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6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Ⅱ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育朋 施松善 +3 位作者 步盈萱 龚欢 王辉俊 王顺春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2-442,共11页
Ⅱ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RG-Ⅱ)是果胶结构域中的一种,其结构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RG-Ⅱ的主链由约9个半乳糖醛酸经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并被6个(A–F)明确定义的侧链取代。其中二糖侧链C、D和单糖侧链E、F的结构在不同来... Ⅱ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RG-Ⅱ)是果胶结构域中的一种,其结构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RG-Ⅱ的主链由约9个半乳糖醛酸经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并被6个(A–F)明确定义的侧链取代。其中二糖侧链C、D和单糖侧链E、F的结构在不同来源的RG-Ⅱ中基本保持相同。寡糖侧链A和B则存在轻微的变异性。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和质谱分析等手段可实现RG-Ⅱ的结构表征。中药中含有RG-Ⅱ结构域的多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使用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和草酸青霉可将RG-Ⅱ从中药中分离并对其在多糖中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葡萄酒中可快速制备大量RG-Ⅱ标准品用于新定量方法的开发,实现对中药活性多糖的质量控制,推动中药多糖的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 Ⅱ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 RG-Ⅱ 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 青霉 葡萄酒
下载PDF
黄芩茎叶葡萄糖醛酸水解酶提取工艺、酶学性质、实际应用研究
2
作者 程雨婕 陈旭 +4 位作者 刘云华 黄志芳 陈燕 刘玉红 易进海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葡萄糖醛酸水解酶(sbslGUS)提取工艺、酶学性质、实际应用。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粒度、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酶活性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分析底物(黄芩苷)浓度与酶解速度的关系,计...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葡萄糖醛酸水解酶(sbslGUS)提取工艺、酶学性质、实际应用。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粒度、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酶活性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分析底物(黄芩苷)浓度与酶解速度的关系,计算V_(max)、K_(m),考察pH值、温度、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评价pH稳定性、热稳定性。sbslGUS酶解黄芩苷以制备黄芩素,考察pH值、温度、反应时间、底物初始浓度、加酶量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粒度40目,加水量10倍,提取时间15 min,提取次数3次。酶解符合酶促反应动力学,K_(m)为0.0063 mol/L,V_(max)为70.42μmol/h,在pH值6.0、温度45℃、金属离子100 mmol/L Cu2+下酶活性最强,sbslGUS在pH值4.0~7.0、温度4~30℃范围内稳定性良好。最优制备工艺为pH值6.0,温度45℃,反应时间12 h以上,底物初始浓度67.2 mmol/L,加酶量1 mL/0.269 mmol黄芩苷,转化率为97.83%。结论sbslGUS酶解效率高,条件温和,可为获取黄芩素提供简便的制备方法,并且拓展了黄芩茎叶应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茎叶 葡萄糖醛酸水解酶 提取工艺 酶学性质 实际应用
下载PDF
莲腐败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Fcpg1基因功能研究
3
作者 叶丽芳 宋水林 +3 位作者 张连虎 林桠春 崔汝强 况卫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目的】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侵染莲引起的莲腐败病严重影响莲的生产,鉴定莲腐败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Fcpg1,分析其在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共享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及莲腐败病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目的】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侵染莲引起的莲腐败病严重影响莲的生产,鉴定莲腐败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Fcpg1,分析其在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共享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及莲腐败病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BLASTP在莲腐败病菌全基因组数据中查找PG同源蛋白,并使用ExPASy等在线软件对Fcpg1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获得Fcpg1基因敲除突变体ΔFcpg1和回补菌株ΔFcpg1-Com。