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TP和NTG诱变选育的解脂耶氏酵母对酸肉风味的影响
1
作者 郭冰蕊 蒋翠翠 +5 位作者 张素芳 梁会朋 纪超凡 陈映羲 董亮 林心萍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201,共12页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和亚硝基胍(NTG)诱变技术处理解脂耶氏酵母C11,研究诱变前、后菌株的酶学性质。最终筛选出4株突变菌A6、A13、A14、N12,酶活分别为1.007,1.554,1.139,1.021 U/mL,是起始菌株的1.41,2.17,1.59,1.43倍。4株突...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和亚硝基胍(NTG)诱变技术处理解脂耶氏酵母C11,研究诱变前、后菌株的酶学性质。最终筛选出4株突变菌A6、A13、A14、N12,酶活分别为1.007,1.554,1.139,1.021 U/mL,是起始菌株的1.41,2.17,1.59,1.43倍。4株突变株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8.0。乙醇对脂肪酶酶活有抑制作用,最适底物由C8酯变化为C4酯。将A13、N12接种到酸肉发酵中,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接种突变株能很好地改善酸肉的感官品质,促进酯类、醛类、醇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产生,显著提高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庚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和1-辛烯-3-醇的气味活性值(OAV),赋予酸肉玫瑰香味、蘑菇味、焦香味、水果味等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解脂耶氏酵母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亚硝基胍 诱变 酸肉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发酵酸肉和抗性淀粉的添加对肉丸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赵莉君 肖妍 +4 位作者 朱瑶迪 李苗云 马阳阳 徐丽娜 张颖慧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38,共6页
为探究发酵酸肉和抗性淀粉对肉丸品质的影响,对不同发酵酸肉和抗性淀粉添加量的肉丸感官、出品率和质构进行评价,确定酸肉风味肉丸的最佳配方,并将用最佳配方制作的肉丸与空白对照组及市售代表性较高的肉丸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酵酸肉... 为探究发酵酸肉和抗性淀粉对肉丸品质的影响,对不同发酵酸肉和抗性淀粉添加量的肉丸感官、出品率和质构进行评价,确定酸肉风味肉丸的最佳配方,并将用最佳配方制作的肉丸与空白对照组及市售代表性较高的肉丸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酵酸肉和抗性淀粉的添加对肉丸品质存在显著性影响,肉丸的最佳配方为6%发酵酸肉、6%抗性淀粉,且添加鸡肉酸肉和猪肉酸肉的肉丸体外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81.65%、83.20%,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消化180 min的血糖生成指数分别为70.70,70.16,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添加适量酸肉和抗性淀粉可以改善肉丸的品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外蛋白质消化率,降低血糖生成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酸肉 抗性淀粉 血糖生成指数 体外蛋白质消化率
下载PDF
贵州侗族酸肉中优质发酵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3
作者 韩竞旭 邢路娟 张万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5-90,共6页
酸肉是将猪的五花肉预处理后,加入糯米饭、盐、辣椒等辅料,装坛密封后在自然条件下厌氧发酵形成的传统肉制品。因其肉质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而广泛流传于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但由于其生产制作多为自然发酵,易受到地域、... 酸肉是将猪的五花肉预处理后,加入糯米饭、盐、辣椒等辅料,装坛密封后在自然条件下厌氧发酵形成的传统肉制品。因其肉质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而广泛流传于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但由于其生产制作多为自然发酵,易受到地域、环境、气候、人为操作等因素影响,发酵体系中的微生物组成与发酵条件差异较大,因而导致终产品品质难以控制。在酸肉生产中引入外源发酵剂可提高生产的可控性,抑制杂菌及有害菌生长,缩短发酵周期。因此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法对自然发酵酸肉中具备优良发酵性能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分离纯化后在乳酸细菌培养基(de man rogosa sharpe,MRS)和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manitol salt agar,MSA)上分别得到575、187株菌。经初筛后得到116株乳酸菌和26株葡萄球菌。随后根据肉制品发酵剂的标准进行复筛,得到发酵性能较好的一株乳酸菌L36和一株葡萄球菌S53,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后确定L36为香肠乳杆菌(Lactobacillus farciminis),具有快速产酸的特性;S53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具有良好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2株菌种间无拮抗作用,可作为外源发酵剂用于肉制品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肉 葡萄球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湘西酸肉中降解亚硝酸盐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4
