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研究CO_(2)分子在金红石相TiO_(2)(110)面的吸附特性
1
作者 曹毅 杨培龙 +2 位作者 段嘉通 张浩 涂喆研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78,共8页
采用PBE泛函和平面波超软赝势研究了CO_(2)分子在含氧空位金红石相TiO_(2)(110)表面的吸附特性,分析了4种吸附模型的吸附能、电子态密度、Mulliken电荷分布和差分电荷密度。结果表明:CO_(2)分子垂直于表面的吸附能最大,CO_(2)分子斜向... 采用PBE泛函和平面波超软赝势研究了CO_(2)分子在含氧空位金红石相TiO_(2)(110)表面的吸附特性,分析了4种吸附模型的吸附能、电子态密度、Mulliken电荷分布和差分电荷密度。结果表明:CO_(2)分子垂直于表面的吸附能最大,CO_(2)分子斜向吸附于表面的吸附能略小于垂直吸附,CO_(2)分子平行吸附于表面的吸附能较小,说明垂直于表面吸附的稳定性最好;CO_(2)分子的C原子吸附时与表面Ti原子没有明显的电子云交叠,而O原子吸附时与表面Ti原子存在明显的电子云交叠,说明金红石表面的Ti_(5c)原子更倾向与CO_(2)分子中的O原子结合;4种吸附CO_(2)的C_(2p)或O_(2p)电子均在费米能级附近形成态密度峰值,其中垂直吸附时形成的态密度峰值最为显著,进一步证实了垂直吸附的稳定性最好。研究结果为金红石相TiO_(2)的CO_(2)吸附和捕集提供了一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石tio_(2) CO_(2)表面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态密度 差分电荷密度
下载PDF
潮湿环境下金红石型纳米TiO_(2)掺杂聚乙烯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
作者 张涛 周浩翰 +1 位作者 陈敏 孙金莉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了从微观角度分析金红石型纳米TiO_(2)掺杂对聚乙烯(polyethylene,PE)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不同水分子质量分数的PE和TiO_(2)/PE复合模型,以温度为变量研究分析纳米TiO_(2)改性PE材料前后的热力学性能和微观结... 为了从微观角度分析金红石型纳米TiO_(2)掺杂对聚乙烯(polyethylene,PE)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不同水分子质量分数的PE和TiO_(2)/PE复合模型,以温度为变量研究分析纳米TiO_(2)改性PE材料前后的热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以及水分子在复合体系中的扩散能力。结果表明:纳米TiO_(2)的掺杂使PE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33 K,杨氏模量提升了428.17%,剪切模量提升了338.62%。纳米TiO_(2)极大抑制了PE分子链的运动和水分子的扩散,增强了复合体系的稳定性。水分子的加入和温度的升高降低了复合体系的热力学性能,这两者均破坏了复合体系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聚乙烯 红石型纳米tio_(2) 水分子 温度
下载PDF
硅灰石与金红石型TiO_(2)颗粒复合及其颜料性能
3
作者 冯增军 白雪峰 +1 位作者 张涵 丁浩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24年第4期71-74,共4页
对通过干法研磨方式进行硅灰石和金红石型TiO_(2)(R-TiO_(2))颗粒复合及其颜料性能和颗粒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对所制备复合颜料性能、结构和复合作用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硅灰石/R-TiO_(2)复合颜料具有和钛白粉相当的颜料性能,含Ti... 对通过干法研磨方式进行硅灰石和金红石型TiO_(2)(R-TiO_(2))颗粒复合及其颜料性能和颗粒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对所制备复合颜料性能、结构和复合作用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硅灰石/R-TiO_(2)复合颜料具有和钛白粉相当的颜料性能,含TiO_(2)40%复合颜料遮盖力为14.04g/m^(2),达到纯TiO_(2)的90.10%;硅灰石/R-TiO_(2)复合颜料对紫外线吸收强烈,并与R-TiO_(2)一致。硅灰石/R-TiO_(2)复合颜料以TiO_(2)在硅灰石表面均匀、牢固包覆为特征所形成,硅灰石与TiO_(2)通过颗粒表面脱羟基反应实现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灰石 红石tio_(2) 复合颜料 研磨
下载PDF
金红石TiO_(2)(110)表面的低温氨气合成
4
作者 赖悦苗 郭庆 陈晓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72-278,I0001-I0005,I0099,共13页
