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质油高温快速热解自动反应网络的动力学建模
1
作者 姚宏哲 黄飞宇 +2 位作者 杨松 钟梅 代正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44-2655,共12页
重质油高温快速热解过程模型对提高产品收率、附加值及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动反应网络生成器RMG(reaction mechanism generator)构建重质油高温快速热解的机理模型。选择了分步构建方法,最终合并的模型包含230种物质和1468个... 重质油高温快速热解过程模型对提高产品收率、附加值及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动反应网络生成器RMG(reaction mechanism generator)构建重质油高温快速热解的机理模型。选择了分步构建方法,最终合并的模型包含230种物质和1468个反应。采用高频炉对二十烷、十氢萘、乙苯和不同质量比例混合物(二十烷、乙苯和十氢萘)进行快速热解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机理模型可准确模拟出重质油高温快速热解主要气体产物生成结果,当重质油中链烷烃含量较多时和芳烃含量较多时,分别控制温度在1300℃左右和800℃左右有利于乙烯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高温快速热解 自动反应网络生成器 高频炉
下载PDF
基于测井曲线考虑纵向级差的海上重质油油藏产能预测新方法
2
作者 冯沙沙 王坤 +2 位作者 谢明英 李黎 王丹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针对重质油油藏定向井多层合采的设计产能与实际误差较大的问题,以南海东部PY10-2油田为例,开展了重质油油藏渗流特征合理表征研究,为更精细表征该类油藏纵向强非均质性,基于测井曲线考虑纵向级差,建立了综合考虑重质油幂律流体、纵向... 针对重质油油藏定向井多层合采的设计产能与实际误差较大的问题,以南海东部PY10-2油田为例,开展了重质油油藏渗流特征合理表征研究,为更精细表征该类油藏纵向强非均质性,基于测井曲线考虑纵向级差,建立了综合考虑重质油幂律流体、纵向非均质性、启动压力和应力敏感多因素影响的产能模型及评价方法,在实际油田产能评价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预测精度得到较大提高,预测的产能平均误差小于10.0%;随幂律指数减小,定向井产能将会降低;井底流压降低,幂律指数对产能的影响程度增大;定向井生产压差增大,采油指数增幅减小。该研究对于海上同类油藏合理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定向井 纵向级差 幂律流体 产能评价
下载PDF
重质油催化裂化用催化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3
作者 孙鹏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4期14-17,68,共5页
催化裂化是提高重质油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常用加工技术,为了提高重质油资源催化裂化的效率,以Ni(NO_(3))_(2)、FeCl_(3)和脂肪酸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适用于重质油催化裂化的新型油溶性催化剂FN-1,并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考察了不同... 催化裂化是提高重质油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常用加工技术,为了提高重质油资源催化裂化的效率,以Ni(NO_(3))_(2)、FeCl_(3)和脂肪酸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适用于重质油催化裂化的新型油溶性催化剂FN-1,并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考察了不同因素对重质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的升高,重质油转化率逐渐增大,生成的汽油成分中烯烃和芳烃含量逐渐增大;随剂油质量比的逐渐增大,重质油转化率逐渐增大,汽油中异构烷烃和烯烃的含量逐渐减小,芳烃含量逐渐增大;随质量空速的逐渐增大,重质油转化率逐渐减小,汽油中异构烷烃和烯烃的含量逐渐增大,芳烃含量逐渐减小,但变化的幅度比较小。当重质油催化裂化的反应温度为520℃、剂油质量比为6、质量空速为15h-1时,重质油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5.38%,催化裂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催化裂化 溶性催化剂 影响因素 性能评价
下载PDF
煤系重质油的仪器分析及系统考察Ⅰ.烃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昌鸣 李爱英 +1 位作者 李英 张林梅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2-375,共4页
采用薄层棒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TLC/FID),对煤系重质油的烃族组成分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烃族的定量因子等。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焦化厂的典型重质油产品进行了系统测定。
关键词 薄层色谱 煤系重质油 烃族 重质油 FID
下载PDF
重质油在超临界流体中裂化改质研究
5
