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 被引量:12
1
作者 程婧瑶 陈东 樊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2-895,共4页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用于中国实践时不能准确揭示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次。对不同金融部门跨区域配置资金模式的分析可以定性确认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级,是对传统识别方法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体系 识别方法
下载PDF
中国金融中心体系研究:现实格局、大国特征与优化对策
2
作者 李冕 《西部金融》 2016年第11期32-36,共5页
近年来,我国多地争相发展金融业,并相继出台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从全国着眼,金融中心建设必须通盘考虑,有必要对中国金融中心体系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梳理。鉴于金融中心是金融集聚的最终产物,本文从金融规模、金融密度、金融深度三个维... 近年来,我国多地争相发展金融业,并相继出台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从全国着眼,金融中心建设必须通盘考虑,有必要对中国金融中心体系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梳理。鉴于金融中心是金融集聚的最终产物,本文从金融规模、金融密度、金融深度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对全国287个样本城市的金融集聚指数测算表明,中国金融中心体系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大国特征,并从中筛选出40个金融中心城市,以优化大国金融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中心体系 金融集聚 大国特征
下载PDF
中美国际金融中心体系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于国栋 《银行家》 2023年第5期88-89,共2页
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分工合理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既是统筹国内外两大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和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国已有14座城市入选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国际金融中心体系建设已成为... 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分工合理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既是统筹国内外两大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和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国已有14座城市入选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国际金融中心体系建设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中心体系 全球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市场 金融国际竞争力 金融空间布局 研究课题 重要举措
原文传递
基于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 被引量:35
4
作者 梁小珍 杨丰梅 +2 位作者 部慧 车欣薇 王拴红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47-1857,共11页
为了对我国的多层级金融中心体系进行研究,论文设计了一套系统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首先建立了评价各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接着采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对我国21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再运用Ke... 为了对我国的多层级金融中心体系进行研究,论文设计了一套系统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首先建立了评价各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接着采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对我国21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再运用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法对三种方法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检验并进行组合评价,给出了各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排名,最后还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21个城市划分了层级.根据评价的结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各城市的优势和差异,对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格局的构建给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中心体系 组合评价 熵权法 灰色关联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金融中心体系识别 被引量:25
5
作者 程婧瑶 樊杰 陈东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4,共7页
金融中心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金融中心识别是金融中心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沿袭金融地理学的分析脉络,从“信息”的角度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探究金融中心与信息腹地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对不同类型金融... 金融中心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金融中心识别是金融中心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沿袭金融地理学的分析脉络,从“信息”的角度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探究金融中心与信息腹地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对不同类型金融中心的影响。引人“重力模型”,将空间要素纳入到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框架中,对我国金融中心体系进行识别。通过模拟全国、省域两大尺度城市空间金融联系,确定金融中心及其腹地范围,识别并划分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最终得到区域金融中心4个,省域金融中心27个。通过对两大区域体系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南部体系在金融规模、腹地范围、体系结构、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都优于北部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地理学 金融中心体系 信息腹地 重力模型
原文传递
我国发展专业金融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余凌曲 张建森 《开放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80,共5页
本文基于伦敦金融城对金融中心的分类方法,指出专业金融中心是成熟金融中心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我国发展专业金融中心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为此提出我国建设专业金融中心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专业金融中心 比较优势 金融中心体系
下载PDF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层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俞红玫 戴玉林 王东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5-39,共5页
在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金融中心(体系)提供有效率的动力性支撑。根据国内外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同一经济腹地难以支撑起多个同等级且功能定位相类似的金融中心。运用引力模型,测度2011年中国31座重要的金... 在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金融中心(体系)提供有效率的动力性支撑。根据国内外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同一经济腹地难以支撑起多个同等级且功能定位相类似的金融中心。运用引力模型,测度2011年中国31座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城市引力和城市间金融产业相互作用,通过对城市金融关联性分析,划分南北方金融中心城市在各自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层级,为定位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的目标,形成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中心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金融中心体系 层级
下载PDF
欧洲金融中心布局结构变化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文越 杨婷 张祥 《开放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1,共5页
本文基于对欧洲金融中心当前布局结构和沿革历程的分析,总结出欧洲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认为我国金融中心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地理、文化、创新与金融中心的关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各层次金融中心体系,形成多样化的专业化金融中... 本文基于对欧洲金融中心当前布局结构和沿革历程的分析,总结出欧洲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认为我国金融中心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地理、文化、创新与金融中心的关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各层次金融中心体系,形成多样化的专业化金融中心;积极推进金融开放,增强金融中心的国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中心体系 金融中心沿革 金融中心发展规律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课题组 高晓燕 +6 位作者 于博 杜金向 臧维 刘子铭 张帆 焦云 刘亚楠 《华北金融》 2020年第10期13-22,共10页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同时,由于金融具有推动社会资源自由配置的作用,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内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论文综合运用金融资源理论、金融集聚理论和金融地理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以金融资源优化为切入点,从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经济增长总体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金融中心体系效应对城市群金融资源空间配置进行理论分析,并对空间配置机制展开详细论述。结合京津冀金融资源现状以及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适合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且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经济增长总体效应 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金融中心体系效应 金融资源配置
下载PDF
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崔楠楠 萧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以下发展方向:"中心—外围"架构的金融体系短期内难以改变,长期美元地位是否下降取决于美国未来技术的领先水平;"头脑—肢体"的国际分工体系可能因碳关税在国际间的推...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以下发展方向:"中心—外围"架构的金融体系短期内难以改变,长期美元地位是否下降取决于美国未来技术的领先水平;"头脑—肢体"的国际分工体系可能因碳关税在国际间的推行而深刻改变;两极增长体系可能因美国纠正"过度消费"而失去内在动力。面对世界经济这种发展潮流,中国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业化水平,促成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经济格局 中心—外围”金融体系 “头脑—肢体”分工体系 两极增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