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6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与释迦牟尼像
1
作者 小缘 《协商论坛》 2008年第1期58-58,共1页
佛下山弘扬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累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
关键词 释迦牟尼像 店铺 众僧
下载PDF
神话之为艺术——大、小昭寺释迦牟尼等身像的文献与艺术探究
2
作者 刘慧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74-79,95,共7页
阅读藏族历史、藏族美术史类文献,很难绕开有关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故事的记载。文献在介绍成亲故事的同时,常常会叙述拉萨的大昭寺与小昭寺分别供奉着两位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8岁等身像。但在不同类型文献的表述中,关于... 阅读藏族历史、藏族美术史类文献,很难绕开有关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故事的记载。文献在介绍成亲故事的同时,常常会叙述拉萨的大昭寺与小昭寺分别供奉着两位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8岁等身像。但在不同类型文献的表述中,关于这两座等身像的说法多有差异,来源、流转、名称的不同说法造成众多文献引用不严谨乃至出现错误。该文对比当下常见的各类文献说法,溯源藏族历史文献记载,最终锚定目前已知最早文献对大、小昭寺的释迦牟尼等身像的说法源头,再结合藏族艺术发展过程中本土艺术对外来艺术借鉴的特点,在松赞干布与两公主故事背景下,提出大、小昭寺两尊佛像可能是藏地早期作品,同时提出作为文献引用更准确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 等身像 大昭寺 小昭寺 藏族历史 藏族美术史
下载PDF
贡嘎曲德寺释迦牟尼佛十二宏化故事壁画
3
作者 安静 《中国西藏》 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贡嘎曲德寺俗称贡嘎寺,全称为贡嘎多杰丹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距离贡嘎县城约五六公里,距拉萨约六十多公里。该寺由萨迦派上师吐敦·贡嘎南杰始建于1464年。关于吐敦·贡嘎南杰的法统传承,在《土观宗派源流》一... 贡嘎曲德寺俗称贡嘎寺,全称为贡嘎多杰丹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距离贡嘎县城约五六公里,距拉萨约六十多公里。该寺由萨迦派上师吐敦·贡嘎南杰始建于1464年。关于吐敦·贡嘎南杰的法统传承,在《土观宗派源流》一书中有记载。根据书中所述,萨迦派在“萨迦五祖”之后的主持正教的大德中,显教当推雅、绒二人,密教当推俄、宗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曲德寺 释迦牟尼 萨迦派 贡嘎县 《土观宗派源流》 西藏自治区
下载PDF
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恭让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25-31,共7页
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的发掘与论证,还需要系统地学术探索与建构。以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为核心议题,分别从以... 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的发掘与论证,还需要系统地学术探索与建构。以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为核心议题,分别从以生命为本位问题的佛陀哲学观,以慈悲、无常、无我为主轴的佛陀真理观,以"四大教法"为思想原则的佛陀诠释观,以"国土相应法"为特色的佛陀弘法观等四个方面,对于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中交流互动的特质,给予系统深入地整理和论证。对于原始佛教思想中交流性问题的发掘,是基于"一带一路"研究视域对于佛教思想本质的一种阐释,也为今后全面、深入理解佛教文明的交流互动问题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 原始佛教 交流性 “一带一路”
下载PDF
《释迦谱》中的释迦牟尼形象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党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21-127,184,共8页
《释迦谱》形成于南朝齐梁时期,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释迦牟尼传记。文章通过梳理部派佛教早期、分裂期及大乘佛教初期佛教史中的释迦牟尼形象,进而从生命过程、外貌形象和法理形象三方面对《释迦谱》中释迦牟尼的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归... 《释迦谱》形成于南朝齐梁时期,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释迦牟尼传记。文章通过梳理部派佛教早期、分裂期及大乘佛教初期佛教史中的释迦牟尼形象,进而从生命过程、外貌形象和法理形象三方面对《释迦谱》中释迦牟尼的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归纳出其形象特点。《释迦谱》中的释迦牟尼是经历了出生到涅槃的神性人,又是从过去穿越到现在的人性神,其形象是时间上纵向单一性和空间横向多重性的交汇,是立体、多元而不可复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谱》 释迦牟尼 生命过程 外貌形象 法理形象
下载PDF
立传弘法,佛在人间——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中“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一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4-89,共6页
