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北段东麓采石废弃地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丹雄 赵廷宁 +1 位作者 张艳 冯晶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为了加快太行山北段东麓采石废弃地的植被恢复,选取地形、植被、土壤等14个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影响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明确划分太行山北段东麓采石废弃地的立地类型并进行立地评价。... 为了加快太行山北段东麓采石废弃地的植被恢复,选取地形、植被、土壤等14个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影响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明确划分太行山北段东麓采石废弃地的立地类型并进行立地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土壤层厚度和地形特征等因子是研究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同时也是研究区采石废弃地上判断某一立地条件优劣的重要因子;2)依据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以及调查结果,可将研究区采石废弃地分成8类立地类型;3)根据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可将立地类型划分为立地条件较好的立地(综合得分≥24)、立地条件稍差的立地(综合得分20~24)、立地条件较差的立地(综合得分18~20)和立地条件较为恶劣的立地(综合得分〈18)4类,并按照立地情况提出相应的植被恢复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限制性因子 采石废弃地 立地类型 立地评价
下载PDF
特大城市周边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土地再利用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曹树刚 刘敏 +1 位作者 武晓敏 王延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7-29,共3页
本文在对重庆市主城区采石废弃地现状及造成负面影响的调查及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土地再利用方法、措施及建议,包括工程整治、生态恢复与绿化、土地综合开发和再利用等内容。研究结果对特大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 本文在对重庆市主城区采石废弃地现状及造成负面影响的调查及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土地再利用方法、措施及建议,包括工程整治、生态恢复与绿化、土地综合开发和再利用等内容。研究结果对特大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采石废弃地 治理 环境恢复 综合利用
下载PDF
厦门海沧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探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义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分析了厦门海沧投资区花岗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讨论了矿山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技术途径和模式 .提出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包括废弃地前期处理。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景观生态重建 重建模式 厦门 生态恢复 景观生态学 海沧 投资区
下载PDF
大型采石废弃地弃渣边坡稳定技术设计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军 李茹梦 +1 位作者 李广强 王伟鹏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7年第6期43-47,共5页
近年来,采石场大面积弃渣边坡无防护堆积和坡面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文章基于"蓄水范式"理念,以山阴县小娘娘山采石场为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用施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套因地制宜的弃渣边坡稳定技术,该技术包括蓄水稳定... 近年来,采石场大面积弃渣边坡无防护堆积和坡面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文章基于"蓄水范式"理念,以山阴县小娘娘山采石场为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用施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套因地制宜的弃渣边坡稳定技术,该技术包括蓄水稳定技术设计和配套措施设计,以研究区内的一处弃渣边坡为示范点进行了实际设计和施工。结果表明,弃渣边坡稳定技术能有效提高弃渣边坡的稳定性和蓄水能力,施工方便、成本低,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地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弃渣边坡 水土流失 生态恢复 案例研究
下载PDF
英国采石废弃地修复改造再利用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崔庆伟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第3期6-10,共5页
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存在数量众多的采石废弃地,并已积累了丰富的修复改造再利用经验:一方面,建立了开采企业主导、行政部门监督、咨询机构协作、公益组织参与以及多专业协作的管理体系与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其... 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存在数量众多的采石废弃地,并已积累了丰富的修复改造再利用经验:一方面,建立了开采企业主导、行政部门监督、咨询机构协作、公益组织参与以及多专业协作的管理体系与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其核心修复策略也已从早期的原貌恢复与单一复垦方式向更加注重营造野生生物栖息地与开展户外科普游憩活动的多途径再利用方式转变,而这些对于我国目前的采石废弃地修复改造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采石废弃地 修复改造再利用 生态修复 风景园林
下载PDF
武汉硃山矿区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凤 李福重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8年第4期447-450,共4页
采石废弃地是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同时其使用功能和美学价值被破坏。通过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能促使采石废弃地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再生。介绍和分析国内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武汉... 采石废弃地是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同时其使用功能和美学价值被破坏。通过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能促使采石废弃地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再生。介绍和分析国内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武汉硃山矿区采石废弃地提出了景观重建的目标及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硃山 采石废弃地 生态恢复 景观生态重建
下载PDF
城市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开发利用建设
