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在小脑髓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及机制
1
作者 张琪 吴菁 张晨璐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3年第4期279-284,291,共7页
目的:探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RRM2)在小脑髓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和机制。方法:分析GEO数据库中髓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和RRM2表达水平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并结合数据库分析RRM2在小脑髓母细胞瘤和正常小脑组织中的表达。分别通过CCK-8细胞... 目的:探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RRM2)在小脑髓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和机制。方法:分析GEO数据库中髓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和RRM2表达水平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并结合数据库分析RRM2在小脑髓母细胞瘤和正常小脑组织中的表达。分别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RRM2对小脑髓母细胞瘤细胞系Daoy和D283的增殖、迁移、细胞周期和凋亡的调控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探索下游分子机制。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GEO数据库分析发现高表达RRM2的髓母细胞瘤患者相较于低表达组的总生存期更短、预后更差(P<0.05)。免疫组化及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RRM2在小脑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小脑组织(P<0.05)。与对照组比较,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实验提示过表达RRM2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P<0.05),敲低RRM2减少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P<0.05);过表达RRM2能够明显增加S期的细胞比例(P<0.05),且明显减少细胞凋亡(P<0.05)。RNA-seq结果显示敲低RRM2后有3 454个基因表达上调,3 332个基因表达下调。KEGG分析显示RRM2敲低后多个信号通路受到影响,包括FOXO、细胞周期、核糖体生物合成等。结论:RRM2在小脑髓母细胞瘤中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有关,其具有促进小脑髓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迁移,减少细胞凋亡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髓母细胞瘤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 增殖 迁移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膀胱癌组织中脂肪酸结合蛋白6、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2
作者 王莉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3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究膀胱癌(bladder cancer)组织中脂肪酸结合蛋白6(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6,FABP6)、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regulatory subunit M1,RR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 目的:探究膀胱癌(bladder cancer)组织中脂肪酸结合蛋白6(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6,FABP6)、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regulatory subunit M1,RR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12月大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并接受手术切除的40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的FABP6和RRM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FABP6和RRM1蛋白与各项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中FABP6和RRM1高蛋白表达水平占比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FABP6和RRM1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膀胱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BP6和RRM1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膀胱癌患者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BP6、RRM1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两者均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脂肪结合蛋白6 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2-酮-L-古龙酸还原酶分离纯化及其理化、酶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蒋宇扬 郭振勇 张成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00-405,共6页
从发酵L山梨糖的Gluconobacteroxydans和Bacilusmegaterium2980混和菌株的无细胞抽提液中分离到了2酮L古龙酸还原酶(KGR),测得其分子量为90kDa。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它... 从发酵L山梨糖的Gluconobacteroxydans和Bacilusmegaterium2980混和菌株的无细胞抽提液中分离到了2酮L古龙酸还原酶(KGR),测得其分子量为90kDa。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它为一个典型的MichaelisMenten氏酶,对2酮L古龙酸作用的Km值为342×10-3mol,最适作用pH为65,最适作用温度为30℃。2酮L古龙酸还原酶的合成不受L山梨糖和2酮L古龙酸的诱导,故推测2酮L古龙酸还原酶是Gluconobacteroxydans的一个组成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酮古龙酸还原酶 发酵 纯化
下载PDF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倪贺 李海航 +1 位作者 黄文芳 李玲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9-83,共5页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是生物体内唯一的催化4种核糖核苷酸还原、生成相应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酶。该酶是DNA合成和修复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着调控作用。不同生物中的RR根据其结合的金属辅助因子不同...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是生物体内唯一的催化4种核糖核苷酸还原、生成相应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酶。该酶是DNA合成和修复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着调控作用。不同生物中的RR根据其结合的金属辅助因子不同而分类。虽然不同类型RR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很低,但它们有十分相似的三级结构的活性中心和相同的催化功能。RR分子中包含2个变构位点,即酶活性中心和底物特异结合位点。活性中心通过生物有机自由基的作用催化核糖核苷酸还原;底物特异结合位点通过变构作用调控4种dNTPs在细胞内的平衡。因此,该酶不仅是研究DNA合成与修复、细胞增殖与分化及癌症的治疗与抗癌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同时也是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酶的催化机理等的重要工具。本文总结了该酶的种类与分布、结构特征、催化机理及作为抗癌药物开发靶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结构 功能 抑制剂 抗癌药物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3型β微管蛋白分子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5
