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重神轻形”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1
作者 杨鹏飞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庄子强调"重德而忘形"。由于"德"和"性"都源于"无",且均为"神"的一部分,所以庄子"重德而忘形"的观点,可以延伸和拓展为"重神轻形"的思想:即在艺术创作中要把握... 庄子强调"重德而忘形"。由于"德"和"性"都源于"无",且均为"神"的一部分,所以庄子"重德而忘形"的观点,可以延伸和拓展为"重神轻形"的思想:即在艺术创作中要把握无形世界的真谛,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要把握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最根本的"道"。庄子"重神轻形"美学思想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艺术欣赏方面都对后世古典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古代文论 美学 中国艺术
下载PDF
重谈谢赫的形神观念——从《古画品录》对顾恺之的品评说起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欣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6-18,共3页
从谢赫明确提出"六法"理论之后,"六法"被认为是谢赫品评作品的标准,其中"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法的提出,被认为是谢赫注重神韵的标志。但是仔细阅读谢赫《古画品录》,结合有关古代画论资料,从谢赫对顾恺之... 从谢赫明确提出"六法"理论之后,"六法"被认为是谢赫品评作品的标准,其中"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法的提出,被认为是谢赫注重神韵的标志。但是仔细阅读谢赫《古画品录》,结合有关古代画论资料,从谢赫对顾恺之的品评研究,可以看出谢赫在实际品评中"重形轻神"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赫 《古画品录》 “六法” 重形轻神
下载PDF
《世说新语》中的"形神"观及其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德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0-72,共3页
文艺美学形神论的形成,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有直接关系。《世说新语》中已明确地区分了人物的形与神,表现出鲜明的重神轻形倾向,尤其是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的提出,对后世形神观的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 《世说新语》
下载PDF
试论庄子的形神观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4
作者 张宝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4期101-103,共3页
“形神”理论是一个极其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话题,其内涵也是随着社会和艺术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庄子较早明确提出了形神问题,他重神轻形的形神观,从理论上为日后我国文学艺术理论的形神观奠定了基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庄子 古代文论
下载PDF
中国绘画历史中的“形神观”
5
作者 沈思远 《河北画报》 2022年第4期40-42,共3页
中国绘画史中经常提及“形”与“神”的关系,从有人类活动记载历史算起,至明清末代,“形”与“神”在绘画中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第一阶段可以划分为从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在这一段历史时间中,主要是以形为主的,由于绘画... 中国绘画史中经常提及“形”与“神”的关系,从有人类活动记载历史算起,至明清末代,“形”与“神”在绘画中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第一阶段可以划分为从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在这一段历史时间中,主要是以形为主的,由于绘画水平的稚拙,尚不具备“神”;第二阶段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等绘画名家的出现,中国画迈入新的阶段,也出现了“以形写神”的新特点;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时期,在前朝的发展基础上,“形”“神”关系更为紧密,同时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物画中,而是扩大到了山水画、花鸟画、风景画等各大范围题材中;最后一阶段就是两宋元明清时代,在这一时期中,中国画开始“重神轻形”,而这一特点与文人画的日益兴盛是分不开的。不同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了不同时期特点的“形神观”,总体上来看呈现出自律性的发展轨迹。简单归纳为“重形”—“形神兼备”—“重神”的演变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主
下载PDF
从明人对赵孟頫书法的评价看重神轻形现象
6
作者 邢馨月 《大观(论坛)》 2023年第3期24-26,共3页
老庄以来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发展到唐代逐渐与书法理论融合。到了明代,“形”与“神”的地位经历了明显的升降。赵孟頫是书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人物,他学古“重形”的书学思想主张不仅贯穿了整个元代,并深刻影响了明代。分析明代书论家对... 老庄以来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发展到唐代逐渐与书法理论融合。到了明代,“形”与“神”的地位经历了明显的升降。赵孟頫是书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人物,他学古“重形”的书学思想主张不仅贯穿了整个元代,并深刻影响了明代。分析明代书论家对赵孟頫书法的评价,有利于梳理重神轻形观念在明代的嬗变,进而对“书家对于精神层面的关注,会不会影响对技法形质的修习”这一问题有更加明确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书论 赵孟頫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 被引量:4