《释迦牟尼佛传》作为星云大师传记文学的代表作,较完整地呈现了其早期"人间佛教"思想的三个方面。本传包含了星云大师"宗教革新"的思想,塑造了一位"革命者"的佛陀形象;本传实现了对佛陀的"去神化&q... 《释迦牟尼佛传》作为星云大师传记文学的代表作,较完整地呈现了其早期"人间佛教"思想的三个方面。本传包含了星云大师"宗教革新"的思想,塑造了一位"革命者"的佛陀形象;本传实现了对佛陀的"去神化"的描写,凸显了星云大师从"人间佛陀"到"人间佛教"的思想轨迹;本传中贯穿着"了生脱死"的修行思想,通过塑造一个颇具"人情味"的人间佛陀彰显了"人间佛教"的生命关怀意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释迦牟尼佛传》也是很有特色的。本传采取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融合的写作模式,延展了作品的时空维度,扩充了作品信息量,通过情感渲染更有效地实现传教弘法的目的。本传大量利用独白和对话建构起一种权威叙事,更便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明确表达。本传多化用典故,取喻作比,将艰深的佛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形成了故事嵌套的叙事结构。本传中常见对比性叙事框架的建构,使情节更有戏剧冲突感,并通过对比衬托出佛陀之伟大、佛法之神圣。《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佛教与艺文结合,以文学弘传佛法"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在佛教宣传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以后的佛传创作和"以文弘法"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佛传》 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 文学 佛教史传
下载PDF
图像证史:妈祖图像与俗信的互动--评张蓓蓓《民间信俗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
7
作者 裘兆远 《妈祖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98-99,共2页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到天上为母亲说法,优田王和波斯匿王思念佛陀,分别以牛头旃檀建造五尺高的释迦牟尼佛倚像,以紫磨金建造五尺高的释迦牟尼立像。这是佛教设像的开始,佛教徒以此寄托思念与崇拜。由此可见宗教情感...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到天上为母亲说法,优田王和波斯匿王思念佛陀,分别以牛头旃檀建造五尺高的释迦牟尼佛倚像,以紫磨金建造五尺高的释迦牟尼立像。这是佛教设像的开始,佛教徒以此寄托思念与崇拜。由此可见宗教情感或者人与人的情感都可以借助图像或者造像来延续与寄托。也正如中国古代延续上千年的祖影传统,用图像形式记录祖先影像,在特殊时间段加以祭祀供奉或者追荐,是数千年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传统,设像祭祀基本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 波斯匿王 宗教情感 增一阿含经 图像艺术 佛陀 图像证史 民间信俗
下载PDF
《释迦牟尼佛传》与星云大师的宗教情怀
8
作者 孙丽娟 吴光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1-88,共8页
《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星云大师以虔诚的佛教徒的身份写作的佛传,这部作品承载了佛陀的基本理念,更承载了作者星云本人的基本理念。其写作思维和世俗作家、世俗学者迥然不同。其写作目的、写作策略... 《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星云大师以虔诚的佛教徒的身份写作的佛传,这部作品承载了佛陀的基本理念,更承载了作者星云本人的基本理念。其写作思维和世俗作家、世俗学者迥然不同。其写作目的、写作策略受制于佛陀本人的历史、星云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星云本人的宗教革新思想,其对人间的思考亦展示了太虚大师以来尤其是星云本人倡导的人生佛教(或曰人间佛教)理念。相应地,作者也选择了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在人间情义与佛教道理之间取得了平衡。星云创作《释迦牟尼佛传》这一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宗教革命的尝试,《释迦牟尼佛传》也因此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佛传》 写作目的 宗教革新 人间佛教 叙事策略
下载PDF
释迦牟尼的多重面孔——论池田大作的释尊观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红旗 《中文自学指导》 2009年第3期43-47,共5页
池田大作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位伟人,是一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思想巨人,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追求“正觉”,以解除人类生老病死的痛苦为最终目的。池田大作的释尊观不但有利于我们看清释尊的多重面孔,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释尊博... 池田大作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位伟人,是一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思想巨人,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追求“正觉”,以解除人类生老病死的痛苦为最终目的。池田大作的释尊观不但有利于我们看清释尊的多重面孔,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释尊博大精妙的思想、独异的人格魅力及其创建佛教对于人类的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 面孔 池田大作 释尊观
下载PDF
释迦牟尼晚年继承人选择困境及其结果考
10
作者 夏金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76,154,共8页
