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部分重复呼吸法无创性心输出量测定 被引量:1
1
作者 江学成 胡宁利 +4 位作者 张育才 徐德朋 周文 高波 袁丽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麻醉 二氧化碳 重复呼吸法 无创性心输出量
下载PDF
应用二氧化碳重复呼吸法测定正常人心排血量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浩彦 柯以恕 翁心植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6年第2期45-48,共4页
二氧化碳重复呼吸法(CO_2rb)测定心排血量是无创测定心脏功能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用于静态测定,更适合于运动状态下的监测。我们应用此方法初步观察了41个正常人在静态及运动状态下的心排血量,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试者的静... 二氧化碳重复呼吸法(CO_2rb)测定心排血量是无创测定心脏功能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用于静态测定,更适合于运动状态下的监测。我们应用此方法初步观察了41个正常人在静态及运动状态下的心排血量,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试者的静态心排血量(CO)和每搏血量(SV)均正常,随着负荷的增加,CO、SV和HR也相应增加,但当负荷达一定水平时,CO的增加则主要靠心率的增加来完成。我们认为,CO_2rb可行、简便、无创,但在强运动时测定,受试者不易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重复呼吸法 心排血量
下载PDF
应用CO_2重复呼吸法测定机械通气患者心输出量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白春学 钮善福 +1 位作者 徐凤平 李华德 《心功能杂志》 1993年第1期37-39,共3页
本文提出了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CO_2重复呼吸检查的方法,并对7例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肺心病患者进行了CO_2重复吸呼法和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的研究。结果表明,CO_2重复呼吸法与热稀释法测定的心输出量密切相关(r=0.9130,P<0... 本文提出了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CO_2重复呼吸检查的方法,并对7例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肺心病患者进行了CO_2重复吸呼法和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的研究。结果表明,CO_2重复呼吸法与热稀释法测定的心输出量密切相关(r=0.9130,P<0.01),而且可反映用硝普钠治疗前后的心输出量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排出量 CO2 重复呼吸法 机械通气 肺心病
下载PDF
重复呼吸法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指标的探讨
4
作者 邓家珍 钟小宁 +2 位作者 梁国容 朱靖茹 白晶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356-357,共2页
目的 :探讨重复呼吸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重复呼吸法对 2 0例健康人、2 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肺弥散功能测定并同时测定常规肺功能。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重复呼吸法肺弥散功能指标 TL CO rb、KCO r... 目的 :探讨重复呼吸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重复呼吸法对 2 0例健康人、2 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肺弥散功能测定并同时测定常规肺功能。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重复呼吸法肺弥散功能指标 TL CO rb、KCO rb、TL C- He均高于健康人。 RV/ TL C- He比值平均为 (5 1± 12 ) % ,明显高于健康人的 (31± 7.5 ) % (P <0 .0 1)。常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MEF 75 / 2 5平均为 (33± 2 5 ) % ,显著低于健康人的 (93± 2 5 ) % (P <0 .0 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弥散功能减退 ,重复呼吸法更符合生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呼吸法 测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相关指标 肺功能
下载PDF
用CO_2重复呼吸法测定心输出量
5
作者 刘益民 刘慧荣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8-30,共3页
本法应用气体分析,测定动脉血和静脉血CO_2含量,间接推算心输出量。作者对该法进行了可靠性检验。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重复呼吸法 心输出量
下载PDF
“全紧闭重复呼吸法”可治持续性打嗝
6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1996年第10期44-44,共1页
最近,一位因持续打嗝9天而奄奄一息的70岁老汉,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 “全紧闭重复呼吸法”治疗,终于恢复了平静。据悉,这种新疗法已使132例病程较长的打嗝者解除了痛苦。
关键词 重复呼吸法 持续性 哈尔滨医科大学 国际联机检索 新疗 间歇性痉挛 呼吸中枢 呼吸 肌松弛 治疗方
下载PDF
