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腰椎后部结构椎管减压术后病人的护理
1
作者 李惠敏 刘红姝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8年第23期219-219,共1页
目的:探讨重建腰椎后部结构椎管减压术后的护理。方法:通过科学的翻身卧位、正确的引流管护理、合理的膳食指导、适宜的功能锻炼、具体的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参考Arnoldi法行疗效评定,86例患者随访优良率88.37%。结论:重建腰椎后... 目的:探讨重建腰椎后部结构椎管减压术后的护理。方法:通过科学的翻身卧位、正确的引流管护理、合理的膳食指导、适宜的功能锻炼、具体的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参考Arnoldi法行疗效评定,86例患者随访优良率88.37%。结论:重建腰椎后部结构椎管减压术后的护理,对术后病人康复不失为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腰椎 椎管减压 护理
下载PDF
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腰椎结核患者的脊柱稳定性
2
作者 尹振宇 宋晋刚 +1 位作者 崔易坤 蒲劲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355-2360,共6页
背景: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对患者的创伤大,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多,而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尚无临床研究对比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目的:对比腰椎结核... 背景: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对患者的创伤大,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多,而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尚无临床研究对比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目的:对比腰椎结核经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和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绵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40例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20例,试验组以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以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腰椎结核;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植骨融合较快;③随术后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逐渐降低,且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和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略低于对照组;④经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有所改善;⑤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⑥提示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可有效改善病椎的稳定性,且对于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钛网 植骨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腰椎重建 COBB角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
下载PDF
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在下腰椎退行性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侯煜 田少辉 +5 位作者 许磊 孙强 卜宏建 武士科 冯建刚 孟德光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7期76-77,共2页
目的观察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在下腰椎退行性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9例,采用经后正中双侧微创技术置入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前、后ODI评分分别为(32.70±7.31)、(8.33&... 目的观察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在下腰椎退行性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9例,采用经后正中双侧微创技术置入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前、后ODI评分分别为(32.70±7.31)、(8.33±2.76)分,JOA评分分别为(11.01±2.56)、(25.10±1.47)分,两两比较,P均<0.05。无脊髓神经损伤、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用于下腰椎退行性病变手术治疗中疗效较好,且无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 微创技术 腰椎退行性病变
下载PDF
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对骶骨肿瘤的作用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肖建如 陈华江 +4 位作者 朱秋峰 贾连顺 陈德玉 田纪伟 滕宏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3期1286-1288,共3页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 :本院于 1 998年 1 2月~2 0 0 1年 1 2月 ,收治 35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 ,其中原发性肿瘤 32例 ,转移癌 3例 ,L5~S1 3例 ,L5~S2 2例 ,L5~S31例 ,S1 3例 ,S1~ ...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 :本院于 1 998年 1 2月~2 0 0 1年 1 2月 ,收治 35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 ,其中原发性肿瘤 32例 ,转移癌 3例 ,L5~S1 3例 ,L5~S2 2例 ,L5~S31例 ,S1 3例 ,S1~ 2 7例 ,S1~ 36例 ,S1~ 4 5例 ,S1~ 54例 ,S2~ 4 2例 ,S2~ 53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内固定术 35例 ,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 :术后随访 6~ 43个月 ,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 ,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 ,1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 ,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 ,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 ,1例软骨肉瘤患者于术后 1年复发 ,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 1 4个月、2 0个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 ,未发生断钉断棒。结论 :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后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的稳定性 ,能够更好地减轻疼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 肿瘤切除 作用评价
下载PDF
微创技术置入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治疗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侯煜 卜宏建 +2 位作者 田少辉 冯建刚 武士科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20期3097-3099,共3页