作者 杨怀宇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20期55-57,共3页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中重质油的比重逐渐增大。由于其具有高黏性和高杂质特点,如何有效处理重质油已成为一个共同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临界流体因其良好的溶解性与扩散性在石油加工行业得到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尤...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中重质油的比重逐渐增大。由于其具有高黏性和高杂质特点,如何有效处理重质油已成为一个共同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临界流体因其良好的溶解性与扩散性在石油加工行业得到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石油在超临界流体中的动力学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探究重质油在超临界流体中的裂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采用传统的减黏裂化方法和加氢裂化方法进行实验,再将这两种方法与超临界流体中的重质油裂化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超临界流体能显著降低重质油的黏度,并在裂化过程中产生沥青和焦质。通过调整水油比和温度等条件,本文分析了反应产物,确定了焦含量最低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对反应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 重质油 超临界流体 裂化 减黏
下载PDF
船载重质油的流动性对计量取样的影响
6
作者 李明乐 张晓敏 徐海军 《质量与认证》 2024年第8期32-34,共3页
随着国内工业的持续发展,对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近年来,由于国内对重质油采购利好政策的出台,导致重质油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重质油品质的特殊性对计量方法和取样水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分析船载重质油的流动性,对现场... 随着国内工业的持续发展,对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近年来,由于国内对重质油采购利好政策的出台,导致重质油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重质油品质的特殊性对计量方法和取样水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分析船载重质油的流动性,对现场的计量和取样应采取的应对方法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流动性 计量 取样
下载PDF
重质油水平喷射火火灾特性研究
7
作者 牟小冬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为研究高温重质油水平喷射火的火灾特性演化规律,开展了不同喷射压力和喷嘴直径下的水平喷射火试验,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处理火焰燃烧视频,提取火焰水平投影距离和火焰高度,进而总结得到了火焰水平投影距离和火焰高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为研究高温重质油水平喷射火的火灾特性演化规律,开展了不同喷射压力和喷嘴直径下的水平喷射火试验,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处理火焰燃烧视频,提取火焰水平投影距离和火焰高度,进而总结得到了火焰水平投影距离和火焰高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增加喷嘴直径,水平投影距离受其影响的敏感性逐渐减小。在大喷嘴直径时,增加喷射压力,对于火焰高度的抑制阶段要比小喷嘴直径的抑制阶段更早到达,对于火焰高度的抑制效果也会更为明显。利用Allometricl方程和二阶多项式函数方程建立的火焰水平投影距离和火焰高度的预测模型,R2均高于0.8,能够实现对两者的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重质油 火灾 水平喷射火 火焰水平投影距离 火焰高度 喷嘴直径
下载PDF
重质油运动黏度测定方法比较
8
作者 付阳 史清刚 王勇 《质量与认证》 2024年第8期44-47,共4页
重质油运动黏度测定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为直管法和折管法,两种测定运动黏度的方法实验原理基本相同,但黏度计构造、测量范围、测量速度有所不同。通过对三种重质油样品分析发现,折管法测得的运动黏度数值要大于直管法,但两种方法测得... 重质油运动黏度测定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为直管法和折管法,两种测定运动黏度的方法实验原理基本相同,但黏度计构造、测量范围、测量速度有所不同。通过对三种重质油样品分析发现,折管法测得的运动黏度数值要大于直管法,但两种方法测得的运动黏度数值差别不大,相对偏差均在6%以下,且均小于对应标准的再现性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运动黏度 直管法 折管法
下载PDF
铁路罐车重质油品交接计量的差量研究分析
9
作者 马德京 王猛 李明乐 《质量与认证》 2024年第8期38-40,共3页
铁路罐车作为重质油品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交接计量的准确性对于促进贸易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重质油经过长途运输,其测量的基础数据资料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工检尺的不规范可能引起差量问题,造成计量纠纷。本文聚焦重质油高度、温度和密... 铁路罐车作为重质油品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交接计量的准确性对于促进贸易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重质油经过长途运输,其测量的基础数据资料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工检尺的不规范可能引起差量问题,造成计量纠纷。本文聚焦重质油高度、温度和密度的测量以及罐车的相关影响因素,对铁路罐车运输前后人工检尺差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罐车 重质油 差量分析 对策研究
下载PDF
加氢技术在提升重质油降低环境影响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张海博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12期70-72,共3页