作者 于杜 周锦悦 +3 位作者 陈圆圆 刘鑫 瞿朝霞 唐珊珊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为从湘西酸肉中分离筛选出可高效降解并耐受高浓度亚硝酸盐的菌株,以自制酸肉为原料,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菌株,通过盐酸萘乙二胺法进行指标检测,得到了4株可明显降解亚硝酸盐的菌株,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 为从湘西酸肉中分离筛选出可高效降解并耐受高浓度亚硝酸盐的菌株,以自制酸肉为原料,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菌株,通过盐酸萘乙二胺法进行指标检测,得到了4株可明显降解亚硝酸盐的菌株,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菌1和菌2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菌3和菌4为清酒乳酸杆菌(Latilactobacillus sakei)。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和耐受能力的测定,证明了从湘西酸肉中筛选出的1号菌株,对高浓度(500 mg/L)的亚硝酸盐具有较强的降解和耐受能力,在接种量为4%,p H值为4时,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最高可达82.74%。该研究筛选的酵母菌和乳酸菌对人体无害,可投入到发酵肉制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酸肉 亚硝 降解和耐受能力 筛选与鉴定
下载PDF
发酵酸肉中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胆固醇作用 被引量:32
5
作者 丁苗 刘洋 +2 位作者 葛平珍 王丹 周才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03-207,共5页
采用不同培养基筛选发酵酸肉中降胆固醇乳酸菌,结果从发酵酸肉中分离出18株降胆固醇乳酸菌,其中菌株SR10降胆固醇能力最强,胆固醇降低率达33.78%,对应降胆固醇的量为68.49g/mL。经对筛选菌株SR10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指标鉴定及16S rRN... 采用不同培养基筛选发酵酸肉中降胆固醇乳酸菌,结果从发酵酸肉中分离出18株降胆固醇乳酸菌,其中菌株SR10降胆固醇能力最强,胆固醇降低率达33.78%,对应降胆固醇的量为68.49g/mL。经对筛选菌株SR10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指标鉴定及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该乳酸菌为消化乳杆菌;并初步研究了该消化乳杆菌SR10的降胆固醇作用机理,发现SR10降胆固醇酶主要来源于胞内,胞内酶比活力是胞外酶的8.7倍,在降胆固醇作用中胞内酶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酸肉 降胆固醇乳 筛选 鉴定 胞内酶
下载PDF
贵州荔波传统酸肉发酵期间理化成分与发酵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倩 郭晓芸 +2 位作者 张海松 范丽平 任国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3-177,共5页
针对贵州荔波传统酸肉不同发酵期理化成分和发酵风味物质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pH值呈阶段性下降趋势,10d内显著性下降(从pH7.20下降到pH4.50),10d后缓慢下降,至第45天达到最低值(pH3.60);蛋白质、脂肪含量在整个发酵期呈... 针对贵州荔波传统酸肉不同发酵期理化成分和发酵风味物质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pH值呈阶段性下降趋势,10d内显著性下降(从pH7.20下降到pH4.50),10d后缓慢下降,至第45天达到最低值(pH3.60);蛋白质、脂肪含量在整个发酵期呈上升趋势,而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总糖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代谢产物总酸、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随发酵期的延长逐渐增加,从传统酸肉风味物质中分析出34种主要化合物,包括酸类15种、醛类11种、烷烃类1种、烯类1种、酯类3种、醇类3种,以酸味物质为主,占总组分的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肉 发酵 理化成分 发酵风味物质
下载PDF
酸肉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周才琼 代小容 杜木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8-104,共7页
采用SDE-GC-MS分析酸肉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以了解脂肪及蛋白质降解与酸肉风味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酸肉挥发性成分从原料的31种增至发酵结束时的85种,其中,酯类、醛类和碳氢化合物从发酵开始时的7、8种和10种分别增至发酵结束时... 采用SDE-GC-MS分析酸肉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以了解脂肪及蛋白质降解与酸肉风味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酸肉挥发性成分从原料的31种增至发酵结束时的85种,其中,酯类、醛类和碳氢化合物从发酵开始时的7、8种和10种分别增至发酵结束时的23、23种和27种,相对含量分别从发酵开始时的24.34%、23.71%和31.63%分别增减至发酵结束时的33.86%、38.40%和20.87%,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过氧化值与酯类香气相对含量变化显著负相关(P<0.05)。发酵中形成的特征香气有桉油醇、2-乙氧基乙基硫烷基醋酸和2-甲氧基苯酚等,主要风味物质是2,4-葵二烯醛和葵酸乙酯,构成了发酵酸肉特有的酯香味、酸味和清香味。推测风味的形成是通过微生物生长繁殖分泌胞外酶,导致脂肪及蛋白质降解,产生与发酵风味形成有关的醛、酮、醇、酸等物质,并发生酯化反应,形成了酸肉的特有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肉 脂肪分解 蛋白质分解 挥发性风味物质 风味特征
下载PDF
湘西传统酸肉乳酸菌分离、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22
8
作者 车科 麻成金 +1 位作者 黄群 余佶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28,共4页
