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林琴南以金心异影射攻击钱玄同”是怎么一回事
- 1
-
-
作者
仇从科
王宝
-
出处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1998年第2期43-43,共1页
-
文摘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
-
关键词
林琴南
钱玄同
金心异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同舟共进》2019年总目录
- 2
-
-
-
出处
《同舟共进》
2019年第12期89-92,共4页
-
-
关键词
聂作平
《同舟共进》
曾国藩
金心异
王开林
梁启超
港珠澳大桥
广东人
张永久
左宗棠
-
分类号
D
[政治法律]
-
-
题名《<呐喊>自序》教学设计A
- 3
-
-
作者
尹义坤
-
机构
绥芬河市高级中学
-
出处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05年第11期7-11,共5页
-
-
关键词
鲁迅创作
金心异
《孔乙己》
小说集
《呐喊》
教学设计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呐喊·自序》随笔
- 4
-
-
作者
曾敏之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
文摘
要了解鲁迅早期思想的发展,要了解鲁迅为什么从事文学运动,不可不读《呐喊·自序》这篇文章。《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
-
关键词
《呐喊》
文学运动
金心异
《狂人日记》
《自序》
九一八
少年时代
聊以慰藉
创作观
《故乡》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狂人形象浅谈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姜树
-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Z1期156-161,共6页
-
文摘
《狂人日记》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在同年五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狂人日记》是鲁迅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篇。它是作者向纣建营垒发起进攻时次响的第一声号角,是向吃人社会投出的意在轰毁封建礼教的第一颗炸弹。虽然它是作者最初的向罪恶制度投出的一击,但却是沉重的、猛烈的。给封建的统治造成了不可愈合的永久性的裂痕。“《狂人日记》形象地、真实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吃人的本质。
-
关键词
《狂人日记》
《新青年》杂志
赵贵翁
第一声号角
阶级统治
九一八
五四时期
迫害狂
金心异
救救孩子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新青年》编辑约稿与鲁迅现代小说的诞生
- 6
-
-
作者
李宗刚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6期18-20,共3页
-
文摘
在人们既有的印象中,鲁迅开始创作新文学作品主要得力于钱玄同的约稿。这种情形在其《呐喊 自序》中有着明晰的交代。鲁迅把现实中的“钱玄同”称之为“金心异”。人们据此就把约稿的最大功劳归结于钱玄同。其实,鲁迅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章中对谁来约稿有不同表述。《呐喊 自序》中,鲁迅就突出了钱玄同的约稿对于其走上现代小说创作之路的特别作用。
-
关键词
新文学作品
钱玄同
现代小说
金心异
《新青年》
不同表述
呐喊
约稿
-
分类号
I2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鲁迅作家生涯中的“被约稿”
- 7
-
-
作者
张素丽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21年第11期34-37,共4页
-
文摘
鲁迅在五四文坛“出道”早期,两位编辑功不可没:钱玄同和陈独秀。据《呐喊·自序》中记载,钱玄同(即“金心异”)的深夜造访,直接促成了新文学作家鲁迅的“横空出世”。《陈独秀书信集》的多篇信函,则见证了陈独秀“一回一回的来催”,以铁粉精神“着力”鼓励鲁迅写小说,助推其在小说创作上“大放异彩”的动人历史细节。
-
关键词
新文学作家
钱玄同
历史细节
金心异
《呐喊·自序》
五四文坛
陈独秀
鲁迅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鲁迅“多疑”的思维方式
- 8
-
-
作者
钱理群
-
出处
《语文学习》
1994年第8期8-10,共3页
-
文摘
我们在讨论鲁迅的《【呐喊】自序》时,谈到了"希望"与"绝望"两个命题在鲁迅思想与作品中的互相纠缠、渗透、否定的动态发展,并作了这样的概括、分析:"这里存在一个双重的否定(与怀疑):首先,是由我的由经验而产生的‘确信’即对‘启蒙梦’的‘绝望’,对‘希望’(以及‘启蒙’本身)的否定(与怀疑);
-
关键词
鲁迅思想
《无题》
鲁迅小说
我要骗人
论鲁迅
《鲁迅全集》
金心异
反题
《野草》
鲁迅研究月刊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