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重刺激技术评估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谭峰 王学文 +3 位作者 詹杰 谭玖清 刘亚丽 刘效仿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1-564,共4页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评估电针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广东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按随机数宁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l例ACI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评估电针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广东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按随机数宁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l例ACI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30例,电针组(基础治疗+电针)3l例;另选健康人(不予任何干预)20例测定参考值作为对照。治疗前、治疗14d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m-运动功能评分(FMA)、TST评定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及皮质脊髓束传导功能。结果治疗前电针组和对照组NIHSS、MBI、FMA评分及TST测试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4d后电针组和对照组TST测试水平均明硅高于治疗前和健康组;而且电针组TST测试水平[(39.91±31.76)%比(56.45±31.49)%]、总有效率(93.50%比73.33%)、NIHSS(分:2.52±1.93比4.17±3.39)、MBI(分:88.55±11.70比7933±16.70)、FMA评分(分:85.27±16.59比74.17±24.1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电针组TST测试水平与ACI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成负卡H关(r=-0.725,P〈O.05)。结论TST是客观评估电针治疗ACI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障碍恢复的检测方法,电针促进ACI运动神经功能恢复与减轻皮质脊髓束损伤等密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刺激技术 脑梗死 急性 运动功能 电针
下载PDF
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电生理特点——三重刺激技术研究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含 王悦 崔丽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年第9期655-659,共5页
目的 分析三重刺激技术(TST)对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为2009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6例不典型帕金森患者(多系统萎缩5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对照组为12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或非神... 目的 分析三重刺激技术(TST)对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为2009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6例不典型帕金森患者(多系统萎缩5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对照组为12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或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受试者进行右上肢小指展肌TST和传统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分析TST波幅比(TST测试/TST对照)、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静息运动阈值(RMT)、MEP潜伏期特点。对上述电生理指标进行与病程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的TST波幅比明显降低[(40.7%±18.6%) vs (96.8%±3.0%),P=0.001],RMT明显升高[(63.3±5.2) vs (48.6±8.4),P=0.001],MEP潜伏期和CMC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T和传统MEP相关参数与病程或年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相关,但是TST波幅比与病程呈现负相关趋势。结论 TST较传统MEP能更好地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的皮质脊髓束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刺激技术 不典型帕金森 皮质脊髓束
下载PDF
用三重刺激技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7
3
作者 苏红军 谢炳玓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33-137,共5页
目的:评估三重刺激技术(TS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观察及预后的预测作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TST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并定期对其运动功能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目的:评估三重刺激技术(TS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观察及预后的预测作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TST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并定期对其运动功能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量表评估,计算TST测试值(TSTtest)和TST对照反应(TSTcontrol)的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并分析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评估TST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①急性脑梗死患者健侧TST波幅比率为95.0%±3.0%,面积比率为96.0%±2.0%,患侧TST波幅比率为66.5%±16.9%,面积比率为66.6%±17.0%,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患者住院当天及住院30天时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分值分别为40.8±11.2分和72.0±15.6分,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分值明显提高(P<0.01)。③对TSTtest和TSTcontrol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与通过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r=0.982和r=0.996,两变量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皮质脊髓束在急性脑梗死期传导缺损方面是可能的。因此TST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功能状况的评价和随访研究可提供一个准确而客观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枢传导时间(CCT) 重刺激技术(TST) 小指展肌 对冲技术 经颅磁刺激(TMS)
下载PDF
三重刺激技术评价化痰通络颗粒对前循环脑梗死神经功能及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4