测定野生型菌株FCN23、突变体ΔFcpg1和回补菌株ΔFcpg1-Com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致病力。【结果】Fcpg1基因编码38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0.354 ku,分子式为C_(1756)H_(2775)N_(489)O_(577)S_(12),理论等电点为6.57,脂溶系数为79.9。Fcpg1为稳定的、易溶于水的外泌性蛋白,其信号肽剪切位点在第16~17个氨基酸,主要定位于胞外基质。Fcpg1蛋白与尖孢镰刀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野生型菌株FCN23和回补菌株ΔFcpg1-Com相比,ΔFcpg1突变体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和产孢量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突变体ΔFcpg1的致病力显著减弱。【结论】Fcpg1是典型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参与对莲腐败病致病力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commune 基因敲除 多聚半乳糖醛酸 表型 致病力
下载PDF
基于聚半乳糖醛酸的聚合物胶束制备及性能
4
作者 刘银春 张永勤 +2 位作者 董静文 刘芳 刘建瑞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7-355,共9页
以胱胺(CYS)和脱氧胆酸(DOCA)为原料合成了胱胺修饰的脱氧胆酸(CD),再将CD的氨基(―NH_(2))与聚半乳糖醛酸(PGA)的羧基(―COOH)通过酰胺化反应制得PGA-g-CD聚合物,并自组装为胶束。通过调节n(―NH_(2))∶n(―COOH)对胶束载药性能进行调... 以胱胺(CYS)和脱氧胆酸(DOCA)为原料合成了胱胺修饰的脱氧胆酸(CD),再将CD的氨基(―NH_(2))与聚半乳糖醛酸(PGA)的羧基(―COOH)通过酰胺化反应制得PGA-g-CD聚合物,并自组装为胶束。通过调节n(―NH_(2))∶n(―COOH)对胶束载药性能进行调控。测试了聚合物的结构及聚合物胶束的载药和释药性能。结果表明,最佳投料比为n(―NH_(2))∶n(―COOH)=1.3∶1,在该条件下,CD在聚合物中取代度为31%,临界胶束浓度为0.025 mg/mL,胶束载药量达11.53%,载药胶束粒径和粒径多分散系数分别为(296.1±0.3)nm和0.101±0.053,在还原性环境中36 h的释药量可达78.8%,体现良好的还原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半乳糖醛酸 聚合物 胶束 还原敏感 释药
下载PDF
巨峰葡萄半乳糖醛酸转移酶基因GAUT克隆及在摘心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5
作者 李思雨 赖恭梯 +5 位作者 贺丽媛 许恒 林俊璇 郭奥琳 陈桂信 赖呈纯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3-643,共11页
半乳糖醛酸转移酶(GAUT)是果胶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对植物茎和叶的细胞壁等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为探究摘心处理下GAUT在葡萄茎和叶中的表达,以巨峰葡萄(Vitis labrusca×Vitis vinifera Kyoho)为材料,进行VvGAUTs克隆... 半乳糖醛酸转移酶(GAUT)是果胶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对植物茎和叶的细胞壁等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为探究摘心处理下GAUT在葡萄茎和叶中的表达,以巨峰葡萄(Vitis labrusca×Vitis vinifera Kyoho)为材料,进行VvGAUTs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基因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其在巨峰葡萄摘心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得到4个巨峰葡萄GAUTs,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1056、1167、1038和1071 bp,分别编码351、388、345和356个氨基酸,与葡萄基因组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8%以上,分别命名为VvGAUT1a、VvGAUT1b、VvGAUT3、VvGAUT4a。VvGAUT1a编码稳定蛋白,其余3个基因编码不稳定蛋白;VvGAUTs与纤维素、木质素和糖代谢等相关蛋白密切互作。VvGAUTs在不同摘心处理的巨峰葡萄茎、叶中表达模式差异显著,2叶摘心处理总体上抑制茎VvGAUTs基因表达,而VvGAUTs在叶中的表达呈现生长前期增强、生长后期受抑制的趋势。此外,在巨峰葡萄生长前期VvGAUT1a、VvGAUT1b和VvGAUT3在茎、叶的表达明显高于生长后期,而VvGAUT4a在巨峰葡萄茎生长后期表达增强,在叶中表达变化较平缓。综上,摘心调控巨峰葡萄VvGAUTs基因表达,可能在控制其茎、叶生长,平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究摘心调控葡萄树体生长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峰葡萄 半乳糖醛酸转移酶 基因克隆 摘心 基因表达
下载PDF
β-葡萄糖醛酸酶(GUS)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6
作者 李果 叶海军 +3 位作者 徐至开 李文涛 徐承雷 李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7-1061,共5页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S)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发和难治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胆道系统慢性感染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等代谢产物,在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除细菌产生的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肝内胆管细胞产生的...