传统工业上,合成氨反应往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有必要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新方法,从而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氨气的高效合成.从原子分子层面上理解合成氨的微观反应过程有利于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的开发.本文系统探究... 传统工业上,合成氨反应往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有必要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新方法,从而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氨气的高效合成.从原子分子层面上理解合成氨的微观反应过程有利于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的开发.本文系统探究了在金红石TiO_(2)(110)模型体系表面氨气生成的微观反应过程.利用程序升温脱附谱技术,发现了在金红石TiO_(2)(110)表面共吸附氮原子和水分子之后,在升温过程中,氨气可以生成并在400 K左右从五配位Ti^(4+)位(Ti_(5c))上脱附出去,这表明在金红石TiO_(2)(110)表面氨气的确可以在低温下生成.结果表明,桥氧列上的羟基和Ti_(5c)位上的水分子均可以提供氨气生成所需的氢原子.氢原子在金红石TiO_(2)(110)表面的迁移在氨气的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通过改变水分子的覆盖度,氢原子的迁移方式会随着水分子覆盖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水分子的覆盖度较低时,氢键网络在金红石TiO_(2)(110)表面上尚未建立,氢原子主要以直接跃迁的方式迁移侄氮原子附近,其对应的扩散能垒约为1 eV:随着水分子覆盖度的逐渐增加,氢键网络在金红石TiO_(2)(110)表面逐步建立起来,此时氢原子更倾向于在氢键网络的辅助下迁移至氮原子附近,其对应的扩散能垒仅为0.2~0.3 eV.此外,吸附在氮原子附近的水分子也有可能直接与氮原子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因此,在金红石TiO_(2)(110)表面,氮原子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加氢过程.实验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合成氨反应中的加氢过程,同时也对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氢原子转移 程序升温脱附谱 红石tio_(2)(110)
下载PDF
Nb掺杂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TiO_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5
作者 王贺权 巴芳 +1 位作者 王天星 李海峰 《真空》 CAS 2016年第3期70-73,共4页
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建立了合理的结构模型和计算参数。在相同的摩尔掺杂率下,从理论上计算并分析了锐钛矿相及金红石相TiO_2:Nb的能带结构、态密度、介电常数、反射率和吸收强度。结果表明,锐钛矿相比金红石相TiO_2:N... 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建立了合理的结构模型和计算参数。在相同的摩尔掺杂率下,从理论上计算并分析了锐钛矿相及金红石相TiO_2:Nb的能带结构、态密度、介电常数、反射率和吸收强度。结果表明,锐钛矿相比金红石相TiO_2:Nb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和在可见光内透过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tio_2:Nb 锐钛矿和红石 光催化性 光学性质
下载PDF
Surface Chemistry and Photo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on Rutile TiO_(2)(110)
6
作者 Wenyuan Wang Longxia Wu +3 位作者 Cong Fu Hong Xu Zongfang Wu Weixin Hu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14-618,I0099,I0100,共7页
Cyclohexane is a high-valued chemical receivingsignificant interest in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technology.TiO_(2)-based catalysts show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photocata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hexane under mild c... Cyclohexane is a high-valued chemical receivingsignificant interest in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technology.TiO_(2)-based catalysts show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photocata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hexane under mild conditions,but the detailed reaction mechanism is not well understood.With the surface science approaches,we have studied the adsorption and surface 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on rutile TiO_(2)(110).The 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results both demonstrate the molecular adsorption of cyclohexane on rutile TiO_(2)(110).Upon the UV Hg light irradiation,photodesorption of cyclohexane occurs from both the chemisorbed monolayer and the multilayer.No decomposition nor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hexane occurs on rutile TiO_(2)(110).These results deepen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on the TiO_(2)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chemistry Rutile tio_(2)(110) Photocatalytic desorption CYCLOHEXANE