7
作者 尚红 周悦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5期134-135,共2页
采石场开采严重破坏植被和土壤,形成大量裸石坡,导致整体景观破碎化、环境条件恶化,出现地面塌陷、碎石滑坡等现象,危及人身安全,破坏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给城市景观带来负面影响。保持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修复采矿留下的“伤疤”,对生态... 采石场开采严重破坏植被和土壤,形成大量裸石坡,导致整体景观破碎化、环境条件恶化,出现地面塌陷、碎石滑坡等现象,危及人身安全,破坏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给城市景观带来负面影响。保持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修复采矿留下的“伤疤”,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景观理念和城市规划快速发展,采石场废弃地生态景观改造也深受影响。本文以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开发利用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位置、环境条件、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四宝山采石废弃场的现状,作出合理的规划,确保为采石废弃地制定出更适宜的开发利用类型。此外,根据制定的采石场土地再利用的类型和规划,进一步阐述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并加以明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土地开发利用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采石废弃地弃渣与农田土混合土壤粒径特征及水文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佳欢 杨新兵 +3 位作者 刘彦林 赵小勇 赵波 史宝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8-344,共7页
探究弃渣与农田土不同混合比例下重构土体粒径特征和水文效应的差异,对于提高采石废弃地重构土体的结构稳定、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资源利用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采石场弃渣和农田土为重构基质,以0∶10(C_(1)),3∶7(C_(2)),5∶5(C_(3)),7∶3... 探究弃渣与农田土不同混合比例下重构土体粒径特征和水文效应的差异,对于提高采石废弃地重构土体的结构稳定、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资源利用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采石场弃渣和农田土为重构基质,以0∶10(C_(1)),3∶7(C_(2)),5∶5(C_(3)),7∶3(C_(4)),10∶0(C_(5))体积比例混合,采用野外土柱模拟方法,探究不同配比下土壤粒径特征和水文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下弃渣含量越高,砂粒比重越大、黏粒和粉粒比重越小,砂粒比重最大为61.50%,分散度、偏度、峰态等群体特征参数变化分别为降低、升高、升高,不均匀系数显著降低,曲率系数在1~3波动,分形维数呈不显著降低趋势,土体结构朝不稳定方向变化。(2)混合土壤弃渣含量增大会引起容重变大、毛管孔隙和总孔隙数量减少、非毛管孔隙数量增加等土壤孔隙方面以及田间持水、毛管持水、饱和持水三者下降等土壤持水性能方面的变化,同时,初始入渗、稳定入渗、平均入渗等速率变化以及累计入渗量基本呈增加趋势,稳渗用时呈波动式变化。不同配比下土壤入渗模型拟合R^(2)≥0.856,RRMSE≤0.153,整体上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_(5)入渗性能最好。(3)弃渣∶农田土以3∶7体积比例混合后的土壤在粒径结构和水文效应2个方面评价结果中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粒径特征 水文效应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风景园林学视角下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策略 被引量:5
9
作者 贾绿媛 林箐 +1 位作者 王向荣 张诗阳 《风景园林》 2022年第9期84-91,共8页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采石废弃地被修复为城市绿色空间,亟须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研究采石废弃地的植被修复。分析现阶段多种基于土地复垦学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技术的特点与不足,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解读采石废弃地的价值并提...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采石废弃地被修复为城市绿色空间,亟须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研究采石废弃地的植被修复。分析现阶段多种基于土地复垦学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技术的特点与不足,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解读采石废弃地的价值并提出修复原则。结合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景观修复的实践案例,总结适合于景观营建的植被修复策略和方法。针对岩壁与裸岩陡坡、边坡、坑口迹地和其他受干扰类废弃地提出15种植被修复策略,并指出其技术、景观与经济特点,以及修复策略的选择依据和修复过程中需要的多学科技术与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采石废弃地的景观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植被修复 生态修复 景观营建 风景园林学
下载PDF
采石废弃地景观与生态恢复规划——以山东淄博高新区玉皇山生态恢复工程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娟 丰震 +2 位作者 刘姗姗 陆敏 于洁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8-62,66,共6页
以山东淄博高新区玉皇山生态恢复工程为例,针对城市周边石灰岩废弃采石场,提出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规划措施:包括采石废弃地矿坑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措施、植被重建规划、地形处理方案、水系整治措施等内容;还从行政管理和开发运营方面... 以山东淄博高新区玉皇山生态恢复工程为例,针对城市周边石灰岩废弃采石场,提出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规划措施:包括采石废弃地矿坑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措施、植被重建规划、地形处理方案、水系整治措施等内容;还从行政管理和开发运营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为我国采石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恢复工程寻求经验,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景观规划 生态恢复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采石废弃地景观评价研究——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项辰 贺斌 赵鸣 《环境影响评价》 2020年第5期67-71,共5页
