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化学镀改善多孔硅的金半接触质量
1
作者 余峰 廖家科 +2 位作者 渠叶君 郭安然 李伟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1-596,共6页
多孔硅是一种具有优良光吸收特性的表面微结构材料,在光电探测器和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改善金属/多孔硅电接触质量,通过电化学腐蚀制备多孔硅,对比研究了化学镀与物理气相沉积(热蒸发、磁控溅射)工艺制备出的金... 多孔硅是一种具有优良光吸收特性的表面微结构材料,在光电探测器和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改善金属/多孔硅电接触质量,通过电化学腐蚀制备多孔硅,对比研究了化学镀与物理气相沉积(热蒸发、磁控溅射)工艺制备出的金属电极界面结构,测试了相应I-V特性,并讨论了快速退火对金半接触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化学镀工艺在多孔硅表面制备金属电极,经快速退火处理后,能得到较低比接触电阻(10-1Ω·cm2)的欧姆电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金半接触 I-V特性 接触电阻 多孔硅
下载PDF
退火对不同金属薄膜上的BN/MoS_(2)异质结构形貌、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春泉 熊芬 +5 位作者 马佳仪 周锦添 蒋玉琳 贺紫怡 陈敏纳 张颖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1,共10页
以过渡金属硫化物、氮化硼等二维层状材料为基础,研究了一种简单可靠的集成电路制造方法。在这项工作中,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在室温下逐层制备了M/BN/MoS_(2)(M=Al、Ti、Mo和Ag)纳米薄膜,其中BN/MoS_(2)为未发生化学反应的异质结构,然后在... 以过渡金属硫化物、氮化硼等二维层状材料为基础,研究了一种简单可靠的集成电路制造方法。在这项工作中,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在室温下逐层制备了M/BN/MoS_(2)(M=Al、Ti、Mo和Ag)纳米薄膜,其中BN/MoS_(2)为未发生化学反应的异质结构,然后在500℃进行退火。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金属(Al、Ti、Mo和Ag)、BN和MoS_(2)薄膜均匀连续,特别是BN/MoS_(2)异质结构界面清晰、结合紧密。退火后,顶层MoS_(2)薄膜颗粒大小、粗糙度和结晶性显著提高,且杂质减少甚至消失,其中Ag/BN膜基底上MoS_(2)薄膜结晶性最好,且出现了较大的片层状形态。电性能测试显示金属/BN和BN/MoS_(2)异质结构界面的肖特基势垒使得样品的I-V特性曲线呈明显的非线性。Ti基由于退火后氧化,电阻率最大,Mo基功函数最大,电阻率其次,Ag基功函数相对较低所以电阻率较低,而Al则由于低的功函数、结构匹配及载流子浓度等因素导致其电阻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MoS_(2)异质结构 金半接触 连续逐层沉积 退火 射频磁控溅射
下载PDF
Se超薄层钝化Si(100)表面与金属Al、Pt的接触特性
3
作者 潘书万 庄琼云 郑力新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86-90,96,共6页
采用超高真空气相沉积系统外延硒(Se)超薄层钝化Si(100)表面,研究其与金属铝(Al)、铂(Pt)的接触特性。对于Al与Se钝化后的Si接触样品,其肖特基势垒高度(SBH)值为0.2 e V,相比于HF处理的样品,SBH降低了一半;随着退火温度从200℃升至500℃... 采用超高真空气相沉积系统外延硒(Se)超薄层钝化Si(100)表面,研究其与金属铝(Al)、铂(Pt)的接触特性。对于Al与Se钝化后的Si接触样品,其肖特基势垒高度(SBH)值为0.2 e V,相比于HF处理的样品,SBH降低了一半;随着退火温度从200℃升至500℃,SBH值逐渐升高至HF处理的样品的SBH值。而对Pt与Se钝化的Si接触样品,未退火时电流电压特性基本与HF处理的样品一致,然而快速热退火后,Se钝化的样品基本保持不变,而HF处理的样品反向偏置电流迅速增大。通过拟合金半接触SBH与金属功函数的关系,得到线性关系的斜率为S=0.41,说明硒超薄层可以降低Si(100)表面与金属接触费米钉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半接触 钝化 肖特基势垒高度
下载PDF
95%Ar+5%H_(2)气氛中退火对M/MoS_(2)(M=Ti、Al、Mo和Ag)薄膜形貌、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刘春泉 熊芬 +4 位作者 周锦添 张颖 林思源 李飞 周文萍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4-182,共9页
采用射频(RF)磁控溅射在硅基片上连续逐层沉积制备了M/MoS_(2)(M=Ti、Al、Mo和Ag)纳米薄膜,随后对其在95%Ar+5%H_(2)混合气氛中进行了500℃的退火处理。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采用射频(RF)磁控溅射在硅基片上连续逐层沉积制备了M/MoS_(2)(M=Ti、Al、Mo和Ag)纳米薄膜,随后对其在95%Ar+5%H_(2)混合气氛中进行了500℃的退火处理。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两探针等研究了退火处理及不同金属膜基底对MoS_(2)薄膜表面形貌、结构和金半接触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膜均匀且连续,界面紧密且清洁;95%Ar+5%H_(2)混合气氛中退火处理能强烈影响顶部MoS_(2)层的形貌并可有效去除MoS_(2)中的杂质氧,改善其结晶性、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拉曼光谱结果显示在4种金属基底上的MoS_(2)薄膜均为块状结构,其中Ag和Mo基底上的MoS_(2)薄膜结晶性相对较好,Ag基底上MoS_(2)薄膜出现了呈片层与颗粒的混合形态;对比实验数据和综合性能得出Mo作为MoS_(2)的组成元素,与MoS_(2)金半接触电阻最低更适合作为MoS_(2)基电子器件的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oS_(2)薄膜 金半接触 连续逐层沉积 退火
