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一次金川之役起因初探——乾隆帝绥靖川边的努力 被引量:5
1
作者 徐法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乾隆十年至十四年,清廷先后用兵征讨川西土司瞻对与大金川,这两次战役关联密切,可以说瞻对战役的草率完结直接导致了乾隆皇帝对金川用兵。而金川战役尚在进行之时,乾隆帝便与统帅张广泗秘密谋划再次征剿瞻对事,甚而有乘此兵威,将绰斯甲... 乾隆十年至十四年,清廷先后用兵征讨川西土司瞻对与大金川,这两次战役关联密切,可以说瞻对战役的草率完结直接导致了乾隆皇帝对金川用兵。而金川战役尚在进行之时,乾隆帝便与统帅张广泗秘密谋划再次征剿瞻对事,甚而有乘此兵威,将绰斯甲、杂谷等川边地区强而不甚恭顺的土司一齐办理的计划,以此达到绥靖川边,一劳永逸的目的。只是金川未平,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树敌过多,上述计划一直秘而不宣。到了战役末期,清军已深陷大金川泥潭,进退不能。乾隆帝不得已,只能纳降撤兵,并运用政治手腕,将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粉饰成一场胜利的战争,以保全自己的颜面与朝廷的威严,而其未曾实现的战略目标,也自然为官方所讳言,渐渐隐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瞻对战 金川之役 乾隆皇帝 张广泗 绥靖川边
下载PDF
清初土司政治秩序在嘉绒地方的重建及其影响——兼论金川之役爆发的缘起 被引量:3
2
作者 邹立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42,共8页
自雍正初年,清朝着手在藏东边地重建土司政治秩序,从制度层面强化对土司的常规性控制,重点规范各土司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土司政治新秩序中建构起来的中央王朝与土司地方的新型政治关系,同嘉绒土司历史上固有的政治传统存有相悖之处。当... 自雍正初年,清朝着手在藏东边地重建土司政治秩序,从制度层面强化对土司的常规性控制,重点规范各土司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土司政治新秩序中建构起来的中央王朝与土司地方的新型政治关系,同嘉绒土司历史上固有的政治传统存有相悖之处。当新秩序深入嘉绒地方后,土司立足于传统的政治观念选择接纳或抵制。基于此,金川之役缘起的阐释应置于中央王朝与嘉绒地方双重视角及其相互关系的长时段演变中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土司政治秩序 嘉绒 金川之役
下载PDF
论金川之役与金川地区的社会变迁 被引量:6
3
作者 齐德舜 王力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8-42,共5页
金川战役,摧毁了金川地区旧有的统治秩序,同时也引起了金川地区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这种社会变迁包括人口变迁、宗教变迁、经济变迁、文化变迁等各个方面。过去对金川之役的研究不少,但是对战争所导致的社会变迁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 金川战役,摧毁了金川地区旧有的统治秩序,同时也引起了金川地区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这种社会变迁包括人口变迁、宗教变迁、经济变迁、文化变迁等各个方面。过去对金川之役的研究不少,但是对战争所导致的社会变迁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对这次战役所引起的社会变迁作一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之役 人口变迁 宗教变迁 经济变迁 文化变迁
下载PDF
乾隆朝金川之役原因背景浅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曦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44-48,共5页
乾隆时期的两次金川之役,其历时之久、损伤之大、耗费之巨都是惊人的。正因如此,有较多观点认为这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或不该有的战争。乾隆帝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嫌。但从历史分析,战争爆发是有其必然性的,即:微观上土司之间内斗不断,... 乾隆时期的两次金川之役,其历时之久、损伤之大、耗费之巨都是惊人的。正因如此,有较多观点认为这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或不该有的战争。乾隆帝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嫌。但从历史分析,战争爆发是有其必然性的,即:微观上土司之间内斗不断,朝廷屡次调解效果不佳;宏观上土司制度已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之役 原因背景 必然性
下载PDF
论金川之役中绰斯甲土司与清廷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彭陟焱 《清史论丛》 2021年第2期82-93,共12页
绰斯甲土司自封授以来,就与清朝中央建立起臣属关系,但双方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是通过两次金川之役实现的。清朝中央将其纳入管理体系,不仅是双方相互认同的体现,而且是绰斯甲土司对清朝中央更高层次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体现,这是中... 绰斯甲土司自封授以来,就与清朝中央建立起臣属关系,但双方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是通过两次金川之役实现的。清朝中央将其纳入管理体系,不仅是双方相互认同的体现,而且是绰斯甲土司对清朝中央更高层次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体现,这是中国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绰斯甲土司 清朝中央 金川之役 国家认同