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S)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发和难治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胆道系统慢性感染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等代谢产物,在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除细菌产生的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肝内胆管细胞产生的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结石的形成中亦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PIS发病机制中β-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研究进展予以分析,以期为PIS的防治提供可能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 葡萄糖醛酸 病理过程
下载PDF
生物催化肌醇生产葡萄糖醛酸转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7
作者 余展旺 冯丽雄 +2 位作者 董启圣 周理华 叶春江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3期80-84,共5页
葡萄糖醛酸(D-glucuronic Acid),由于其良好的解毒性能,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及医美领域。随着合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利用工程菌生产葡醛酸的生物发酵法取代化学合成成为一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诱导条件为在OD_(600)为0.5时... 葡萄糖醛酸(D-glucuronic Acid),由于其良好的解毒性能,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及医美领域。随着合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利用工程菌生产葡醛酸的生物发酵法取代化学合成成为一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诱导条件为在OD_(600)为0.5时,培养基中加入0.2 mmol/L的IPTG,26℃诱导8 h,构建的重组菌株BL21/pETDuet-miox可以实现肌醇氧化酶(MIOX)的高效表达;然后将肌醇氧化酶载体质粒pETDuet-miox转化进不同的表达宿主中,根据转化产量最佳表达宿主为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以肌醇氧化酶作为催化剂催化肌醇生产葡萄糖醛酸的最佳催化形式为冷冻破壁后菌体;得出最佳催化条件为在pH值为7.5的MOPS缓冲体系中,催化温度30℃时,对菌体添加量选择100 g/L湿菌体,底物质量浓度选定2 g/L。在此条件下肌醇转化率80.3%,葡醛酸产量达到1.606 g/L。本项研究为葡萄糖醛酸生物合成提供新的方法,也为葡醛酸的低成本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葡萄糖醛酸 肌醇氧化酶 生物转化
下载PDF
几种糖醛酸及其寡糖的薄层层析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真庆 于广利 +2 位作者 赵峡 李倩 管华诗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750-1752,共3页
以葡萄糖醛酸(G lcA)、半乳糖醛酸(GalA)、甘露糖醛酸(M anA)、古罗糖醛酸(Gu lA)、半乳糖醛酸寡糖(O ligo-GalA)、甘露糖醛酸寡糖(O ligo-M anA)、古罗糖醛酸寡糖(O ligo-Gu lA)和酶解褐藻胶寡糖(O ligo-u-A lg)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薄层... 以葡萄糖醛酸(G lcA)、半乳糖醛酸(GalA)、甘露糖醛酸(M anA)、古罗糖醛酸(Gu lA)、半乳糖醛酸寡糖(O ligo-GalA)、甘露糖醛酸寡糖(O ligo-M anA)、古罗糖醛酸寡糖(O ligo-Gu lA)和酶解褐藻胶寡糖(O ligo-u-A lg)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薄层色谱(TLC)行为。结果表明,TLC对不同糖醛酸寡糖有良好的分离和分析效果,其中O ligo-GalA与褐藻胶来源的寡糖Rf值不同,而同样来源于褐藻胶的O ligo-M anA与O ligo-Gu lARf值相同;首次发现酸解与酶解褐藻胶寡糖聚合度相同时Rf值不同。此外,4种糖醛酸对不同的显色剂的显色灵敏度也略有不同,其中硫酸铈显色剂的显色效果最灵敏。这些结果为快速有效分析酸性寡糖的纯度及其聚合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醛酸 半乳糖醛酸 甘露糖醛酸 古罗糖醛酸 寡糖
下载PDF
LC-MS/MS法测定黄柏碱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大鼠中的组织分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浩 刘晓丽 +1 位作者 林爱华 刘奕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3-441,共9页
目的建立大鼠组织中黄柏碱(Phellodendrine,PHE)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11-O-β-D-glucuronide,M1),黄柏碱-2,11-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2,11-di-O-β-D-glucuronide,M2)的... 目的建立大鼠组织中黄柏碱(Phellodendrine,PHE)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11-O-β-D-glucuronide,M1),黄柏碱-2,11-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2,11-di-O-β-D-glucuronide,M2)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PHE、M1和M2在各组织的分布特征。方法正常SD大鼠以40 mg·kg^(-1)的剂量灌胃黄柏碱水溶液,于0.117、0.17、0.5、1、2、3、4 h处死,剪取心、肝、脾、肺、肾、脑、肌肉、胰腺和小肠。