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晚年围绕继承人问题的纷挠成为僧团内外一系列矛盾与问题的爆发点与关键所在,它不仅受到当时释种比丘与婆罗门比丘矛盾的掣肘,也与当时耆那教的斗争密切相关,并令佛陀左右为难,迟迟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从... 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晚年围绕继承人问题的纷挠成为僧团内外一系列矛盾与问题的爆发点与关键所在,它不仅受到当时释种比丘与婆罗门比丘矛盾的掣肘,也与当时耆那教的斗争密切相关,并令佛陀左右为难,迟迟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从今日的佛教史研究来看,由于佛典的记载对此段历史问题似乎有意极力回避,因而也就显得格外难以索解。在此,通过爬梳相关文献史料对这一佛教史实作出初步考证与研究,意在展现当时古代印度佛教界错综复杂的实际状况,并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 舍利弗 目犍连 提婆达多 大迦叶 阿难
下载PDF
腊八节气话养生
11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4年第1期55-55,共1页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其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演变,今天已然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下面来了解腊八节的习俗与其中的养生学问。一、穿衣戴帽,保暖为宜腊八往...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其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演变,今天已然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下面来了解腊八节的习俗与其中的养生学问。一、穿衣戴帽,保暖为宜腊八往往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位于小寒与大寒之间,虽然人们穿上一年中最厚的服装,但往往会忽略头、手等暴露部位的热量散失。老人、儿童外出应注意随时戴帽,戴帽应护住耳朵。出门可尽量穿高领衣服,戴上围巾,腰或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上一个护腰或护膝。睡觉前还可用热水先泡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节日 释迦牟尼 腊八节 养生 热量散失
下载PDF
释迦牟尼时代的国家与宗教礼仪
12
作者 刘欣如 《殷都学刊》 2022年第3期82-92,共11页
公元前一千纪中叶是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印度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新生国家出现,种姓制度的影响范围扩展,新兴城市伴随着经济扩张日益增多。印度社会传统的婆罗门教遭遇挑战,不仅面临传统仪式和宇宙观不适应巨大社会... 公元前一千纪中叶是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印度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新生国家出现,种姓制度的影响范围扩展,新兴城市伴随着经济扩张日益增多。印度社会传统的婆罗门教遭遇挑战,不仅面临传统仪式和宇宙观不适应巨大社会变革的挑战,也面对来自众多新兴宗教和思想的挑战。通过婆罗门教的自我调适和统一国家的推动促进,婆罗门教在宇宙观、神祇体系、宗教仪式和礼仪制度等各方面完成了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 宗教礼仪 婆罗门教
下载PDF
孔子与释迦牟尼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
13
作者 于秀丽 吕翠薇 刘卫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5期19-21,29,共4页
孔子和释迦牟尼同为“四大圣哲”中的东方文化巨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为东方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二者在教学哲学思想上既有明显的差异,也有诸多相近之处。孔子的教育目标为积极入世,培养治世人才救世,释迦牟尼的教育目标是... 孔子和释迦牟尼同为“四大圣哲”中的东方文化巨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为东方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二者在教学哲学思想上既有明显的差异,也有诸多相近之处。孔子的教育目标为积极入世,培养治世人才救世,释迦牟尼的教育目标是超脱尘世,济度开悟觉者救人。孔子与释迦牟尼主张教育平等,因材对机施教,注重启发诱导和学思行相结合,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勤奋的必要性。作为教育者,他们与弟子平等相待,坦诚交流,言传身教,其教育思想和成就对今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释迦牟尼 教育哲学思想
下载PDF
荣县大佛──我国最大的释迦牟尼石刻造像
14
作者 杨荣新 《文史杂志》 2001年第6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石刻造像 书法家 清末 诗人 释迦牟尼 中国
下载PDF
释迦牟尼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孔子思想的比较
15
作者 艾畦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1期21-26,共6页
释迦牟尼的社会政治思想同孔子既有不谋而合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重视纲常伦理,但孔子主张用“礼”,释氏主张用“惭”、“愧”来维护。孔子重祭祀,释氏重修行。孔子只看重治学和为政,轻视生产实践,罕言利,释氏不轻视种田经... 释迦牟尼的社会政治思想同孔子既有不谋而合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重视纲常伦理,但孔子主张用“礼”,释氏主张用“惭”、“愧”来维护。孔子重祭祀,释氏重修行。孔子只看重治学和为政,轻视生产实践,罕言利,释氏不轻视种田经商等正当职业,不歧视平民百姓。他们都强调仁政,重视正己,主张勤政,反对独断专行,但孔子认为礼治、德政优于法治,释氏崇信法治,孔子厌烦谈论富国强兵,释氏重视世俗人方便获财和统治者的气力强盛、降服外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含经》 《论语》 伦理道德观念 社会行为准则 释迦牟尼 孔子思想 社会政治思想
下载PDF
释《五灯会元》中的释迦牟尼佛偈
16
作者 邱震强 《华夏文化》 2016年第4期26-27,共2页
中华书局本《五灯会元》中的释迦牟尼佛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五灯会元)白话全译》译为:“法本是效法无法,无法之法也是法。今天在此托付无法,效法之法何曾真有效法?”
