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金属Ag沉积ZnO薄膜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英连 曾仁芬 叶君耀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1,11,共3页
采用真空蒸发镀膜的方法在预先制备好的厚度为200nm的氧化锌薄膜表面沉积了贵金属Ag,并对其光吸收和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Ag厚度为5nm的薄膜比纯氧化锌薄膜的光催化效率提高了约20%,同时也比沉积Ag厚度为2nm的薄膜光催... 采用真空蒸发镀膜的方法在预先制备好的厚度为200nm的氧化锌薄膜表面沉积了贵金属Ag,并对其光吸收和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Ag厚度为5nm的薄膜比纯氧化锌薄膜的光催化效率提高了约20%,同时也比沉积Ag厚度为2nm的薄膜光催化效果好,且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效率比在紫外光照射下高出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金属ag沉积 光催化
下载PDF
一价金属Ag、Au同步辐射光激发下的室温和低温光电子能谱分析
2
作者 魏红艳 王先明 张婷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期41-46,共6页
文章的实验采用同步辐射光源的能量范围60-200eV,分别测定单晶Ag的3d、4p、4d和5s电子以及研究其能带和谱峰的性质,分析给出Ag的光电子能谱的半高峰值的宽度。分析Ag在室温和低温下光电子能谱产生差异,以及低温下Ag的光电子能谱的性质... 文章的实验采用同步辐射光源的能量范围60-200eV,分别测定单晶Ag的3d、4p、4d和5s电子以及研究其能带和谱峰的性质,分析给出Ag的光电子能谱的半高峰值的宽度。分析Ag在室温和低温下光电子能谱产生差异,以及低温下Ag的光电子能谱的性质。最终比较得出Ag、Au各个价带产生的光电子能谱谱峰中单色性最好的谱峰。计算出Ag导带的宽度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价金属ag 同步辐射光源 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金属Ag表面等离子体诱导光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平丽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0-91,共12页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在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水的消毒、细菌的破坏以及光伏燃料电池等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金属Ag表面等离子体诱导光催化机理的重要研究进展.金属Ag诱导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大致可以分为三...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在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水的消毒、细菌的破坏以及光伏燃料电池等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金属Ag表面等离子体诱导光催化机理的重要研究进展.金属Ag诱导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于金属Ag纳米结构复合半导体材料,等离子体Ag纳米结构与半导体界面的直接电子转移发挥了主要作用;对于金属Ag复合AgX(X=Cl,Br,I)材料,光催化活性的提高是基于AgX与金属Ag纳米结构附近强的表面等离子体诱导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对于三元复合等离子体光催化材料系统,光催化活性的增强可以用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结合双电荷转移机制来解释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 金属ag 光催化机理 电荷转移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旗乌兰陶勒盖东Ag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4
作者 高树起 余开彪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18期76-78,共3页
乌兰陶勒盖东矿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缝合带北缘,多金属成矿条件有利。本文基于该矿床的勘探工作,通过对区域成矿、矿区地质、矿床地质和矿石成分的研究,初步划分了该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中-低温热液阶段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期,... 乌兰陶勒盖东矿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缝合带北缘,多金属成矿条件有利。本文基于该矿床的勘探工作,通过对区域成矿、矿区地质、矿床地质和矿石成分的研究,初步划分了该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中-低温热液阶段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期,并初步认为该矿床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与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脉状热液矿床。认为深部的二长斑岩为该矿床提供了热源和部分物源,其与围岩交代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构造为矿液运移和成矿物质沉淀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东乌珠穆沁旗 乌兰陶勒盖东ag金属 低温热液矿床
下载PDF
不同温度复合条件下Ag/Cu双金属板的分离强度 被引量:6
5
作者 颜芳 孟亮 +2 位作者 周世平 杨富陶 沈其洁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30-533,共4页
通过轧制复合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了Ag/Cu双金属板,研究了剥离载荷作用下分离强度与复合温度的关系,测定了复合基体的硬度并观察了分离界面形貌。结果表明:350℃复合的试样因具有较大面积的异种金属冶金结合区域而导致其分离强度... 通过轧制复合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了Ag/Cu双金属板,研究了剥离载荷作用下分离强度与复合温度的关系,测定了复合基体的硬度并观察了分离界面形貌。结果表明:350℃复合的试样因具有较大面积的异种金属冶金结合区域而导致其分离强度较高;低于350℃复合试样的冶金结合区域减少,高于350℃复合试样的金属表面趋向于被连续分布的氧化物隔离,这两种情况均会使分离强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双金属 轧制复合 结合面 分离强度