肺癌患者弥散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国红 操敏 +1 位作者 王志茹 李琦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弥散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重复呼吸法对 13 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弥散功能进行测定。结果 弥散量 (DLCOrb)、校正弥散量 (DLCOrbc)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及通气功能障碍组间及不同大体类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弥散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重复呼吸法对 13 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弥散功能进行测定。结果 弥散量 (DLCOrb)、校正弥散量 (DLCOrbc)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及通气功能障碍组间及不同大体类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是肺通气功能正常的肺癌患者弥散系数 (DLCOrb/VA)略降低 ,限制型组校正弥散系数 (DLCOc/VA)降低 (P <0 .0 1) ,阻塞型组和混合型组弥散系数降低 (P <0 .0 5 )。肺通气功能轻度减退和显著减退组的肺癌患者校正弥散系数降低 (P <0 .0 5 )。中心型肺癌患者校正弥散系数降低且与周围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后呼衰组弥散量、校正弥散系数低于无呼衰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校正弥散系数 <80 %和弥散系数 <70 %预测术后呼衰诊断正确率和诊断指数较高。结论 肺癌患者存在弥散功能减退 ,主要表现在弥散系数和校正弥散量的异常 ,肺癌的大体类型和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状态对肺弥散功能均有影响 ,应选择校正弥散系数 <80 %和弥散系数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肿瘤 肺功能 弥散量 重复呼吸法
下载PDF
应用MCRT连续测定运动中心输出量实效性研究
8
作者 刘洵 张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2-15,共4页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装置对CO_2重复呼吸法施行了改进(MCRT),其目的是能够在不间断的运动中连续地间插测定心输出量(Q)。为了检验它的实效性,我们用MCRT和超声心动图法(ECGT)进行了运动中Q的同步测定,结果二者呈高度相关(r=0.92,P<0.01)。
关键词 改良重复呼吸法 超声心动图 心输出量
下载PDF
顽固性呃逆的处理
9
作者 崔晓 《临床军医杂志》 CAS 1992年第1期34-34,共1页
呃逆俗称“打呃”,按其病因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功能性患者,大多由于情绪改变,饮食过急,饮酒,吸入冷空气等引起,一般比较容易控制;器质性患者大多是由于内脏疾病刺激迷走神经或膈神经所致,或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延髓和... 呃逆俗称“打呃”,按其病因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功能性患者,大多由于情绪改变,饮食过急,饮酒,吸入冷空气等引起,一般比较容易控制;器质性患者大多是由于内脏疾病刺激迷走神经或膈神经所致,或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延髓和延髓呼吸中枢所致。此外,毒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呃逆 延髓呼吸中枢 情绪改变 内脏疾病 指压 膈神经 重复呼吸法 进针深度 拇指按压 天突穴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时的呼吸中枢反应性与夜间低氧血症的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韩芳 魏海琳 +6 位作者 张永辉 张阳 李静 董霄松 何权瀛 陈尔璋 丁东杰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22-525,共4页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夜间低氧血症与呼吸中枢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动态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 (SpO2 )仪定量分析了 2 4例白天二氧化碳分压(PaCO2 )≥ 4 5mmHg(高CO2 组 ,1mmHg=0 133kPa)及 39例PaC...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夜间低氧血症与呼吸中枢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动态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 (SpO2 )仪定量分析了 2 4例白天二氧化碳分压(PaCO2 )≥ 4 5mmHg(高CO2 组 ,1mmHg=0 133kPa)及 39例PaCO2 <4 5mmHg(等CO2 组 )的OSAHS患者夜间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应用重复呼吸法测定了其中 15例患者 (等CO2 组 11例 ,高CO2 组 4例 )睡眠状态下呼吸中枢的低氧及高CO2 反应性。结果  6 3例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平均为 (5 4± 2 1)次 /h ;夜间动态SaO2 监测发现高CO2 组与等CO2 组比较 ,每小时氧减饱和4 %以上的次数 (ODI4)为 (43± 2 3)次 /hvs (2 9± 18)次 /h ;SaO2 <90 %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数(SIT90 )为 (39± 32 ) %vs(15± 18) % ,高CO2 组均较等CO2 组高 ;而睡眠时的最低SaO2 (LSaO2 )为 (5 6± 18) %vs (6 6± 16 ) % ,平均SaO2 (MSaO2 )为 (86± 12 ) %vs(93± 5 ) % ,均较等CO2 组低 (P <0 0 1) ,提示其夜间缺氧程度更重。在清醒状态下 ,高CO2 组及等CO2 组患者的高CO2 反应 (ΔP0 1/ΔPaCO2 )、低氧反应 (ΔP0 1/ΔSaO2 )、口腔阻断压 (P0 1)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1)。进入非快动眼睡眠 (NREM)及快动眼睡眠 (REM)后 ,高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睡眠 呼吸中枢反应性 夜间低氧血症 重复呼吸法 测定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对人群肺弥散功能的检测价值研究