关键词 《五灯会元》 释迦牟尼 中华书局本 效法 法本
下载PDF
大昭寺释迦牟尼像的故事
17
《农家女》 2017年第10期24-25,共2页
大昭寺主殿供奉的佛释迦牟尼像,是唐文成公主(约公元642年)从长安带进西藏的。由于这尊佛像是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等身像,因而在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关键词 释迦牟尼像 佛教 宗教 中国
原文传递
“神”还是“圣”:释迦牟尼角色定位的再理解
18
作者 马金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95-98,共4页
汉语语境中,"神"与"圣"角色不同,本质有别,"神者不圣,圣者不神"。关于释迦牟尼是"神"还是"圣"的争论,由来已久。从知识史上讲,释迦牟尼是一位矢志于思想探索并付诸行动的伟大的"... 汉语语境中,"神"与"圣"角色不同,本质有别,"神者不圣,圣者不神"。关于释迦牟尼是"神"还是"圣"的争论,由来已久。从知识史上讲,释迦牟尼是一位矢志于思想探索并付诸行动的伟大的"圣",他的神格化是后人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 神格化
下载PDF
汉译佛典中,舍利弗与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因缘
19
作者 王倩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47-153,共7页
舍利弗作为释迦牟尼佛以"智慧第一"著称的上座弟子,其前世与佛因缘甚深。二人在诸多前生往世中,曾是互相救助的恩人关系、患难与共的朋友关系、虔诚教学的师徒关系、君贤臣忠的依附关系、慈爱智慧的家长与聪明孝顺的亲属关系... 舍利弗作为释迦牟尼佛以"智慧第一"著称的上座弟子,其前世与佛因缘甚深。二人在诸多前生往世中,曾是互相救助的恩人关系、患难与共的朋友关系、虔诚教学的师徒关系、君贤臣忠的依附关系、慈爱智慧的家长与聪明孝顺的亲属关系,又是佛菩萨普度众生、善巧方便、万行化度的关系。在此种种关系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和不变的主旨:前世的舍利弗与释迦牟尼佛都能以美好的德行为信念与追求去感化和支持对方,为对方种下悲智双全的善因,表现出对美好品性的追求,从而一定程度上达到佛教教化育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利弗 释迦牟尼 前世
下载PDF
试比较孔子的“仁”、释迦牟尼的“慈悲”、苏格拉底“善”的思想
20
作者 米寿江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1期47-53,共7页
中尉春秋末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前565—前485年)和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是公元前6—5世纪世界上三位杰出的伦理型哲学家。他们的伦理哲学思想分别体现在他们关于“仁”、“慈悲”、“善”的... 中尉春秋末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前565—前485年)和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是公元前6—5世纪世界上三位杰出的伦理型哲学家。他们的伦理哲学思想分别体现在他们关于“仁”、“慈悲”、“善”的思想中。若对此略加比较分析,找出其异同点,或许有益于加深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 古代印度 婆罗门 印度社会 伦理型 公元前 八正道 苏格拉底 封建统治者 神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