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酪氨酸酶、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基因在皱纹盘鲍初生壳形成中的表达分析
1
作者 殷晓雯 谭素建 +2 位作者 许飞 郇聘 刘保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84,共9页
为研究软体动物贝壳发育区形成机制,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皱纹盘鲍贝壳发育区的形态特征,鉴定了皱纹盘鲍的酪氨酸酶(Hdi-Tyr1和Hdi-Tyr2)、过氧化物酶(Hdi-Prx1、Hdi-Prx2)和碱性磷酸酶(Hdi-Alp)等5个贝壳形成相关的候选基... 为研究软体动物贝壳发育区形成机制,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皱纹盘鲍贝壳发育区的形态特征,鉴定了皱纹盘鲍的酪氨酸酶(Hdi-Tyr1和Hdi-Tyr2)、过氧化物酶(Hdi-Prx1、Hdi-Prx2)和碱性磷酸酶(Hdi-Alp)等5个贝壳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并通过整装原位杂交技术解析了各基因在皱纹盘鲍早期幼虫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皱纹盘鲍贝壳发育区由至少3种特征差异明显的细胞组成,酪氨酸酶基因(Hdi-Tyr1和HdiTyr2)在担轮幼虫的贝壳发育区呈“U”形表达,在面盘幼虫外套膜的长柱状细胞中表达,而碱性磷酸酶(Hdi-Alp)和过氧化物酶(Hdi-Prx1和Hdi-Prx2)基因仅表达在幼虫的担轮环和头部。研究表明,Hdi-Tyr1和Hdi-Tyr2基因可能参与了皱纹盘鲍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的贝壳形成过程,而过氧化物酶基因Hdi-Prx1和Hdi-Prx2以及碱性磷酸酶基因Hdi-Alp并不参与初生壳的发育过程,实验结果为深入解析软体动物的贝壳发育机制和贝壳相关性状的种质创新提供了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贝壳发育区 酪氨酸酶 过氧化物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鞣花酸抑制酪氨酸酶的动力学、荧光光谱分析及分子对接 被引量:1
2
作者 倪丹 蒋新元 +2 位作者 唐玉莲 何思宜 杨迎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抑制动力学、荧光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系统研究鞣花酸(ellagic acid,EA)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机理。体外研究与动力学结果表明,EA以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方式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C_(50)=0.05mg/mL)... 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抑制动力学、荧光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系统研究鞣花酸(ellagic acid,EA)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机理。体外研究与动力学结果表明,EA以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方式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C_(50)=0.05mg/mL),其结合常数K_(I)<K_(IS),表明EA与游离酶的结合比与酶-底物复合物的结合更紧密。荧光光谱猝灭分析表明,EA与酪氨酸酶存在静态猝灭作用,两者通过自发的吸热过程结合生成复合物,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只有1个或1类结合位点。同步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EA使酪氨酸酶的微环境极性增大,疏水能力减弱,酪氨酸酶的Trp残基更靠近结合位点。分子对接模拟分析进一步印证上述实验结果,形象地表明EA对酪氨酸酶为混合型抑制,EA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与游离酶或酶-底物复合物进行结合,最终导致酶活性降低。本研究对EA在食品工业中作为保鲜剂的各种应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酪氨酸酶 鞣花 光谱分析 抑制机制 分子对接
下载PDF
枹丝锥叶中多酚类成分的分离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3
作者 包颖蓉 王亚凤 +3 位作者 何瑞杰 阳丙媛 刘章彬 黄永林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0,共9页
采用Chromatorex C18、Toyopearl HW-40F、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法对枹丝锥叶80%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NMR数据及与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考察了分离得到的主成分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从枹丝锥叶中分离鉴定得到18个化合物,其... 采用Chromatorex C18、Toyopearl HW-40F、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法对枹丝锥叶80%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NMR数据及与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考察了分离得到的主成分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从枹丝锥叶中分离鉴定得到18个化合物,其中酚酸类化合物9个,鞣花单宁类3个,黄酮类化合物6个,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1)、没食子酸(2)、顺式对羟基肉桂酸(3)、反式对羟基肉桂酸(4)、3-O-没食子酰基莽草酸(5)、4,5-二-O-没食子酰基奎宁酸(6)、1,3,5-三-O-没食子酰基奎宁酸(7)、3,4,5-三-O-没食子酰基奎宁酸(8)、1,3,4,5-四-O-没食子酰基奎宁酸(9)、2,3-O-(S)-六羟基二苯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0)、punicacortein A(11)、pterocarinin A(12)、槲皮素(13)、杨梅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14)、山奈酚-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5)、杨梅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6)、杨梅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17)、杨梅素-3-O-(2″-没食子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1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枹丝锥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2、13对酪氨酸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3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值为(0.420±0.08)g/L,优于阳性对照曲酸(IC_(50)值0.099 g/L±0.01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 分离纯化 多酚 酪氨酸酶
