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表达与交流”:概念重构、内容更新与教学变革
1
作者 魏小娜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3,共7页
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中的“习作、写作、口语交际”被整合为“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技能”目标向语文“素养”目标转型的典型表述。这一表述重构了传统的听说读写概念,体现了多层面的整合特质,包括知识技能层面的互动整合、情境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中的“习作、写作、口语交际”被整合为“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技能”目标向语文“素养”目标转型的典型表述。这一表述重构了传统的听说读写概念,体现了多层面的整合特质,包括知识技能层面的互动整合、情境语用层面的深度融合和跨学科层面的贯通整合;可以多元媒介文本为支点,基于真实情境细化表达与交流的语用知识技能,借助跨学科场域拓展表达与交流的共享知识技能;以“文本制作”为表达与交流教学的操作性概念,聚焦其“信息加工”过程,实现深度学习发生的系列教学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表达与交流 概念重构 内容更新 教学变革
下载PDF
课程思政概念重构及行动路向
2
作者 高原 袁源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课程思政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土生土长的概念术语,是内涵丰富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课程思政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语境下,探索课程育人价值的中国本土方案,蕴含了对现行课程制度的反思和课程应然状态的新时代设想。本文从学术研究、... 课程思政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土生土长的概念术语,是内涵丰富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课程思政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语境下,探索课程育人价值的中国本土方案,蕴含了对现行课程制度的反思和课程应然状态的新时代设想。本文从学术研究、政策文本、实践探索三个角度梳理国内外课程思政的演变历史,并重构二维度(广义与狭义)三层面(理念层、政策层、操作层)的课程思政概念体系。依据此概念体系,提出政府(设计者)、高校(推动者)、教师(实施者)利益相关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共同建设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概念重构 行动路向
下载PDF
溯源与解读:单元教学的价值取向嬗变与概念重构
3
《福建教育》 2024年第2期64-64,共1页
汤牧文、吴立宝、曹一鸣在《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11期撰文指出,单元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应立足当下对单元教学概念进行重构,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融合观、整... 汤牧文、吴立宝、曹一鸣在《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11期撰文指出,单元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应立足当下对单元教学概念进行重构,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融合观、整体观和发展观丰盈单元教学的内涵,以素养主线统领知识、活动和认知线索,走向“综合的素养单元教学”的内涵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教学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改革 概念重构 融合观 价值取向 培养目标 整体观
下载PDF
商事调解概念的主观主义重构
4
作者 赵毅宇 《商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100,共12页
我国国内商事调解与涉外商事调解均面临无法可依的难题,亟待通过商事调解立法予以解决,其前提是将商事调解的概念加以厘清。理解商事调解的概念一般而言存在两种进路:基于纠纷类型定义的客观主义进路与基于调解主体定义的主观主义进路,... 我国国内商事调解与涉外商事调解均面临无法可依的难题,亟待通过商事调解立法予以解决,其前提是将商事调解的概念加以厘清。理解商事调解的概念一般而言存在两种进路:基于纠纷类型定义的客观主义进路与基于调解主体定义的主观主义进路,现有实践中以客观主义进路为主。客观主义进路下的商事调解概念存在三大困境:无法解决人民调解泛化的问题;与民商合一立法体例相抵触;破坏非诉讼程序法体系的融贯性。应建构基于主观主义的商事调解概念,即以商事调解组织为基础定义商事调解,通过组织性质的民间化、组织类型的双轨化、内外部机制的规范化等方式予以实现。商事调解概念也必须兼顾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平衡,即注意商事调解行为在范围、方法、程序等方面对商事调解概念的辅助性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事调解 概念重构 商事调解立法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下载PDF
重构外语教师教育基本概念 被引量:2
5
作者 彭伟强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89-93,共5页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变使得研究视角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外语教师的几个主要概念在后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不断被重构,对这些概念的再认识有助于广大外语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专业的本真,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重构概念 外语 教师教育 专业
下载PDF
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 被引量:203
6
作者 龙宝新 陈晓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年第4期39-43,共5页