采用透明圈法对湘西传统酸肉中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乳酸菌进行初筛,以发酵特性为复选指标,并进行人工强化发酵,从中筛选得到1株产酸快、发酵特性好、符合产业化生产的优势米酒乳杆菌。
关键词 湘西传统酸肉 发酵特性
下载PDF
酸肉发酵中脂肪的变化及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文静 卫飞 +2 位作者 袁军 范代超 周才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3-267,共5页
目的:研究酸肉发酵过程中脂肪的变化及其对小鼠血脂的影响。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新鲜猪肉组、发酵20d酸肉组、发酵40d酸肉组及发酵60d酸肉组,每组10只。小鼠喂养28d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肝质量、血清总胆... 目的:研究酸肉发酵过程中脂肪的变化及其对小鼠血脂的影响。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新鲜猪肉组、发酵20d酸肉组、发酵40d酸肉组及发酵60d酸肉组,每组10只。小鼠喂养28d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肝质量、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并分析酸肉在不同发酵时段的脂质变化情况。结果:酸肉发酵过程中其脂肪、胆固醇及磷脂含量均随发酵时间延长而下降,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发酵酸肉可抑制小鼠体质量、肝质量及肝脏指数的增长;发酵60d组小鼠血清TC、TG和LDL-C含量显著低于新鲜猪肉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当;新鲜猪肉组和不同发酵时段酸肉组雌性小鼠血清脂质及粥状动脉硬化指数(AI)均高于雄性小鼠。结论:酸肉具有预防动脉硬化及降血脂作用,可降低小鼠血清中的血脂含量;雄性小鼠脂质升高风险低于雌性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猪 酸肉 脂类变化 血清脂质
下载PDF
酸肉发酵中蛋白质降解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周才琼 陈东华 杜木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7-130,共4页
目的:了解蛋白质降解与酸肉品质间的关系以指导合理消费。方法:分析酸肉在发酵过程中主要环境因素、乳酸菌数及蛋白质降解产物的变化。结果:总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和肌浆蛋白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下降,非蛋白氮逐渐增加;蛋白质降解中间... 目的:了解蛋白质降解与酸肉品质间的关系以指导合理消费。方法:分析酸肉在发酵过程中主要环境因素、乳酸菌数及蛋白质降解产物的变化。结果:总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和肌浆蛋白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下降,非蛋白氮逐渐增加;蛋白质降解中间产物多肽氮及氨态氮呈先升后降趋势,发酵60d时挥发性盐基氮为19.56g/100g;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发酵可提高蛋白质氨基酸分;相关性分析显示总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和肌浆蛋白含量变化与乳酸菌数和氯化钠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水分活度和pH值呈显著正相关;非蛋白氮与乳酸菌数和氯化钠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水分活度和pH值显著负相关。结论:发酵可提高酸肉蛋白质营养价值,综合安全及风味因素,建议酸肉发酵时间在20~40d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肉 环境因子 蛋白质 营养价值
下载PDF
传统湘西酸肉发酵动态与Nisin保鲜试验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群 麻成金 +1 位作者 欧阳玉祝 张永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7-170,共4页
对传统湘西酸肉发酵过程中pH值、酸度、氨基态氮、氨基酸总量、细菌总数等变化动态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索酸肉Nisin保鲜。结果表明。pH值与总酸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发酵后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61.4%,细菌总数基本呈S型曲线Nisin能有效抑制TVB-... 对传统湘西酸肉发酵过程中pH值、酸度、氨基态氮、氨基酸总量、细菌总数等变化动态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索酸肉Nisin保鲜。结果表明。pH值与总酸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发酵后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61.4%,细菌总数基本呈S型曲线Nisin能有效抑制TVB-N值、TBA值上升与细菌总数增加,添加量以0.15%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湘西酸肉 自然发酵 动态变化 NISIN 保鲜
下载PDF
贵州荔波传统酸肉微生物菌群与营养品质评价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郭晓芸 龙江 +1 位作者 张亮 张倩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9-72,共4页
对贵州荔波传统酸肉中微生物的种类进行了分离鉴定,同时观察和分析了发酵前后肌肉组织结构与发酵产物的变化。结果显示,传统发酵酸肉中的优势菌群为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且均不产生硫化氢、吲哚等有毒有害产物;发酵前后肌肉组织结构... 对贵州荔波传统酸肉中微生物的种类进行了分离鉴定,同时观察和分析了发酵前后肌肉组织结构与发酵产物的变化。结果显示,传统发酵酸肉中的优势菌群为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且均不产生硫化氢、吲哚等有毒有害产物;发酵前后肌肉组织结构与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肌纤维不完整,细胞膜消失,纤维间隙明显增大同时肌纤维拉长不能独自收缩;氨基酸态氮增加0.35%,游离脂肪酸增加1.58%,总酸含量增加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肉 微生物菌群 营养品质