下载PDF
清代前期的交通成本与粮食市场整合的再估计——基于第二次金川之役自然实验的量化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何石军 蔡杨 高明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交通成本对于理解市场整合具有重要作用。在18世纪70年代,因第二次金川之役爆发,四川盆地出现了以成都为冲击中心,各地与成都的粮价差与距离成比例的现象。本文利用这一自然实验,对清代前期的交通成本进行了估计,发现陆路和水路的每百... 交通成本对于理解市场整合具有重要作用。在18世纪70年代,因第二次金川之役爆发,四川盆地出现了以成都为冲击中心,各地与成都的粮价差与距离成比例的现象。本文利用这一自然实验,对清代前期的交通成本进行了估计,发现陆路和水路的每百公里交通成本分别占粮价的2.61%和1.47%左右。基于四川的地形和水势,我们认为估计的陆路和水路成本接近各自的下限,并将这一结果用于讨论清代的市场整合。我们发现旱涝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影响通常局限在一个区域市场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成本 市场整合 第二次金川之役
下载PDF
中国古代战争模拟实战演练之运用——以两次金川之役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璐 《孙子研究》 2020年第2期86-91,共6页
充分的战前准备,特别是模拟实战的战前演练,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的重要保障,也是避免付出大量鲜血与生命的惨重代价、赢得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举措。清代乾隆年间,两次大小金川之役先败后胜,恰恰体现了战前准备充分与否对战争结局的巨大影响... 充分的战前准备,特别是模拟实战的战前演练,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的重要保障,也是避免付出大量鲜血与生命的惨重代价、赢得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举措。清代乾隆年间,两次大小金川之役先败后胜,恰恰体现了战前准备充分与否对战争结局的巨大影响,也充分证明了模拟实战演练对打赢战争的关键作用。以史为鉴,在军事斗争准备中,我军应融会贯通,将思维模拟、沙盘模拟、实战模拟、计算机模拟等几种形式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演练指挥、作战、装备、后勤等各种能力,使军队得到锤炼磨砺,铸就强大战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战 演练 金川之役
下载PDF
金川之役述评
8
作者 何飙 《阿坝师专学报》 1992年第1期71-77,共7页
关键词 金川之役 中国 清代 土司制度 少数民族 戊辰之役 辛卯之役
下载PDF
两金川之役藏文档案与乾隆时期的公文传译 被引量:1
9
作者 邹立波 红音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89,213,共12页
两金川之役藏文档案是清宫存藏藏文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藏文公文写作规范和档案属性。档案中所见藏文公文与汉文译本,以及汉文檄谕与藏文译本,构成可资比较、互证的对译文本,揭示出乾隆时期藏地土司与清廷中枢、地方衙署之间... 两金川之役藏文档案是清宫存藏藏文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藏文公文写作规范和档案属性。档案中所见藏文公文与汉文译本,以及汉文檄谕与藏文译本,构成可资比较、互证的对译文本,揭示出乾隆时期藏地土司与清廷中枢、地方衙署之间沟通联系过程中不同语种公文传译释读的具体状态。藏汉文文本对译分析表明,汉文译本能够相对准确地译述藏文公文的主要信息,藏译檄谕大致符合藏文文法规则和行文表述习惯,但在称谓概念、信息择取和语气表达等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乾隆时期藏汉文公文传译的实践层次和翻译水准。由于两金川之役公文传译问题丛生,清廷不断调整和完善译写处理机制,将中央、四川地方传译系统整合起来,形成特定的互动关系。不同民族或社会身份的译员群体基于清代四川藏地军政事务需要,共同参与、推动和影响着两金川之役公文传译的作业流程,塑造和展示了乾隆时期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大一统政治文化格局,体现出清代汉藏民族语言、文化深层次交流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之役 藏文档案 公文传译 译员群体
原文传递
第二次金川之役前后大金川土司与周边土司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长治 石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3-198,共6页
本文以大金川土司这一与周边嘉绒藏族土司、中央王朝存在频繁互动关系的典型个案为研究对象,尝试讨论第二次金川之役前后大金川土司与周边土司的政治宗教关系与发展变化过程。本文认为随着中央王朝权威在嘉绒地区的逐渐深入,众土司与大... 本文以大金川土司这一与周边嘉绒藏族土司、中央王朝存在频繁互动关系的典型个案为研究对象,尝试讨论第二次金川之役前后大金川土司与周边土司的政治宗教关系与发展变化过程。本文认为随着中央王朝权威在嘉绒地区的逐渐深入,众土司与大金川之间的联姻与宗教联系未成为抉择彼此间关系的最终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金川之役 金川土司 宗教关系