组织匀浆样品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方法处理,以乌头碱为内标,ZORBAX Eclipse XDB-C_(18)柱(150 mm×2.1 mm,3.5μm)为色谱柱,0.1%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35℃,在电喷雾离子化和正离子多离子反应模式下,运用API4000+型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结果PHE、M1和M2分别于1~800、1~1000、5~1000 ng·mL^(-1)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3种成分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1.07%,准确度为(91.58±1.84)%~(110.67±5.20)%。PHE、M1和M2在组织中均有分布,PHE表现为小肠>肝>肾>肺>胰腺>肌肉>脾>心>脑;M1、M2为小肠>肾>肝>心>肺>胰腺>肌肉>脾>脑。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PHE、M1、M2的组织分布研究。PHE、M1、M2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小肠,肾脏和肝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MS/MS 组织分布 黄柏碱 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 黄柏碱-2 11-O-β-D-二葡萄糖醛酸
下载PDF
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比较
10
作者 曾蕊 王莉 +1 位作者 范煜 周而勋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88,共5页
通过基因克隆和测序方法,对来自国内外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简称Foc) 1号和4号小种的6个菌株endo-PG基因同源性、与其他真菌的亲缘关系以及endo-PG基因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为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机制... 通过基因克隆和测序方法,对来自国内外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简称Foc) 1号和4号小种的6个菌株endo-PG基因同源性、与其他真菌的亲缘关系以及endo-PG基因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为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同小种的endo-PG序列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不同小种的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总体来说,4号小种比1号小种同源性更高,亲缘关系更近。在全基因序列分析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基因差异可以作为区分2个小种致病性差异的依据。根据预测的CDS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6个菌株的endo-PG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变异并没有引起相关保守结构域的变化,推测6个菌株的致病性可能与endo-PG基因的调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 生理小种 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 基因序列比较 Cavendish香蕉
下载PDF
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高效生物制备菌种筛选及发酵工艺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明哲 张森 +3 位作者 陈量量 邱首哲 郭盛 段金廒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3年第1期67-75,共9页
甘草中含量较少的三萜类成分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GAMG)在药品、食品和化妆品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生物制备法具有污染小、反应条件温和、底物特异性高和副产物少的优点。为改善GAMG的制备工艺,本研究对甘草产地根际土壤中菌种进... 甘草中含量较少的三萜类成分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GAMG)在药品、食品和化妆品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生物制备法具有污染小、反应条件温和、底物特异性高和副产物少的优点。为改善GAMG的制备工艺,本研究对甘草产地根际土壤中菌种进行单一碳源平板初筛和液态发酵复筛,选育了可将甘草酸(GL)转化为GAMG的高效转化菌株土曲霉菌(TMZ05),并结合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最终确定其最优发酵工艺条件:底物质量浓度5 g/L、种子液菌丝体接种量40个、发酵温度30℃、发酵液初始pH 6、发酵时间3 d。在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下,GAMG最高摩尔收率可达62.34%;β-葡萄糖醛酸苷酶酶活最高可达307.14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 生物转化 甘草 土曲霉菌
下载PDF
不同干燥条件下黄芩主要成分含量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禾苗 黄飞 +1 位作者 柴欣 王跃飞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649-653,共5页
[目的]揭示黄芩药材在不同干燥条件下主要成分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究黄芩药材产地加工的适宜方法。[方法]制备不同干燥条件下的黄芩药材样品,研究干燥过程中黄芩药材样品的失水率、主要成分的含量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 [目的]揭示黄芩药材在不同干燥条件下主要成分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究黄芩药材产地加工的适宜方法。[方法]制备不同干燥条件下的黄芩药材样品,研究干燥过程中黄芩药材样品的失水率、主要成分的含量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结果]不同干燥条件下黄芩药材中主要指标成分含量基本一致,黄芩苷含量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随着干燥温度升高,药材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明显降低。[结论]不同干燥方式对黄芩主要成分含量影响较小,温度升高有效灭活黄芩药材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为黄芩产地加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干燥方式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产地加工