下载PDF
葛根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研究
4
作者 朱号天 宋科 +3 位作者 于华忠 贺健 刘诗马 郭婕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9,共9页
以葛根素为原料,设计合成8个葛根素衍生物(PD_(1)~PD_(8)),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其化学结构,利用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各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的激活活性,并利用分子对接模拟探讨各衍生物与酪氨酸酶的结合情况,酶动力学分析确... 以葛根素为原料,设计合成8个葛根素衍生物(PD_(1)~PD_(8)),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其化学结构,利用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各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的激活活性,并利用分子对接模拟探讨各衍生物与酪氨酸酶的结合情况,酶动力学分析确定激活类型。8个葛根素衍生物结构鉴定为:4'-甲氧基-葛根素(PD_(1))、4'-乙氧基-葛根素(PD2)、4'-丙氧基-葛根素(PD3)、7-O-乙酰基-葛根素(PD4)、7-O-三甲基乙酰基-葛根素(PD5)、7-甲氧基-葛根素(PD6)、7-O-乙氧羰基亚甲基-葛根素(PD7)、7,4'-O-二乙氧羰基亚甲基-葛根素(PD_(8))。激活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D6为混合型激活,PD6的半激活浓度EC50=0.416 mmol/L,高于葛根素(EC50=0.434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衍生物 合成 酪氨酸酶激活剂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莲腐败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Fcpg1基因功能研究
5
作者 叶丽芳 宋水林 +3 位作者 张连虎 林桠春 崔汝强 况卫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目的】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侵染莲引起的莲腐败病严重影响莲的生产,鉴定莲腐败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Fcpg1,分析其在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共享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及莲腐败病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目的】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侵染莲引起的莲腐败病严重影响莲的生产,鉴定莲腐败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Fcpg1,分析其在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共享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及莲腐败病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BLASTP在莲腐败病菌全基因组数据中查找PG同源蛋白,并使用ExPASy等在线软件对Fcpg1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获得Fcpg1基因敲除突变体ΔFcpg1和回补菌株ΔFcpg1-Com。测定野生型菌株FCN23、突变体ΔFcpg1和回补菌株ΔFcpg1-Com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致病力。【结果】Fcpg1基因编码38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0.354 ku,分子式为C_(1756)H_(2775)N_(489)O_(577)S_(12),理论等电点为6.57,脂溶系数为79.9。Fcpg1为稳定的、易溶于水的外泌性蛋白,其信号肽剪切位点在第16~17个氨基酸,主要定位于胞外基质。Fcpg1蛋白与尖孢镰刀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野生型菌株FCN23和回补菌株ΔFcpg1-Com相比,ΔFcpg1突变体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和产孢量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突变体ΔFcpg1的致病力显著减弱。【结论】Fcpg1是典型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参与对莲腐败病致病力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commune 基因敲除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表型 致病力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制备抗酪氨酸酶活性肽及其活性表征
6
作者 李晓雅 郭明珠 +3 位作者 刘书源 桑亚新 张海恩 孙纪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5-124,共10页
为有效利用红鳍东方鲀鱼皮制备胶原蛋白活性肽,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水解条件,制备红鳍东方鲀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肽,通过评价经超滤分级后不同分子质量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抗氧化活性、模拟消化后活性动态变化及吸... 为有效利用红鳍东方鲀鱼皮制备胶原蛋白活性肽,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水解条件,制备红鳍东方鲀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肽,通过评价经超滤分级后不同分子质量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抗氧化活性、模拟消化后活性动态变化及吸湿、保湿性能差异,探究其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利用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2.9 g/100 mL、酶解时间7.8 h、酶添加量7862 U/g。在此条件下,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35.14±0.03)%。酶解产物分子质量主要分布于0~5 kDa。抗酪氨酸酶活性较高组分为CP-1(<3 kDa),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9.51、2.03 mg/mL和7.29 mg/mL。经体外模拟消化后CP-1仍具有较高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此外,CP-1具有较高的吸湿、保湿性能,可代替甘油。本研究可为红鳍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的精深加工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鱼皮 胶原蛋白 抗酪氨酸酶活性肽