原文传递
石碉文化初探 被引量:7
11
作者 邓廷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60-67,共8页
史籍中关于石室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经》所载西王母居住的石室及《世本》所载的“夏鲧作城郭”;而考察嘉戎民族的起源,确也可上溯到夏系。但是,现存石室、碉楼却集中在岷山及其西、南。所以,可以先从有关这一带的史料作一些考辨。... 史籍中关于石室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经》所载西王母居住的石室及《世本》所载的“夏鲧作城郭”;而考察嘉戎民族的起源,确也可上溯到夏系。但是,现存石室、碉楼却集中在岷山及其西、南。所以,可以先从有关这一带的史料作一些考辨。 《蜀都赋》章樵注引《蜀王本纪》:“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丛 蜀王本纪 八角碉 官寨 石棺 章樵 蜀都赋 金川之役 金川 明正土司
下载PDF
《李安德日记》节译之二
12
作者 李安德 李华川 《清史论丛》 2015年第1期248-256,共9页
李安德在这一部分拉丁文日记中,记录了1748年1月1日至3月3日他在成都的日常生活和见闻。这一时期,由于1747年教案的余波未平,四川教民还处于恐惧的情绪之中,不过,有些教民家中还是放弃了传统的祖先神主,代之以“天地人物真主神”... 李安德在这一部分拉丁文日记中,记录了1748年1月1日至3月3日他在成都的日常生活和见闻。这一时期,由于1747年教案的余波未平,四川教民还处于恐惧的情绪之中,不过,有些教民家中还是放弃了传统的祖先神主,代之以“天地人物真主神”“无始无终自有之主神”的牌位。这部分日记还含有数条有关大金川之役的史料,记载清军在前线的失利、成都市区的恐慌及关于乾隆帝的谣言,是相当难得的文献。此外,有关官府追查白莲教徒及朱弘生下落的材料,亦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德 祖先牌位 金川之役 白莲教
下载PDF
《李安德日记》节译之四
13
作者 李安德 李华川 《清史论丛》 2017年第1期290-300,共11页
此段节译收录了1748年5月12日至8月2日的日记。时值大金川之役进入胶着状态,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对岳钟琪劝降的答复,颇有史料价值。成都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气氛,也折射出前线战事的惨烈。李安德所记录的九头鸟故事,具体生动,是难得的清... 此段节译收录了1748年5月12日至8月2日的日记。时值大金川之役进入胶着状态,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对岳钟琪劝降的答复,颇有史料价值。成都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气氛,也折射出前线战事的惨烈。李安德所记录的九头鸟故事,具体生动,是难得的清代民间传说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头鸟传说 金川之役 祖先牌位
下载PDF
萬年甲子盒
14
作者 錢九如 《紫禁城》 1992年第5期39-39,43,共2页
乾隆皇帝弘历对诗文书画有浓厚的兴趣,也热衷於收集大量古玩玉器,更传旨清宫造办处制做各种工艺品。现在陈列在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内的“万年甲子盒”,就是按照弘历的旨意制做的。“万年甲子盒”,为紫檀木质罩盖,镂雕勾莲花纹木座。内装... 乾隆皇帝弘历对诗文书画有浓厚的兴趣,也热衷於收集大量古玩玉器,更传旨清宫造办处制做各种工艺品。现在陈列在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内的“万年甲子盒”,就是按照弘历的旨意制做的。“万年甲子盒”,为紫檀木质罩盖,镂雕勾莲花纹木座。内装一碧玉方盒,方盒周围设有白玉十二生肖坐像。万年甲子盒,为正十二边形,对角线长为二十八厘米,高十四厘米。此盒设计精巧,雕琢细腻,充分表现出乾隆时期清新明秀的艺术风格。“万年甲子盒”的罩盖通体刻字,上面篆刻阳文四圈,外边两圈为百寿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历 乾隆皇帝 乾隆时期 莲花纹 造办处 金川 金川土司 诗文书画 艺术风格 金川之役
下载PDF
官兵腐败 用人不当 损失惨重 乾隆平定台湾:一场自诩的“武功”
15
作者 解宏乾 《国家人文历史》 2015年第13期26-29,共4页
6月5日晚,在保利十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乾隆帝《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以人民币7475万元成交。此画作是乾隆为了宣扬战功,在平定了台湾林爽文起义后,为班师回朝的功臣绘制的。乾隆晚年,总结自己一生指挥的十次重要军... 6月5日晚,在保利十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乾隆帝《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以人民币7475万元成交。此画作是乾隆为了宣扬战功,在平定了台湾林爽文起义后,为班师回朝的功臣绘制的。乾隆晚年,总结自己一生指挥的十次重要军事行动为"十全武功",故自诩"十全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时期 林爽文起义 十全武功 春季拍卖会 班师回朝 中国古代书画 福康安 金川之役 鹿仔港 保利
下载PDF
六世班襌的朝觐
16