作者 尹志永 杨大勇 +3 位作者 杨立丰 李华 王铁军 陈丽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l)和3型β微管蛋白(TUBB3)分子检测在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1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48例经病理...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l)和3型β微管蛋白(TUBB3)分子检测在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1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48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采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胸水或静脉血中ERCC1、RRM1和TUBB3的表达量,根据表达情况选择化疗方案:对照组则均采用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疾病进展、生存获益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总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P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PS评分、PS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病理组织的ERCC1、RRM1和TUBB3表达水平用于指导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但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效果不显著.建议进一步探索标志物指导下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 3型β微管蛋白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下载PDF
核苷酸还原酶M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田家伟 韩淑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81-386,共6页
肺癌是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75%-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且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或放疗的机会,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和对化疗药物... 肺癌是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75%-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且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或放疗的机会,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和对化疗药物的耐药等,使得晚期NSCLC的化疗不容乐观。近年来,分子标志物的个体化化疗在晚期NSCLC的应用,使得这些患者生存期有所延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针对晚期NSCLC,根据分子标志物选择合适的药物,达到个体化化疗是临床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ubunit 1,RRM1)在晚期NSCLC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由RRM1指导的个体化化疗并不能作为晚期NSCLC的常规决策,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个体化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肺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期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孙江涛 原翔 +1 位作者 宋开放 张艳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确诊为NSCLC的患者131例,患者均接受过吉西他...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确诊为NSCLC的患者131例,患者均接受过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学治疗。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和RRM1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化学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和RRM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吸烟史、TNM分期等因素无关(P>0.05)。ERCC1低表达的患者化学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ERCC1高表达的患者(χ2=6.382,P<0.05);RRM1低表达的患者化学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RRM1高表达的患者(χ2=4.592,P<0.05)。ERCC1和RRM1低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8、26.8个月,显著高于ERCC1和RRM1高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22.8、24.1个月(P<0.05)。结论 ERCC1和RRM1表达水平可预测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期,为NSCLC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 生存期 预后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石燕 陈丽 +2 位作者 李杰 吕亚莉 焦顺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82,479,共9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三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著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 β-微管蛋白Ⅲ 辅助化疗
下载PDF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M2在肿瘤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兆永 刘佰纯 +4 位作者 田晓丰 池琦 魏丽娟 王春田 曹宏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2期341-344,共4页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Reductase.RR)在DNA合成、修复及细胞增殖中起关键作用,近来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RR包含3个亚单位,分别是大亚基RRM1、小亚基RRM2和小亚基p53R2。RRM2亚基不仅和DNA的合成密切相关,对恶...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Reductase.RR)在DNA合成、修复及细胞增殖中起关键作用,近来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RR包含3个亚单位,分别是大亚基RRM1、小亚基RRM2和小亚基p53R2。RRM2亚基不仅和DNA的合成密切相关,对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和肿瘤耐药的产生都具有影响.在绒癌、胰腺癌、膀胱癌、胃癌、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人体癌组织中发现RRM2的表达水平有异常升高的情况,抑制RRM2的高表达,可以降低RR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增加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转移和逆转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还原酶 恶性肿瘤 小亚基 核糖 DNA合成 RRM1 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转移
下载PDF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抗癌活性与电子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一帆 许旋 +1 位作者 梁尧 蔡文正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673-679,共7页