下载PDF
沉默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OfUGT逆转亚洲玉米螟对Cry1Ie蛋白的抗性
13
作者 林雅玲 何康来 +2 位作者 王振营 尚素琴 张天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4-841,共8页
转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但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靶标害虫不可避免会对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如何进行抗性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转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但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靶标害虫不可避免会对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如何进行抗性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Of UGT)在亚洲玉米螟Cry1Ie抗性品系(ACB-IeR)及敏感品系(ACB-Bt S)的表达量,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对ACB-IeR品系Of UGT基因进行沉默,并通过毒力测定试验来检验干扰效果。Of UGT基因在ACB-Ie R三龄幼虫中相对表达量高于ACB-Bt S,并且注射ds UGT后该基因表达量下降。Cry1Ie抗性品系的致死中浓度大于1000.00μg/g,在蛋白浓度为500.00μg/g时,注射ds UGT和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较空白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降低;在蛋白浓度为1000.00μg/g时,注射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注射ds UGT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和注射ds GFP的都显著降低。由结果可以看出RNAi沉默OfUGT基因后可以降低抗性品系亚洲玉米螟对Cry1Ie蛋白的抗性,但对抗性的逆转程度还需要后续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尿苷二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RNA干扰 Cry1Ie 抗性逆转
下载PDF
酶解果胶制备寡聚半乳糖醛酸及其对浆果类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
14
作者 胡倩 陈宁博 +3 位作者 张乐乐 王延圣 杨莹 路来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5-31,共7页
以易腐烂、难贮藏的浆果类果实为试验对象,选取果胶酶酶解不同来源果胶制备寡聚半乳糖醛酸(oligogalacturonides,OG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以及RNA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 以易腐烂、难贮藏的浆果类果实为试验对象,选取果胶酶酶解不同来源果胶制备寡聚半乳糖醛酸(oligogalacturonides,OG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以及RNA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研究寡糖与果实软化关联机制并进行应用测试。结果表明,以果胶酶酶解来源于柑橘皮与苹果渣的果胶得到的OGs缓解果实软化效果较好,处理组果实硬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68倍和1.40倍。同时,果胶的酯化度不同,减缓果实软化的效果也有所差异。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采后生理学分析,发现保留时间在14 min以内的OGs具有良好的调控果实软化的能力。通过qRT-PCR发现OGs诱导可明显下调细胞壁降解相关基因(SlPG2、SlPL3、SlPL5)。将OGs在红提葡萄、蓝莓、草莓3种浆果类果实中进行应用,发现OGs减缓果实软化的能力同样明显,处理组果实硬度分别比对照组高38.22%、37.48%、69.87%,且有效降低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率,表明OGs可有效抑制以上3种浆果采后软化、腐烂等品质劣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果 成熟软化 腐烂损耗 酶解 寡聚半乳糖醛酸
下载PDF
毛果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家族PtPGI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作者 刘海静 田星 +4 位作者 王露 宫海丰 殷涵 刘浩宁 包玉英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852-860,共9页