作者 方美凤 谭峰 +2 位作者 王学文 程南方 刘晓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0-893,共4页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 TST)观察化痰通络颗粒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皮质脊髓束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65例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rction, A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 TST)观察化痰通络颗粒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皮质脊髓束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65例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rction, A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颗粒治疗,疗程均为14 d;于治疗前、治疗21 d后分别运用TST检测两组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的变化,并采用NIHSS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NIHSS评分、F-M评分、MBI评分与TST test测试结果的相关性。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组。结果:治疗前、治疗21 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TST test/TST control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均较健康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F-M评分、MBI评分及TST test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TST test测试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TST test测试结果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8、0.652,P<0.05),与F-M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536、-0.538,P<0.05)。治疗前TST test测试结果与治疗21 d后MBI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876、-0.894,P<0.05)。结论:TST能定量反映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客观、准确评估患者皮质脊髓束功能;化痰通络颗粒能促进风痰瘀阻型ACI患者皮质脊髓束的修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痰通络颗粒 重刺激技术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重刺激眼睮穴治疗近视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5
作者 张威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29期213-214,共2页
目的研究重刺激眼睮穴治疗近视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近视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戴眼镜治疗,观察组给予重刺激眼睮穴法进行治疗,对比两... 目的研究重刺激眼睮穴治疗近视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近视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戴眼镜治疗,观察组给予重刺激眼睮穴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结果分组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患者年龄、治疗前的近视程度和改善效果存在很大关联。结论采用重度刺激眼睮穴治疗患者近视具有显著改善效果,另外患者的年龄、近视程度与治疗效果存在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刺激眼睮穴 近视 疗效 影响
下载PDF
三重刺激技术对肯尼迪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检测 被引量:5
6
作者 徐迎胜 张朔 樊东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522-1525,共4页
目的 对肯尼迪病(KD)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的亚临床损害.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肯尼迪病患者20例.对其进行临床查体、基因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 目的 对肯尼迪病(KD)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的亚临床损害.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肯尼迪病患者20例.对其进行临床查体、基因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TST检测(包括经颅磁刺激、外周神经刺激、对冲技术等),计算TSTtest/TSTcontrol波幅比,判断其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状况.结果 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44±5)个]、常规肌电图结果均符合KD.TST检测结果:13例TS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正常,其中1例临床存在腱反射活跃,余12例腱反射减低;7例患者TST结果异常,其中4例CMCT正常,5例临床查体有不同程度的腱反射亢进或病理征,其中2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2例合并脊髓型颈椎病,3例为KD原发性TST异常.结论 肯尼迪病可以存在上运动神经元的亚临床损害,同时必需排除锥体束损害的其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病 上运动神经元 经颅磁刺激 重刺激技术
原文传递
三重刺激技术对腓骨肌萎缩症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迎胜 张朔 +2 位作者 刘小璇 孙阿萍 樊东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660-1663,共4页
目的 对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的亚临床证据,以期为致病基因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CMT患者65例... 目的 对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的亚临床证据,以期为致病基因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CMT患者65例.对其进行临床查体、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锥体束征和TST检测(包括经颅磁刺激、外周神经刺激、对冲技术等)结果,计算TST test/TST control波幅比,判断其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状况.结果 临床查体发现7例患者下肢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肌张力增高,其中2例合并上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10例患者TST test/TST control波幅比下降(其中5例下肢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2例合并上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对应的致病基因:MFN2基因突变5例,BSCL2基因突变1例,3例GJB1基因突变,GDAP基因突变1例.根据临床查体和TST结果,18.5%(12例)的患者存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结论 CMT患者可存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据此可进行相关致病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 上运动神经元 经颅磁刺激 重刺激技术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中枢运动传导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林敏婷 黎鸣 +1 位作者 杨轩 周雪贤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25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中枢运动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采用常规治疗+r TMS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中枢运动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采用常规治疗+r TMS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均进行三重磁刺激(TST)检测,并比较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患侧治疗后的TSTtest/TSTcontrol波幅和面积比率均不同程度降低,且B组的下降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患侧治疗后的NIHSS、BI及FMA评分均显著改善,且B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TST可作为脑卒中患者治疗的一个客观疗效评价指标。r TMS可降低脑卒中患者TST检测结果,改善中枢运动传导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经颅磁刺激 刺激 脑卒中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经颅重频磁刺激增强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再灌注损伤后神经重塑 被引量:5
9
