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_3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研究发展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江涛 万海荣 +1 位作者 王园园 杨美丽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4期31-32,共2页
Ni3Al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和工业领域中。该文讲述Ni3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概述和制备工艺,力学性能,研究发展现状和应用现状等。该文讲述Ni3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和其他... Ni3Al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和工业领域中。该文讲述Ni3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概述和制备工艺,力学性能,研究发展现状和应用现状等。该文讲述Ni3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和其他性能以及研究发展现状等,并介绍了Ni3Al金属间化合物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该文最后介绍了Ni3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研究发展趋势和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3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 NI3AL合金 制备工艺 研究发展现状
下载PDF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
2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25,共1页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杨涛、赵怡潞等在材料科学家刘锦川院士指导下,基于“晶界纳米无序化”的设计思路,开发出一种高强度、高塑性、高热稳定性的新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NDI-SMs)。这种独特的“晶界纳米无序层”结构与理念有望应用于更多...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杨涛、赵怡潞等在材料科学家刘锦川院士指导下,基于“晶界纳米无序化”的设计思路,开发出一种高强度、高塑性、高热稳定性的新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NDI-SMs)。这种独特的“晶界纳米无序层”结构与理念有望应用于更多的合金体系,尤其是多组元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系,为新型高强、高韧、耐高温的结构材料及合金的开发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材料 无序化 材料科学家 高热稳定性 香港城市大学 合金体系 金属化合物合金 高塑性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复合材料的界面表征及生长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满婷 魏振雄 +1 位作者 苏喜喜 祖国胤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2023年第1期24-30,共7页
将SUS441不锈钢薄板和1060纯铝薄板交替叠放后,经“轧制复合—合金化退火”工艺制得Fe-Al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Fe-Al metal-intermetallic-laminate,Fe-Al MIL)复合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O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 将SUS441不锈钢薄板和1060纯铝薄板交替叠放后,经“轧制复合—合金化退火”工艺制得Fe-Al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Fe-Al metal-intermetallic-laminate,Fe-Al MIL)复合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O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等设备测试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Fe-Al MIL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组织形貌、物相组成及化合物生长行为。结果表明:在640℃退火时,均匀层的主要物相为Fe_(2)Al_(5),且有原子分数为5%~6%的Cr固溶于该均匀层;在高于640℃退火时,除由Fe_(2)Al_(5)相组成的均匀层之外,化合物层还出现了明显的由Fe_(4)Al_(13)相和Cr_(2)Al_(13)相组成的两相层,且两相层交界处有Al_(5.50)Cr_(1.95)Fe_(2.55)相析出;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增加,Fe_(2)Al_(5)相的生长规律满足抛物线法则,其生长激活能为192.28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基叠层复合材料 轧制复合 界面 金属化合物 生长动力学
下载PDF
激光熔敷Ti_5Si_3/NiT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涂层组织与耐磨性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元富 赵海云 王华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7-371,共5页
以Ti_14Si_6Ni_(80)合金粉末为原料,利用激光熔敷技术在BT9钛合金表面制得以金属硅化物Ti_5Si_3为增强相、以金属间化合物NiTi为基体的快速凝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涂层,分析了该涂层的显微组织,在室温干滑动磨损条件下测试了其耐磨性... 以Ti_14Si_6Ni_(80)合金粉末为原料,利用激光熔敷技术在BT9钛合金表面制得以金属硅化物Ti_5Si_3为增强相、以金属间化合物NiTi为基体的快速凝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涂层,分析了该涂层的显微组织,在室温干滑动磨损条件下测试了其耐磨性。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硬度高、组织致密、与基材之间为完全冶金结合,在干滑动磨损试验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耐磨性。涂层具有优异耐磨性的主要原因是作为耐磨增强相的金属硅化物Ti5Si3具有高硬高耐磨的特性,在涂层中起到了抗磨骨干作用,同时作为涂层基体的金属间化合物NiTi由于具有极强的原子结合键及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特性,本身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在摩擦过程中对耐磨增强相Ti5Si3起到了强力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敷 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 涂层 显微组织 耐磨性
下载PDF
原位自生Ti_3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魏尊杰 王宏伟 +2 位作者 张二林 张虎 曾松岩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0-103,共4页
