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利用间隔采集与连续采集模式行单采血小板采集后,对献血者外周血小板(P L T)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4例,将其分为2组,分别行间隔采集模式(2 U/次→1 U/次→2 U/次)与连续采集模式(2U/次),对两组对象采集前...目的探讨利用间隔采集与连续采集模式行单采血小板采集后,对献血者外周血小板(P L T)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4例,将其分为2组,分别行间隔采集模式(2 U/次→1 U/次→2 U/次)与连续采集模式(2U/次),对两组对象采集前、后以及采集后12个月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 P V)、P L T、血小板分布宽度(P D W)、大血小板比率(P-LCR)以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连续模式2次单采前PLT水平低于间隔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模式采集12个月后,MPV、P-LCR、PDW与间隔模式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模式BMI≥24高于间隔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采集应结合捐献者的PLT与BMI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虑,若捐献者BMI≥24,建议采取间隔采集模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利用间隔采集与连续采集模式行单采血小板采集后,对献血者外周血小板(P L T)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4例,将其分为2组,分别行间隔采集模式(2 U/次→1 U/次→2 U/次)与连续采集模式(2U/次),对两组对象采集前、后以及采集后12个月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 P V)、P L T、血小板分布宽度(P D W)、大血小板比率(P-LCR)以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连续模式2次单采前PLT水平低于间隔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模式采集12个月后,MPV、P-LCR、PDW与间隔模式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模式BMI≥24高于间隔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采集应结合捐献者的PLT与BMI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虑,若捐献者BMI≥24,建议采取间隔采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