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折子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解玉峰 《戏曲研究》 2007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中国民族戏剧的演出,就其形态着眼,可略分为两类:一为全本戏,一为折子戏。全本戏,又称"本戏"、"正剧",全本戏所演故事大都情节曲折、首尾完整;折子戏,有"散出"、"散套"、"杂单"、&qu... 中国民族戏剧的演出,就其形态着眼,可略分为两类:一为全本戏,一为折子戏。全本戏,又称"本戏"、"正剧",全本戏所演故事大都情节曲折、首尾完整;折子戏,有"散出"、"散套"、"杂单"、"杂出"等不同称名,相对全本戏而言,其情节表现大都是片断性的、不完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片断性 审音鉴古录 戏曲研究 吊场 陈最良 醉怡情 称名 杜丽娘 琵琶记
原文传递
明代声腔与“剧种”的关系再探 被引量:1
2
作者 邹青 《戏曲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97-114,共18页
"声腔"一词本处于"音乐"的范畴之下,然而近几十年来,"声腔"不仅在戏曲音乐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更作为划分"剧类"的基本标准而成为戏剧研究的核心话题。"戏曲声腔既指演唱的腔调和特点,... "声腔"一词本处于"音乐"的范畴之下,然而近几十年来,"声腔"不仅在戏曲音乐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更作为划分"剧类"的基本标准而成为戏剧研究的核心话题。"戏曲声腔既指演唱的腔调和特点,又代表戏曲剧种"①,在此观念之下,不同的"腔"就标志了不同的戏剧种类,拥有各自的剧目、剧本和声腔标志。在中国戏剧史的发展过程中,诸腔之名是从明中叶开始见诸记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研究 青阳腔 滚调 戏曲音乐 弋阳 中国戏剧史 词林一枝 摘锦奇音 群音类选 醉怡情
原文传递
论元杂剧《马陵道》在晚明到清初戏曲系统中的改写
3
作者 孔杰斌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8年第1期242-254,共13页
本文以元杂剧《马陵道》为例,梳理该剧在晚明文人传奇《天书记》和《重订天书记》、昆曲折子戏《马陵道》以及清初《七国记》传奇中的流变,通过探讨《马陵道》杂剧在晚明至清初戏曲系统中的改写,可了解元杂剧向明清传奇演进、元杂剧昆... 本文以元杂剧《马陵道》为例,梳理该剧在晚明文人传奇《天书记》和《重订天书记》、昆曲折子戏《马陵道》以及清初《七国记》传奇中的流变,通过探讨《马陵道》杂剧在晚明至清初戏曲系统中的改写,可了解元杂剧向明清传奇演进、元杂剧昆曲化的面貌及规律。《马陵道》杂剧的改写,体现了晚明文人与民间戏曲观念的差异,反映了通俗小说与戏曲互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马陵道》 《天书记》 醉怡情 《七国记》 改写
原文传递
传奇《鸣凤记》丑角戏的生成
4
作者 张俊卿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0-136,共7页
传奇《鸣凤记》的丑角戏从《醉怡情》始发端倪,到《缀白裘》蔚然大观,与原作对应出目逐渐拉开距离,最后形成独立的艺术品格。这些丑角戏从出现到定型,反映了传奇创作从案头走向舞台,戏曲选本从曲的意识向戏的意识转变的历程。
关键词 鸣凤记 醉怡情 缀白裘 丑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