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采桑女形象在宋诗中的新变 被引量:1
1
作者 闫续瑞 杨茂文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10期217-219,共3页
采桑女作为诗歌艺术形象最早以体美容冶、自由奔放的姿态出现在《诗经》当中,到了汉代趋于成熟,汉乐府《陌上桑》中美德兼备的罗敷成为采桑女形象的典范。宋代诗人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间风貌、思想观念以及自身的审美追求出发,一方面... 采桑女作为诗歌艺术形象最早以体美容冶、自由奔放的姿态出现在《诗经》当中,到了汉代趋于成熟,汉乐府《陌上桑》中美德兼备的罗敷成为采桑女形象的典范。宋代诗人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间风貌、思想观念以及自身的审美追求出发,一方面继续在汉以来的采桑女形象上进一步发掘,凸显采桑女坚贞不屈的妇德;另一方面拓宽了原有的采桑题材,把桑间与男子邂逅、幽会的采桑女带入真实艰辛的劳作之中,从而促使了采桑女形象的重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采桑女形象 新变
下载PDF
认知语法视野下《诗经》“桑意象”及“采桑女形象”的英译——许渊冲、汪榕培、理雅各三种译本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唐婧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38-142,共5页
基于认知语法中焦点与背景、详略度、视角、认知参照点四个识解维度,以《诗经》桑园诗歌为蓝本探究典籍翻译的微观层面,由此阐释剖析译者如何通过不同识解表征传达"桑意象"的象征含义、构建"采桑女形象"。分析结果... 基于认知语法中焦点与背景、详略度、视角、认知参照点四个识解维度,以《诗经》桑园诗歌为蓝本探究典籍翻译的微观层面,由此阐释剖析译者如何通过不同识解表征传达"桑意象"的象征含义、构建"采桑女形象"。分析结果表明:语言并非情景的直接反映,而是人们对情景所做识解的概念化表征,语言表达的意义实际上是人们对情景的识解,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情景的识解方式;不同民族总体上存在认知共性,然而,面对相同情景时对识解方式的理解和选择仍然有所差别,这与译者的体验认知和经验认知存在诸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法 《诗经》 “桑意象” 采桑女形象 英译对比
下载PDF
论齐梁陈乐府诗中采桑女形象的演变
3
作者 沈云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6期106-108,116,共4页
采桑女最早作为诗歌艺术形象出现在《诗经》中,汉代,采桑女呈现为美德兼备的贞烈形象。至齐梁陈,采桑女形象则呈现出外表柔弱艳丽、有闺中思妇缠绵哀怨的情怀以及风流而多情的特点,这和此时期社会背景和创作观念相关。就文学史意义而言... 采桑女最早作为诗歌艺术形象出现在《诗经》中,汉代,采桑女呈现为美德兼备的贞烈形象。至齐梁陈,采桑女形象则呈现出外表柔弱艳丽、有闺中思妇缠绵哀怨的情怀以及风流而多情的特点,这和此时期社会背景和创作观念相关。就文学史意义而言,齐梁陈的采桑女丰富了采桑女图谱,对后世采桑女形象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梁陈 乐府诗 采桑女形象 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