铅锌尾矿金属行为的影响及植物毒性 被引量:53
1
作者 蓝崇钰 束文圣 张志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61-465,共5页
露天存放的铅锌尾矿受到自身酸化和酸雨的双重影响,从而加剧尾矿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尾矿在酸性条件下的重金属行为及其植物毒性,对植物在铅锌尾矿地的自然定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铅锌尾矿砂装柱,用pH2~7溶液淋溶50天... 露天存放的铅锌尾矿受到自身酸化和酸雨的双重影响,从而加剧尾矿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尾矿在酸性条件下的重金属行为及其植物毒性,对植物在铅锌尾矿地的自然定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铅锌尾矿砂装柱,用pH2~7溶液淋溶50天的结果表明,酸度的提高可以显著地增加尾矿砂中重金属(Pb、Zn、Cu和Cd)的溶出。而随着时间的延长,Zn的溶出量明显增高,Pb和Cu的溶出则逐渐降低。在pH值<3时,Cd的溶出逐渐升高,pH值>3时,Cd的溶出也呈下降趋势。酸度对重金属溶出的影响由大至小依次为Zn>Cd>Cu>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尾矿 酸性淋溶 植物毒性 酸雨 重有色金属
下载PDF
酸性淋溶下湘西钒矿区废渣及土壤重金属的释放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商正松 刘方 +2 位作者 刘荣 杨爱江 申万暾 《环保科技》 2011年第2期10-14,共5页
利用室内模拟方法,探讨酸性淋溶条件下钒矿废渣及矿区污染土壤重金属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酸性淋溶后,尾矿、冶炼废渣和矿区污染土壤的pH范围在5.61~6.87、6.00~6.63和5.18~6.17之间,电导率(γ)的范围分别在0.117~1.325、0.004... 利用室内模拟方法,探讨酸性淋溶条件下钒矿废渣及矿区污染土壤重金属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酸性淋溶后,尾矿、冶炼废渣和矿区污染土壤的pH范围在5.61~6.87、6.00~6.63和5.18~6.17之间,电导率(γ)的范围分别在0.117~1.325、0.004~0.349和0.001~0.411μS/cm之间;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淋出液中的V、As、Cu、Pb、Zn和Cd含量都呈现波动性下降,范围分别在7.489 0~0.006 5、0.198 3~0.004 1、5.609 0~0.009 7、0.014 3~0.000 2、13.821 4~0.000 8和2.336 1~0.000 1 mg/L之间,其中Cu的下降最为明显;在各种重金属中,以V和Cd污染为主。淋溶前期,尾矿所释放的重金属对当地环境危害最大。淋溶后期,冶炼废渣释放的重金属对当地的危害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矿废渣 酸性淋溶 重金属 释放规律
下载PDF
酸性淋溶对赤红壤溶液Ca/Al比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洪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7-59,共3页
以前对铝的环境化学及生态学效应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环境酸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发现活性铝是造成树木和植物枯萎、农作物减产和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直接因素,因此已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毒性元素。国外研究者认为,土壤... 以前对铝的环境化学及生态学效应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环境酸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发现活性铝是造成树木和植物枯萎、农作物减产和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直接因素,因此已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毒性元素。国外研究者认为,土壤溶液中钙、铝两种元素的摩尔比是衡量铝对植物危害的一个有用指标。当Ca/Al比小于1时,铝即能对植物赖以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根毛产生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淋溶 赤红壤
下载PDF
镉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稳定性的酸性淋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丛海扬 孙璐 +1 位作者 张梅华 蒋继宏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4年第12期44-47,共4页
利用分离得到的对镉具有吸附功能的两株真菌菌株对镉污染土壤样品进行微生物修复治理,并通过酸性淋溶实验模拟自然界酸雨来评价治理效果是否稳定。考察不同p H值的酸性淋溶实验对微生物修复后土壤的p H和镉含量是否产生影响。结果发现,... 利用分离得到的对镉具有吸附功能的两株真菌菌株对镉污染土壤样品进行微生物修复治理,并通过酸性淋溶实验模拟自然界酸雨来评价治理效果是否稳定。考察不同p H值的酸性淋溶实验对微生物修复后土壤的p H和镉含量是否产生影响。结果发现,在近80 d的三种不同p H值的淋溶液的酸性淋溶实验中,经过微生物修复处理后的土壤样品,p H值和镉有效态含量都比较稳定,而空白对照组则出现了大量波动和瞬时峰值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土壤 真菌 微生物修复 稳定性 酸性淋溶
下载PDF
AOD不锈钢渣中铬的酸性淋溶特性
5
作者 蒋大鹏 李俊国 +1 位作者 郑娜 张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9,共4页
基于AOD渣中铬的短期淋溶特性,采用静态淋溶实验方法研究了酸性淋溶液的初始pH值和固液比对AOD渣中铬淋溶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3.0和2.0时淋溶液的pH、E和DO的变化规律与中性淋溶液相似,AOD渣中铬的淋溶均呈现快速... 基于AOD渣中铬的短期淋溶特性,采用静态淋溶实验方法研究了酸性淋溶液的初始pH值和固液比对AOD渣中铬淋溶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3.0和2.0时淋溶液的pH、E和DO的变化规律与中性淋溶液相似,AOD渣中铬的淋溶均呈现快速淋溶和慢速淋溶两个阶段,其中淋溶液初始pH值降至2.0时更为显著的增加了AOD渣中铬淋溶毒性;当固液比由10∶100提高1.5倍、2倍和4倍时,初始pH值为3.0的淋溶液中铬的淋溶浓度没有成比例倍增,初始pH值为2.0时,96 h内AOD渣中铬淋溶浓度分别增加了47.3%、56.7%和75.6%。由此可见,降低酸性淋溶液的初始pH值、延长淋溶时间和增加固液比都使得淋溶液中Cr3+浓度增加,考虑到淋溶液中Cr3+的沉淀反应,采用中性淋溶液毒性测试标准可能会过低评价AOD渣中铬的淋溶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D渣 酸性淋溶 固液比 静态实验 Cr3+浓度
下载PDF
铅锌矿渣酸性淋溶下重金属释放特征及其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兰 刘方 +1 位作者 王俭 李金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1-1126,共6页