11
作者 穆克利 《国际呼吸杂志》 2014年第16期1233-1236,共4页
目的探讨一口气法与重复呼吸法对人群肺弥散功能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34例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以及36例COPD患者,分别将其设为ILD组以及COPD组,另外选取33名健康人设为对照组。分别采用一口气法... 目的探讨一口气法与重复呼吸法对人群肺弥散功能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34例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以及36例COPD患者,分别将其设为ILD组以及COPD组,另外选取33名健康人设为对照组。分别采用一口气法与重复呼吸法对其肺弥散功能进行检测。结果ILD组和COPD组的肺功能指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重复呼吸法测定D-CO%pred的平均值[(78.91±2.a4)%]低于80%。校正前,3组用一口气法及重复呼吸法测得的DLCO%pred、DLCO/AV%pr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校正后采用2种测试方法测得的DLCO%pred、DLCO/AV%pred与IL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口气法的检测时间平均为(11.28±0.14)S,明显短于重复呼吸法的检测时间[(86.13±3.25)S,P〈0.05]。重复呼吸法测得的DLCO/AV%pred与测试时间的相关性(r=-0.661,P〈0.01),相比于DLC0%pred与测试时间的相关性(r=0.391,P〈0.01)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前采取2种不同方法测得ILD组轻、重度及COPD组轻度的DLCO%pre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ILD组轻、重度患者采取2种不同方法测得的DLCO%pre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一口气法,对老年患者、不能屏气者、存在ILD以及COPD患者而言,采用重复呼吸法检测肺弥散功能无需受试者屏气,测量结果可能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呼吸法 一口气 肺弥散功能
原文传递
轻度 重度间质性肺疾病弥散功能与肺通气功能的关系
12
作者 刘清霞 郑劲平 +7 位作者 关伟杰 谢燕清 朱政 高怡 安嘉颖 虞欣欣 刘文婷 郭娥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67-67,共1页
目的探讨轻、重度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一口气法(SB)肺弥散功能与重复呼吸法(RB)肺弥散功能分别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选32例间质性肺疾病(ILD)受试者(参考文献按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分:轻度(FEV1%预计值≥... 目的探讨轻、重度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一口气法(SB)肺弥散功能与重复呼吸法(RB)肺弥散功能分别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选32例间质性肺疾病(ILD)受试者(参考文献按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分:轻度(FEV1%预计值≥50%)20例,重度(FEV1%预计值【50%)1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肺疾病 弥散功能 预计值 肺通气功能 重复呼吸法 用力呼气容积 弥散量 用力肺活量 肺活检
原文传递
高原人通气敏感性的探讨
13
作者 顾浩平 杨之 +4 位作者 刘学良 杨建生 苏明远 刘金荣 陈惠新 《高原医学杂志》 CAS 1991年第1期30-33,共4页
本文通过用重复呼吸法测定了青海省沱沱河地区(4 700米)18例健康人对低O_2的通气反应和47例健康人的高CO_2通气反应,发现高原人对低O_2和高CO_2通气反应均低于平原人;高原世居组对低O_2和一定浓度内高CO_2通气反应比移居组高。我们认为... 本文通过用重复呼吸法测定了青海省沱沱河地区(4 700米)18例健康人对低O_2的通气反应和47例健康人的高CO_2通气反应,发现高原人对低O_2和高CO_2通气反应均低于平原人;高原世居组对低O_2和一定浓度内高CO_2通气反应比移居组高。我们认为高原人低通气反应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反应 高原人 重复呼吸法 平原人 敏感性问题 沱沱河 低氧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支气管疾病
原文传递
用口腔关闭压评估低氧敏感性的研究
14
作者 吴兴裕 鲍岚 张立藩 《中华航空医学杂志》 CSCD 1990年第1期17-20,共4页
本文报道了用口腔关闭压,即吸气开始后第100^m9气道关闭条件下的口腔压力值,评估个体的低氧敏感性。以18名健康男性青年为对象,采用重复呼吸法造成PETCO;为32或44mmHg^4的进行性低氧负荷。结果为:在两种等CO2张力水平下,VI、VI、P... 本文报道了用口腔关闭压,即吸气开始后第100^m9气道关闭条件下的口腔压力值,评估个体的低氧敏感性。以18名健康男性青年为对象,采用重复呼吸法造成PETCO;为32或44mmHg^4的进行性低氧负荷。结果为:在两种等CO2张力水平下,VI、VI、P0.1与PETO2均呈双曲线函数关系;VI与P0.1、VI与P0.1间呈非常显著相关(P<0.01),而其相应的直线回归系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VI、P0.1与1/PETO2-32间的斜率A和A’,相关关系显著(r=0.582,n=12,P<0.05)。上述结果表明,VI,VI及P0.1对低氧反虚的一致性,用P0.1代替VI评估低氧敏感性有一定实际意义。在等CO2张力条件下,低氧敏感性的个体差异可能是低氧耐力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关闭 敏感性 低氧 P0.1 健康男性青年 重复呼吸法 显著性差异 函数关系 回归系数 相关关系 个体差异 CO2 压力值 进行性 一致性 氧耐力 张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