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传统的重质油加工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氢技术作为一种有效改善重质油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手段,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综合分析了加氢技术在重质油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加氢脱硫、加氢脱... 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传统的重质油加工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氢技术作为一种有效改善重质油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手段,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综合分析了加氢技术在重质油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加氢脱硫、加氢脱氮以及加氢裂化等关键环节,详细探讨了加氢过程中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技术的经济性评估,旨在为石油化工行业提供一条提升油品质量、降低环境影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技术 重质油 环境影响 催化剂
下载PDF
重质油密度测定测量池温度的选择
11
作者 刘倩倩 董磊 徐广成 《质量与认证》 2024年第8期41-43,共3页
本文旨在探索U形振动管法测定重质油密度时如何选择测量池的测量温度,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室温下流动性不同的样品,在一系列温度下进行密度测定并统一换算成15℃密度值,得到不同测量温度下的密度测定结果。经数据分... 本文旨在探索U形振动管法测定重质油密度时如何选择测量池的测量温度,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室温下流动性不同的样品,在一系列温度下进行密度测定并统一换算成15℃密度值,得到不同测量温度下的密度测定结果。经数据分析及实验室间对比,结合实际工作中油品管输和储罐温度:倾点在室温附近或者高于室温的重质油,测量池温度一般建议选择40℃;倾点低于室温的重质油,测量池温度则建议选择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密度 测量池温度
下载PDF
重质油梯级分离新工艺的工程基础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徐春明 赵锁奇 +3 位作者 卢春喜 孙学文 许志明 鄂承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393-2400,共8页
利用自行开发的重质油超临界精密分离新方法对国内外多种重质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质油超临界精细分离窄馏分的重要物理和化学性质随溶解度(分离收率)的增加而变化,通过萃取可以使重质油中的重金属、沥青质等浓缩在萃取残渣中,而萃取... 利用自行开发的重质油超临界精密分离新方法对国内外多种重质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质油超临界精细分离窄馏分的重要物理和化学性质随溶解度(分离收率)的增加而变化,通过萃取可以使重质油中的重金属、沥青质等浓缩在萃取残渣中,而萃取馏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据此提出了'重质油梯级分离'新工艺。为此在1kg.h-1及10kg.h-1连续式溶剂梯级分离实验装置上,以戊烷C5为溶剂,进行了大港减渣及辽河减渣的深度梯级分离脱除残渣的实验室研究和中试研究,考察了溶剂比、温度、压力等因素对脱残渣油收率和性质的影响规律。得到了超临界萃取的优化工艺参数:萃取温度160~170℃,一、二段温差5~15℃;萃取压力4.0~5.0MPa;溶剂比4.0~4.5(质量比)。确定了合适的超临界回收条件:温度200~220℃,压力4.0~4.5MPa,可使溶剂和油得到有效的分离。根据萃取塔底所处的温度、压力条件及物料组成,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超临界条件下喷雾造粒技术,实现了硬沥青喷雾造粒并与萃取过程的耦合,并对硬沥青颗粒流化与输送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重质油梯级分离'新工艺的工业放大奠定了工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超临界 梯级分离 工程基础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中重质油组分的分子结构 被引量:53
13
作者 谷小会 周铭 史士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0,共5页
对0.1t/d煤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中获取的神华煤液化残渣的重质油组分进行分子结构的研究,通过元素分析、分子量的测定等常规方法的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裂解色谱质谱等物理仪器方法的分析,得到了重质油组分的... 对0.1t/d煤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中获取的神华煤液化残渣的重质油组分进行分子结构的研究,通过元素分析、分子量的测定等常规方法的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裂解色谱质谱等物理仪器方法的分析,得到了重质油组分的平均分子量为339,平均分子式为C25H31O0.2N0.26,主要结构是2~3环的芳香烃,其中有些已部分饱和成环烷烃,芳香环及饱和环上存在烷基取代基,取代基的链长不一,平均为9~10个碳,以及含有少量氧和氮原子处在环上形成杂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华煤 直接液化 残渣 重质油组分 分子结构
下载PDF