通过对采石废弃地进行景观评价,可以为城市采石废弃地改造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借助GIS工具和层次分析法,从生态性、安全性、观赏性和功能性四个方面搭建采石废弃地的景观评价模型,并以河南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修建性规划为例,对... 通过对采石废弃地进行景观评价,可以为城市采石废弃地改造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借助GIS工具和层次分析法,从生态性、安全性、观赏性和功能性四个方面搭建采石废弃地的景观评价模型,并以河南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修建性规划为例,对森林公园范围内的采石废弃地进行景观评价。评价结果经过GIS的自然断点分级法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结果显示:森林公园中评价等级达到较好及以上的采石废弃地面积约41.2万m^2,集中在凤凰山支脉的青龙山东南部和驼腰山中部等区域。这些区域空间形态完整,建设安全风险小,在规划方案中被设置重要景区,其分布和形态也对规划方案的结构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景观价值评价 GIS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厦门海沧海岸地区采石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
12
作者 陈瑞琛 黄义雄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52-257,共6页
本文分析了厦门海沧海岸地区花岗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运用生态恢复理论讨论了矿山采石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途径和模式 .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生态恢复 花岗岩资源 矿区 石材资源 环境 厦门
下载PDF
沿海地区采石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生态重建探讨——以泉州市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皆敏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8年第8期52-55,共4页
以泉州市采石废弃地为例,在分析泉州市石料矿山开发利用现状以及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恢复难点的基础上,探讨沿海地区采石废弃地的环境治理措施与植被恢复途径,基于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提出沿海地区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的4种... 以泉州市采石废弃地为例,在分析泉州市石料矿山开发利用现状以及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恢复难点的基础上,探讨沿海地区采石废弃地的环境治理措施与植被恢复途径,基于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提出沿海地区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的4种主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生态恢复 景观生态 沿海地区 泉州市
下载PDF
城郊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再利用对策探讨——以南安丰州矿集区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逸仙 《能源与环境》 2022年第5期81-83,共3页
城郊地区的采石废弃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具有数目众多、分布广泛、地理区位较敏感等特点,在修复手段和再利用策略上也较为灵活和多元。在对南安丰州矿集区开发利用情况和造成的负面影响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郊采石废弃地生态... 城郊地区的采石废弃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具有数目众多、分布广泛、地理区位较敏感等特点,在修复手段和再利用策略上也较为灵活和多元。在对南安丰州矿集区开发利用情况和造成的负面影响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郊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了4种城郊地区采石废弃地的再利用对策,为同类型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城郊地区 生态修复 再利用对策
下载PDF
生态美学视域下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
15
作者 王晓珍 裴云 刘粤姣 《现代园艺》 2022年第16期90-92,95,共4页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资源再利用已成为当今人类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采石废弃地作为工业废弃地的一种,遗留下来的开采痕迹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以石材开采后遗...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资源再利用已成为当今人类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采石废弃地作为工业废弃地的一种,遗留下来的开采痕迹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以石材开采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石料、工作场地、构筑物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采石废弃地所蕴含的生态审美内涵,总结出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能够表达生态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共生之美与动态和谐之美,并提出直接再利用、解构重组再利用和空间重塑再利用3种方法,对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资源再利用和价值转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采石废弃地 景观化再利用
下载PDF
北京市郊废弃采石场矿坑动植物群落与生境调查研究——以昌平区南口镇采石废弃地为例
16
作者 贾文贞 张羽丰 +3 位作者 嵇雨桐 翟宣杰 方雨璇 崔庆伟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4期35-37,共3页
昌平区南口镇采石场历史较久,地形复杂,生境条件丰富,通过近20年自然恢复已有些许绿植覆盖,现已定为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地区,但所调研区域未进行统一修复。通过统计数据对废弃矿区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不同生境的分布情况、优势种的占比... 昌平区南口镇采石场历史较久,地形复杂,生境条件丰富,通过近20年自然恢复已有些许绿植覆盖,现已定为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地区,但所调研区域未进行统一修复。通过统计数据对废弃矿区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不同生境的分布情况、优势种的占比以及物种对其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南口采石废弃地生态现状进行了结果分析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动植物 调查研究 生境
下载PDF
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研究
17
作者 李文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1年第6期375-375,377,共2页