作者 徐涛 邢岩 崔丽英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 d,大鼠神经功能、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SYN)表达的变化,探讨经颅重频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损伤后脑组织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再灌注模型,连续7 d给...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 d,大鼠神经功能、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SYN)表达的变化,探讨经颅重频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损伤后脑组织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再灌注模型,连续7 d给予不同频率和强度的rTMS,同时设立假刺激组和假手术组进行对照。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组织GAP-43、SYN的表达。结果 rTMS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病灶侧脑组织内GAP-43、SYN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高频高强rTMS组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连续rTMS可以增强神经重塑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频磁刺激 可塑性 生长相关蛋白-43 突触素
下载PDF
基于三刺激权重的专色油墨配色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昌 王琪 张琳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4,共5页
以平版印刷方式配制专色油墨为例,建立了以库贝尔卡-芒克理论为基础的三刺激权重单常数配色数学模型,然后利用Matlab软件对其和Allen提出的常规三刺激配色算法进行程序化设计。通过配色实验证实了三刺激权重单常数配色法适用于胶印专色... 以平版印刷方式配制专色油墨为例,建立了以库贝尔卡-芒克理论为基础的三刺激权重单常数配色数学模型,然后利用Matlab软件对其和Allen提出的常规三刺激配色算法进行程序化设计。通过配色实验证实了三刺激权重单常数配色法适用于胶印专色油墨配色,且与常规的三刺激配色相比,减少了迭代修正次数,得到的匹配色样与目标色样间的色差值更小,同色异谱程度有较小幅度的降低,表明新建的三刺激权重配色模型具备了较高的配色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色油墨 库贝尔卡-芒克理论 刺激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足三里、丰隆穴重刺激为主治疗脑中风后顽固性呃逆1例
11
作者 高丽君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年第3期205-205,共1页
足三里及丰隆穴合用可治疗痰湿诸症,重刺激两穴对治疗脑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痰热阻络)疗效佳。现就总结足三里、丰隆穴重刺激为主治疗脑中风后顽固性呃逆1例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顽固性呃逆 中风 足三里 丰隆穴 重刺激
原文传递
三重经颅磁刺激技术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悦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三重经颅磁刺激(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改变,比较TST与传统电生理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ALS患者50人进行TST测定及传统电生理指...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三重经颅磁刺激(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改变,比较TST与传统电生理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ALS患者50人进行TST测定及传统电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ALS组50例患者TST波幅比阳性率为62.0%,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9.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7.227,P=0.000)。有UMN体征ALS组(28例)、无UMN体征ALS组(22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TST波幅比异常率分别为89.3%、27.3%,9.1%,TST波幅比检测ALS患者UMN损害的敏感度更高,为89.3%、准确度90.0%均高于传统电生理指标,特异度90.9%,低于传统电生理指标。结论 TST波幅比可以成为判定ALS患者临床UMN损害的敏感指标,优于传统电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技术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上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经颅重频磁刺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早期运动皮层兴奋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严莉 丰宏林 崔丽英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68-372,共5页
目的观察经颅重频磁刺激(rTM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早期运动皮层兴奋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Wistar大鼠右后肢运动阈值(MT),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灌流模型,给予rTMS(1次/d),再灌流72 h处死取脑。比较大鼠MCAO再灌流... 目的观察经颅重频磁刺激(rTM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早期运动皮层兴奋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Wistar大鼠右后肢运动阈值(MT),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灌流模型,给予rTMS(1次/d),再灌流72 h处死取脑。比较大鼠MCAO再灌流损伤不同时间MT、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的变化及rTMS的影响。结果MCAO再灌流损伤使大鼠出现局灶性梗死灶,MT升高;神经功能障碍且其程度随损伤时间延长而愈加明显,表现为功能评分升高;rTMS可改善大鼠MCAO再灌流损伤72 h的MT和功能障碍程度,减小梗死体积。尤其改善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4)。结论rTMS可能对早期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进一步研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频磁刺激 脑缺血再灌流 运动阈值 神经功能评分
下载PDF
单纤维肌电图、重频电刺激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研究
14
作者 张为西 吕建敏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1997年第3期114-116,共3页
本文对48例MND患者进行SFEMG研究,对其中43名MND患者进行RNS测定,研究发现:MND患者SFEMG阳性率为73%,在RNS检测中,部分MND患者有类重症肌无力现象的表现,即低频刺激时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波幅的递增反应。提示MND存在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 本文对48例MND患者进行SFEMG研究,对其中43名MND患者进行RNS测定,研究发现:MND患者SFEMG阳性率为73%,在RNS检测中,部分MND患者有类重症肌无力现象的表现,即低频刺激时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波幅的递增反应。提示MND存在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且以突触前损害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单纤维肌电图 频电刺激
下载PDF
重手法刺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庞圣哲 李晓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799-800,共2页
目的:观察重手法刺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用重手法刺激治疗,隔日1次,每次20 min,2周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30例中,治愈6例,显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重手法刺激... 目的:观察重手法刺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用重手法刺激治疗,隔日1次,每次20 min,2周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30例中,治愈6例,显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重手法刺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刺激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解痉镇痛 松解黏连
下载PDF