概念重构是任何教学理论研究持续、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理论先导。重构“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增强其解释力、再生力是课程与教学关系调适的重要视角之一,是有力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创新起点。立足于理论反思与重构,提出有效... 概念重构是任何教学理论研究持续、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理论先导。重构“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增强其解释力、再生力是课程与教学关系调适的重要视角之一,是有力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创新起点。立足于理论反思与重构,提出有效教学是旨在建立一种可持续性的、全面关怀“预成”课程和“生成”课程的、与教师专业发展和“有效”之本体观同步深化的教学。建立生态型的教学机制和“生成”“预成”双层运行的教学模式,树立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思维和批判的“有效”观,是基于概念重构的必然结论,是创新有效教学策略的有力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概念重构 特征分析 多元策略
下载PDF
“城市双修”语境下城市文脉概念的解构与重构 被引量:9
7
作者 程兴国 任云英 +1 位作者 高华丽 李慧勇 《华中建筑》 2020年第12期10-14,共5页
该文对城市文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和属性进行了解析。在分析现行城市文脉概念界定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趋势和国内"城市双修"实践需求,提出了价值是城市文脉概念内核的论断,并借助"总体史观"、时段理... 该文对城市文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和属性进行了解析。在分析现行城市文脉概念界定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趋势和国内"城市双修"实践需求,提出了价值是城市文脉概念内核的论断,并借助"总体史观"、时段理论、文化重心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厘定了城市概念外延,进而重构了城市文脉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双修 城市文脉 概念重构
下载PDF
国际政治学中“区域”概念重构及现实考量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在亮 高英彤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20-31,共12页
准确界定区域、区域化、区域主义以及区域性等概念,对于中国区域化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对当代区域化研究的概念进行重点分析,希望厘清其准确含义,并以亚欧会议为例,对"由区域构成的世界"进... 准确界定区域、区域化、区域主义以及区域性等概念,对于中国区域化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对当代区域化研究的概念进行重点分析,希望厘清其准确含义,并以亚欧会议为例,对"由区域构成的世界"进行现实考量和解读,从而为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清晰而准确的概念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学 区域 概念重构 现实考量
下载PDF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被引量:42
9
作者 袁桂林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共8页
派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从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实践、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多个侧面批评了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中的弊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派纳 概念重构 理解课程 现象学 课程理论 教育理论
下载PDF
从泰勒原理到概念重构:课程范式已经转换?——论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之关系 被引量:22
10
作者 喻春兰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40,共7页
概念重构学派和后现代课程范式是在对现代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以概念重构学派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可以看出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既有区... 概念重构学派和后现代课程范式是在对现代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以概念重构学派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可以看出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两种课程研究范式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而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理论 概念重构学派 后现代课程 泰勒原理 现代课程 课程范式转换
下载PDF
环境审计“去审计化”:现实冲突与概念重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房巧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40-43,共4页
当前,环境审计呈现出典型的"去审计化"特征,与传统审计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现实冲突。从受托责任观的视角来看,环境审计作为受托环境责任的控制机制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对各类受托环境责任的控制需求催生了环境审计的不同... 当前,环境审计呈现出典型的"去审计化"特征,与传统审计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现实冲突。从受托责任观的视角来看,环境审计作为受托环境责任的控制机制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对各类受托环境责任的控制需求催生了环境审计的不同类型。从这个意义上看,环境审计的"去审计化"特征与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密切相关,有其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在这一背景下,以合作求共赢是环境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计 去审计化 现实冲突 概念重构
下载PDF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重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先敏 《财会通讯(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3,共8页
