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束与电阻复合法制备Cu-Ti金属玻璃薄膜及性能测试 被引量:3
1
作者 胡青卓 张进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20-1624,共5页
文章采用电子束与电阻复合热蒸发的方法,在衬底盘无冷却水条件下成功制备了Cu-Ti二元金属玻璃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 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和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ield e... 文章采用电子束与电阻复合热蒸发的方法,在衬底盘无冷却水条件下成功制备了Cu-Ti二元金属玻璃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 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和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E-TEM)表征了该二元合金薄膜的非晶态结构。此外,利用升温XRD方法研究了升温速率对玻璃转变温度和晶化温度的影响作用。另外,在紫外光和可见光辐照下,偏压分别为+0.2 V和-0.2 V时均有光电流响应,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Cu-Ti金属玻璃薄膜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域具有光电响应特性,且表现出典型的N型光电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与电阻复合热蒸发 Cu-Ti金属玻璃薄膜 玻璃转变温度 光电流响应
下载PDF
金属玻璃薄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林根 董闯 +2 位作者 吴爱民 林国强 万鹏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8,共8页
金属玻璃因具有良好的软磁特性、塑性好、耐磨损、耐腐蚀、表面光滑等特点,近几十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块体状金属玻璃在室温下具有宏观脆性和加工性能差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而薄膜态金属玻璃易于实现,并且可以克服块体玻璃本身的脆性缺... 金属玻璃因具有良好的软磁特性、塑性好、耐磨损、耐腐蚀、表面光滑等特点,近几十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块体状金属玻璃在室温下具有宏观脆性和加工性能差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而薄膜态金属玻璃易于实现,并且可以克服块体玻璃本身的脆性缺陷,因而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十年来金属玻璃薄膜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金属玻璃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已经在工业中投入使用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和电镀法,其中磁控溅射方法和电弧离子镀应用较多。阐述了金属玻璃薄膜的不粘性、抗疲劳性、耐腐蚀性、生物相容性、耐磨性、光学性能和催化性能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发现Zr基MGTF能够同时表现出多种性能,综合性能最佳,薄膜的不粘性值得特殊关注。表述了金属玻璃薄膜在改善合金性能、生物医疗领域和半导体领域的应用,在生物医用材料上镀膜可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不粘性和抗菌性,加速伤口愈合,具有很大潜力。最后,通过总结金属玻璃薄膜投入使用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玻璃薄膜 磁控溅射法 不粘性 抗疲劳性 生物医用材料
下载PDF
金属玻璃薄膜中剪切带原子结构的电子显微研究
3
作者 姜红玉 温玉仁 +2 位作者 刘明 张庆华 谷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7-392,共6页
本文利用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钯基金属玻璃薄膜的剪切带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低角环形暗场像中观察到,剪切带中存在纳米晶,但纳米晶没有造成剪切带宽度发生变化和分剪切带的出现,这表明纳米晶可能是剪切带形成之后所产生的。此外... 本文利用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钯基金属玻璃薄膜的剪切带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低角环形暗场像中观察到,剪切带中存在纳米晶,但纳米晶没有造成剪切带宽度发生变化和分剪切带的出现,这表明纳米晶可能是剪切带形成之后所产生的。此外,本文进一步对基体和剪切带的环形暗场像强度和径向分布函数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基体相比,剪切带中原子分布更加无序和松散,同时原子键长变大,这些表明剪切带中发生了大范围的原子重排,导致自由体积含量增加和原子密度降低。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金属玻璃薄膜的形变机制和精确调控其力学性能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玻璃薄膜 剪切带 原子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物理气相沉积制备金属玻璃薄膜及其力学性能的样品尺寸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庆平 吕林波 +1 位作者 王晓东 蒋建中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3-490,共18页
金属玻璃薄膜是在金属玻璃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薄膜材料,一方面继承无序原子排列结构所赋予的优异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另一方面有可能通过调整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构筑界面,制备纳米结构金属玻璃薄膜,克服块体金属玻璃的本征脆... 金属玻璃薄膜是在金属玻璃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薄膜材料,一方面继承无序原子排列结构所赋予的优异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另一方面有可能通过调整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构筑界面,制备纳米结构金属玻璃薄膜,克服块体金属玻璃的本征脆性。近年来,金属玻璃薄膜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引起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最近几年关于金属玻璃薄膜制备参数对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样品尺寸效应,分析、总结研究工作进展,并对未来可能的金属玻璃薄膜研究进行简单展望,旨在为从事金属玻璃薄膜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玻璃薄膜 磁控溅射 尺寸效应 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 硬度