下载PDF
p型CdZnTe晶体(111)B面的Au/Zn复合电极的制备和研究
5
作者 杨升 闵嘉华 +5 位作者 梁小燕 张继军 邢晓兵 段磊 时彬彬 孟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8-992,共5页
通过对p型CdZnTe(111)面的结构分析,用真空蒸发法在p型CdZnTe晶体(111)面制备出Au/Zn复合电极,运用金相显微镜、AFM测试、SEM剖面观察、EDS成分分析、I-V特性测试及势垒高度计算等多种手段研究了Au/Zn复合电极对金属和半导体接触性能的... 通过对p型CdZnTe(111)面的结构分析,用真空蒸发法在p型CdZnTe晶体(111)面制备出Au/Zn复合电极,运用金相显微镜、AFM测试、SEM剖面观察、EDS成分分析、I-V特性测试及势垒高度计算等多种手段研究了Au/Zn复合电极对金属和半导体接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型CdZnTe(111)A面蒸镀Au电极,在B面蒸镀Au/Zn复合电极时获得的势垒高度最低,有效减小了富Te面对金半接触的影响。Au/Zn复合电极能获得比Au电极更理想的接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ZNTE 复合电级 金半接触 势垒高度
下载PDF
热电子注入效率影响因素的仿真研究
6
作者 李旺豪 杨婷 +2 位作者 张震 桑胜波 菅傲群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4-1060,共7页
以Fowler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将热电子注入过程分为热电子的产生、传输和发射3个部分进行量化分析,仿真计算了入射光子能量、贵金属纳米颗粒尺寸、以及肖特基势垒高度3个因素对热电子注入效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入射光子能量和热电... 以Fowler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将热电子注入过程分为热电子的产生、传输和发射3个部分进行量化分析,仿真计算了入射光子能量、贵金属纳米颗粒尺寸、以及肖特基势垒高度3个因素对热电子注入效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入射光子能量和热电子注入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半径为5 nm左右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最佳的热电子注入效率、热电子注入效率随着肖特基势垒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仿真结果加深了热电子注入物理过程的理解,为等离子光催化剂和光电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子注入效率 金半接触 光子能量 属纳米颗粒尺寸 肖特基势垒高度
下载PDF
低温CMOS-器件物理和互连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卫东 魏同立 李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5年第A04期64-72,共9页
本文概述低温CMOS的器件物理及其中的互连特性。详细分析了MOS结构中载流的冻析效应,低温迁移率和漂移速度,并讨论了MOS器件的低温阈值特性。对低温下多晶硅和TiSi2等互连以及金一半欧姆接触特性,也作了扼要讨论。本... 本文概述低温CMOS的器件物理及其中的互连特性。详细分析了MOS结构中载流的冻析效应,低温迁移率和漂移速度,并讨论了MOS器件的低温阈值特性。对低温下多晶硅和TiSi2等互连以及金一半欧姆接触特性,也作了扼要讨论。本文的结果和结论对于优化低温CMOS结构和器件参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CMOS 冻析 迁移率/互连 阈值特性 散射 多晶硅栅 -欧姆接触
下载PDF
Au-CZT与Au/Cr-CZT接触性能比较
8
作者 梁小燕 闵嘉华 +5 位作者 赵岳 王长君 桑文斌 秦凯丰 胡冬妮 周晨莹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通过附着力测试,应力模拟和IV特性及多道能谱分析对Au-CZT与Au/Cr-CZT接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u/Cr复合电极可提高电极附着强度和热稳定性。在老化实验中,Au-CZT界面附着力下降了61.98%,而Au/Cr-CZT仅降低28%。Au/Cr电极器件的... 本文通过附着力测试,应力模拟和IV特性及多道能谱分析对Au-CZT与Au/Cr-CZT接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u/Cr复合电极可提高电极附着强度和热稳定性。在老化实验中,Au-CZT界面附着力下降了61.98%,而Au/Cr-CZT仅降低28%。Au/Cr电极器件的漏电流较低,241Am射线下能谱响应更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Au与CZT间的Cr层降低了接触层内的热应力,合金化过程促进了金-半界面的互扩散,使Au和CZT更易形成欧姆接触,综合考虑Au/Cr复合电极能获得比Au电极更理想的接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电极 金半接触 应力模拟分析 CZT探测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