植物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PGIP)可特异性识别病原菌分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从而抑制病原菌对植物细胞壁重要成分——果胶的降解,以增强植物病原菌抗性。为探明模式树种杨树PGIP抗病机制,对... 植物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PGIP)可特异性识别病原菌分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从而抑制病原菌对植物细胞壁重要成分——果胶的降解,以增强植物病原菌抗性。为探明模式树种杨树PGIP抗病机制,对毛果杨PGIP(PtPGIP)家族成员进行鉴定,以及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系统进化、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果杨基因组中鉴定到4个PtPGIP基因,其中,PtPGIP1和PtPGI2位于6号染色体串联重复,PtPGIP3和PtPGIP4位于16号染色体串联重复;PtPGIP1是假基因,PtPGIP2、PtPGIP3、PtPGIP4具有完整的PGIP蛋白结构域。PtPGIP均为疏水蛋白,具有良好的脂溶性,且具有3~7个N-糖基化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其可能定位于细胞外。除PtPGIP1以外,PtPGIP2、PtPGIP3、PtPGIP4蛋白均包含10个LRR片段,LRR中的保守序列xxLxLxx及蛋白质分子对接均表现出差异性。PtPGIP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PtPGIP1基因在各个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均较低,PtPGIP2和PtPGIP4基因在根、幼苗、花序中的表达量高于叶片,尤其是PtPGIP2基因在花序中的表达量最高,说明毛果杨PGIP基因家族发生了功能分化,使其在应对多种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果杨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 基因序列 表达模式 蛋白结构
下载PDF
拟康宁木霉聚半乳糖醛酸酶的酶学特征及潜在应用
16
作者 杨成玮 朱婧 +3 位作者 韦云伊 杨媚 许文婷 程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5-223,共9页
从桂北果园土壤中筛选到1株产聚半乳糖醛酸酶(酶活力为29.2 U/mL)的丝状真菌,鉴定该菌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以聚半乳糖醛酸为底物,测得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且在50℃条件下保温1 h,仍能保持70%以上最大酶活力,... 从桂北果园土壤中筛选到1株产聚半乳糖醛酸酶(酶活力为29.2 U/mL)的丝状真菌,鉴定该菌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以聚半乳糖醛酸为底物,测得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且在50℃条件下保温1 h,仍能保持70%以上最大酶活力,属于中高温酶。该酶具有独特的弱酸性催化特征,最适反应pH 5.0,且在pH 6.0仍具有73%最大酶活力,并在pH 2.5~8.0条件下具有一定耐受性。Zn^(2+)对酶活性具有部分激活作用,Mn^(2+)则对该酶有一定抑制作用。针对5种弱酸性水果果浆(木瓜、香蕉、芭蕉及火龙果(红心和白心))脱胶实验结果显示,该酶对5种水果的脱胶效果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芭蕉果浆出汁率提高了24.4%,木瓜果浆黏度下降了82.5%,红心火龙果果浆透光率提高了31.9%,3种水果脱胶效果显著。本研究挖掘出一种新型产聚半乳糖醛酸酶菌株,对于热带、亚热带易腐烂水果的果汁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半乳糖醛酸 拟康宁木霉 鉴定 酶学性质 果浆脱胶
下载PDF
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苷通过PI3K/AKT通路对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影响
17
作者 夏乐敏 余海 +2 位作者 金喆 丁洁 余和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7-1442,共6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苷(QG)通过PI3K/AKT通路对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模型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模型,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模型、环孢素(CsA)、QG共4组,每组10只。正常组及模型组小鼠... 目的:探讨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苷(QG)通过PI3K/AKT通路对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模型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模型,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模型、环孢素(CsA)、QG共4组,每组10只。正常组及模型组小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CsA组给予0.027 g/kg CsA灌胃,QG组给予0.2 g/kg QG灌胃。造模3 d后处死小鼠并从尾静脉处抽血,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并制备洗涤血小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AX、BAD、caspase-9、磷脂酰丝氨酸(PS)、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P-选择素的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含量;运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PI3K mRNA、AKT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中小鼠外周血小板数明显减少,洗涤血小板中的BAX、BAD、caspase-9、PS、PAC-1、P-选择素明显升高(P<0.05),同时,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含量以及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CsA组及QG组洗涤血小板中的BAX、BAD、caspase-9、PS、PAC-1、P-选择素明显下降(P<0.05),而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水平以及PI3K mRNA及AKT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上升(P<0.05)。结论:QG能减少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血小板凋亡,并参与部分血小板活化功能的调节,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 PI3K/AKT 血小板 凋亡 活化