原文传递
不同成分金属玻璃薄膜在纳米压入与划痕中的力学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昕迪 孙康 王刚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82,共14页
本文通过纳米压痕及划痕测试探究了不同成分金属玻璃薄膜在纳米尺度的力学响应行为.系统地研究了具有不同脆性指数的Cu_(50)Zr_(50), Ni_(62)Nb_(38), Fe_(70)Nb_(10)B_(20)和Co_(56)Ta_(35)B_(9)四种金属玻璃薄膜在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 本文通过纳米压痕及划痕测试探究了不同成分金属玻璃薄膜在纳米尺度的力学响应行为.系统地研究了具有不同脆性指数的Cu_(50)Zr_(50), Ni_(62)Nb_(38), Fe_(70)Nb_(10)B_(20)和Co_(56)Ta_(35)B_(9)四种金属玻璃薄膜在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纳米压入锯齿流变行为.结合理论计算分析了不同加载条件下金属玻璃薄膜的蠕变行为,获得了材料内部剪切转变区体积.通过纳米划痕实验探究了不同成分的金属玻璃薄膜的耐磨性.结果表明金属玻璃薄膜的流变方式依赖于加载速率的变化.剪切转变区体积大小是由玻璃的脆性指数和弛豫态结构与加载速率的共同作用所致,玻璃内部不均匀程度越大剪切转变区体积越容易受加载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玻璃薄膜 纳米压痕 纳米划痕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Durable, superhydrophobic, antireflection, and low haze glass surfaces using scalable metal dewetting nanostructuring 被引量:6
6
作者 Daniel Infante Karl W. Koch +5 位作者 Prantik Mazumder Lili Tian Albert Carrilero Domenico Tullit David Baker Valerio Pruneri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6期429-440,共12页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a multifunctional nanostructured surface on glass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combines a wide range of optical, wetting and durability properties, including low omnidirectional reflectivity, low ...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a multifunctional nanostructured surface on glass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combines a wide range of optical, wetting and durability properties, including low omnidirectional reflectivity, low haze, high transmission, superhydrophobicity, oleophobicity, and high mechanical resistance. Nanostructures have been fabricated on a glass surface by reactive ion etching through a nanomask, which is formed by dewetting ultrathin metal films (〈 10 nm thickness) subjected to rapid thermal annealing (RTA). The nanostructures strongly reduce the initial surface reflectivity (-4%), to less than 0.4% in the 390--800 nm wavelength range while keeping the haze at low values (〈 0.9%). The corresponding water contact angle (0c) is -24.5~, while that on a flat surface is -43.5~. The hydrophilic wetting nanostructure can be changed into a superhydrophobic and oleophobic surface by applying a fluorosilane coating, which achieves contact angles for water and oil of -156.3~ and -116.2~, respectively. The multicomponent composition of the substrate (Coming~ glass) enables ion exchange through the surface, so that the nanopillars' mechanical robustness increases, as is demonstrated by the negligible changes in surface morphology and optical performance after 5,000-run wipe test. The geometry of the nanoparticles forming the nanomask depends on the metal material, initial metal thickness and RTA parameters. In particular we show that by simply changing the initial thickness of continuous Cu films we can tailor the metal nanoparticles' surface density and size. The developed surface nanostructuring does not require expensive lithography, thus it can be controlled and implemented on an industrial scale, which is crucial fo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tructures surface modification ANTIREFLECTIVE superhydrophobic/philicsurfaces self-assembly DEWET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