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重质油与固体沥青潜力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秦建中 李志明 +1 位作者 刘宝泉 张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0-285,291,共7页
通过中国海相烃源岩、浮游藻、底栖藻等大量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储层固体沥青发育特征相结合,认为海相优质烃源岩具备形成大量重质油及固体沥青的潜力。主要依据为:海相烃源岩主要成烃生物——浮游藻热压生油模... 通过中国海相烃源岩、浮游藻、底栖藻等大量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储层固体沥青发育特征相结合,认为海相优质烃源岩具备形成大量重质油及固体沥青的潜力。主要依据为:海相烃源岩主要成烃生物——浮游藻热压生油模拟实验表明在成熟早期(R。为0.45%~0.7%)就出现生油高峰,可以大量生成以非烃+沥青质为主的重质油,每吨TOC生成的原油最高可达1000kg以上,它也是形成储层固体沥青的主体;海相未成熟优质烃源岩(Ⅰ-Ⅱ1型干酪根,TOC大于2%)在成熟早期也可以大量生成以非烃+沥青质为主的重质油,每吨TOC总生油量可达300kg,约占最高生油量的50%以上,总生烃量的40%以上,它随干酪根类型变差、有机质丰度减小(TOC小于2%)、碳酸盐含量变低(小于5%)而逐渐减少;中国南方二叠系、下志留统龙马溪级海相优质烃源岩在成熟早期形成的重质油及在准同生至成岩作用早期呈悬浮态运移出来的沉积有机质,经后期埋深高温裂解与聚合可以大量形成储层固体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烃源岩 重质油 固体沥青 潜力分析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重质油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孙昊 范喆 +2 位作者 韩伟 杨清河 邵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0-1260,共11页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重质化趋势不断加剧,常规重质油加工技术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活化手段,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工艺流程短、碳排放低等优势,为重质油高效加工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围绕制备乙炔、碳纳...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重质化趋势不断加剧,常规重质油加工技术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活化手段,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工艺流程短、碳排放低等优势,为重质油高效加工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围绕制备乙炔、碳纳米材料、合成气及加氢产物等应用方向,介绍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重质油加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归纳重质油及其模型化合物在不同反应体系的转化规律、调控方法和反应机理,总结现有低温等离子体重质油加工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探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对该技术规模化应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低温等离子体 乙炔 碳纳米材料 合成气 加氢
下载PDF
陆相盆地重质油成因类型及其稠变序列——以二连盆地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高日胜 方杰 +2 位作者 王暾 李文科 杨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9-488,共10页
应用二连盆地重质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其他盆地重质油典型实例,系统阐述了重质油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重质油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重质油和次生重质油,前者来自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未熟—低熟油,后者则是石油(常... 应用二连盆地重质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其他盆地重质油典型实例,系统阐述了重质油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重质油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重质油和次生重质油,前者来自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未熟—低熟油,后者则是石油(常规油或普通重质油)进入储层聚集成藏后,由于保存条件差异,受各种稠变作用形成的高密度、高黏度重质油。重质油形成所经历的稠变作用主要包括生物降解、水洗、氧化、裂解致稠和运移-聚集分异等作用。在石油运移、聚集和保存阶段,上述多种稠变因素总是交织、叠加在一起,只有在某些特定地质环境下,单个稠变因素才表现得相对突出。多数盆地或地区重质油的形成以生物降解占主导作用,其次为氧化、水洗、裂解致稠以及运移-聚集分异等作用。基于二连盆地及其他盆地重质油黏度数据分析,归纳出重质油的稠变序列为,低成熟重质油(黏度100~500 mPa.s)、未成熟重质油(黏度500~1 000 mPa.s)、轻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800~2 000 mPa.s)、中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2 000~20 000 mPa.s)、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20 000~100 000 mPa.s)、超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大于100 000 mPa.s)。其中,轻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普通重质油;中度生物降解重质油达到普通重质油—特重质油;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特重质油;超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超重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地球化学 成因类型 稠变序列 陆相盆地