目的介绍经后路双侧微创技术置入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治疗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所致椎间失稳引发顽固性腰背痛的临床方法。方法 3例患者均以双侧椎弓根外侧缘体表投影点间3 cm切口沿内侧的多裂肌与外侧的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的肌间... 目的介绍经后路双侧微创技术置入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治疗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所致椎间失稳引发顽固性腰背痛的临床方法。方法 3例患者均以双侧椎弓根外侧缘体表投影点间3 cm切口沿内侧的多裂肌与外侧的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的肌间隙完成置入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结果患者术后3 d即可带腰围下地活动,切口区疼痛均可耐受,无症状出院。3例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均明确改善,术后3例随访相邻节段退变引发症状均消失。结论由于该手术方式采用更微创的办法明确改善了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椎弓根钉的置入方式,最大限度避免了因椎间融合造成的纤维化椎旁肌的再次损伤,为临床解决大切口坚强固定引起的邻近节段退变提供了微创、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 微创技术 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钛网融合器在胸腰椎前路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文军 曹盛俊 +4 位作者 周江南 刘利乐 胡文凯 姚女兆 Marks DS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钛网融合器 腰椎前路重建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下载PDF
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技术在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博来 李永津 +1 位作者 杜炎鑫 苏国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3295-3297,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在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8例术前均行腰椎三维磁共振检查,B组18例行腰椎MR平扫,两组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 目的探讨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在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8例术前均行腰椎三维磁共振检查,B组18例行腰椎MR平扫,两组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JOA)评定疗效。结果手术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穿刺过程透视次数少于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腰椎三维磁共振技术可以帮助精准定位穿刺,明显缩短经皮侧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时间,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 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
下载PDF
脊柱稳定性重建在腰椎不稳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何蔚 叶晓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3-716,共4页
因腰椎退行性病变、创伤、肿瘤、峡部裂等因素造成的腰椎不稳和由此引起的下腰痛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有近20%的腰椎不稳症患者非重建治疗效果不理想,需经重建治疗,目的是充分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方法种类很多,每... 因腰椎退行性病变、创伤、肿瘤、峡部裂等因素造成的腰椎不稳和由此引起的下腰痛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有近20%的腰椎不稳症患者非重建治疗效果不理想,需经重建治疗,目的是充分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应根据不同患者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并给予融合,以提高融合率,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文章就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范围、特点和椎间融合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不稳 椎弓根螺钉固定 腰椎椎体间融合重建 综述文献
下载PDF
Z-plate系统在重建胸腰椎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胡玉华 胡传亮 +2 位作者 姜景辉 殷磊 杜广军 《武警医学》 CAS 2003年第6期335-336,共2页
目的 在前路重建胸腰段椎体稳定应用Z-plate系统的体会。方法 总结前路应用Z-plate系统治疗5例患者及重建脊柱稳定的疗效。经5~8月的随访,均获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得以重建。3例神经损伤中(以ASIA分级)术后有2例改善2级以上,1例改善1... 目的 在前路重建胸腰段椎体稳定应用Z-plate系统的体会。方法 总结前路应用Z-plate系统治疗5例患者及重建脊柱稳定的疗效。经5~8月的随访,均获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得以重建。3例神经损伤中(以ASIA分级)术后有2例改善2级以上,1例改善1级。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脱落。结论 (1)Z-plate系统具有固定可靠,骨性愈合好,较传统的前路钉棒系统使用简单。(2)Z-plate系统是钛合金,其刚度、强度和组织相容性好,对MRI检查干扰小,是理想的前路脊柱稳定性重建内固定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plate系统 腰椎重建 疗效 随访 骨性融合 脊柱稳定性 内固定器械 钛合金
下载PDF
前路内固定腰椎重建术
10
作者 肖增明 黄仲麒 《广西医学》 CAS 1995年第1期42-44,共3页
腰椎是躯干的中柱,具有负重、保护和平衡的重要功能。一旦腰椎由于外伤、肿瘤、炎症的病损破坏了椎体的完整性,可导致腰椎失稳和脊髓神经受压。因此如何清除病损椎体,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同时重建腰椎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从1987... 腰椎是躯干的中柱,具有负重、保护和平衡的重要功能。一旦腰椎由于外伤、肿瘤、炎症的病损破坏了椎体的完整性,可导致腰椎失稳和脊髓神经受压。因此如何清除病损椎体,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同时重建腰椎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从1987年11月至1994年元月应用前路内固定植骨重建腰椎手术13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腰椎重建 前路内固定
下载PDF
节间减压腰椎后结构重建术的术中配合
11
作者 高娟 张开玲 《中华当代医学》 2004年第3期55-55,共1页
我院自行设计且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节问减压后结构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自1994年开始用于临床已进行12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术中配合总结如下:
关键词 节间减压 临床资料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后结构重建
下载PDF