下载PDF
琯溪蜜柚疏果黄酮酶法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7
作者 黄淑安 丁红霞 +1 位作者 杨远帆 倪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166,共8页
本论文旨在探讨β-葡萄糖苷酶法辅助提取琯溪蜜柚疏果黄酮的工艺及提取得到的黄酮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以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对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酶解pH、温度及时间进行优化,并研究总黄酮提取物对酪氨... 本论文旨在探讨β-葡萄糖苷酶法辅助提取琯溪蜜柚疏果黄酮的工艺及提取得到的黄酮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以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对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酶解pH、温度及时间进行优化,并研究总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琯溪蜜柚疏果黄酮提取的最优条件是: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0.0128 U/mL、酶解pH4.4、酶解温度35℃、酶解时间4.8 h,在该工艺条件下疏果总黄酮提取量为34.0 mg/g;该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0.31 mg/mL。本研究结果说明酶法工艺可显著提高琯溪蜜柚疏果黄酮的提取量,且琯溪蜜柚疏果黄酮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琯溪蜜柚疏果黄酮提取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促进琯溪蜜柚的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琯溪蜜柚 疏果 黄酮 Β-葡萄糖苷 酪氨酸酶抑制
下载PDF
高温处理对补骨脂浸膏中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影响
8
作者 张伟 尹震花 张娟娟 《河南科学》 2024年第2期249-254,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高温处理后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素异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用甲醚、大豆苷元、补骨脂甲素和补骨脂乙素等七种成分的含量变化,及采用体外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微量法测定七种成分的酪氨酸...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高温处理后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素异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用甲醚、大豆苷元、补骨脂甲素和补骨脂乙素等七种成分的含量变化,及采用体外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微量法测定七种成分的酪氨酸酶活性,评价高温处理对补骨脂中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高温处理前相比,高温处理后补骨脂中7种成分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在补骨脂注射液100℃30 min条件下,除大豆苷元的含量最高外,其他6种成分的含量均不是最高,但是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下降最多;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在浓度较低时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其他5种成分对酪氨酸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可见,高温处理对补骨脂中酪氨酸酶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可为补骨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酪氨酸酶 高温处理
下载PDF
基于酪氨酸酶交联的豌豆蛋白-绿原酸-壳聚糖复合膜的构建及相关品质分析
9
作者 倪乙丹 周泉城 +4 位作者 李娅婕 郭婷婷 白海媚 韩钦硕 盛桂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71-279,共9页
以豌豆蛋白(pea protein,PP)为成膜基质,壳聚糖(chitosan,CS)为改善成膜性材料,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为功能性成分,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为PP、CS和CA的交联剂,以甘油为增塑剂制备PP-CA-CS复合膜,测定PP-CA-CS复合膜物理指... 以豌豆蛋白(pea protein,PP)为成膜基质,壳聚糖(chitosan,CS)为改善成膜性材料,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为功能性成分,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为PP、CS和CA的交联剂,以甘油为增塑剂制备PP-CA-CS复合膜,测定PP-CA-CS复合膜物理指标以及微观结构表征,旨在探究PP与CS比例、CA添加量与Tyr添加量对PP-CA-CS复合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其组分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添加CA后PP-CA-CS复合膜抗氧化性和机械性能有显著提高,并且在Tyr催化条件下,CA可与PP和CS进行共价交联,随着CA和Tyr的添加,交联度和力学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当PP与CS比例为1∶1、CA添加量为20 mmol/L、Tyr添加量为18 U/mL时,PP-CACS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抗氧化性能、水蒸气阻隔性能表现最优。此时膜的抗拉强度为130.78 MPa,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为69.05%,改善后的PP-CA-CS复合膜与空白膜相比,机械性能增强了2.6倍,抗氧化性能提高了2.2倍,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8%。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结果表明,PP-CA-CS复合膜具有光滑、致密性好的特点,从而具有较优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并且通过红外光谱的分析,在成膜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官能团。本研究为新型食品包装领域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为可食用膜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蛋白 绿原 壳聚糖 酪氨酸酶 可食用膜