下载PDF
Activity and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on Rutile TiO_(2)(110)
7
作者 Rulin Sun Xinlu Liu +1 位作者 Fangliang Li Li Ch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19-626,I0051-I0058,I0100,共17页
The activity and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on rutile TiO_(2)(110)(RTiO_(2)(110))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TPD)method with methanol(CH_(3)OH)as the probe molecule.By controlling ... The activity and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on rutile TiO_(2)(110)(RTiO_(2)(110))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TPD)method with methanol(CH_(3)OH)as the probe molecule.By controlling the coverage of molecular O_(2)on the surface via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O_(2)exposure,two chemisorbed O_(2)species on the surface are confirmed,one at the bridging oxygen vacancy(Ov)site(O_(2)^(2-)/Ov)and the other at the five-fold coordinated titanium(Ti_(5c))site(O^(2-)/Ti_(5c)).At low O_(2)exposure,O^(2-)/Ov is the main species on the surface,which only leads to the O-H bond cleavage of CH_(3)OH,producing methoxy groups(CHgO).However,after the Ov sites are nearly filled by O_(2)at about 0.1 L O_(2)exposure,O_(2)/Tisc species begins to appear on R-TiO_(2)(110)surface,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formaldehyde(CH_(2)O)via the reaction of O_(2)/Tisc species with CH_(3)OH or CH3O to break the C-H bond at low surface temperature.Moreover,the yield of CH_(2)O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at of H_(2)O.In addition,when the 1 L O_(2)covered surface is irradiated with 355 nm UV irradiation to desorb and dissociate O_(2)/Ti_(5c)species,the yield of CH_(2)O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that of H_(2)O.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charge state of O_(2)/Ti_(5c)may not change as the exposure of O_(2)changes on the R-TiO_(2)(110)surface,and O_(2)is most likely to adsorb on the Ti_(5c)sites in the form of O_(2)^(2-),not O_(2)^(-),The result not onl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adsorption state of O_(2)on TiO_(2),but also provides clues for low temperature C-H bond activation with O_(2)on Ti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tile tio_(2)(110) METHANOL OXYGEN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下载PDF
金红石型TiO_(2)中四种点缺陷态研究
8
作者 朱海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62,共5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金红石型TiO_(2)中四种缺陷的电子态.这四种缺陷包括氧空位(O_(v))、钛空位(TiV)、钛间隙(Ti_(S))以及氧空位O_(v)与钛间隙态Ti_(S)共存态.氧空位的存在导致禁带内施主缺陷能级较浅,而深施主能级与Ti间隙...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金红石型TiO_(2)中四种缺陷的电子态.这四种缺陷包括氧空位(O_(v))、钛空位(TiV)、钛间隙(Ti_(S))以及氧空位O_(v)与钛间隙态Ti_(S)共存态.氧空位的存在导致禁带内施主缺陷能级较浅,而深施主能级与Ti间隙态有关.预测了氧空位更倾向于与钛间隙结合,主要通过钛间隙态的3d电子部分转移到近邻近氧空位的部分形成OV-Ti_(S)对缺陷.具有O_(v)、Ti_(S)或OV-Ti_(S)缺陷的体系都出现间隙态,促进体系出现红外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石tio_(2) 点缺陷 电子性质 第一性计算