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技术在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李飞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20年第2期89-91,94,共4页
目的探索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技术在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手术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对照组,术前行腰椎MRI平扫,观察组术前行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扫描,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结果置... 目的探索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技术在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手术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对照组,术前行腰椎MRI平扫,观察组术前行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扫描,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结果置管时间和镜下操作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两组腰椎功能JOA评分差异均不明显,P>0.05;术前、术后1 d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技术为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提供准确的病变三维结构信息,精准定位,设计科学合理的穿刺点、路径等,避免误穿等情况,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 腰椎MR平扫 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手术 VAS评分 JOA评分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节段间减压后部结构重建临床研究及应用
13
作者 郑先发 陈志敏 《江西中医药》 2006年第1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节间减压 腰椎后部结构重建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不稳的诊断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顾洪生 李振宇 +4 位作者 肖建德 阎洪印 田长庆 周文钰 于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0-472,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44例腰椎退行性不稳症。本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27~78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依统一标准入选,并常规行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44例腰椎退行性不稳症。本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27~78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依统一标准入选,并常规行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MRI等检查,9例行椎间盘造影。全部病例分别行后路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单节段或多节段开窗减压;变性突出的髓核摘除;各式内固定或单纯植入内植物;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3月,并定期随访。结果: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诊断依据下列标准:L4/5过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者椎体前后移位≥4mm,终板成角≥10°。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0.4个月。依据JOA评分标准,总改善率66%。结论:(1)典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以及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2)有效的减压、合适的固定、正确处理椎间盘是治疗的重要手段;(3)椎间盘造影、弹性固定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不稳 腰椎 脊柱融合 腰椎重建
下载PDF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治疗
15
作者 李维 陈建华 阮文辉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18期3777-3777,共1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患者74例,所有患者拍片检查及CT、MIR检查所示,患者椎体边缘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隙...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患者74例,所有患者拍片检查及CT、MIR检查所示,患者椎体边缘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腰椎侧凸且角度在35°~65°间,平均43°以及双侧关节突的增生肥大内聚。结果:经过有针对性对患者的采取临床治疗,患者临床疗效的达到优量率高达91.9%。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症状性侧凸 椎管减压 植骨融合 腰椎重建
下载PDF
POLAR手术在腰椎滑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邵小武 马勇 徐文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2期116-117,共2页
关键词 POLAR手术 腰椎滑脱 下腰斜方腰椎重建 手术方法
下载PDF
三维CT评估单孔分体内镜治疗L4/5滑脱症椎间融合术的安全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昌震 孙宁 +6 位作者 朱锴 刘鑫 窦永峰 王建业 毕经纬 朱腾月 孙兆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884-2891,共8页
背景:新型的单孔分体内镜技术已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但尚无该技术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的文献。目的:通过腰椎CT三维重建,观测骨性标志点与L_(4)、L_(5)神经及椎间隙位置关系,评估单孔分体内镜L_(4/5)滑脱症椎体间融合术的安全性。方... 背景:新型的单孔分体内镜技术已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但尚无该技术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的文献。目的:通过腰椎CT三维重建,观测骨性标志点与L_(4)、L_(5)神经及椎间隙位置关系,评估单孔分体内镜L_(4/5)滑脱症椎体间融合术的安全性。方法:26例Ⅰ度L_(4/5)滑脱症患者(滑脱组)和26例志愿者(正常组),均行腰椎CT扫描,导入Mimics 17.0软件,测量参数:①测量垂直距离。a,b:L_(5)上终板与L_(5)上关节突冠状位关节面内侧缘交点(N)分别至乳突后缘最高点(R)和L_(5)上关节突尖部(S);c:L_(4)下关节突尖部(X)至N所在矢状面与L_(4)下终板交点(M)。②测量水平距离。d:R至N所在横断面与L_(4)出口神经根下缘交点(N_(1));e:R至M所在横断面与L_(4)出口神经根下缘交点(M_(1));f:N至N所在横断面与神经组织外侧缘交点(N_(2));g:N_(1)至N_(2);h:M_(1)至M_(2);i:N_(2)至M_(1);j:M_(1)至L_(5)上关节突矢状位关节面后缘(R_(1))。③9例患者行单孔分体内镜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采用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36条目简明量表(Short-form 36,SF-36)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滑脱组b,c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显露L_(4/5)椎间盘只需去除等量的上、下关节突和/或椎板骨质。