下载PDF
β-葡萄糖醛酸酶(GUS)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10
作者 李果 叶海军 +3 位作者 徐至开 李文涛 徐承雷 李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7-1061,共5页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S)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发和难治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胆道系统慢性感染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等代谢产物,在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除细菌产生的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肝内胆管细胞产生的...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S)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发和难治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胆道系统慢性感染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等代谢产物,在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除细菌产生的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肝内胆管细胞产生的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结石的形成中亦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PIS发病机制中β-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研究进展予以分析,以期为PIS的防治提供可能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 葡萄糖醛酸酶 病理过程
下载PDF
基于FAERS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品不良事件信号挖掘
11
作者 阴敏 陈佳丽 +2 位作者 刘皓天 菅凌燕 刘晓东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9期122-126,共5页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OpenVigil 2.1平台检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04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3季度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的相关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其中帕拉米韦只...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OpenVigil 2.1平台检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04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3季度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的相关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其中帕拉米韦只有2015年至2022年的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综合标准法挖掘ADE信号,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MedDRA 25.0)中的首选语(PT)对检索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编码,按系统器官分类(SOC)进行归类。结果共获得以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14646份,其中奥司他韦12223份、扎那米韦2377份、帕拉米韦46份。共挖掘到ADE信号228个,涉及15个SOC,SOC主要集中在精神病类、胃肠系统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生频次较多的ADR,奥司他韦为呕吐、异常行为、幻觉、失眠、意识模糊状态等,扎那米韦为异常行为、幻觉、谵妄、意识丧失、意识状态改变等,帕拉米韦为休克和急性肾损伤;信号强度较大的ADR,奥司他韦为婴儿痤疮、热性谵妄、病态人格、出血性小肠结肠炎、睡惊症等,扎那米韦为热性谵妄、热性惊厥、眼黏膜皮肤综合征、异常行为、梦话,帕拉米韦为休克和急性肾损伤;未列入药品说明书的ADR,奥司他韦有失眠、上腹痛、攻击、意识丧失、心动过缓等,扎那米韦有意识丧失、意识水平下降、惊厥发作、攻击、激越等。结论临床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时,应关注精神病类、胃肠系统疾病和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ADR,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药品不良事件 报告比值比法 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综合标准法
下载PDF
铜藻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12
作者 何袅袅 蔡树芸 +5 位作者 阎光宇 杨婷 陈伟珠 洪专 张怡 张怡评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9期104-110,共7页
对铜藻多酚提取工艺、稳定性及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以新鲜铜藻为原料提取铜藻多酚,以铜藻多酚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料比对铜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铜藻多酚的提取条... 对铜藻多酚提取工艺、稳定性及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以新鲜铜藻为原料提取铜藻多酚,以铜藻多酚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料比对铜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铜藻多酚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铜藻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乙醇体积分数40%、超声时间53 min、液料比为60∶1(mL/g),在该条件下所制备的铜藻多酚具有较高的热和光照稳定性。以左旋酪氨酸和左旋多巴为底物,铜藻多酚浓度为700μg/mL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92.68%和3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多酚 提取工艺 稳定性 酪氨酸酶
下载PDF
铁皮石斛与人参和葛根提取物组合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性的协同抑制效应研究
13
