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图样中重影点标注常见错误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昂 《甘肃高师学报》 2010年第5期36-37,共2页
重影点不仅是工程制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也是作图求解某些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在作图求解的例图中,存在对重影点标注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有些教材中另外加注的规定还淡化了重影点的概念.该文详细论述了重影点的概念... 重影点不仅是工程制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也是作图求解某些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在作图求解的例图中,存在对重影点标注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有些教材中另外加注的规定还淡化了重影点的概念.该文详细论述了重影点的概念、标注原则,以及如何标注空间点、线、面对某一投影面投影;同时又进一步详细分析了有些教材中在作图求解的例图中出现的重影点标注的错误,并给出了如何正确的标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制图 重影点标注
下载PDF
重影点定位法在堤坝三维透视图消隐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王子茹 周惠成 《海洋测绘》 2006年第1期4-7,共4页
从堤坝设计、施工、管理的角度,建立了重影点定位消隐的数学模型,确定了空间点与面、面与面之间的隐藏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VC++可视化编程技术,实现了堤坝三维透视图的消隐。结果表明,该方法数据结构简单,克服了传统的透视图消隐数学... 从堤坝设计、施工、管理的角度,建立了重影点定位消隐的数学模型,确定了空间点与面、面与面之间的隐藏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VC++可视化编程技术,实现了堤坝三维透视图的消隐。结果表明,该方法数据结构简单,克服了传统的透视图消隐数学模型计算量大、计算复杂等不足,为地形地物透视图的消隐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测量 重影点 堤坝 透视投影 消隐
下载PDF
试论画法几何中重影点的新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焕武 张宝琴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3期46-50,共5页
对重影点在解决求与两交叉直线相交并满足某些要求的最短连线问题时的特殊作用进行了论证,从而加深了对重影点的理解,开拓了解题方法的思路。
关键词 重影点 交叉 最短连线
下载PDF
重影点可见性判别的教学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芸 《工程技术研究》 2017年第11期234-235,共2页
重影点可见性判别是机械制图教学中的难点,探求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空间点投影原理学习基础上,研究重影点的定义和标注原则,详细全面地归纳了重影点在工程图学中的应用,指出了目前教材中对重影点标注的模糊之处,... 重影点可见性判别是机械制图教学中的难点,探求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空间点投影原理学习基础上,研究重影点的定义和标注原则,详细全面地归纳了重影点在工程图学中的应用,指出了目前教材中对重影点标注的模糊之处,解释完善了重影点标注的知识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制图 投影原理 可见性判别 重影点标注
下载PDF
关于 画法几何中的积聚性与重影性
5
作者 杨水源 《中国大学教学》 1989年第4期27-27,共1页
画法几何学中积聚性与重影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几乎在所有的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篇幅。但是目前我国有关教材中提法不一,笔者认为有必要统一起来,以利于教学。什么是积聚性呢?
关键词 画法几何 重影点 工程制图 水平投影 指一 中都 一所
下载PDF
四维空间中投影的可见性问题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起生 《图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55-61,共7页
本文论述了四维空间可见性问题。提出用“同一法”处理第一类重影点与第二类重影点的可见性。对可见性问题进行了判断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了处理。这可使四维空间正投影图更清晰,更直观,效果更好。此外,本文也可为计算机绘制四维空间投影... 本文论述了四维空间可见性问题。提出用“同一法”处理第一类重影点与第二类重影点的可见性。对可见性问题进行了判断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了处理。这可使四维空间正投影图更清晰,更直观,效果更好。此外,本文也可为计算机绘制四维空间投影图进行了消隐处理提供有效方法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性问题 重影点 空间投影 可见 消隐 超平面 计算机绘制 子空间 投影线 相对位置
下载PDF
关于侧平线几个图学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叶晓芹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102-105,共4页
主要探讨关于侧平线的空间几何问题, 如两条指向相同的侧平线平行与否的判定、交叉的一般线和侧平线重影点的可见性判别等问题, 使一些空间几何问题的求解, 比一般常用的方法更简便。
关键词 侧平线 交叉线 可见性 重影点 工程制图
下载PDF
平面与平面相交,可见性判别的新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晓丹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6期411-412,共2页
探索出平面与平面相交,判别可见性一套新方法,沿两平面图形的公共用部分"走一圈",即可把难变易且能提高作图效率。
关键词 平面 交线 重影点 可见性
下载PDF
一般位置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可见性判断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宏博 《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5-26,共2页
针对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教学中一般位置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并判断可见性这一难点,总结出辅助平面法和换面法求交点及根据重影点法判断可见性这两种既可靠、简便,又准确、易于掌握的新方法。
关键词 线面相交 辅助平面法 换面法 重影点
下载PDF
关于直线几个图学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缪宪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03-106,共4页
就工程图学中直线的几个空间几何问题,如直线上重影点的标注、投影面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区分、特殊情况下两直线相对位置的判断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求解方法。
关键词 重影点标注 平行线 垂直线 侧平线 相对位置 可见性
下载PDF
用改变表面位置的方法设计平面立体的视图
11
作者 刘志儒 刘吉兆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用改变表面位置的方法设计平行面立体和垂直面立体的视图,它是基于压缩坐标形成视图的原理[1]。先设定一个视图,在该视图上拟出可见面和不可见面;在另外两个视图上确定各表面的位置,连接各表面的端点重影点,可以设计出立体的另外两个视... 用改变表面位置的方法设计平行面立体和垂直面立体的视图,它是基于压缩坐标形成视图的原理[1]。先设定一个视图,在该视图上拟出可见面和不可见面;在另外两个视图上确定各表面的位置,连接各表面的端点重影点,可以设计出立体的另外两个视图,交叉改变各表面的位置,就可以设计出多种形状各不相同的立体的视图。应用此法不仅可设计平面立体的视图,并可设计曲面立体的视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位置 设计 视图 平行面立体 垂直面立体 重影点 可见面 不可见面 工程制图
下载PDF
制图口诀
12
作者 粱玉春 《机械职业教育》 1996年第5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制图 线面求交 特殊位置 线面垂直 一般位置 重影点 投影关系 辅助线 垂直关系 前投影
下载PDF
凹体轮廓线算法及实现
13
作者 太美花 《研究生教育研究》 1992年第S1期73-77,共5页
