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病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志斌 《华夏医学》 2004年第3期326-328,共3页
目的 :研究全自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病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确诊为新生儿重症溶血病的2 0例患儿采用末梢动、静脉留置针穿刺 ,形成血液换出及输入同步回路。静脉端采用推注泵控制输血速度 ;动脉端由推注泵控制抗凝... 目的 :研究全自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病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确诊为新生儿重症溶血病的2 0例患儿采用末梢动、静脉留置针穿刺 ,形成血液换出及输入同步回路。静脉端采用推注泵控制输血速度 ;动脉端由推注泵控制抗凝用的肝素生理盐水输入速度 ,肝素生理盐水经三通汇合后一起随换出血液流至排血管 ,同时用输液泵控制排血速度 ,换血在密闭的系统中全自动完成。监测换血前后的血常规、红细胞压积、血胆红素、电解质、血糖。结果 :换血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电解质、血糖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但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在换血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论 :全自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病效果好 ,副作用少 ,操作简单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换 重症溶血病 新生儿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溶血病患儿采用全自动换血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单丽琴 黄华飞 陆国琴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3期403-404,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溶血病患儿采用全自动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48例新生儿重症溶血病达换血指征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传统换血方法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将采取全自动换血方法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溶血病患儿采用全自动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48例新生儿重症溶血病达换血指征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传统换血方法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将采取全自动换血方法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总有效率;皮肤黄疸完全消失时间、住院平均时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重症溶血病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皮肤黄疸完全消失时间、住院平均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溶血病患儿采用全自动换血治疗的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疗程,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安全性提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重症溶血病 全自动换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溶血病换血治疗11例
3
作者 张慧 崔其亮 +1 位作者 刘海燕 林苑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7期1927-1928,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溶血新生儿外周同步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1例新生儿重症溶血在外周同步换血过程中的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及血气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 目的:探讨重症溶血新生儿外周同步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1例新生儿重症溶血在外周同步换血过程中的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及血气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以间接胆红素换出为主;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换出率分别为:49.50%、50.37%和45.18%;换血后患儿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常规中,Fbg明显减少(P<0.05),PT、APTT无明显变化(P>0.05);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血糖明显增高(P<0.01);换血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下降(P<0.01),球蛋白也下降(P<0.05);换血过程中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发生率9.09%。结论:外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症可迅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换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无明显变化,血糖升高,应避免高糖液体输入,血清蛋白下降,注意补充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幼红细胞增多症 胎儿 浆置换 同步换治疗 重症溶血病 新生儿重症 外周同步换 清总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大剂量静脉丙球治疗重症Rh溶血病2例
4
作者 韩亚梅 颉立文 宇亚芬 《中国小儿血液》 2002年第4期189-190,共2页
关键词 大剂量 重症Rh 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 治疗
下载PDF
我国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立中 薛辛东 陈超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1-323,共3页
我国现代新生儿医学的发展主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当时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沈阳等少数大城市的少数医院开设了新生儿病室,1963年开展了新生儿换血治疗重症溶血病[1].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设了新生儿病房,尚没有独立的新生... 我国现代新生儿医学的发展主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当时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沈阳等少数大城市的少数医院开设了新生儿病室,1963年开展了新生儿换血治疗重症溶血病[1].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设了新生儿病房,尚没有独立的新生儿科,新生儿大多由儿科医师兼管,在儿科教授、专家中主要从事新生儿专业的学者有金汉珍、冯树模、秦振庭、黄德珉、宋杰、黄中、李助萱、许植之、何馥贞、官希吉、周秦玉、张家骧、洪文澜、籍孝诚、吴圣楣、唐泽媛等教授.在这30年间虽然发展缓慢,但为我国新生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1980年前后开始,我国新生儿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期,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的5%~6%下降到2012年的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医学 新生儿死亡率 新生儿 重症溶血病 新生儿 治疗 新生儿科 儿科医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