作者 林盛杰 杨登亮 +3 位作者 段俊 黄雅娟 陆慧泉 刘露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42-44,共3页
利用酪氨酸酶L-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铁皮石斛分别和人参、葛根提取物组合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率,评价其协同抑制效果,为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组合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均存在协同效应,且均在质量比为7:68时,其相... 利用酪氨酸酶L-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铁皮石斛分别和人参、葛根提取物组合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率,评价其协同抑制效果,为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组合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均存在协同效应,且均在质量比为7:68时,其相互作用协同效应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人参 葛根 酪氨酸酶 协同效应
下载PDF
川芎、益母草有效成分配伍对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效应研究
14
作者 王代波 孙露瑶 +3 位作者 余倩 田云才 周勤梅 彭成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索川芎与益母草有效成分配伍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左旋多巴氧化法测定川芎水煎液和益母草水煎以及川芎总生物碱和益母草总生物碱不同质量配比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最佳组合进行后续实验。MTT... 目的:探索川芎与益母草有效成分配伍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左旋多巴氧化法测定川芎水煎液和益母草水煎以及川芎总生物碱和益母草总生物碱不同质量配比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最佳组合进行后续实验。MTT法检测所筛选出的组合对B16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随后实验分为细胞对照组、α-MSH诱导模型组和模型+所筛选出的最佳组合(50、100、200μg·mL^(-1))、模型+阳性组(曲酸,100μg·mL^(-1))。NaOH裂解法和多巴氧化法检测细胞内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结果:通过筛选得出川芎总生物碱和益母草总生物碱质量比为1:2的组合效果最佳。药物配伍25、50、100、200、250μg·mL^(-1)对B16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B16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水平增高(P<0.05,P<0.01),各剂量药物干预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中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水平降低(P<0.05,P<0.01)。结论:川芎总生物碱和益母草总生物碱质量比为1:2的组合对酪氨酸酶抑制效果最佳,且能显著抑制B16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川芎 生物碱 酪氨酸酶活性 黑色素生成
下载PDF
神经氨酸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毛列恩·青古司 陈春玲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脂蛋白末端由唾液酸构成。神经氨酸酶(NEU)通过去除唾液酸来改变唾液酸化水平,影响细胞内外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诸多心血管疾病中,内源性的NEU及其介导的去唾液酸化参与其发生和发展。脱落的唾液酸中,N-乙酰神经氨... 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脂蛋白末端由唾液酸构成。神经氨酸酶(NEU)通过去除唾液酸来改变唾液酸化水平,影响细胞内外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诸多心血管疾病中,内源性的NEU及其介导的去唾液酸化参与其发生和发展。脱落的唾液酸中,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而抗流感药物NEU抑制剂,可以阻断NEU的酶活性,起心脏保护作用。该文通过系统介绍NEU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探讨与此相关代谢标志物及治疗药物,为心血管疾病诊治和心脏保护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氨酸酶 唾液 去唾液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松茸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研究
16
作者 郭璟煊 刘学 +2 位作者 刘春环 李颖 杨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64-71,共8页
为了提高松茸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利用嗜酸乳杆菌对其进行发酵,并探究其活性变化机理。通过单因素试验法优化了发酵条件,采用苯酚-硫酸法、二喹啉甲酸法和HPLC分析发酵前后物质含量变化,通过酶反应动力学分析、铜离子螯合实验和酪氨酸酶... 为了提高松茸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利用嗜酸乳杆菌对其进行发酵,并探究其活性变化机理。通过单因素试验法优化了发酵条件,采用苯酚-硫酸法、二喹啉甲酸法和HPLC分析发酵前后物质含量变化,通过酶反应动力学分析、铜离子螯合实验和酪氨酸酶荧光猝灭实验研究发酵样品和酪氨酸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嗜酸乳杆菌接种量5%,松茸添加量4%,发酵时间4 d时发酵样品有最大的酪氨酸酶抑制率,IC_(50)值从发酵前的>10 mg/mL降低至(4.74±0.21)mg/mL。发酵提高了总蛋白和寡肽(<1000 Da)的含量,促进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寡肽和游离氨基酸的释放。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发酵样品通过混合型可逆抑制的方式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并能够螯合铜离子,半螯合浓度为(9.14±0.04)mg/mL,且能猝灭酪氨酸酶内源性荧光,说明发酵样品可能通过与铜离子结合,占据酪氨酸酶的活性位点,从而抑制其活性。嗜酸乳杆菌的发酵处理能显著提高松茸的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研究结果为其在化妆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乳杆菌 松茸 酪氨酸酶抑制 机理探究
下载PDF
西番莲果皮中一个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新木脂素类化合物
17
作者 谢涠佳 周怡彤 +3 位作者 徐洁卉 陈彩玲 欧阳健 周文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9-786,共8页