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是一项重要课题,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影响着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将针对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进行研究,在明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几个主要的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完成生态景观... 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是一项重要课题,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影响着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将针对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进行研究,在明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几个主要的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完成生态景观修复工作。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让采石废弃地重新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生态景观修复 分析研究
下载PDF
基于物-场模型的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徐州市辖区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蒋正举 刘金平 +1 位作者 杨贺 马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48-1754,共7页
以物-场模型为基础,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理解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周围影响对象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场三要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系统效应或功能,进而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定义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与周围环境敏感要... 以物-场模型为基础,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理解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周围影响对象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场三要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系统效应或功能,进而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定义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与周围环境敏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构建了包含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环境敏感要素敏感程度以及距离系数的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对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最后,以徐州市辖区采石废弃地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以期为管理决策部门进行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安排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物-场模型 相互作用关系 徐州市
原文传递
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衡量及分级研究——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正举 刘金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81-1585,共5页
以采石废弃地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和周围环境敏感程度两方面构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以GIS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距离衰减法则、GIS的空间分析功... 以采石废弃地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和周围环境敏感程度两方面构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以GIS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距离衰减法则、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等方法,测算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周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并通过构造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矩阵对其进行分级。以徐州市铜山区实例分析表明,铜山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柳泉镇、茅村、利国镇;铜山区北部采石废弃地比铜山区南部更需要治理,研究成果可为政府科学地进行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筛选急需生态环境治理的采石废弃地提供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生态环境破坏程度 周围环境敏感程度 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矩阵 铜山区
原文传递
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20
作者 杨振意 薛立 许建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5264-5274,共11页
采石场的开采严重破坏了植被和土壤,形成了大量的裸露岩石斜坡,造成宏观景观支离破碎和极端的环境条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长。由于自然恢复所需时间长久,人工恢复被广泛应用于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重建。自然演替过程是采石场生态重建的理论... 采石场的开采严重破坏了植被和土壤,形成了大量的裸露岩石斜坡,造成宏观景观支离破碎和极端的环境条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长。由于自然恢复所需时间长久,人工恢复被广泛应用于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重建。自然演替过程是采石场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自然演替理论可以为人工恢复措施提供指导。植物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非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随着演替的推移,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增强。邻近自然植被的土壤和繁殖体通过外力的扩散,对恢复起重要作用。除了非生物和其他的限制,先到达恢复地的物种竞争能力的变化能决定了演替过程。演替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往往成为演替重要的驱动力。裸露岩石斜坡的物理稳定性对植被恢复有重要影响,有机废物的使用和施肥可以影响恢复演替的方向和生物多样性。播种一定的植物能够改变恢复演替方向,加速演替过程。乡土物种适应了当地气候,能够促进演替。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植被覆盖度和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之增加。开展不同地区采石场植物种类的选育、研究乡土物种的功能特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的变化、植被演替过程的定位研究、植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自然演替和人工恢复的比较研究、探索经济高效的采石场生态重建方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废弃地 生态重建 人工恢复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