探讨了贵州省赫章铅锌矿区铅锌矿渣及尾矿酸性淋溶下重金属的释放特征及淋溶水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淋溶水中Cu、Zn、Pb、C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浓度范围分别为0.038~2.509、0.0001~0.850、0.040~0.60... 探讨了贵州省赫章铅锌矿区铅锌矿渣及尾矿酸性淋溶下重金属的释放特征及淋溶水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淋溶水中Cu、Zn、Pb、C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浓度范围分别为0.038~2.509、0.0001~0.850、0.040~0.605和0.004~0.021mg.L-1,淋溶水以Cd、Pb污染为主。前期(1~5d)淋溶水对幼苗的根长、芽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后期(20~25d)抑制作用明显下降;物种耐性由强到弱的大小顺序为白菜>油菜>黑麦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渣 酸性淋溶 重金属 幼苗生长
原文传递
负载铁生物炭对雄黄矿尾渣砷的钝化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杜艳艳 王欣 +3 位作者 谢伟城 肖瑶 王侠 何香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9-165,共7页
湖南石门雄黄矿矿区内大量As含量极高的尾渣,严重威胁着当地环境安全与居民生命健康.为推动实现对雄黄矿高As尾渣的稳定化处理,系统分析了Fe BC(负载铁生物炭)对雄黄矿尾渣中As的钝化效果,并对Fe BC钝化As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湖南石门雄黄矿矿区内大量As含量极高的尾渣,严重威胁着当地环境安全与居民生命健康.为推动实现对雄黄矿高As尾渣的稳定化处理,系统分析了Fe BC(负载铁生物炭)对雄黄矿尾渣中As的钝化效果,并对Fe BC钝化As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水平振荡试验和合成沉降浸出试验(synthetic precipitation leaching procedure,SPLP)中尾渣As的浸出浓度分别为103.7和173.5 mg/L;Fe BC的加入〔矿渣与Fe BC的比例(w/w)为4∶1〕使尾渣中As的浸出浓度降低72.2%~79.2%.在以模拟酸雨为淋溶液的柱试验中,Fe BC处理使淋出液中ρ(As)下降79.1%~99.3%,As淋失总量减少92.8%,但酸雨淋溶量的持续增加使出水中ρ(As)随p H的降低而缓慢上升.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发现,Fe BC表面负载的Fe原子通过羟基与砷酸根之间的配位基交换作用吸附As是Fe BC高效钝化尾渣中As的关键机制;同时,生物炭载体表面含氧官能团还可能通过氢键与As氧合阴离子或分子发生了吸附反应.研究显示,Fe BC在钝化雄黄矿尾渣中高含量As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可用于快速降低矿渣中As的浸出毒性;但在长期酸雨淋溶条件下,可能需要设置酸度缓冲层以充分保障Fe BC钝化As作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 雄黄矿尾渣 负载铁生物炭 酸性淋溶
下载PDF
Leaching potential and changes in components of metals in two acidic ferrisols 被引量:15
8
作者 郭朝晖 廖柏寒 黄昌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6期631-636,共6页
Two acidic ferrisols, i.e., red soil (RS) and yellow red soil (YRS), from the vicinity regions of non-ferrous ores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were leached with simulated acid rain through artificial column experi... Two acidic ferrisols, i.e., red soil (RS) and yellow red soil (YRS), from the vicinity regions of non-ferrous ores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were leached with simulated acid rain through artificial column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leaching mass of metals are m(Zn)〉m(Cu)〉m(Cd) from the original soils and m(Cd)〉m(Zn)〉〉 m(Cu) from the contaminated soils with external metals after leaching for 60 d continuously, leaching quantities of Cd and Zn from the contaminated red soil (CRS) are more than that from the contaminated yellow red soil (CYRS), but for Cu, it is almost the same. The preferential fractions for leaching are mainly in exchangeable forms, and content of exchangeable form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in the contaminated soil profiles. The unstable fractions of Cd, Cu and Zn in the RS and YR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decrease of pH value of simulated acid rain. Changes of fi, actions of external Cd, Cu, and Zn in the residual CRS and CYRS profil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cidity of acid rain, too. After leaching for 60 d continuously, Cd exists mostly in exchangeable form, Cu exists mainly in exchangeable, manganese oxide-occluded and organically bounding forms, and Zn exists in residual in CRS and CYRS profiles. Most of exchangeable Cd and Zn exist only small in surface layer (0-20 cm) and are transferred to the sub-layers, contrarily, Cu accumulates mostly in the topsoil (0-20 cm) with low trans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ic ferrisols leaching behavior metals contamination column experi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