下载PDF
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贵州侗族酸肉中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韵 胡萍 +3 位作者 湛剑龙 谢和 王晓宇 朱秋劲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贵州侗族发酵肉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品种间的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酸肉中的优势菌群差异不明显,3个样品中共检测到21种菌,共4个属,分别是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 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贵州侗族发酵肉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品种间的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酸肉中的优势菌群差异不明显,3个样品中共检测到21种菌,共4个属,分别是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四联球菌属(Tetraggenococcus)。另还发现两种不可培养细菌uncultured 1和uncultured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DGGE 酸肉 侗族 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酸肉发酵过程中脂肪降解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才琼 陈东华 +1 位作者 李艳芳 杜木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1-173,177,共4页
目的:了解脂肪降解与酸肉品质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合理消费。方法:分析酸肉在发酵过程中主要环境因子、细菌总数、乳酸菌数、酵母菌数、微球菌和葡萄球菌数及脂肪降解产物的变化。结果: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脂肪、胆固醇逐渐降低,游离脂肪酸... 目的:了解脂肪降解与酸肉品质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合理消费。方法:分析酸肉在发酵过程中主要环境因子、细菌总数、乳酸菌数、酵母菌数、微球菌和葡萄球菌数及脂肪降解产物的变化。结果: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脂肪、胆固醇逐渐降低,游离脂肪酸逐渐增加;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细菌总数、乳酸菌数、微球菌和葡萄球菌数分别在发酵20、30、10d时达峰值,酵母菌保持稳定;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Aw和pH下降及氯化钠含量增加,乳酸菌数增加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数下降;微球菌和葡萄球菌数降低和脂肪及胆固醇降低显著正相关(p<0.05),和游离脂肪酸增加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发酵酸肉脂肪和胆固醇降低有一定营养学意义;发酵60d成品酸肉酸值(AV)及过氧化值(POV)均低于相应标准,可安全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肉 环境因子 微生物 脂肪 脂肪组成 营养价值
下载PDF
侗族发酵酸肉中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4
15
作者 章德法 徐为民 徐幸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6-988,共3页
关键词 发酵酸肉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酸肉滋味品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俞彦波 代小容 周才琼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6-160,共5页
为了解酸肉发酵过程中滋味品质的形成及形成影响因素,文中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设计和感官评定分析发酵过程中酸肉滋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总糖和游离氨基酸较高的工艺组合为添加食盐4.5%,米粉8%,在15℃下发酵60d。最优工艺发酵试验显... 为了解酸肉发酵过程中滋味品质的形成及形成影响因素,文中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设计和感官评定分析发酵过程中酸肉滋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总糖和游离氨基酸较高的工艺组合为添加食盐4.5%,米粉8%,在15℃下发酵60d。最优工艺发酵试验显示,发酵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和氯化钠含量略升,脂肪及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游离脂肪酸、非蛋白氮、总酸含量分别从发酵开始的0.15%、1.24%、0.11%上升到结束时的0.67%、2.68%、0.95%。发酵60d时瘦肉颜色从淡红转暗红,脂肪从淡黄变成乳白;肉表米粉层消失、肉表面湿润、有白色糊状物;呈较明显的特殊酸味;生肉气味消失。脂肪和蛋白质的降解,总糖和非蛋白氮的不断增加是酸肉酸鲜浓郁滋味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肉 滋味品质形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渝黔地区传统酸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周才琼 李艳芳 杜木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1-175,共5页
