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补白——当代中国学术本土话语重新出场的一种可能选择
1
作者 赵涛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103,共4页
从话语的层面深度挖掘中国学术本土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无疑是从文化底层逻辑重绘中国学术地图的奠基之举,极富前瞻性。回归中国学术传统,建构本土话语体系,一种可能的选择就是文言文的重新出场。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话文早已... 从话语的层面深度挖掘中国学术本土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无疑是从文化底层逻辑重绘中国学术地图的奠基之举,极富前瞻性。回归中国学术传统,建构本土话语体系,一种可能的选择就是文言文的重新出场。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话文早已取代文言文,成为当今学术表达的正宗文体,文言文想完全恢复到当年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若能“以文补白”,充分发挥文言文在当代学术重建中的“补白”作用,实现文言与白话并行不悖,共臻于极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大有助益的。这是因为:第一,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根,以文言文写就的历代典籍是中国至为重要的本土话语与学术资源;第二,以文补白,正确处理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绕不开的话题;第三,当代文言文的重新出场,是找回文化自信,重建对域外民族文化优势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补白 学术话语 底层逻辑 重新出场
原文传递
身体思想的整合与中国诗学的重新出场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晓华 《上海文化》 CSSCI 2018年第2期15-26,共12页
在重构传统中国诗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前后相继的身体话语:从先秦时期起,人们就把"身"当作"我"的代名词。与此相应,"诗言志"这个命题又牵连出"言即身文"这样的表述,因而汉语诗学中蕴含... 在重构传统中国诗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前后相继的身体话语:从先秦时期起,人们就把"身"当作"我"的代名词。与此相应,"诗言志"这个命题又牵连出"言即身文"这样的表述,因而汉语诗学中蕴含了隐性的身体诗学。由于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身心悖论,这个线索长期未能完全显现。到了晚清,中国开始接受源自欧洲的现代观念,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科学知识"提供了消解上述身心悖论的可能性空间。按照后者所提供的理论框架,人不外是有机体演变的产物,精神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是"脑经",因而诗学至少会被部分地还原为"身体话语"。不幸的是,这条线索在20世纪40年代后一度被打断。至70年代,随着中国逐渐重启现代化进程,汉语诗学的建构再次呈开放之势,身体话语又开始迅速增殖。虽然它所引发的转型尚未完成,但已展现出具有诱惑力的前景。如果后来者能够成功整合这个隐性体系,建构完整的身体诗学,那么中国文艺理论就完全可以超越后殖民语境,最终走上世界诗学的前沿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观 转换 身体话语 中国诗学 重新出场
原文传递
重建当代人文研究的使命意识
3
作者 王治河 王晓华 《上海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2,124,共9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文研究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学术凸显,思想退隐。"这一变化态势的延续,致使当代人文研究使命意识的弱化,由此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当今人文知识分子要迎接双重的挑战:一方面,现代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文研究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学术凸显,思想退隐。"这一变化态势的延续,致使当代人文研究使命意识的弱化,由此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当今人文知识分子要迎接双重的挑战:一方面,现代性规划仍未完成;另一方面,后现代转折已经发生。它昭示了人文研究使命意识重建的路径:无论是现代性规划,还是后现代蓝图,都力图使个体普遍地站立起来。区别在于80年代以降的启蒙运动仅仅聚焦人类,忽略了其他生命的存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引入了生态视角,提示我们注意物(尤其是自然生命)的自立性,弥补了这个欠缺。我们的使命意识会变得更加丰盈:未完成的现代性规划将被纳入新的语境中,涵括人和自然的理论坐标系将出现,更完整的文明蓝图将被标绘出来,中国学人将由"追赶者"升格为"参与者"乃至"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命意识 现代性规划 后现代转折 生态意识 后殖民语境 重新出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