下载PDF
Ag_核Au_壳金属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崔颜 顾仁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90-2092,共3页
在已制备好的Ag纳米粒子表面, 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沉积生长Au包裹层, 制备了粒子尺寸为50~70 nm的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 通过改变AuCl-4量, 使Ag100-xAux中Au的含量由x=0变为x=30. 用UV-Vis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该结构纳... 在已制备好的Ag纳米粒子表面, 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沉积生长Au包裹层, 制备了粒子尺寸为50~70 nm的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 通过改变AuCl-4量, 使Ag100-xAux中Au的含量由x=0变为x=30. 用UV-Vis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该结构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 并以对巯基苯胺(PATP)为探针分子进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 表面拉曼光谱表明, 该结构的纳米粒子具有比Ag更强的SERS活性, 随着Au:Ag比例的逐渐增加, 其活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其最大增强约为Ag纳米粒子的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粒子 ag核Au壳金属复合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下载PDF
基底温度对Ag-MgF_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爱侠 孙大明 +2 位作者 孙兆奇 宋学萍 赵宗彦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6,共5页
 用电子薄膜应力分布测试仪测量了基底温度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底温度在300℃~400℃范围内,20.4mm选区内的薄膜平均应力最小,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应力为张应力。XRD分析表明:当基底温度在300℃~400℃范围...  用电子薄膜应力分布测试仪测量了基底温度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底温度在300℃~400℃范围内,20.4mm选区内的薄膜平均应力最小,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应力为张应力。XRD分析表明:当基底温度在300℃~400℃范围内,Ag-MgF2薄膜中的Ag和MgF2组分的晶格常数接近块体值,说明通过改变基底温度可以降低薄膜内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MgF2金属陶瓷薄膜 应力 基底温度 微结构
下载PDF
复合纳米金属间化合物Ag_2Al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8
作者 陈善俊 别业旺 +5 位作者 李佳 陈艳 易早 罗江山 孙卫国 唐永建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出Ag2Al复合金属间化合物的纳米微粉,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能谱仪对纳米微粉的显微结构、粒度、相组成和成分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复合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呈规则球形,粒径分布...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出Ag2Al复合金属间化合物的纳米微粉,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能谱仪对纳米微粉的显微结构、粒度、相组成和成分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复合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呈规则球形,粒径分布在20~110 nm之间;纳米合金颗粒的主要组成相为Ag2Al,并伴有少量的Al;样品中的Ag,Al原子数比约为66.5∶33.5,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中Ag2Al晶粒尺寸约为33 nm,Al的约为21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2Al金属间化合物 纳米材料 自悬浮定向流法 靶材料
下载PDF
二金属簇PdM^+(M=Cu,Ag)活化甲烷C—H键的密度泛函研究
9
作者 耿志远 刘凤霞 +3 位作者 王永成 李稳强 张旭 王正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69,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计算了PdM+(M=Cu,Ag)+CH4→H2+[Pd(μ-CH2)M]+的反应机理.结果发现Pd原子很容易插入到CH4的C—H键中,产生中间体[MPd(CH3)H]+,此中间体在反应中是势能面上的稳定构型;它进一步反应,第二个C—H键被活化,产生分子-...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计算了PdM+(M=Cu,Ag)+CH4→H2+[Pd(μ-CH2)M]+的反应机理.结果发现Pd原子很容易插入到CH4的C—H键中,产生中间体[MPd(CH3)H]+,此中间体在反应中是势能面上的稳定构型;它进一步反应,第二个C—H键被活化,产生分子-离子复合物[H2-Pd(CH2)M]+,其活化能较高(约175 kJ.mol-1),是整个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通过对反应物电子结构的分析,解释了对C—H键活化能垒的高低.最后,计算结果与PtM+(M=Cu,Ag)+CH4体系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簇PdM+(M=Cu ag) 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豫西洛宁县铁炉坪Ag多金属矿床的CSAMT剖面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涛 邢尚鑫 +2 位作者 卢仁 袁稳 龚亮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9-245,共7页