重手法刺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报告
16
作者 庞圣哲 李晓春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35期203-203,共1页
目的:观察重手法刺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用重手法刺激治疗每2天1次,治疗2周,观察疗效。结果:治愈6例,显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重手法刺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 目的:观察重手法刺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用重手法刺激治疗每2天1次,治疗2周,观察疗效。结果:治愈6例,显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重手法刺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刺激 横突综合征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发酵条件的优化
17
作者 王华清 肖祥华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85-185,共1页
为使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的发酵保持稳定 ,达到高产的目的 ,又保证产品的质量 ,我们从发酵用菌种制备。
关键词 级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发酵 基因工程
下载PDF
TST评估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婷婷 谭峰 +1 位作者 徐丽红 黎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0-1232,共3页
目的:通过三重刺激技术(TST)评估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中风病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探讨传统名方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方法:收集中医辨证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 目的:通过三重刺激技术(TST)评估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中风病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探讨传统名方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方法:收集中医辨证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运用TST技术检测患者患侧肢体TST剩余值从而了解早期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通过中药辨证施治疗后分析不同黄芪剂量补阳还五汤患者TST剩余值检测结果的规律及变化程度。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与各组的TST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治疗前后TST差值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个治疗组间差异显著(均P<0.01);30 g组与120 g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与60 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120 g组与60 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4)。结合均数60 g组效果最好,其次为120 g组、30 g组。结论:TST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脑梗死患者中药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功能,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治疗后恢复程度提供可靠的数据评估;不同黄芪剂量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刺激技术 急性脑梗死 补阳还五汤 黄芪剂量 运动功能 气虚血瘀
下载PDF
电针对中医不同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婷婷 谭峰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9-791,共3页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量化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电针治疗后的恢复程度,为中风病的微观辨证治疗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量化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电针治疗后的恢复程度,为中风病的微观辨证治疗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痰热腑实型。运用TST技术检测患者患侧肢体TST剩余值从而了解早期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通过电针综合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TST剩余值检测结果的规律及变化程度。结果 (1)治疗前各证型的TST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各证型TS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78,P<0.01);各证型间TST值比较,风火上扰与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痰瘀阻络与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电针治疗后,各证型TST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不同证型的TS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129,P<0.01);各证型间TST值比较,风火上扰与痰瘀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对急性脑梗死各证型TST恢复程度比较:痰热腑实型>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F=26.581,P<0.01),两两比较,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TST剩余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ST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脑梗死患者电针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功能,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电针治疗后恢复提供可靠的数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证型 重刺激技术 皮质脊髓束 电针
下载PDF
柔和手法对兔骨骼肌慢性损伤修复过程中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向勇 王春林 +3 位作者 董有康 田启东 冯瑞伟 李玉荣 《河南中医》 2018年第7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观察柔和手法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过程中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取30只家兔制备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柔和手法治疗组、重手法治疗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0只,余下10只为正常组。柔和手法治疗组采用大鱼际揉法和... 目的:观察柔和手法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过程中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取30只家兔制备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柔和手法治疗组、重手法治疗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0只,余下10只为正常组。柔和手法治疗组采用大鱼际揉法和指摩法治疗;重手法治疗组采用点按法和弹拨法治疗;模型组和正常组不做任何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后家兔骨骼肌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Ⅰ)的浓度。结果:柔和手法治疗组骨骼肌中bFGF、NGF、IGF-Ⅰ的浓度均高于重手法治疗组和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和手法在家兔慢性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能够明显上调bFGF、NGF、IGF-Ⅰ的表达,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加快其成肌分化,促进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软组织损伤 柔和手法 重刺激手法 bFGF NGF IGF-Ⅰ 家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