下载PDF
水/有机溶剂体系中产紫青霉全细胞催化合成单葡糖醛酸基甘草次酸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邹树平 张琦 +3 位作者 李丽敏 郭燕霞 戴大章 李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40-2045,共6页
研究了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Li-3全细胞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水/有机溶剂体系中催化水解甘草酸,合成单葡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的反应。确定了最适反应体系为水/叔丁醇(体积比为3∶7),最适反应条件为:底物甘草酸用量1.5g... 研究了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Li-3全细胞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水/有机溶剂体系中催化水解甘草酸,合成单葡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的反应。确定了最适反应体系为水/叔丁醇(体积比为3∶7),最适反应条件为:底物甘草酸用量1.5g·L-1、反应温度45℃、pH值5.0、全细胞酶量7g·L-1、摇床转速120r·min-1,在此条件下反应48h,产物GAMG产率可达79.12%,全细胞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转化 单葡糖醛酸基甘草次 水/有机溶剂体系 产紫青霉 全细胞 β-D-葡萄糖醛酸苷酶
下载PDF
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_4对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曹红 孙倩 +2 位作者 李春 李开雄 李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73-1879,共7页
以壳聚糖为固定化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以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4)/缓冲溶液均相体系为介质,研究了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对固定化酶生物催化甘草酸(GL)合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 以壳聚糖为固定化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以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4)/缓冲溶液均相体系为介质,研究了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对固定化酶生物催化甘草酸(GL)合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均相体系中[EMIM]BF4的体积分数为16%,pH为5.4,反应温度为50℃及摇床转速为200 r/min时,酶活力达到最高,并且明显优于纯缓冲溶液体系中的最高酶活.重复利用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纯缓冲液介质体系相比,固定化酶在含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的均相介质中表现出较好的操作稳定性.表观动力学参数和活化能数据表明,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在催化体系中能够增强酶和底物GL的亲和力,有效稳定酶-底物的过渡态,并降低反应活化能,而使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性离子液体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 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 催化活性 甘草 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
下载PDF
采用HPLC法测定葡糖醛酸筛选葡醛内酯片制备方法
20
作者 王家祺 陈昆南 +4 位作者 陈红英 颜慷祺 王小婷 黄子健 黎珊珊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9期7-9,12,共4页
目的:制备葡醛内酯片,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法测定葡醛内酯片中葡糖醛酸的含量,筛选制备方法,并为葡醛内酯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片芯收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分析确定基本处方,并运用不同的制粒方法制备葡醛内酯片(50mg规格);... 目的:制备葡醛内酯片,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法测定葡醛内酯片中葡糖醛酸的含量,筛选制备方法,并为葡醛内酯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片芯收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分析确定基本处方,并运用不同的制粒方法制备葡醛内酯片(50mg规格);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法分析测定不同制法的葡醛内酯片中葡糖醛酸含量,筛选出最优的制备方法。结果:采用HPLC法葡糖醛酸与碱降解峰之间分离度均大于1.5,呈良好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0%~108%,精密度,重复性、专属性良好,同时该方法需临用前制备,2~8℃冰箱保存下20min内稳定。以乳糖占比30%,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占比4%,葡醛内酯粒径为40目作为基本处方,按同一处方不同制备方法自制制剂,分析葡糖醛酸含量结果表明干法制粒与流化床制粒下葡醛内酯片的葡糖醛酸含量较低。结论: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灵敏,专属性好,可用于葡醛内酯片中葡糖醛酸的测定;葡醛内酯片干法制粒与流化床制粒工艺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酯 葡糖醛酸 HPLC 湿法制粒 干法制粒 流化床制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