为获得新的深部找矿靶区,在铁炉坪Ag多金属矿床实施了CSAMT法测深。CSAMT剖面中,高、中、低电阻率异常体边界清晰、形态各异,高阻异常体具有上、下双层结构,低阻异常体出露较小,多呈孤立形态产出,主要有400m低阻异常体和1400m低阻异常... 为获得新的深部找矿靶区,在铁炉坪Ag多金属矿床实施了CSAMT法测深。CSAMT剖面中,高、中、低电阻率异常体边界清晰、形态各异,高阻异常体具有上、下双层结构,低阻异常体出露较小,多呈孤立形态产出,主要有400m低阻异常体和1400m低阻异常体。高阻异常体被解释为浅部和深部两层岩浆和深部流体活动的产物,推测深部高阻异常体以岩浆体系为主,浅部高阻异常体应是岩浆体系、深部流体体系及围岩硅化蚀变等的综合反映。400m低阻异常体对应于于地表剖面线400m^600m之间的主矿脉,表明它是深部成矿流体的显示,提出1400m低阻异常体为新的深部找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炉坪 ag金属 CSAMT剖面 深部找矿
下载PDF
豫西铁炉坪银铅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进鸿 吴承泉 +5 位作者 张正伟 姜玉平 胡书礼 郑超飞 李溪遥 靳子茹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2-371,共20页
铁炉坪矿床是豫西重要的大型脉状银多金属矿床之一,为了查明该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开展了矿物学、C-O-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结果显示,铁炉坪矿床中银主要以(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辉银矿和自然银等含银矿物产出... 铁炉坪矿床是豫西重要的大型脉状银多金属矿床之一,为了查明该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开展了矿物学、C-O-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结果显示,铁炉坪矿床中银主要以(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辉银矿和自然银等含银矿物产出,少量以次显微包裹体银赋存在硫化物中;碳酸盐矿物的δ^(13)C_(V-PDB)和δ^(18)O_(SMOW)值分别为-3.03‰~-0.61‰和7.93‰~13.73‰,硫化物的δ^(34)S值为-4.49‰~+1.75‰(平均值为-1.53‰),指示铁炉坪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流体特征。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铁炉坪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13~296℃)、中低盐度(2.07%~12.51%)特征。综合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温度、盐度降低以及p H升高是导致铁炉坪矿床矿石矿物沉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的赋存状态 富集机制 脉状ag金属矿床 铁炉坪 豫西
下载PDF
锌/银二元金属体系中五氯吡啶的电催化还原脱氯 被引量:3
12
作者 龚金星 徐颖华 +2 位作者 马淳安 马昊 祝占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5-59,共5页
研究了Zn/Ag二元金属体系对五氯吡啶的催化还原脱氯性能。实验考察了初始pH值、催化剂的投加量、反应温度等参数对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脱氯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0℃时,单一锌粉能够对五氯吡啶进行还原脱氯生成四氯... 研究了Zn/Ag二元金属体系对五氯吡啶的催化还原脱氯性能。实验考察了初始pH值、催化剂的投加量、反应温度等参数对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脱氯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0℃时,单一锌粉能够对五氯吡啶进行还原脱氯生成四氯吡啶,但是收率不高,只有20%左右,在银的催化作用下,四氯吡啶收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当反应初始pH控制在弱酸条件下(5左右),硝酸银浓度为10 g·L^(-1)时,反应3h后四氯吡啶收率可达到60%以上。在Zn/Ag双金属表面,五氯吡啶的脱氯反应符合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097 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ag二元金属 四氯吡啶 五氯吡啶 脱氯
下载PDF
Zn/Ag-氨磺酸两步还原去除水中硝酸盐氮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燕兰 汪诗翔 +3 位作者 范琴 何亮 周安澜 刘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3-550,共8页
为高效地将水中硝酸盐氮(NO_3^--N)无害化去除,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Zn/Ag双金属,利用XRD和SEM分析材料特征,并将材料用于水中NO_3^--N的初步还原,使NO_3^--N选择性地还原为NO_2^--N;再使用氨磺酸为深度还原剂,将NO_2^--N进一步还原为N... 为高效地将水中硝酸盐氮(NO_3^--N)无害化去除,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Zn/Ag双金属,利用XRD和SEM分析材料特征,并将材料用于水中NO_3^--N的初步还原,使NO_3^--N选择性地还原为NO_2^--N;再使用氨磺酸为深度还原剂,将NO_2^--N进一步还原为N_2,探讨还原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初步分析该技术的脱氮机理.结果表明,在银负载率为0.028%的Zn/Ag双金属初步还原阶段,用甲酸作pH调节剂控制pH为3.0、EDTA-2Na投加量为l.lg/L、双金属投加量为60g/L、反应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还原100mg/LNO_3^--N,可得到81.9mg/L的NO_2^--N和4.0mg/L的NH_4^+-N;在深度还原阶段,在氨磺酸投加量n(NH_2SO_3H):n(NO_2^--N)为2:1,pH值为6.0,反应时间为40min的条件下,NO_2^--N的还原率为100%.整个过程的NO_3^--N去除率为93.2%,NH_4^+-N的生成率为3.9%,N_2的选择性达到89.3%.分析认为,Zn/Ag双金属的表面性质及体系的pH对NO_3^--N的还原和NO_2^--N的积累起关键作用,为NO_3^--N大量还原为N_2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ag金属 氨磺酸 还原去除 硝酸盐氮 氮气
下载PDF
超声辅助海绵铁/银双金属降解四溴双酚A及生物毒性初步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珊珊 李杰 +3 位作者 任明忠 鞠勇明 张素坤 许振成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22-127,共6页