目的:对渝黔地区传统酸肉微生物种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不同的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结果:从中分离出乳酸菌、酵母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未发现霉菌。乳酸菌优势菌群主要是片球菌属和乳杆菌属,鉴定12株乳酸菌分别为... 目的:对渝黔地区传统酸肉微生物种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不同的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结果:从中分离出乳酸菌、酵母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未发现霉菌。乳酸菌优势菌群主要是片球菌属和乳杆菌属,鉴定12株乳酸菌分别为乳酸链球菌、肠膜明串珠菌、类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米酒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约氏乳杆菌、嗜盐片球菌和啤酒片球菌;优势菌株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贯穿整个发酵过程。葡萄球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其中木糖葡萄球菌为主要发酵菌株。酵母菌主要为汉逊酵母属、接合酵母属、毕赤氏酵母和德巴利酵母属等,鲁氏接合酵母为优势发酵菌株。结论:优势微生物是酸肉风味品质形成的基础,本研究可为高效天然肉制品发酵剂的研究提供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酸肉 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米粉及食盐添加量对发酵酸肉蛋白质降解及γ-氨基丁酸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成龙 袁军 +1 位作者 刘淑贞 周才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02-206,共5页
以新鲜猪瘦肉为原料,研究米粉及食盐添加量对发酵60 d成品酸肉蛋白质降解及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含量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对酸肉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取高GABA含量的酸肉。结果表明:米粉和食盐添加量可影响蛋... 以新鲜猪瘦肉为原料,研究米粉及食盐添加量对发酵60 d成品酸肉蛋白质降解及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含量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对酸肉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取高GABA含量的酸肉。结果表明:米粉和食盐添加量可影响蛋白质降解及GABA的形成,制备高GABA含量酸肉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米粉添加量12.73%、食盐添加量4.74%、发酵温度16.50℃。此时发酵60 d的成品酸肉中GABA含量最高为282.36 mg/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酸肉 发酵条件 蛋白质降解 响应面法 Γ-氨基丁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酸肉、酸鱼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5
19
作者 湛剑龙 陈韵 +2 位作者 黄林波 车璞 胡萍 《肉类研究》 2013年第7期40-43,共4页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进行乳酸菌纯种分离,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乳酸菌鉴定,从7个酸肉、酸鱼样品中共分离出14株乳酸菌,有乳杆菌属、环丝菌属、乳球菌属3个属,9个种。从其中鉴定出7株乳酸菌,分别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进行乳酸菌纯种分离,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乳酸菌鉴定,从7个酸肉、酸鱼样品中共分离出14株乳酸菌,有乳杆菌属、环丝菌属、乳球菌属3个属,9个种。从其中鉴定出7株乳酸菌,分别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泡菜乳杆菌(Lactobacillus kimchi)、清酒乳杆菌亚种(肉)(Lactobacillus sakeisub sp. carnosus)、草乳杆菌(Lactobacillus graminis)、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肉 分离鉴定
下载PDF
发酵时长对酸肉物理特性及食用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韦诚 常荣 +1 位作者 段珍珍 周才琼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6-92,共7页
为探讨发酵保藏对酸肉营养及安全性的影响,采用黔渝地区传统方式发酵和保藏酸肉,并测定不同时段酸肉的物理特性、主要营养安全指标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酸肉色泽和质构在发酵保藏过程中变化显著(P <0. 05),发酵20~50 d具有较... 为探讨发酵保藏对酸肉营养及安全性的影响,采用黔渝地区传统方式发酵和保藏酸肉,并测定不同时段酸肉的物理特性、主要营养安全指标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酸肉色泽和质构在发酵保藏过程中变化显著(P <0. 05),发酵20~50 d具有较好的硬度、咀嚼性和色泽,但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凝胶逐渐劣化引起弹性下降,肉色开始变淡发黄;整个发酵期间,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逐渐减少,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和亚硝酸盐逐渐增加,但均低于相关安全标准限量;呈上升趋势且与发酵保藏时间线性良好,可作为评判酸肉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发酵20~180 d酸肉的乳酸菌数和p H值分别在6. 28~6. 70 lg CFU/g和4. 47~4. 78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肠杆菌生长;感官评价显示发酵50~80 d酸肉品质良好,20 d和110 d次之,通过结合TBA值和TVB-N值初步判断酸肉采用发酵方式进行保藏,食用期以110 d内为宜,不宜超过14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肉 发酵保藏 氧化降解 物理特性 食用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