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编重联动车组碰撞能量管理方案优化
1
作者 姚曙光 谢旻翰 +2 位作者 李治祥 张鹏 董云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8-1230,共13页
为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采用动车组重联运行可以成倍提高载客量,然而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巨大的碰撞能量将造成严重的乘员损伤和财产损失,长编重联动车组碰撞能量管理已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提出均匀耗散和集中耗散2种碰撞能量管理模式... 为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采用动车组重联运行可以成倍提高载客量,然而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巨大的碰撞能量将造成严重的乘员损伤和财产损失,长编重联动车组碰撞能量管理已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提出均匀耗散和集中耗散2种碰撞能量管理模式,以头车和中间车车端的吸能装置平台力和压缩行程为设计参数,基于KNN、MLS、RBF和RF的4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展长编重联动车组碰撞能量管理方案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头车吸能量和中间车自身耗散能量方差的最优机器学习模型分别是MLS和RBF,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头车和中间车的吸能元件平台力是影响头车界面吸能量的主要参数,中间车吸能装置参数是影响中间车界面碰撞能量分布是否均匀的主要参数;集中耗散模式下头车和重联界面吸收了碰撞能量48.24%,中间车界面吸收了碰撞能量51.76%,该能量分配模式要求头车前端吸能装置具有更高的吸能量;均匀耗散模式下头车和重联界面吸收了22.75%的碰撞能量,中间车界面吸收了77.25%的碰撞能量,该能量分配模式会增大车间距导致列车长度增加;优化获得的2种碰撞能量管理方案都能在时速36 km/h对撞工况下保证长编重联动车组车体结构完整,且车体120 ms最大平均加速度分别为2.64g和2.36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编重联动车组 碰撞能量管理 多目标优化 NSGA-Ⅱ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关于和谐号某型重联动车组贯通线过电流预防措施
2
作者 刘斌普 李海涛 吴臻易 《时代汽车》 2024年第5期19-21,共3页
不同编组动车组蓄电池存在电压差,重联工况下,存在蓄电池电压差的两编组通过重联时贯通的降弓回路线形成通路,蓄电池间的较大的充放电电流使降弓回路线过流,回路中降弓用继电器常开触点因过流粘连,造成升弓条件无法建立,受电弓无法升起... 不同编组动车组蓄电池存在电压差,重联工况下,存在蓄电池电压差的两编组通过重联时贯通的降弓回路线形成通路,蓄电池间的较大的充放电电流使降弓回路线过流,回路中降弓用继电器常开触点因过流粘连,造成升弓条件无法建立,受电弓无法升起,文章提出多种阻断贯通回路过流方案,并且选取其中一种方案试验验证,效果良好,已在现车批量完成改造,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联动车组 贯通线 过电流 蓄电池
下载PDF
重联动车组车钩导流罩设计及空气动力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政 易楠 +1 位作者 张明康 张晓玲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1-136,共6页
设计出一种能改善重联动车组重联区域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多级车钩导流罩结构,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分别建立重联动车组结构优化前后的两种空气动力学计算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了动车组在平地工况以350 km/h速度运行的基本气动性能,并对仿... 设计出一种能改善重联动车组重联区域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多级车钩导流罩结构,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分别建立重联动车组结构优化前后的两种空气动力学计算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了动车组在平地工况以350 km/h速度运行的基本气动性能,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车钩导流罩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动车组平地运行阻力,总阻力可减小4.47%;列车表面压力分布、周围流场显示结果与阻力分布一致,该二级导流罩可以有效改善列车运行空气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联动车组 车钩导流罩 结构优化 气动特性 仿真分析
下载PDF
适应双列重联动车组接触网电分相改造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邵立 刘永红 《铁道标准设计》 2008年第2期95-97,共3页