采用批处理实验研究了以液相化学沉淀法合成的表面负载金属银的海绵铁/银(SPI/Ag)双金属作为催化还原剂对水体系中四溴双酚A(TBBPA)的降解效果,应用发光菌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反应前后体系生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SPI/Ag双金属体系对TBBP... 采用批处理实验研究了以液相化学沉淀法合成的表面负载金属银的海绵铁/银(SPI/Ag)双金属作为催化还原剂对水体系中四溴双酚A(TBBPA)的降解效果,应用发光菌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反应前后体系生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SPI/Ag双金属体系对TBBPA具有良好的还原脱溴能力,120min后降解的去除率可达92%以上,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观速率常数K为0.019 3min-1,比单纯使用海绵铁(SPI)提高了近6倍.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对发光菌的生物毒性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毒性降低.此外,所制备的SPI/Ag双金属颗粒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溴双酚A(TBBPA) 海绵铁 银(SPI ag)双金属 还原脱溴 生物毒性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diffusion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at Ag/Al bimetal produced by cold roll welding 被引量:3
15
作者 Hossein OLIA Mehrdad ABBASI Seyed Hossein RAZAVI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2期312-317,共6页
Aluminum and silver strips were cold welded by rolling and a bimetallic strip was produced. To create cold weld between A1 and Ag, mating surfaces were specially prepared and various rolling thickness reductions were ... Aluminum and silver strips were cold welded by rolling and a bimetallic strip was produced. To create cold weld between A1 and Ag, mating surfaces were specially prepared and various rolling thickness reductions were applied. The minimum critical thickness reduction to begin cold weld was specified as 70% which equals 0.1630 critical rolling shape factors. The bimetallic strips were treated by diffusion annealing at 400 ~C and various annealing time. The A1/Ag interface of strips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of hard and brittle probable phases. The effect of anneal time on diffusion distance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was also analysed by EDS analysis and line scan. A diffusion region along the interface in the Ag side was observed and its width increased with prolonging annealing time. Some 8 phases were detected close to the interface after anneal treating for 3 h and 8 phase was thicker and more continuous by increasing annealing time. The microhardness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in spite of formation of 8 phase due to diffusion annealing, the interface hardness was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1 bimetallic strip cold weld ANNEAL multilayer composite sheet shape factor
下载PDF
NO Adsorption on Ag/Pt(110)-(1×2) Bimetallic Surfaces: Unexpected Formation of Nitrite/nitrate Surface Species
16
作者 李金兵 姜志全 黄伟新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735-740,I0004,共7页
NO adsorption on Ag/Pt(110)-(1×2) bimetallic surfaces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 An une... NO adsorption on Ag/Pt(110)-(1×2) bimetallic surfaces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 An unexpected formation of nitrite/nitrate surface species on Ag/Pt(110)-(1 ×2) bimetallic surfaces is observed, then decompos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to form N2. However, such nitrite/nitrate surface species do not form on clean Pt(110) and Ag-Pt alloy surfaces upon NO exposure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formation of nitrite/nitrate surface species on Ag/Pt(110)-(1×2) bimetallic surfaces is attributed to high reactivity of highly coordination-unsaturated Ag clusters and the synergetic effect between Ag clusters and Pt subst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ic oxide ag-Pt bimetallic surface Nitrite/nitrate surface species Synergetic effect
下载PD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Derived Ag-CoSO4 Nanohybrids as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被引量:2
17