②两组d,e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根据病理变化数据规划手术。③两组f,g,i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退行性滑脱未改变行走与出口神经的位置关系,在两者恒定不变的横向工作区置入融合器是安全的。④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JOA、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P<0.05)。⑤安全开窗范围:S向下(11.78±2.34)mm至N、X向上达L_(4)下终板分别显露椎间盘上、下缘;向外开窗至M_(1)不会伤及L_(4)神经;向内减压谨防损伤N及其附近的L_(5)神经。了解新型的单孔分体内镜技术特点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单孔分体内镜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MIMICS 腰椎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固定融合术后矢状位颈椎曲度变化特点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辉 杜蒙蒙 +2 位作者 裴新健 魏改艳 韩久卉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年第7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选择性胸腰椎/腰椎固定融合术后矢状面颈椎曲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3至2017-0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选择性固定融合手术治... 目的探讨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选择性胸腰椎/腰椎固定融合术后矢状面颈椎曲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3至2017-0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选择性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56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的颈椎矢状位分型,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测量指标如轴性症状发生率、侧凸Cobb's角、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角度(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评估矢状位颈椎曲度变化与其他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56例术前颈椎矢状位分型包括前凸型20例、直线型17例、S型3例、后凸型16例;术前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4.6%(25/56)显著高于末次随访的19.6%(1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23,P=0.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一周患者侧凸Cobb's角显著减小、LL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s角、PT显著减小,CL、LL、SS显著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3)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CL变化与LL的变化呈线性相关(r=0.589,P<0.01)。结论 Lenke 5型AIS选择性固定融合术后CL增大,轴性症状发生率降低,腰椎前凸的重建与颈椎曲度的代偿变化具有相关性。对于该类患者手术策略的制定,腰椎前凸重建与腰椎侧凸矫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腰椎前凸重建 侧凸矫正
下载PDF
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
19
作者 张基深 肖建如 +5 位作者 杨兴海 吴志鹏 祝倾 黄权 周振华 林在俊 《解剖与临床》 2012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7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0例,年龄27—79岁。根据术前肿瘤学评估,56...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7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0例,年龄27—79岁。根据术前肿瘤学评估,56例行单纯后路手术,22例行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术后分别行化疗、放疗、抑制骨溶解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骶尾部疼痛改善明显。术后病理诊断典型脊索瘤76例,去分化脊索瘤2例。术后均获随访4~85个月,平均40个月。32例于术后3~67个月局部复发,平均复发时间25个月。7例因复发及远处转移分别于术后17、18、22、27、30、33及69个月死亡。结论: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是外科治疗骶骨脊索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骶骨 肿瘤 前路 后路 腰椎骨盆稳定重建
原文传递
一期后路腰骶或腰骨盆重建治疗腰骶椎结核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晓亮 郑明辉 +4 位作者 马洋洋 朱永健 杨德鸿 陈建庭 瞿东滨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188-1193,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腰骶重建及腰椎骨盆重建治疗合并不同程度骶骨破坏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本院一期后路治疗L5/S1为中心的腰骶椎结核患者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18~83岁,平均(50.24±...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腰骶重建及腰椎骨盆重建治疗合并不同程度骶骨破坏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本院一期后路治疗L5/S1为中心的腰骶椎结核患者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18~83岁,平均(50.24±11.22)岁,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骶骨破坏,其中S1椎体破坏小于椎体高度1/2者13例,采用腰骶椎弓根螺钉行腰骶稳定性重建;S1椎体破坏超过1/2者6例,采用腰椎椎弓根螺钉配合髂骨钉行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前、术后规范四联抗结核治疗。通过对比手术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腰痛VAS评分、腰椎前凸角度、结核愈合情况等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3.11±9.30)个月,所有患者结核得到控制并获得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6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下降至正常水平。1例患者出现一侧髂骨钉松动,但不影响骨性愈合。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28.13±10.95)°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37.62±1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32±1.25)分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47±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恢复至术前正常生活水平。[结论]对合并骶骨破坏的腰骶椎结核病例,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后,根据患者骶骨破坏的严重程度,采用腰骶椎弓根内固定或髂骨钉骨盆固定可重建病灶局部稳定性,手术创伤较小,安全性高,可为结核病灶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结核 骶骨破坏 髂骨钉 腰骶重建 腰椎骨盆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