下载PDF
金红石-锐钛矿混合TiO_(2)纳米网的合成及其光电联合催化降解油田用表面活性剂
9
作者 黄秉轩 吴迪 +3 位作者 赵怡 陈梦梦 宁延滨 侯军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0-424,共5页
使用阳极氧化和煅烧技术合成了金红石-锐钛矿混合晶型TiO_(2)纳米网阵列,采用SEM,XRD,XPS,UV和电化学工作站系统研究了阳极氧化时间对TiO_(2)纳米网形态、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考察了TiO_(2)纳米网对油田用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的降解效果。... 使用阳极氧化和煅烧技术合成了金红石-锐钛矿混合晶型TiO_(2)纳米网阵列,采用SEM,XRD,XPS,UV和电化学工作站系统研究了阳极氧化时间对TiO_(2)纳米网形态、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考察了TiO_(2)纳米网对油田用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阳极氧化时间的延长,锐钛矿型TiO_(2)含量增加,TiO_(2)纳米管孔径增大,吸收光谱向可见光转移,光电流增加。TiO_(2)纳米网对油田用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用它作为光电联合催化电极时,120 min对烷醇酰胺的降解率达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红石 锐钛矿 光电催化 表面活性剂降解
下载PDF
高稳定性金红石型TiO_(2)-SiO_(2)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10
作者 潘喜强 韦萌 +2 位作者 李玉洁 陈雪莲 李飞 《工业催化》 CAS 2022年第4期18-24,共7页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金红石TiO_(2)纳米颗粒,再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TiO_(2)含量的金红石型TiO_(2)-SiO_(2)纳米复合物载体,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XRD、SEM、FT-IR、UV-vis DRS等对载体结构进行表征,考察TiO_(2)-SiO_(2)...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金红石TiO_(2)纳米颗粒,再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TiO_(2)含量的金红石型TiO_(2)-SiO_(2)纳米复合物载体,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XRD、SEM、FT-IR、UV-vis DRS等对载体结构进行表征,考察TiO_(2)-SiO_(2)载体的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TiO_(2)-SiO_(2)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典型的SiO_(2)凝胶孔结构,其中的TiO_(2)晶型和晶粒尺寸与纯TiO_(2)相同。高温焙烧后,与纯TiO_(2)发生严重烧结相比,TiO_(2)-SiO_(2)载体表现出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复合材料中的SiO_(2)发生轻微烧结,比表面积和孔容基本不变,其中的TiO_(2)仍保持高分散性,晶粒尺寸不变。TiO_(2)-SiO_(2)载体中未生成Ti-O-Si化学键,而且复合结构对金红石TiO_(2)的能带结构影响较小,TiO_(2)和SiO_(2)只是纳米尺度上的混合,所以SiO_(2)的空间结构是提高TiO_(2)颗粒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二氧化钛 红石 tio_(2)-SiO_(2) 热稳定性
下载PDF
TiO_(2)晶型对微波加热制备TiB_(2)粉体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滨 王兴国 +3 位作者 李欣 吴纪清 唐健 杨建红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7,52,共5页
为探究TiO_(2)晶型(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对微波加热制备TiB_(2)粉体的影响,分别以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TiO_(2)为钛源,B_(4)C为硼源,炭黑为碳源,在微波加热的条件下通过硼热/碳热还原法快速制备了TiB_(2)粉体,探讨了TiO_(2)晶型对微波加... 为探究TiO_(2)晶型(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对微波加热制备TiB_(2)粉体的影响,分别以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TiO_(2)为钛源,B_(4)C为硼源,炭黑为碳源,在微波加热的条件下通过硼热/碳热还原法快速制备了TiB_(2)粉体,探讨了TiO_(2)晶型对微波加热制备TiB_(2)粉体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以及C和O杂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2种晶型TiO_(2)原料在1450℃反应20 min后均可制备纯相TiB_(2)粉体,其中金红石型TiO_(2)制备的TiB_(2)粉体呈规则的六方片状结构,晶粒发育较为完善。而锐钛矿型TiO_(2)制备的TiB_(2)则为近似球状结构。相比较,金红石型TiO_(2)作为硼源更有利于制备高纯度、晶型完整的TiB_(2)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热/碳热还原法 锐钛矿 红石 TiB_(2)粉体 tio_(2)晶型