本文研究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果皮化学成分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采用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西番莲果皮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和文献报道鉴定其化合物结构。利用酪氨酸酶试剂盒检测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Autod... 本文研究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果皮化学成分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采用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西番莲果皮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和文献报道鉴定其化合物结构。利用酪氨酸酶试剂盒检测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Autodock Vina及Gromacs软件实现化合物与酪氨酸酶蛋白的分子对接。最终从西番莲果皮中分离鉴定3个化合物,分别为肌醇木脂素(1)、松柏苷(2)和紫丁香苷(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新木脂素类化合物。3个化合物对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别为(27.27±0.79)%、(1.35±0.44)%和(17.04±0.86)%,与酪氨酸酶蛋白的结合能分别为-8.3、-6.9、和-6.7 kcal/mol,表明肌醇木脂素具有良好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与酪氨酸酶蛋白结合作用强,且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肌醇木脂素配体-酪氨酸酶复合物结合作用稳定,且具有潜在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番莲 果皮 肌醇木脂素 酪氨酸酶
下载PDF
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Broussonin C全合成及其结构简化
18
作者 陈慧娟 张兴平 +1 位作者 李明明 王扣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6-1230,1181,共6页
Broussonin C是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1,3-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broussonin C,实现其首次全合成。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同时,... Broussonin C是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1,3-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broussonin C,实现其首次全合成。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同时,在类似物研究中发现,broussonin C无异戊烯基片段的结构类似物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更好,实现了对其结构的有效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ussonin C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全合成 结构简化
下载PDF
老瓜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19
作者 孙茹茹 杨静玲 +2 位作者 南泽东 江志波 马晓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2-1518,共7页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酮(2)、6,7-二甲氧基香豆素(3)、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4)、对羟基苯丙酮(5)、对羟基苯乙酮(6)、10a,12a-dimethyl-4,4a,4b,10b,11,12-hexahydro-3H-naphtho[2,1-f]chromene-2,8-dione(7)、ent-13S-hydroxy-16-atisene-3,14-dione(8)、3-吲哚甲醛(9)、反式肉桂酸(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老瓜头中分离得到。分别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速率法考察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4和5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37.3、44.3、51.4、48.2μg/mL。化合物1、2、3、4和6对酪氨酸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5.7、22.3、8.3、7.1、39.8μg/mL,均强于阳性对照熊果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瓜头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下载PDF
曲酸三氮唑氨基硫脲席夫碱的合成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20
作者 罗亚园 刘进兵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64,共9页
本研究基于蘑菇酪氨酸酶晶体结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11个曲酸三氮唑氨基硫脲席夫碱衍生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发现,所有化合物均能一定程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物7j抑制效果最好,其IC_(50)为1.584μM,优于阳性对照曲酸(IC_(50)... 本研究基于蘑菇酪氨酸酶晶体结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11个曲酸三氮唑氨基硫脲席夫碱衍生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发现,所有化合物均能一定程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物7j抑制效果最好,其IC_(50)为1.584μM,优于阳性对照曲酸(IC_(50)为22.230μM);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该化合物为混合型抑制剂,不仅能与游离酶结合,还能与酶-底物复合物相结合,其K_(I)和K_(IS)分别为0.059 3μM和0.100 6μM;进一步的荧光猝灭和实际抗褐变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不仅对酪氨酸酶有很好的动态猝灭作用,其实际抗褐变效果也优于曲酸和抗坏血酸;上述研究结果为开发安全、高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生物 生物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机理 抗褐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