采用原位自生 (XD)法制备Ti3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 .对复合材料的XRD、OM和SEM的分析结果表明 :Ti- 17Al- 0 .5C复合材料的基体为Ti3Al、增强相为Ti3AlC ,且增强相在基体中按一定的方位排列 ;Ti- 17Al- 1.5 (2 .0 )C复合材料的基体... 采用原位自生 (XD)法制备Ti3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 .对复合材料的XRD、OM和SEM的分析结果表明 :Ti- 17Al- 0 .5C复合材料的基体为Ti3Al、增强相为Ti3AlC ,且增强相在基体中按一定的方位排列 ;Ti- 17Al- 1.5 (2 .0 )C复合材料的基体为Ti3Al、增强相由心部TiC和包覆层Ti3AlC双层组成 ,随着含C量的增加 ,增强相由不发达的树枝晶变为等轴晶 .对合金进行显微力学探针测试表明 ,增强相TiC和Ti3AlC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均大于基体Ti3Al.随着C含量的增加 ,合金中增强相和基体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无明显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金属化合物基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原位自生法 相组成
下载PDF
激光熔敷Ti_5Si_3增强金属间化合物耐磨复合材料涂层组织及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刘元富 王华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3,共4页
以 Ni- 5 9Ti- 2 1Si合金粉末为原料 ,利用激光熔敷技术在 BT9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含 Ti5Si3金属间化合物的耐磨复合材料涂层 .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及 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 ;同... 以 Ni- 5 9Ti- 2 1Si合金粉末为原料 ,利用激光熔敷技术在 BT9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含 Ti5Si3金属间化合物的耐磨复合材料涂层 .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及 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 ;同时考察了复合材料涂层在室温滑动干摩擦条件下的耐磨性能 .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涂层主要组织包括Ti5Si3增强相、金属间化合物 Ni Ti2 与少量β钛基固溶体及 Ti5Si3共晶 ;其组织结构均匀 ,与基体之间为完全冶金结合 ;复合材料涂层具有硬度高、抗粘着磨损能力强的特点 ,在滑动干摩擦试验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及良好的承载能力 ;其磨损质量损失随载荷增大变化很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敷 Ti5Si3增强金属化合物耐磨复合材料 涂层 组织 耐磨性 钛合金
下载PDF
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装甲防护复合材料 被引量:14
7
作者 曹阳 朱世范 +2 位作者 果春焕 侯红亮 姜风春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128,共7页
综述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3Ti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装甲防护性能、失效形式、防护机理等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目前应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装甲防护材料 金属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 增韧机理 失效形式
下载PDF
Ti-6Al-4V/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残余应力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史明东 原梅妮 +1 位作者 何小晶 陈贺贺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51,共5页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不同微观结构的Ti6Al4V/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的残余应力,分析复合材料层内残余应力分布特征及微观结构参数对层内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Ti6Al4V/Al_3Ti层状复合材料中各层的残余应力在对...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不同微观结构的Ti6Al4V/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的残余应力,分析复合材料层内残余应力分布特征及微观结构参数对层内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Ti6Al4V/Al_3Ti层状复合材料中各层的残余应力在对称中心点处最大,在接近材料边缘处迅速降到最低,各层内残余应力沿界面法线方向无应力梯度变化;在总厚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层厚比和层数可改善Ti6Al4V/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中的残余应力分布,但层厚比对复合材料层内的残余应力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 残余应力 有限元 分布特征 微观结构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彬 衣常青 +3 位作者 刘帅 柯亮 魏浪浪 杨军胜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46-52,共7页
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兼备多孔陶瓷和多孔金属的优点,具优点为力学性能佳、耐高温,且具备陶瓷的耐酸碱腐蚀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金属的可加工性能,此新型无机多孔材料在未来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制备方法有自蔓延高温烧结、固... 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兼备多孔陶瓷和多孔金属的优点,具优点为力学性能佳、耐高温,且具备陶瓷的耐酸碱腐蚀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金属的可加工性能,此新型无机多孔材料在未来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制备方法有自蔓延高温烧结、固态偏扩散-活化反应烧结、造孔剂法、原位反应烧结法和注射成形法等,但以上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在保证产品近净成形的基础上实现孔隙结构的精确调控和减少杂质含量,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将重点从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抗高温氧化、抗酸/碱腐蚀及加工力学性能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指出该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多孔材料 抗高温氧化性能 抗酸碱腐蚀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新型金属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建伟 解念锁 《科技信息》 2009年第29期52-52,共1页