用CNDO/2量化方法计算了32个异羟肟酸化合物、6个酰胺化合物和9个羧甲酯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对其中的44个化合物的量化指数与其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参数PC进行逐步回归计算,得到关于异羟肟酸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和... 用CNDO/2量化方法计算了32个异羟肟酸化合物、6个酰胺化合物和9个羧甲酯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对其中的44个化合物的量化指数与其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参数PC进行逐步回归计算,得到关于异羟肟酸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和羧甲酯类化合物的二个QSAR,由QSAR表明化合物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机制是络合机制。同时,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其中35个化合物的结构对治疗患L1210肿瘤小鼠药效的影响,得到满意的分类图,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是通过抑制核苷酸还原酶所致,但化合物在体内到达受体的过程和难易程度对药效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还原酶 抑制剂 抗癌活性
下载PDF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一帆 许旋 谢宗江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从电子水平上探讨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方法:用CNDO/2量化方法计算了32个异羟肟酸化合物、5个酰胺化合物和7个羧甲酯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对化合物的量化指数与其对核苷酸... 目的:从电子水平上探讨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方法:用CNDO/2量化方法计算了32个异羟肟酸化合物、5个酰胺化合物和7个羧甲酯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对化合物的量化指数与其对核苷酸还原酶半抑制量的负对数值PC进行了逐步回归。结果:得到关于异羟肟酸化合物(第一组),酰胺化合物和羧甲酯类化合物(第二组)的两个QSAR。(1)PC=3.00-2.74CQS-0.15EHOMO+0.22SHEP;(2)PC=10.06-0.96CQS+1.07ELUMO+0.66SHEP。结论:QSAR表明化合物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机制是络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还原酶 抑制剂 QSAR 抗癌药
下载PDF
芳基异羟肟酸对核苷酸还原酶抑制机制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旋 罗一帆 蔡文正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7-21,共5页
应用cNDO/2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28个芳基异羟肟酸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讨论了异羟肟酸化合物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作用机制。在原络合机制(仅端基部分—CONHOH与酶中金属离子M进行单位点络合)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络合机制:当芳环上存在二相邻的... 应用cNDO/2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28个芳基异羟肟酸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讨论了异羟肟酸化合物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作用机制。在原络合机制(仅端基部分—CONHOH与酶中金属离子M进行单位点络合)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络合机制:当芳环上存在二相邻的—OH或—NH_2时,不仅端基部分能与金属离子M络合,且这二个相邻的—OH(NH_2)中的氧(氮)原子也可以与金属离子M络合,产生双位点络合,提高了化合物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这一新的络合机制合理地解释了原络合机制所无法解释的实验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基异羟肟 核苷酸还原酶 抑制
下载PDF
核苷酸还原酶M1表达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波 何文杰 +1 位作者 涂长玲 刘坤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6152-6153,共2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还原酶M1(RRM1)的表达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癌组织RRM1的表达,根据RRM1的表达选择化疗药物,RRM1低表达选择吉西他滨(1 000 mg... 目的探讨核苷酸还原酶M1(RRM1)的表达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癌组织RRM1的表达,根据RRM1的表达选择化疗药物,RRM1低表达选择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天,每21 d为1个周期)化疗,RRM1高表达选择紫杉醇(175 mg/m2第1天,每21 d为1个周期)化疗;对照组只需根据医生的意愿选择吉西他滨或紫杉醇化疗。结果治疗组中不同性别、组织类型及分期患者的RRM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及疾病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治疗方式与不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根据RRM1的表达对老年晚期NSCLC患者进行选择性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还原酶M1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下载PDF
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M1和内切修复交叉补体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扬 冯奉仪 《癌症进展》 2008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M1(RRMl)属抑癌基因,RRM1可以激发G2期检测点功能,使受损的DNA得以修复或者发生凋亡,并具有抑制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另外RRM1还可以调节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是抗代谢药吉西他滨作用的靶分子,RRM1高表达的细胞对吉... 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M1(RRMl)属抑癌基因,RRM1可以激发G2期检测点功能,使受损的DNA得以修复或者发生凋亡,并具有抑制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另外RRM1还可以调节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是抗代谢药吉西他滨作用的靶分子,RRM1高表达的细胞对吉西他滨耐药。内切修复交叉补体1(ERCC1)是细胞内负责修复受损DNA的核苷酸内切修复通路中的限速酶,可以识别和去除铂-DNA附加物而导致细胞对铂类耐药。本文综述RRM1和ERCC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和化疗个体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M1 内切修复交叉补体1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M1表达及其与吉西他滨化学治疗敏感性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秀威 陈玉玲 黄鹏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石蜡包埋组织中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亚单位M1(RRM1)表达与吉西他滨化学治疗敏感性的关系,并观察这项指标与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后化学治疗应用吉西他滨的NSCLC患者的病理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石蜡包埋组织中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亚单位M1(RRM1)表达与吉西他滨化学治疗敏感性的关系,并观察这项指标与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后化学治疗应用吉西他滨的NSCLC患者的病理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RM1的表达,并分析患者的化学治疗疗效和生存资料与上述指标表达的关系。结果在50例病理组织中RRM1过表达22例(44%)。RRM1过表达组的1 a生存率小于非过表达组的1 a生存率(P<0.05)。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部位的2组患者RRM1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不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分期的2组患者RRM1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RM1非过表达组织化学治疗有效率82.1%(23/28)高于RRM1过表达组有效率22.7%(5/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RM1过表达组的1 a生存率为53.6%(15/28),非过表达组1 a生存率为77.3%(17/22),RRM1过表达组的1 a生存率低于RRM1非过表达组(P<0.05)。结论 NSCLC患者中RRM1低表达的患者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的患者,RRM1可以作为NSCLC采用吉西他滨方案化学治疗敏感性和生存预测的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M1 吉西他滨 耐药
