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1
作者 谢杰伟 杨文斌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5例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相关资料,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从疼... 目的探讨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5例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相关资料,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从疼痛、功能、畸形和关节活动度4个方面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7.5个月。复查X线提示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髋内翻畸形或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时,根据Harris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88.00%(22/25)。结论侧卧位重建粗隆外侧结构治疗合并外侧壁破裂型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可靠,骨折愈合率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粗隆外侧壁破裂 重建外侧结构
下载PDF
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波 杨超 +1 位作者 钟陈杨 梁伦高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3期183-184,共2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东莞常安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2例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其实施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对患者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东莞常安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2例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其实施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对患者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指标统计分析,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0.08±8.8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3.07±80.48)mL,下床行走时间平均(7.78±2.65)d,首次负重时间(12.38±3.22)d,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平均(6.36±4.18)个月。髋关节Sanders评分优1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87.50 %。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32例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伤口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结论:采用侧卧位重建外侧结构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外侧壁破裂 重建外侧结构
下载PDF
膝关节前外侧结构加强或重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杰波 徐才祺 +1 位作者 赵恩始娜 赵金忠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9期8-14,共7页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是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残留的前外侧旋转不稳使得前外侧结构加强或重建在ACLR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前外侧结构主要包括髂胫束、前外侧韧...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是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残留的前外侧旋转不稳使得前外侧结构加强或重建在ACLR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前外侧结构主要包括髂胫束、前外侧韧带和前外侧关节囊。前外侧结构加强和重建主要包括髂胫束加强(外侧关节外肌腱固定)、前外侧韧带重建和前外侧结构重建,手术指征尚存争议,手术方式多样;近年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发现其对改善ACLR的效果有一定积极作用。本文将归纳总结膝关节前外侧结构的概念及解剖、功能;前外侧结构加强或重建手术指征及方法、对ACLR的生物力学影响以及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胫束加强 外侧韧带重建 外侧结构重建 生物力学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后外侧结构重建在新鲜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戟森 汪建样 +1 位作者 张毅 廖建平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5期576-578,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关节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行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分为重建组(33例:舌形切... 目的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关节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行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分为重建组(33例:舌形切开关节囊,术中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在大转子后方及臀中肌肌腱附着处)和对照组(27例:切除关节囊后,术中未进行外旋肌群修复重建)。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期关节功能情况。结果重建组的手术时间为(45.0±15.3) min,长于对照组的(35.0±12.4) min (P <0.05)。重建组术腔引流量为(200.0±80.0) m L,少于对照组的(420.0±120.6) m L (P <0.05)。重建组的早期脱位率为0.000%(0例),与对照组的7.407%(2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2.0±3.4)分,高于对照组的(88.2±5.0)分(P <0.05)。结论在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能够有效减少术腔引流量,提高髋关节Harris评分,对维持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结构重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早期脱位
下载PDF
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郭亮亮 叶明旺 曾荣峰 《当代医学》 2020年第14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对后外侧结构进行重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 目的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对后外侧结构进行重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对后外侧结构进行重建,对照组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不对后外侧结构进行重建。对比两组患者的髋关节早期脱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髋关节早期脱位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进行后外侧结构重建的患者较不进行后外侧结构重建的患者术后发生早期的脱位率显著降低,重建后外侧结构可减少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发生,对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恢复及对髋关节软组织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入路 早期脱位 外侧结构重建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静 《工企医刊》 2013年第4期299-300,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采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治疗的11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从体半束腓骨的短... 目的探讨分析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采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治疗的11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从体半束腓骨的短肌腱解剖对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进行重建,比较术前、术后踝关节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术后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和疼痛及活动能力明显改善,患者术前踝关节评分为43.89±8.05,患者术后踝关节评分为74.45±5.28,术前、术后踝关节评分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作用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7
作者 仝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24期72-74,共3页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中进行后外侧结构重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将睢宁泰和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中进行后外侧结构重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将睢宁泰和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将不缝合外旋肌群的患者作为不缝合组,将进行外旋肌群缝合后外侧结构重建的患者分为缝合重建组,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Harris功能评分、术后引流量、随访优良率情况。结果:1)与不缝合组比较,缝合重建组的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1 d的VAS评分、术后7 d的VAS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两组的Harris功能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个月、6个月,缝合重建组的Harris功能评分均高于不缝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缝合重建组的随访优良率高于不缝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中实施后外侧结构重建,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手术效果,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入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外侧结构重建 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