下载PDF
水对甲醇在Rutile-TiO_2(110)-(1×1)表面光催化解离的影响(英文)
12
作者 徐晨彪 杨文绍 +3 位作者 郭庆 戴东旭 陈茂笃 杨学明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6-422,共7页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方法研究了甲醇分子吸附在真空退火后的二氧化钛(110)表面的光催化过程,对比分析了单独吸附甲醇分子以及甲醇分子与水分子共吸附情况下的光催化解离过程.结果表明,在二氧化钛(110)表面吸附的甲醇分子对共吸附水分子的...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方法研究了甲醇分子吸附在真空退火后的二氧化钛(110)表面的光催化过程,对比分析了单独吸附甲醇分子以及甲醇分子与水分子共吸附情况下的光催化解离过程.结果表明,在二氧化钛(110)表面吸附的甲醇分子对共吸附水分子的光催化解离过程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作用.共吸附状态下的水分子也同样没有影响到甲醇的光致解离过程,但是水分子的存在抑制了甲醇光解产物甲醛的光致脱附过程,同时促进了甲酸甲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红石二氧化钛(110)-(1 × 1)表面 光催化 程序升温脱附 甲醛 RUTILE tio2(110)-(1×1)
下载PDF
金红石型Ti_(1-2x)Cr_(x)Mo_(x)O_(2)黑色色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3
作者 陈仁华 周小坚 +4 位作者 张小珍 卢紫翠 刘华锋 程兰兰 汪永清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84-1491,共8页
以TiO_(2)、Cr_(2)O_(3)和MoO_(3)为主要原料,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金红石型Ti_(1-2x)Cr_(x)Mo_(x)O_(2)(x=0、0.05、0.10、0.15、0.20)色料。研究了Cr/Mo共掺杂量和煅烧温度对Ti_(1-2x)Cr_(x)Mo_(x)O_(2)色料的晶型结构、呈色性能和微... 以TiO_(2)、Cr_(2)O_(3)和MoO_(3)为主要原料,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金红石型Ti_(1-2x)Cr_(x)Mo_(x)O_(2)(x=0、0.05、0.10、0.15、0.20)色料。研究了Cr/Mo共掺杂量和煅烧温度对Ti_(1-2x)Cr_(x)Mo_(x)O_(2)色料的晶型结构、呈色性能和微观形貌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15%摩尔分数的Cr/Mo等量共掺杂都获得单相金红石型结构黑色色料,均可促进锐钛矿向金红石转变,且Mo掺杂有利于提高Cr在TiO_(2)晶格中的固溶度。随Cr/Mo共掺杂量增加,样品的黑度(L^(*)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红色度(a^(*)值)和黄色度(b^(*)值)都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煅烧温度在950~1100℃时,样品的色度参数变化相对较小。在1100℃煅烧得到的Ti_(0.70)Cr_(0.15)Mo_(0.15)O_(2)色料黑色呈色性能最佳,其L^(*)、a^(*)和b^(*)值分别为24.41、2.12和-2.53,且在陶瓷釉中表现出良好的呈色性能和化学稳定性。适量Cr/Mo共掺杂使TiO_(2)晶格产生畸变和电荷缺陷,从而吸收绝大部分可见光,是其呈现黑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红石结构 黑色色料 固相反应法 铬钼共掺杂 呈色性能 稳定性
下载PDF
应用激光拉曼光谱鉴别桂中铝土矿TiO_(2)同质异象矿物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永清 周红英 +4 位作者 耿建珍 肖志斌 涂家润 张然 叶丽娟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8-986,共9页
金红石、锐钛矿和板钛矿为TiO_(2)的三种同质异象矿物。在进行金红石微区原位U-Pb定年时,通常主要依据电子探针数据、辅以阴极发光图像确定研究矿物为金红石,而电子探针数据和阴极发光图像有时并不能有效地区分金红石、锐钛矿和板钛矿,... 金红石、锐钛矿和板钛矿为TiO_(2)的三种同质异象矿物。在进行金红石微区原位U-Pb定年时,通常主要依据电子探针数据、辅以阴极发光图像确定研究矿物为金红石,而电子探针数据和阴极发光图像有时并不能有效地区分金红石、锐钛矿和板钛矿,若用于进行定年的矿物中同时存在三种或其中两种TiO_(2)矿物,获得的年龄可能是混合年龄,无显著地质意义。因此,对TiO_(2)同质异象矿物的快速准确鉴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桂中铝土矿中TiO_(2)矿物为研究对象,将激光拉曼光谱应用于TiO_(2)同质异象矿物的鉴别,准确识别出桂中铝土矿TiO_(2)矿物中存在四组不同特征的激光拉曼光谱谱线。前三组分别具有锐钛矿、金红石和板钛矿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峰;第四组具有两种激光拉曼光谱特征谱线,第一种同时具有锐钛矿的特征峰144、198、397、513、636cm^(-1)和金红石的特征峰442、607cm^(-1),第二种同时具有锐钛矿的特征峰144cm^(-1)和板钛矿特征峰153、247、325、636cm^(-1)。结果表明:桂中铝土矿TiO_(2)矿物中除金红石、锐钛矿和板钛矿外,还存在同时具有两种矿物结构特征的中间矿物。分析认为研究区可能经历了后期的区域变质作用,导致TiO_(2)同质异象矿物发生相变,这类中间矿物则记录了相变的过程。本文应用激光拉曼光谱快速准确地鉴别出桂中铝土矿TiO_(2)同质异象矿物,为金红石微区原位U-Pb定年研究中矿物的鉴别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同质异象矿物 激光拉曼光谱 红石 锐钛矿 板钛矿