下载PDF
3-AP:一种新型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华智 吴纯启 廖明阳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58,共3页
关键词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核糖 细胞毒性药物 高通量筛选 抗肿瘤药物 先进技术 基因工程 组合化学 氨基吡啶 类化合物 氨基脲 新靶点 衍生物 硫代 甲醛
下载PDF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在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玲玲 周怀君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374-376,共3页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RRM2)是DNA合成和修复的限速酶,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乳腺癌、胰腺癌等肿瘤中高表达。研究表明,其高表达增加肿瘤治疗中的化疗抵抗,产生耐药问题,由此激发了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的研制和开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3-AP...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RRM2)是DNA合成和修复的限速酶,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乳腺癌、胰腺癌等肿瘤中高表达。研究表明,其高表达增加肿瘤治疗中的化疗抵抗,产生耐药问题,由此激发了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的研制和开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3-AP和吉西他滨。目前在其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研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在其相关肿瘤中的意义和治疗已逐渐成为热点与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望通过阻断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的表达抑制肿瘤发展,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 肿瘤 耐药性 意义
下载PDF
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胸苷酸合成酶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镜塘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945-947,952,共4页
目的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S)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的表达与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关系。方法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分为培美曲塞+卡铂化疗组35例及吉西他滨+卡铂治疗组35例,检测培美曲... 目的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S)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的表达与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关系。方法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分为培美曲塞+卡铂化疗组35例及吉西他滨+卡铂治疗组35例,检测培美曲塞+卡铂化疗组患者肺癌组织TS的水平和吉西他滨+卡铂化疗组患者肺癌组织RRM1的水平,分析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与TS、RRM1水平的关系。结果培美曲塞+卡铂化疗组中TS高表达患者ORR为15.8%(3/19),低于TS低表达患者的75.0%(12/16)(P<0.05);TS高表达患者PFS为(2.1±0.6)个月,短于TS低表达患者的(6.6±2.1)个月(P<0.05)。吉西他滨+卡铂化疗组RRM1高表达患者ORR为17.6%(3/17),低于RRM1低表达患者ORR的72.2%(13/18)(P<0.05);RRM1高表达患者PFS为(2.2±0.6)个月,短于RRM1低表达患者的PFS(7.1±3.4)个月(P<0.05)。结论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化疗时,TS低表达者的临床疗效较好,而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化疗时,RRM1低表达者的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胸苷合成酶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 培美曲塞 吉西他滨 卡铂 客观缓解率 无进展生存时间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1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及耐药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恺 《北京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558-560,共3页
肺癌是各种恶性肿瘤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0%。尽管治疗措施不断发展.但预后仍然很不理想。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分子标志物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并对患者制定个... 肺癌是各种恶性肿瘤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0%。尽管治疗措施不断发展.但预后仍然很不理想。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分子标志物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并对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预后 核苷酸还原酶 切除修复 肿瘤分子生物学 基因 耐药 核糖
下载PDF
预苯酸脱氢酶和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与野葛异黄酮的生物合成
20
作者 李贺勤 杨华 +2 位作者 张娟娟 宛晓春 方从兵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
以野葛悬浮细胞系为研究体系,测定PPDH酶和HPPR酶活性,并对细胞生长周期中2种酶活性与野葛异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野葛培养细胞中检测到PPDH酶的活性,并能催化预苯酸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由野葛培养细胞中提取的HPP... 以野葛悬浮细胞系为研究体系,测定PPDH酶和HPPR酶活性,并对细胞生长周期中2种酶活性与野葛异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野葛培养细胞中检测到PPDH酶的活性,并能催化预苯酸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由野葛培养细胞中提取的HPPR粗酶液能催化对羟基苯丙酮酸形成对羟基苯丙乳酸,从而在野葛细胞培养体系中证实了从预苯酸经对羟基苯丙酮酸到对羟基苯丙乳酸的反应。在野葛细胞培养周期中,随着PPDH酶和HPPR酶活性的提高,细胞培养体系中异黄酮的积累逐步增加,但异黄酮的积累滞后于酶活的提高;PP-DH酶和HPPR酶活性与野葛异黄酮生物合成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 2和0.804 6。试验结果为以预苯酸为前体化合物,经对羟基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丙乳酸到香豆酸的中间代谢过程的一条异黄酮生物合成新途径的证实提供了初步的酶学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酮 生物合成 预苯脱氢酶 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 野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