国内外文献对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未形成一致认识,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供应链的本质、内容和构成主体,重新界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指出供应链的联结机制和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概念重构
下载PDF
教学理论的概念重构与本体承诺追问 被引量:2
13
作者 毛红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4期60-64,共5页
对教学理论本体内涵的理解既涉及"教学理论是什么",也包含"什么是教学理论",还渗透着"教学理论承诺了什么"的问题。按照概念界定的逻辑理路对教学理论的属概念和种差进行深入分析可知,教学理论是指人们... 对教学理论本体内涵的理解既涉及"教学理论是什么",也包含"什么是教学理论",还渗透着"教学理论承诺了什么"的问题。按照概念界定的逻辑理路对教学理论的属概念和种差进行深入分析可知,教学理论是指人们通过研究和辩理对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教学现象、教学事实和教学存在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旨在构建解释、规范、批判和引导教学实践的知识体系。理论内含约定或承诺,教学理论的本体承诺是教学理论之所以为教学理论的质的规定性,即坚守伦理关怀、承载实践理性、依循科学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理论 概念重构 知识体系 教学实践 本体承诺 伦理关怀 实践理性
下载PDF
《史记》《汉书》中的礼俗术语英译的概念重构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秀英 李娇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1期47-58,共12页
中国典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含有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概念术语。其中,礼俗术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典章制度、仪礼规制、交往准则等。礼俗术语往往具有民族性,其翻译往往会遇到语义重构中的信息不对等问... 中国典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含有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概念术语。其中,礼俗术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典章制度、仪礼规制、交往准则等。礼俗术语往往具有民族性,其翻译往往会遇到语义重构中的信息不对等问题。本文以《史记》《汉书》中的礼俗术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基于沃森和倪豪士的《史记》英译本,以及德效骞和沃森的《汉书》英译本,分析不同译者在英译礼俗术语时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译者对于礼俗术语的概念均进行了语义重构,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明晰化英译倾向,如音译加类属意译、描述性对等、文化对等、功能对等、自然化翻译、内涵明晰化、文内注释等,以期达到术语译文与源语术语的概念融通,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而强化译文的可接受性。这对于当前语境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礼俗术语 术语翻译 概念重构
下载PDF
共同比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的概念重构和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旭群 《商业会计》 2019年第23期90-92,共3页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共同比分析法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传统共同比分析法概念将共同尺度(分母)限制为报表具体项目所属的总体项目存在着局限性,建议重构共同比分析法概念,将共同尺度(分母)扩展为可取报表(同一报表或跨报表)...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共同比分析法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传统共同比分析法概念将共同尺度(分母)限制为报表具体项目所属的总体项目存在着局限性,建议重构共同比分析法概念,将共同尺度(分母)扩展为可取报表(同一报表或跨报表)的任一总体项目,并以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为例,论述概念重构后的共同比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直观简捷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比分析法 财务分析 概念重构
下载PDF
我国环境权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3
16
作者 佀连涛 闫召华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在构建我国环境权概念时,其内涵不应当囊括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权利,程序性的环境权利应排除在环境权之外,要注意环境权只是环境权利的一部分,而且不应该把环境权主体扩展到自然体。环境权是指环境法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生... 在构建我国环境权概念时,其内涵不应当囊括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权利,程序性的环境权利应排除在环境权之外,要注意环境权只是环境权利的一部分,而且不应该把环境权主体扩展到自然体。环境权是指环境法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生存环境所享有适宜的生态环境的权利,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清洁产品权、环境审美权、环境文化权、合适的日照权、环境安宁权和户外休闲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权 环境权利 环境权主体 环境权客体 概念重构
下载PDF
考古学的范例变更与概念重构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淳 《南方文物》 2011年第2期78-84,76,共8页