7
作者 赵鸣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171-173,共3页
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对象的形神,同时把抒发作者胸臆作为艺术目的。这种承载着东方文化理念的写意精神滥觞于六朝时期,经过了从“传神”到“心印”的发展过程。其审美追求在造型上是重神轻形的,在对自然的... 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对象的形神,同时把抒发作者胸臆作为艺术目的。这种承载着东方文化理念的写意精神滥觞于六朝时期,经过了从“传神”到“心印”的发展过程。其审美追求在造型上是重神轻形的,在对自然的观照中主张心物交融,物我两忘。因而将中国古代绘画引入了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精 抒发胸臆 心物交融
下载PDF
怎样理解顾恺之绘画美学中的“传神” 被引量:1
8
作者 罗健丁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04-107,共4页
顾恺之画论包含的美学思想颇为丰富,迄今仍然很有借鉴价值。但顾恺之传神美学中"以形写神"的理论,留给后人的影响与争议同样巨大。本文试从顾恺之绘画美学的主题部分——形神论以及后人的评价,对怎样理解顾恺之传神论中的形... 顾恺之画论包含的美学思想颇为丰富,迄今仍然很有借鉴价值。但顾恺之传神美学中"以形写神"的理论,留给后人的影响与争议同样巨大。本文试从顾恺之绘画美学的主题部分——形神论以及后人的评价,对怎样理解顾恺之传神论中的形神关系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恺之画论
下载PDF
从《画山水序》看六朝“以形写神”的审美观念
9
作者 杨冬晓 《理论界》 2012年第3期116-118,共3页
宗炳的《画山水序》体现了借助形象传达神韵的"以形写神"绘画观。这与后代"重神轻形"的绘画理论形成对比,而与六朝文论中的"形似"观形成呼应。反映出六朝审美观念中对美感形式的重视。
关键词 《画山水序》 “以
原文传递
论先秦绘画理论中的美学倾向
10
作者 刘卉 《美与时代(城市)》 2013年第4期85-85,共1页
先秦时期的绘画大多具有装饰性和实甩陛,但是从事物发展的辩证观来看,理论总是伴随着实践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能够肯定先秦原始画作的产生,定是艺术家们思想意识里有着朦胧依稀的原始绘画理论及审美倾向作指导的。
关键词 绘画理论 美学倾向 审美 重形轻神
下载PDF
传承与发展——我国古代人物画“形神论”的美学探幽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阳 《艺术教育》 2014年第8期154-155,共2页
我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启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再到隋唐时期的高峰,到两宋时期的鼎盛,之后由盛转衰。绘画的基本形式也由启蒙时期的以形为主到以形写神,再到以形传神,到后面的重神轻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审美... 我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启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再到隋唐时期的高峰,到两宋时期的鼎盛,之后由盛转衰。绘画的基本形式也由启蒙时期的以形为主到以形写神,再到以形传神,到后面的重神轻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画
原文传递
道家思想与苏轼的创作理论
12
作者 李艳 《百色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59-61,共3页
作者认为,苏轼注重主体情性充分自由的表达,主张创作的自然天成,提倡创作中重神轻形及尊重艺术规律,都与道家的返朴归真、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一脉相承。
关键词 道家思想 苏轼 主体情性 自然天工 道艺结合
全文增补中
中国山水画淡墨表现的魅力
13
作者 王珊 《当代艺术》 2009年第1期73-74,共2页
本文尝试以中国山水画的"淡墨"之美为论题展开论述。意在假历史之手描绘"淡"美,努力探寻儒、道美学对于中国山水画淡墨雅格的影响和意义。老庄已逝,孔孟亦去,"淡"美却让后人论之不及。它浸入水墨与山水... 本文尝试以中国山水画的"淡墨"之美为论题展开论述。意在假历史之手描绘"淡"美,努力探寻儒、道美学对于中国山水画淡墨雅格的影响和意义。老庄已逝,孔孟亦去,"淡"美却让后人论之不及。它浸入水墨与山水画的肌体,衍发出淡墨的表现形式,凭借儒、道美学的力量感染着、激励着今天和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墨 淡中求变
原文传递
觅韵初级实践之随感
14
作者 文玄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43-44,共2页
本文不再奢谈纸面上的笔墨之韵。因为,千百年来,各家对此都有有精辟论述。所以,应该在对前人形式感之韵顶礼膜拜的同时在实践中把着眼点放在整一画面之远韵上,力求与生活之韵、社会之韵、时代之韵默契相通。在此前提下,笔墨形式、客观... 本文不再奢谈纸面上的笔墨之韵。因为,千百年来,各家对此都有有精辟论述。所以,应该在对前人形式感之韵顶礼膜拜的同时在实践中把着眼点放在整一画面之远韵上,力求与生活之韵、社会之韵、时代之韵默契相通。在此前提下,笔墨形式、客观物像等诸多绘画因素同等重要,它们共同构成整一画面。而高度整一画面,是美的极致,韵就诞生在美的极致里。中国传统绘画从“以形写神”到“以神写形”,的确是很大的进步。“重神轻形”的积极一面是令人敬佩的,它反映了文人画冥合自然,而又畅游于自然,在自然人生的世界里达到美的极致从而将审美境界提升到高度自由的人生境界上来。然而,“重神轻形”的另一面则主要是其发展晚期对笔墨形式之“考证” 的泛滥,“空其实对”,过于脱离自然,即脱离客观现实物像。尽管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有关,但毕竟是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 时代之韵 中国传统绘画 艺术作品 审美境界 整一性 传统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