寻找凹体轮廓线是实现凹体直接消隐,相贯算法的关键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凹体轮廓线的算法,提出了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了优化处理。
关键词 轮廓线 凹体 消隐 重影点 可见性 三维形体 时空复杂度 相贯 视线方向 运算速度
下载PDF
遵循由博返约原则 从事画法几何教学
14
作者 柯昌胜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1期34-35,共2页
我在画法几何教学中,遵循由博返约的原则,在掌握全部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努力发掘其主脉,理清其线索,使教有方向,条理清晰,由浅入深,重点突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画法几何的兴趣,使画法几何不再是“头疼几何”。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是实... 我在画法几何教学中,遵循由博返约的原则,在掌握全部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努力发掘其主脉,理清其线索,使教有方向,条理清晰,由浅入深,重点突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画法几何的兴趣,使画法几何不再是“头疼几何”。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时间是一定的,画法几何花的时间多了,必然会导致制图课讲得少,练得少。因此,如何精讲画法几何,使学生容易接受,乐意学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每个制图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运用由博返约原则,从事画法几何教学,有一些初步体会。现介绍几个片断,旨在和行家们探讨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法几何 由博返约 工程制图课 一般位置平面 侧垂线 正平线 正垂面 重影点 直角三角形法 划步
下载PDF
线面相交图示的虚实相间投影作图法
15
作者 卜广友 《电大理工》 1994年第Z3期17-18,27,共3页
画法几何是以投影法为基础,研究三维空间几何问题的图示和图解的一门学科。研究平行影(主要是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基本作图方法,培养学生图示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是本学科的基本任务。剖折画法几何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图示、从属、相交... 画法几何是以投影法为基础,研究三维空间几何问题的图示和图解的一门学科。研究平行影(主要是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基本作图方法,培养学生图示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是本学科的基本任务。剖折画法几何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图示、从属、相交”这条主线绩彻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影法 重影点 空间几何 画法几何 虚实相间 作图法 线面 可见性 交线 重叠区
下载PDF
求平面度的极值分析
16
作者 张强武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1年第S1期82-97,共16页
一、问题的提出 平面度是用来控制零件上平面形状的误差,平面度误差是包容实际要素且距离为最小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f(图1)。这两平行平面之一就是评定平面度误差的理想基准要素,这个理想基准的确定,不仅是确定平面度误差的关键,而... 一、问题的提出 平面度是用来控制零件上平面形状的误差,平面度误差是包容实际要素且距离为最小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f(图1)。这两平行平面之一就是评定平面度误差的理想基准要素,这个理想基准的确定,不仅是确定平面度误差的关键,而且对于确定有些位置误差基准的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找理想基准的问题,为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度 位置误差 极峰 极值分析 平行平面 水平投影 坐标值 垂直投影 重影点 测量基准
下载PDF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Urban Intensity Effect on Fog Evolu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被引量:5
17
作者 LIANG Zhao-Ming GAO Shou-Ting SUN Ji-S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3期240-245,共6页
The influence of urban intensity on fog evolu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region (China)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with the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coupled with the urban canopy p... The influence of urban intensity on fog evolu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region (China)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with the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coupled with the urban canopy parameterization-building energy model (UCP- BEM) urban physics scheme. The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with a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urban intensities,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fractional coverage of natural land, building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side building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urban areas notably influence fog evolution when natural land is reduced to a small fraction (e.g., less than 10%). Developed land changes fog evolution through urban effects. Higher urban intensity (HUI) generally results in warmer temperatures and lower wind speeds throughout the day, while inhibiting morning specific humidity loss and afternoon specific humidity gain because of the HUI effect on surface heat flux, surface roughness, and surface moisture flux. HUI leads to later and weaker liquid water content formation, with a higher liquid water content base, primarily due to its effect on near surface temperatures. This finding implies that HUI may inhibit the conditions for fog formation. In addition, urban areas with equal natural and developed land coverage seem to greatly enhance the upward surface moisture flux,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a relatively large potential evaporation on developed land and an ample moisture supply from natural land. As a result, the specific humidity increases in the aftern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tudy urban intensity effect FOG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