陈淳先生的《考古学的范例变更与概念重构》,由考古学的学术目标开始,对研究对象、学术术语、方法等的要求,以及整个学科的操作方法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借用库恩的范式说、福柯的知识型和特里格的发展阶段等视角下的科学或... 陈淳先生的《考古学的范例变更与概念重构》,由考古学的学术目标开始,对研究对象、学术术语、方法等的要求,以及整个学科的操作方法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借用库恩的范式说、福柯的知识型和特里格的发展阶段等视角下的科学或者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将我国考古学也归入国际考古学范例发展的特定范式或者知识型与阶段,他的大致判断是,当下的中国考古学主流是文化历史考古学,相当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流行的范式。更有启发的是,陈淳先生还梳理了西方考古学在六十年代之后的范例变革,并同样进行了批评性反思,尤其是对当下中国学者关心较多的以功能论与过程论、系统论作为主导性话语的新考古学进行了辨析。新考古学的独特之处是不再将文化看作是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一群遗存或者器物组合,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复杂系统,并认为可以从这种系统的运转来解释文化变迁,进而与当时其他社会科学相呼应,提出认识人类文化发展动力学法则的宏伟目标。陈先生认为,中国考古的主流在本质上主要关心的是古代遗存的时空谱系,当然也进行了诸如族群、社会发展阶段等诸多研究尝试,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以地层学与类型学为主导的区系类型排比关联与历史复原。以环境考古学和聚落考古学为代表的功能性研究虽然被较多地介绍和接受,但是纵观其成果和得失,也判定它们仅仅走到了入口甚至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尚缺乏系统性的借鉴和反思,未构成可以称为是学科范式的范例。他还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考古学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更关心考古学的技术与方法,不愿借鉴理论;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固有的理论局限或者非理论化取向,比如局限于马列经典对社会发展阶段与状况所做概括的生搬硬套,还有就是中国固有的概念系统天然地屏蔽新考古学等理论与术语,等等。他提出,虽然近年来我们在技术国际化方面确实有了长足的进展,而在"理论多元化和方法系统化"方面还需要不懈地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考古学 功能论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文化变迁 历史考古学 概念重构 聚落形态 考古材料 过程论 知识型 抢救性发掘 考古发掘
下载PDF
论犯罪现场概念之重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熊立荣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0-42,共3页
犯罪现场是刑事侦查学的基本概念。目前理论界对犯罪现场的概念争论颇多。笔者对犯罪现场概念进行重构 ,依据的标准是犯罪行为 ,重构的基本要求是 ,与刑事法规范一致、与逻辑学要求一致、满足实践对理论的要求、与地理学内容一致。对犯... 犯罪现场是刑事侦查学的基本概念。目前理论界对犯罪现场的概念争论颇多。笔者对犯罪现场概念进行重构 ,依据的标准是犯罪行为 ,重构的基本要求是 ,与刑事法规范一致、与逻辑学要求一致、满足实践对理论的要求、与地理学内容一致。对犯罪现场应重新定义为 :所谓犯罪现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现场 概念 概念重构
下载PDF
一场基于政治哲学的概念重构运动——对国外企业公民身份研究近况的述评
19
作者 韩东 叶倩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8-90,共3页
2000年以来,在国外企业公民身份的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基于政治哲学的概念重构运动。这场运动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相关学者既不满意企业界所提出的"有限的企业公民身份观",也不满意学术界所提出的"等同的企业公民身份观"... 2000年以来,在国外企业公民身份的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基于政治哲学的概念重构运动。这场运动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相关学者既不满意企业界所提出的"有限的企业公民身份观",也不满意学术界所提出的"等同的企业公民身份观"。所以,以伍德和罗格斯顿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试图引入政治哲学的公民身份理论来重新解读企业公民身份概念。概念重构运动沿着两条路径展开,分别形成"类公民论"和"类共同体论"。尽管概念重构运动开启了企业公民身份研究的新篇章,但其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公民身份 政治哲学 概念重构
下载PDF
从概念的种类看翻译中的概念重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73-80,共8页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翻译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活动。因此翻译的基础层应该是概念系统。翻译思维离不开概念,翻译活动最根本的依据在于概念。英汉概念表达上的差异构成了语际间概念等价转换的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法是用近似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翻译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活动。因此翻译的基础层应该是概念系统。翻译思维离不开概念,翻译活动最根本的依据在于概念。英汉概念表达上的差异构成了语际间概念等价转换的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法是用近似的概念替代,或通过解释、加注予以说明。概念重构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其本质就是利用"概念的种类"这一逻辑学范畴对翻译中的概念重构予以观照,得出四种概念重构方式: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相互转化,正概念与负概念相互转化,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相互转化,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原因在于两种语言的认知语境、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相互转化的结果是译文更易理解、表达更流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概念与负概念 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翻译中的概念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