文章结合了金属基梯度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金属环境材料、金属功能材料等新型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论述了先进金属材料在机械工业、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器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梯度复合材料 金属环境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材料 应用
下载PDF
经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筛选的大黄蛰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万玲 王战义 +6 位作者 魏星 李佶阳 钟广伟 段晓鹏 贺福元 江垚 王东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49-3653,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多孔材料处理的大黄蛰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孔材料第1组1-5μm孔径,第2组孔径为5-10μm,第3组孔径为10-15μm,共5组,通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分离筛选大黄蛰虫丸,用处理过的药物干... 目的:探讨经多孔材料处理的大黄蛰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孔材料第1组1-5μm孔径,第2组孔径为5-10μm,第3组孔径为10-15μm,共5组,通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分离筛选大黄蛰虫丸,用处理过的药物干预大鼠,收集血液、血栓模型等,分析血液中血小板计数、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发现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能有效分离筛选大黄蛰虫丸,以孔径为1-5μm为最优。且大黄蜇虫丸能升高6-keto-PGF1α,降低TXB-2,降低血小板含量,有良好的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结论:多孔材料处理过的药物具有良好地抗血栓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金属化合物多孔材料 大黄蛰虫丸 动脉血栓形成 中药分离筛选
原文传递
强冲击载荷下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失效机理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2
作者 范学领 原梅妮 秦强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15-2620,共6页
以数值研究了破片冲击载荷作用下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失效机理。系统考察了强冲击载荷下,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应力分布、失效行为及能量吸收机制。结果表明: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压缩波... 以数值研究了破片冲击载荷作用下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失效机理。系统考察了强冲击载荷下,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应力分布、失效行为及能量吸收机制。结果表明: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压缩波在复合材料间由于界面反射转变为拉伸波,导致Ti-Al_T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主要处于拉应力状态。在破片贯穿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的中间阶段,在Al_3Ti内形成横向裂纹、倾斜裂纹和垂直裂纹,这些破坏模式可有效地吸收冲击动能。因而,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动态吸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 有限元 高速冲击 失效
原文传递
经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分离后大黄虫丸对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3
作者 魏星 万玲 +3 位作者 钟广伟 江垚 贺福元 王东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346,共4页
目的:采用不同孔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TAICPM)分离大黄虫丸,探讨经不同孔径TAICPM处理后的大黄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7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各10只,TAICPM组40只:1-5μm组、... 目的:采用不同孔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TAICPM)分离大黄虫丸,探讨经不同孔径TAICPM处理后的大黄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7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各10只,TAICPM组40只:1-5μm组、5-10μm组、10-15μm组、15-20μm组,每组各10只。血栓干重、血小板计数、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作为观察指标,评价经TAICPM分离后大黄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①对照组及TAICPM组血栓干重、血小板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TXB-2和6-keto-PGF1α也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TAICPM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XB-2和6-keto-PGF1α也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1-5μm多孔材料组血栓干重明显低于其它3个多孔材料组(P<0.01),血小板计数、TXB-2和6-keto-PGF1α也较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TAICPM处理后的大黄虫丸在抑制动脉血栓形成方面优于未处理的大黄虫丸,其中孔径为1-5μm的多孔材料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虫丸 动脉血栓形成 钛铝金属化合物多孔材料
原文传递
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抗侵彻性能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4
作者 史明东 原梅妮 +1 位作者 何小晶 陈贺贺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86-2292,共7页
采用LS-DYNA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MIL)复合材料靶板的弹道侵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等厚度下Ti体积分数、层数和材料梯度分布对复合材料抗侵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体积分数约为20%时,靶板的抗侵彻... 采用LS-DYNA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MIL)复合材料靶板的弹道侵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等厚度下Ti体积分数、层数和材料梯度分布对复合材料抗侵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体积分数约为20%时,靶板的抗侵彻性能最好。随着层数的增加,复合材料靶板的抗侵彻性能逐渐增强;但超过25层后,靶板的抗侵彻性能逐渐趋于稳定。不同铺层结构功能梯度板的抗侵彻性能相差较大,正向铺层梯度板的抗侵彻性能明显优于等厚均质复合材料靶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 弹道侵彻 数值模拟 微观结构 LS-DYNA
