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抚今追昔话二战——访金重远教授
1
作者 马驰 曾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1-227,共7页
关键词 金重远 教授 二战 苏联史
下载PDF
也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与金重远同志商榷 被引量:2
2
作者 管佩韦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讨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问题,它对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同时也要有一个时间界限.这个客观标准,金重远同志在《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讨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问题,它对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同时也要有一个时间界限.这个客观标准,金重远同志在《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一文中已经提出:“衡量‘保守’和‘彻底’的标准,当然应该看这两个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也就是说要看它们究竟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革命 金重远 保守 英法 同志 客观标准 历史研究 历史教学
下载PDF
金重远著:《半岛战争:大拿破仑伊比利亚覆师记》
3
作者 张勇安 《学海》 CSSCI 2004年第5期198-199,共2页
关键词 金重远 《半岛战争:大拿破仑伊比利亚覆师记》 法国 文献史料
下载PDF
通20世纪世界百年之奇变以晓今传后——访金重远教授
4
作者 金重远 李平民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09年第5期22-28,共7页
金重远,1934年生,江苏江阴人,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世界近现代史博士生导师,首席教授。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后至复旦历史系任教。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多次获... 金重远,1934年生,江苏江阴人,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世界近现代史博士生导师,首席教授。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后至复旦历史系任教。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多次获校级和上海市的优秀教学成果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近现代史 金重远 全国优秀教师 政府特殊津贴 复旦大学 博士生导师 教育工作者 教学成果奖
原文传递
著名历史学家金重远先生逝世
5
作者 张勇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2-82,共1页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历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首任主任金重远先生因突发心脏病,于2012年6月7日7时54分在家中逝世,享年78岁。
关键词 历史学家 金重远 逝世 复旦大学 俄罗斯研究 心脏病 教授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全球化”──与金重远教授商榷 被引量:3
6
作者 丁志刚 《探索与争鸣》 1998年第2期31-32,13,共3页
关键词 金重远 全球化 经济合作 文化交流 国际关系
原文传递
回忆我的父亲金重远先生
7
作者 金松 张勇安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1期157-164,共8页
金重远(1934.5.20—2012.6.7)出生于江苏常州。1952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俄文专业,1953年在北京俄专二部学习。1954年赴苏联留学深造,1959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获欧关史专业优秀文凭。1959年起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1... 金重远(1934.5.20—2012.6.7)出生于江苏常州。1952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俄文专业,1953年在北京俄专二部学习。1954年赴苏联留学深造,1959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获欧关史专业优秀文凭。1959年起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1980年任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世界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理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重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1959年 复旦大学 父亲 回忆 世界近现代史 1954年
原文传递
回顾20世纪,推荐三本书,兼说四点看法
8
作者 姚椿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0-140,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史学研究 世界史 政治研究 国际关系 时殷弘 资中筠 金重远 发达 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展
下载PDF
点亮蜡烛照亮你心
9
作者 杨玉良 《民主与科学》 2013年第2期57-59,共3页
五天前,谷超豪先生不幸离开了我们;近一年来还有章培恒、丁淦林、郑祖康、林克、朱维铮和金重远等诸位先生相继离开了我们。复旦,拥有每个时代的大师,老一代大师的离去,
关键词 蜡烛 谷超豪 章培恒 金重远 大师
下载PDF
关于“评‘斯大林向德乞和说’”一文的信
10
作者 郑异凡 《探索与争鸣》 2007年第3期20-20,共1页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10期刊载了金重远教授的“评‘斯大林向德乞和说’——兼与郑异凡先生商榷”一文,我读后想说几句。拙文标题写得很清楚,是“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打算对德媾和说辨析”。到金文却成为“向德乞和说”...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10期刊载了金重远教授的“评‘斯大林向德乞和说’——兼与郑异凡先生商榷”一文,我读后想说几句。拙文标题写得很清楚,是“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打算对德媾和说辨析”。到金文却成为“向德乞和说”,一字之差.语意大相径庭。媾和是在一定力量对比下的产物。凡两国交战。结局无非几种:一胜一败,败者投降;打成平手即不胜不败,媾和了事;因力量悬殊而一方求和.缔结屈辱的和约。这后一种情况在苏维埃政权初期已经有过,这就是列宁极力主张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但还未见有人因此指责列宁“乞和”、“投降”,列宁的功绩也没有因此而逊色。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斯大林打算媾和就好像否定了斯大林的“伟大功绩”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与争鸣》 布列斯特和约 力量对比 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 战争初期 金重远 编辑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