作者 Meng-si Li Zhi-yu Lin Qian-wang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731-738,I0003,I0004-I0008,共14页
Cobalt-based nanomaterials have been intensively explo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noble-metal-fre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 electrocatalysts. However, most of their performances are still inferior to state... Cobalt-based nanomaterials have been intensively explo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noble-metal-fre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 electrocatalysts. However, most of their performances are still inferior to state-of-the-art precious metals especially for Ru and Ir.Herein, we apply a continuous ion exchange method and further hydrothermal treatment to synthesize the flake-like Ag-CoSO4 nanohybrids beginning from Co-BTC (BTC:benzene-1,3,5-tricarboxylic aci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precursor. The catalyst exhibits superior OER performance under the alkaline electrolyte solution (a low overpotential of 282 mV at 10 mA/cm2 in 1 mol/L KOH), which is even better than RuO2 due to the improved conductivity and rapid electrons transfer process via introducing small amount of Ag. The existence of Ag in the hybrids is beneficial for increasing the Co(IV) concentration, thus promoting the *OOH intermediate formation process. Besides, due to the very low requirement of Ag content (lower than 1 atom%), the cost of the catalyst is also limited. This work provides a new insight for designing of inexpensive OER catalysts with high performance and low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g-CoSO4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Electrons transfer
下载PDF
钴银双金属表面电催化析氢和析氧性能研究
18
作者 张红玲 祁梦洁 +2 位作者 刘锰钰 段孟言 昝灵兴 《化学工程师》 CAS 2022年第8期20-24,共5页
本文采用电沉积法制备Co/Ag双金属催化表面,研究其在电催化析氢和析氧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o/Ag双金属表面对析氢和析氧反应的催化性能要比单纯的Co或Ag的催化性强。当Co在Ag表面沉积时间为60s时,Co在Ag表面的覆盖率达到66%... 本文采用电沉积法制备Co/Ag双金属催化表面,研究其在电催化析氢和析氧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o/Ag双金属表面对析氢和析氧反应的催化性能要比单纯的Co或Ag的催化性强。当Co在Ag表面沉积时间为60s时,Co在Ag表面的覆盖率达到66%,其催化性能最好。此外,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对Co在Ag表面的沉积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观测,以及对表面各元素的分布和含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Co大部分呈现颗粒状,少许出现团聚块状现象,且在Co颗粒间或颗粒与块状之间的空隙仍旧有裸露的Ag,这说明Co在多晶Ag表面是以3D岛屿(或Volmer-Weber(VW))生长模式进行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g金属催化表面 电沉积法 岛屿生长模式 析氢和析氧反应
下载PDF
玉龙-芒康一带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祎 夏金鑫 王维 《有色金属设计》 2021年第4期13-16,共4页
通过对川西芒康一带斑岩性铜矿的找矿前景进行的资料搜集及分析,理清了该区域成矿背景、成矿原理及现有矿产地概况,发现该条成矿带在增加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Cu(Mo)矿床、与二长斑岩、正长斑岩有关的Au(Ag)矿床等中大型矿床上具有... 通过对川西芒康一带斑岩性铜矿的找矿前景进行的资料搜集及分析,理清了该区域成矿背景、成矿原理及现有矿产地概况,发现该条成矿带在增加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Cu(Mo)矿床、与二长斑岩、正长斑岩有关的Au(Ag)矿床等中大型矿床上具有较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o)矿床 Au(ag)多金属矿床 花岗斑岩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高分子微球的制备与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陶荷洁 王平华 +2 位作者 刘春华 唐龙祥 杨蕊 《广州化工》 CAS 2010年第10期112-113,147,共3页
以苯乙烯为主单体,丙烯酸为亲水性功能单体,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微球,并在微球表面沉积金属Ag纳米粒子。讨论了引发剂用量、功能单体丙烯酸的加入方式以及用量对微球粒径和形态的影响,并研究了金属Ag纳米粒子... 以苯乙烯为主单体,丙烯酸为亲水性功能单体,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微球,并在微球表面沉积金属Ag纳米粒子。讨论了引发剂用量、功能单体丙烯酸的加入方式以及用量对微球粒径和形态的影响,并研究了金属Ag纳米粒子的沉积过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微球形态规整,粒径分布均匀。金属Ag纳米粒子较均匀的沉积在微球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 高分子微球 沉积 金属ag纳米粒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