下载PDF
重质油胶体聚集结构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胜飞 孙丽丽 +2 位作者 徐俊波 周涵 温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5,共9页
重质油是以沥青质为胶核分散于饱和油分中形成的极其复杂的胶体体系.本文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研究重质油的胶体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根据重质油各组分的分子结构特征,构建了描述重质油组分的粗粒化模型化合物.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构... 重质油是以沥青质为胶核分散于饱和油分中形成的极其复杂的胶体体系.本文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研究重质油的胶体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根据重质油各组分的分子结构特征,构建了描述重质油组分的粗粒化模型化合物.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粗粒化模型能很好地反映重质油的胶体聚集结构.沥青质分子结构对胶体聚集结构有序性有显著影响,较高稠合程度的芳香环结构将使胶束结构有较高的有序性,烷基侧链则表现出分散作用.重质油中的胶质具有胶溶作用,胶质与沥青质的浓度比存在一个极限,当小于这个极限时,重质油将出现聚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胶体 多分散体系 自缔合 超分子结构 聚集结构 耗散粒子动力学
下载PDF
重质油宏观尺寸表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朝合 徐春明 +1 位作者 杜峰 林世雄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9,共4页
列举了几种表征重质油宏观尺寸的方法,阐述了特性粘度法确定重质油宏观尺寸的基本原理。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精密分馏技术(SCFE)从沙特轻质原油的减渣中切取了14个窄馏分,实验测定了编号为双数的SCFE窄馏分的平均相对分子... 列举了几种表征重质油宏观尺寸的方法,阐述了特性粘度法确定重质油宏观尺寸的基本原理。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精密分馏技术(SCFE)从沙特轻质原油的减渣中切取了14个窄馏分,实验测定了编号为双数的SCFE窄馏分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VPO法)和特性粘度,得到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59~863的七个窄馏分的平均等效球体,分子直径为1.3~1.5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特性粘度 分子尺寸 超临界萃取
下载PDF
重质油窄馏分的HDS和HDN反应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朝合 杜峰 +1 位作者 韩忠祥 徐春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25,共9页
用破碎的工业加氢裂化催化剂 Ni-Mo/Al2 O3 ,在 1 0 0 ml的高压反应釜内 ,对 3种不同渣油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的窄馏分进行加氢处理 ,建立了釜式反应器内渣油催化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反应的扩散 -反应动力学模型 。
关键词 重质油 加氢脱硫 加氢脱氮 动力学 HDS HDN
下载PDF
对氧化铝和硅胶分离重质油族组分性能的新认识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勇志 邓先梁 俞惟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5-80,共6页
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以硅胶或氧化铝作为吸附剂,对大庆、胜利混合减压馏分油和大庆减压渣油进行了族组分的制备分离,然后用同步荧光光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芳烃环分布,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正构烷烃分布。结果表明... 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以硅胶或氧化铝作为吸附剂,对大庆、胜利混合减压馏分油和大庆减压渣油进行了族组分的制备分离,然后用同步荧光光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芳烃环分布,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正构烷烃分布。结果表明,由于氧化铝吸附重质油中的长链正构烷烃的能力较强,使得芳烃组分中混有长链正构烷烃。硅胶虽然不会对重质油中的长链正构烷烃产生强吸附,但分离减压馏分油时饱和烃组分中混有一环、二环芳烃;分离减压渣油时饱和烃组分中除混有一环、二环芳烃外,还会有三环和三环以上芳烃。考察了色谱柱温、氧化铝水含量及进样量对氧化铝分离重质油族组分的影响,并讨论了它们对重质油族组成定量分析准确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硅胶 分离性能 重质油 族组分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