作者 钱九如 《紫禁城》 1991年第6期10-11,共2页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黄教领袖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巴丹益喜,在乾隆皇帝七十万寿之际,经过艰难跋涉,不远万里,从後藏前来为乾隆皇帝祝寿,不幸染病圆寂在北京。为加强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巩固国家的完整和统一,六世班...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黄教领袖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巴丹益喜,在乾隆皇帝七十万寿之际,经过艰难跋涉,不远万里,从後藏前来为乾隆皇帝祝寿,不幸染病圆寂在北京。为加强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巩固国家的完整和统一,六世班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六世班禅早有朝清愿望,他曾对章嘉国师若必多吉说:“将来我也要去北京,届时我还要向您求教一些佛法。”(《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但因时机不成熟,一直未能如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皇帝 德尼 十三年 理藩院 西藏和平解放 清高宗 蒙藏佛教史 清代藏事辑要 金川之役 内大臣
下载PDF
藏文档案所见两金川土司视野中的“皇帝”“土司”概念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立波 红音 《藏学学刊》 2020年第2期-,共16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存藏的"番禀"档案藏文原件和汉文译本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但是重要概念、称谓的运用存在较大差异,折射出不同的政治文化逻辑。两金川土司接纳、认同藏传佛教塑造的"文殊菩萨大皇帝"政治权威,却基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存藏的"番禀"档案藏文原件和汉文译本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但是重要概念、称谓的运用存在较大差异,折射出不同的政治文化逻辑。两金川土司接纳、认同藏传佛教塑造的"文殊菩萨大皇帝"政治权威,却基于地方政治视野,混杂两套不同的政治文化逻辑,并依据语境来运用"土司"(■)、"杰布"(■)概念,界定其与皇权的权力关系。这应是乾隆时代两次金川之役爆发的重要政治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土司 台北故宫博物院 政治权威 金川之役 政治文化背景 文殊菩萨 乾隆时代 政治视野
原文传递
清乾隆朝大小金川善后政策形成过程考论
18
作者 李宏旭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8,211-212,共11页
两次金川之役不仅是清乾隆朝的重要事件,战后施行的一系列善后政策更给两金川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第一次金川之役起,清廷上下便围绕战后如何在大金川地区施行有效治理,达到一劳永逸之目的而就善后政策进行讨论。至第二次金川之役,... 两次金川之役不仅是清乾隆朝的重要事件,战后施行的一系列善后政策更给两金川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第一次金川之役起,清廷上下便围绕战后如何在大金川地区施行有效治理,达到一劳永逸之目的而就善后政策进行讨论。至第二次金川之役,随着战争范围不断扩大,相关善后政策也逐渐着眼于整个两金川地区,政策内容也日趋全面。文章指出,乾隆朝大小金川善后政策形成于两次金川之役的全程,经历了从最初提出多种设想、不断修改完善到最终形成的过程,体现了随着战争不断深入,乾隆皇帝等人对两金川地区相关情形不断了解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金川 金川之役 善后政策 乾隆朝
原文传递
乾隆十五年东北察访瑞树活动简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钊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26,共4页
乾隆十二年(1747)、十三年间,皇七子永琮、皇后富察氏先后病故,使乾隆帝深受打击。乾隆十三年时,大金川之役进展不顺,清军久攻不胜。直到乾隆十四年,清廷才获得了表面上的胜利。无论从家庭,还是统治方面,乾隆帝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乾隆十二年(1747)、十三年间,皇七子永琮、皇后富察氏先后病故,使乾隆帝深受打击。乾隆十三年时,大金川之役进展不顺,清军久攻不胜。直到乾隆十四年,清廷才获得了表面上的胜利。无论从家庭,还是统治方面,乾隆帝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他在上谕中说:"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时,国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计料所及者。"(1)于是,乾隆帝的统治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宽松而变为严苛。正当乾隆帝处于这个"拂意"之事频发的时候,乾隆十五年年初,从遥远的东北边疆传来了"天降祥瑞"的消息——一棵汇集八种不同植物于一身的瑞树秘密地生长在乌苏里江支流毕歆河畔。对乾隆帝来说,这无疑是上天对王朝的庇佑。于是,他组织了一次瑞树察访活动,派遣画家将原生地的瑞树准确地描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之役 富察氏 乾隆帝 乌苏里江 原生地 十三年 东北边疆 十五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