针对开行双列重联升双弓动车组运行的技术要求,以减少对运输干扰及改造工程量最小为原则,对既有秦沈线接触网锚段关节式电分相进行改造方案的研究,推荐采用增加掐绝缘、部分5跨关节改造为4跨形式,实现无电区大于220 m满足动车组运行需要... 针对开行双列重联升双弓动车组运行的技术要求,以减少对运输干扰及改造工程量最小为原则,对既有秦沈线接触网锚段关节式电分相进行改造方案的研究,推荐采用增加掐绝缘、部分5跨关节改造为4跨形式,实现无电区大于220 m满足动车组运行需要,对今后客运专线接触网电分相设计提供有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列重联动车组 电分相改造 方案研究
下载PDF
重联动车组通过隧道时气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爽 杨明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4,共9页
为研究重联动车组通过隧道时重联区域对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采用三维、可压和非定常N-S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对重联动车组通过隧道时压缩波与膨胀波的传播特性,列车表面压力和隧道壁面压力变化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动... 为研究重联动车组通过隧道时重联区域对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采用三维、可压和非定常N-S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对重联动车组通过隧道时压缩波与膨胀波的传播特性,列车表面压力和隧道壁面压力变化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动模型试验相比,压力变化曲线吻合较好,幅值偏差不超过7%,重联区域前段流线型头部进入隧道,产生膨胀波,重联区域后段流线型头部进入隧道,产生压缩波,由于重联区域产生的膨胀波和压缩波之间的时间间隔短,导致膨胀效应和压缩效应相互抵消,车体表面和隧道壁面压力变化不显著,当重联区域经过隧道壁面测点时,重联区域车体表面压力变化影响隧道壁面压力变化,使隧道壁面测点压力产生先升后降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联动车组 隧道 气动性能 压力变化
下载PDF
CRH_(1A)型重联动车组途中故障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被引量:3
6
作者 戴瑞亮 《上海铁道科技》 2011年第2期58-59,共2页
针对一起典型的CRH_(1A)型重联动车组途中故障,分析其原因,介绍CRH_(1A)型动车组重联的关键点,以此引出、归纳重联动车组发生"脱钩"的各种情况,并对本次途中故障、重联动车组"脱钩"故障的应急处理提出参考措施。
关键词 CRH1A 重联动车组 脱钩 机械连接 限位开关 应急处理
下载PDF
动车组列车停靠高速铁路站台的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娄序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共4页
在阐述高速铁路车站现行固定设备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针对CRH1型等部分型号重联动车组列车在新建高速铁路项目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中不能完全接入站台的问题,根据我国高速铁路部分专业现行技术标准和相关规章,分析CTCS-2级列控... 在阐述高速铁路车站现行固定设备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针对CRH1型等部分型号重联动车组列车在新建高速铁路项目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中不能完全接入站台的问题,根据我国高速铁路部分专业现行技术标准和相关规章,分析CTCS-2级列控系统行车安全距离和完全监控模式下动车组列车到发线内停车距离,提出高速铁路建设和装备配置应统筹考虑站场设备、列控系统、动车组列车和信号标志的设计和配置,实现各专业和系统的无缝衔接以满足运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重联动车组列车 站台 有效长 停车位置标
下载PDF
考虑双弓间距的双弓网Habedank电弧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英 曹丽 +1 位作者 陈小强 沈彦龙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26,共9页
针对重联动车组运行存在的前、后弓频繁拉弧现象,建立考虑双弓间距的双弓网H abedank电弧数学模型。首先,以北京一天津电气化铁路重联动车组为例,建立双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以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中接触压力为零作为离线... 针对重联动车组运行存在的前、后弓频繁拉弧现象,建立考虑双弓间距的双弓网H abedank电弧数学模型。首先,以北京一天津电气化铁路重联动车组为例,建立双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以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中接触压力为零作为离线边界条件,确立双弓间距与弓网最大离线距离之间函数关系,建立双弓网Habedank电弧数学模型。最后,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双弓间距增大,前弓拉弧时的电弧燃弧、熄弧尖峰电压及电流均增大,而后弓拉弧时不随双弓间距增大而增大。此外,同一双弓间距下,与前弓拉弧相比,后弓拉弧时的电弧电压、电流更大且易发生拉弧。该模型建立可从动力学和概率统计角度为实际动车组双弓网拉弧模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联动车组 弓网耦合系统 接触压力 双弓间距 双弓网拉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