下载PDF
不同晶型TiO_(2)的可控合成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剑锋 刘军民 《当代化工研究》 2021年第20期1-3,共3页
利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合成高效的TiO_(2)材料用于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是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本综合实验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凝胶,通过控制不同的煅烧温度得到不同晶型的TiO_(2)粉体,然后通过粉晶X-射线衍射... 利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合成高效的TiO_(2)材料用于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是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本综合实验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凝胶,通过控制不同的煅烧温度得到不同晶型的TiO_(2)粉体,然后通过粉晶X-射线衍射(XRD)手段对TiO_(2)粉体的结构进行表征,最后以氙灯为光源,亚甲基蓝为污染物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研究TiO_(2)的催化特性。本综合实验的步骤及相关测试较为简易,在本科阶段开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本实验设计纳入了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以及光催化性能研究与评价,使学生能通过实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和性能评价等方面的思路、方法与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粉体 锐钛矿型 红石 混晶效应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金红石TiO_(2)辐照损伤模拟研究
16
作者 高旭东 孙淑义 +1 位作者 魏雯静 李公平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金红石TiO_(2)中O及Ti沿着不同方向的离位阈能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各方向O的离位阈能普遍低于Ti的离位阈能,O的离位阈能基本在27.50~77.50 eV之间,而Ti的离位阈能在90.00~120.00 eV之间。同时对能量为1.0、5.0和...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金红石TiO_(2)中O及Ti沿着不同方向的离位阈能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各方向O的离位阈能普遍低于Ti的离位阈能,O的离位阈能基本在27.50~77.50 eV之间,而Ti的离位阈能在90.00~120.00 eV之间。同时对能量为1.0、5.0和10.0 keV的O PKA及Ti PKA造成的级联辐照损伤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能量小于10.0 keV的O PKA及Ti PKA产生的主要是点缺陷,且点缺陷的数量在0.10~0.20 ps内达到峰值,在经过数ps的演化后,超过90.0%以上的缺陷复合,只有不足10.0%的缺陷保留下来,即金红石TiO_(2)中的缺陷在缺陷产生初期有较高的自我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石tio_(2) 离位阈能 级联损伤 分子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不同脉冲激光沉积距离对TiO_(2)沉积薄膜的影响
17
作者 董晨钟 刘金柱 +2 位作者 苏茂根 杜颖 胡素素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43,共5页
应用纳秒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分别在距离靶面6.0,7.0,8.0,9.0和10.0 cm位置处制备了TiO_(2)薄膜.基于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spectroscopy)以及四探针测阻表征技术对TiO_(2)沉积... 应用纳秒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分别在距离靶面6.0,7.0,8.0,9.0和10.0 cm位置处制备了TiO_(2)薄膜.基于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spectroscopy)以及四探针测阻表征技术对TiO_(2)沉积薄膜形貌、元素种类及其分布、元素价态、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TiO_(2)薄膜具有良好的保成分性,溅射颗粒随沉积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沉积 红石tio_(2) tio_(2)薄膜 Magnéli相氧化钛
下载PDF
Pt/TiO_(2)-CN_(x)催化剂中纳米TiO_(2)(A)/(R)相含量的电催化“火山形”效应
18