原文传递
材料进展(续)(特种材料篇)
15
作者 卢锦德 涂勇 燕光谱 《五金科技》 2004年第2期33-36,40,共5页
所谓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主要是指金属/金属间;金属/类金属间形成的化合物。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材料 高温材料 特种材料 特性 功能材料 磁性材料
下载PDF
反应结构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陶玉强 白书欣 +1 位作者 阳世清 李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79-2090,共12页
简单介绍反应结构材料(Reactive material structures,RMS)的概念、种类、应用、能量特性、力学性能要求以及应用时存在的主要困难,概述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RMS开展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RMS的常用制备技术及其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状... 简单介绍反应结构材料(Reactive material structures,RMS)的概念、种类、应用、能量特性、力学性能要求以及应用时存在的主要困难,概述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RMS开展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RMS的常用制备技术及其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状况。通过分析材料制备技术的特点、致密化原理和强化机制,并结合RMS的反应特性,对比分析了各种RMS制备技术的优缺点,指出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为RMS制备技术选择提供参考。指出组元多元化、新材料体系开发、强化机制研究、低温致密化和可控塑性变形强化技术开发、大型复杂样件制备技术开发、组织结构和复合方式优化是RMS及其制备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结构材料 热反应 制备技术 铝热剂 金属化合物型复合材料
下载PDF
WC含量对Ni_3Al-WC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索进平 冯涤 +1 位作者 骆合力 崔崑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1-135,共5页
以WC,NiAl,NiB和Ni粉等球磨混合粉末烧结制备Ni3Al-WC复合材料焊条,用氩弧焊堆焊在1Cr25Ni20Si2耐热钢的表面形成Ni3Al-WC复合材料.当WC的含量从5%提高到30%时,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熔池中溶解碳含量的增加,保护能力不断增强,熔池中的Al由... 以WC,NiAl,NiB和Ni粉等球磨混合粉末烧结制备Ni3Al-WC复合材料焊条,用氩弧焊堆焊在1Cr25Ni20Si2耐热钢的表面形成Ni3Al-WC复合材料.当WC的含量从5%提高到30%时,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熔池中溶解碳含量的增加,保护能力不断增强,熔池中的Al由部分氧化至完全不氧化,冷却后复合材料的组织也从碳化物包裹的氧化物/金属间化合物转变成碳化物/金属间化合物,获得无裂纹的焊接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 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 组织 镍铝合金 碳化钨 焊条 球磨 混合粉末烧结 氩弧焊
下载PDF
基于微极理论的新型FeAl多孔材料弹性模量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淑兰 饶秋华 +1 位作者 贺跃辉 张惠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43-1649,共7页
针对本课题组制备的一种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即FeAl多孔材料,分析其孔隙结构的微观特征,建立六边形多孔结构模型,利用微极理论和能量法推导出多孔材料弹性模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并通过单轴拉伸实验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多孔材料... 针对本课题组制备的一种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即FeAl多孔材料,分析其孔隙结构的微观特征,建立六边形多孔结构模型,利用微极理论和能量法推导出多孔材料弹性模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并通过单轴拉伸实验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多孔材料的相对弹性模量E_1/E_s随相对密度ρ~*/ρ_s增加而增大,且弯曲剪力对E_1/E_s的影响也随之增大,故中、高密度的多孔材料必须考虑弯曲剪力对E_1/E_s的影响;采用能量法精确计算微极弹性连续介质的结构位移,且考虑弯曲剪力对相对弹性模量的影响,理论公式计算的弹性模量更接近于实验结果,从而验证了弹性模量理论公式更加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化合物多孔材料 弹性模量 微极理论 能量法 单轴拉伸实验
下载PDF
稀土永磁材料在口腔正畸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谢以岳 曾祥龙 +3 位作者 林久祥 孙志广 祝景汉 李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1987年第1期1-4,2,共5页
稀土永磁材料应用于口腔正畸,国内尚未报道;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也为数不多,均处于起步状态。在稀土材料被试用于口腔正畸之前,Blechman (1978)以铅镍钴(AlNiCo)永磁体牵引锚。
关键词 稀土永磁材料 初步应用 磁极 异性 吸引力 稀土金属化合物永磁材料 磁倾极 口腔正畸 矫治力
下载PDF
Ti-34Al基复合材料颗粒相组成及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宏伟 魏尊杰 +2 位作者 张二林 张虎 曾松岩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82-184,共3页
采用XD法制备Ti- 34Al基复合材料 .XRD、OM和EPM的分析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的基体由Ti3 Al和TiAl双相组成 ,增强相由单相TiC和具有Ti3 AlC包覆层的TiC两种结构的颗粒组成 .单相TiC来自于凝固过程中的共晶反应 ,而具有Ti3 AlC包覆层的TiC... 采用XD法制备Ti- 34Al基复合材料 .XRD、OM和EPM的分析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的基体由Ti3 Al和TiAl双相组成 ,增强相由单相TiC和具有Ti3 AlC包覆层的TiC两种结构的颗粒组成 .单相TiC来自于凝固过程中的共晶反应 ,而具有Ti3 AlC包覆层的TiC则是由于不完全包晶反应的结果 .单相TiC颗粒沿晶界均匀分布的特征表明在较快的凝固条件下 ,初生相 β -Ti以树枝晶方式生长 ,树枝晶凝固过程中颗粒被枝晶凝固界面排斥在枝晶间 .固液界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金属化合物基复合材料 相组成 颗粒 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