作者 崔爱林 白洋 +1 位作者 俞宏英 孟惠民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48,共10页
由于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与Pt颗粒尺寸、催化剂载体、辅助催化剂的关系仍不清楚。为此,本文采用FESEM、XRD、BET、TEM和CV等方法,以存在Pt纳米颗粒、CN_(x)纳米线、TiO_(2)辅助催化剂的多成分复杂结构Pt/TiO_(2)-CN_(x)体系为研... 由于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与Pt颗粒尺寸、催化剂载体、辅助催化剂的关系仍不清楚。为此,本文采用FESEM、XRD、BET、TEM和CV等方法,以存在Pt纳米颗粒、CN_(x)纳米线、TiO_(2)辅助催化剂的多成分复杂结构Pt/TiO_(2)-CN_(x)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TiO_(2)锐钛矿(A)/金红石(R)相含量对Pt电催化剂电化学活性面积的研究。结果表明,TiO_(2)在700 ℃~900 ℃热处理过程中发生锐钛矿-金红石相变,同时伴随着两相晶粒尺寸的长大,锐钛矿相在900 ℃时完全转化为金红石相。TEM结果表明超细小Pt纳米颗粒成功负载在TiO_(2)-CN_(x)载体表面,粒径尺寸范围为1.8~2.8 nm。TiO_(2)(A)/(R)相含量对TiO_(2)-CN_(x)载体的BET比表面积和Pt/TiO_(2)-CN_(x)催化剂真实“有效的”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都存在“火山形”效应。当金红石相含量为25%时,TiO_(2)(25%R)-CN_(x)载体和Pt/TiO_(2)(25%R)-CN_(x)催化剂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最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原因推测可能是随着金红石相含量的增加,当金红石含量为25%时Pt纳米颗粒和TiO_(2)(25%R)-CN_(x)载体之间存在强烈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可以锚定超细小Pt纳米颗粒,导致Pt/TiO_(2)(25%R)-CN_(x)催化剂具有最高的ECSA。因此,Pt/TiO_(2)(25%R)-CN_(x)较适宜做燃料电池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tio_(2) 锐钛矿 红石 电化学活性面积
下载PDF
I掺杂金红石TiO_2(110)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9
作者 王涛 陈建峰 乐园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93-299,共7页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I掺杂金红石Ti O2(110)表面的形成能和电子结构,分析了不同掺杂位置的结构对Ti O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计算表明,氧化环境下I最容易替代掺杂表面五配位的Ti,而还原环境下最容易替代掺杂表面的桥位...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I掺杂金红石Ti O2(110)表面的形成能和电子结构,分析了不同掺杂位置的结构对Ti O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计算表明,氧化环境下I最容易替代掺杂表面五配位的Ti,而还原环境下最容易替代掺杂表面的桥位氧.I替位Ti或I替位O都能降低禁带宽度,可能使Ti O2吸收带出现红移现象或产生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其中I替位桥位氧的禁带宽度最小.吸收光谱表明,I掺杂不仅能提高Ti O2可见光响应,同时可增加紫外光的吸收能量,提高其可见光及紫外光下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I掺杂 红石tio2(110) 光催化
原文传递
过渡金属(Fe,Co,Ni,Zn)掺杂金红石TiO_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小超 赵丽军 +2 位作者 樊彩梅 梁镇海 韩培德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7-405,共9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未掺杂以及不同浓度过渡金属Fe,Co,Ni,Zn掺杂金红石TiO_2的超晶胞体系进行了几何优化,并讨论了其晶格常数,电子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晶格参数与实验值偏差在3.6%以下;适...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未掺杂以及不同浓度过渡金属Fe,Co,Ni,Zn掺杂金红石TiO_2的超晶胞体系进行了几何优化,并讨论了其晶格常数,电子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晶格参数与实验值偏差在3.6%以下;适量的过渡金属掺杂不但影响体系能带结构,拓宽光吸收范围,而且扮演着俘获电子的重要角色,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以及增强光吸收能力;Fe,Co,Ni,Zn最佳理论掺杂体系分别为T_(0.75)Fe_(0.25)O_2,Ti_(0.75)Co_(0.25)O_2,Ti_(0.75)Ni_(0.25)O_2,Ti_(0.83)Zn_(0.17)O_2;Fe,Co,Ni 3d态分裂为t2g和eg态,分别贡献于价带高能级和导带低能级部分,促进了电子-空穴对的生成,从而可提高TiO_2的光催化性能;Zn 3d态电子成对填满轨道,不易被激发,故光催化活性无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属掺杂 红石tio_2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