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0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被吃者”到“吃人者”——悲剧理论视域下《金锁记》人性解读
1
作者 严娱婷 黄红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1期1-5,共5页
张爱玲《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充满了悲剧意味。张爱玲本人认为曹七巧是一个“彻底的人物”,但由于人性的复杂性,曹七巧身上依然具有许多“不彻底性”。因此,直接将曹七巧的原真本性定义为“残缺”存在一定的争议。该文以亚里士多德... 张爱玲《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充满了悲剧意味。张爱玲本人认为曹七巧是一个“彻底的人物”,但由于人性的复杂性,曹七巧身上依然具有许多“不彻底性”。因此,直接将曹七巧的原真本性定义为“残缺”存在一定的争议。该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切入点,围绕着情节的“突转”与“发现”,深入分析曹七巧的人性转变及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哀歌,可知人物只是在反复的幻象重构与破灭的过程中才最终走向异化,由原来的“被吃者”转变为一个面目可憎的“吃人者”。这也是一个人性被践踏、变衰微,并最终灭亡的过程,折射出张爱玲本人对于人性苍凉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理论 金锁记 不彻底性 突转 幻象 苍凉
下载PDF
从归化异化理论视觉探析文学翻译——以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为例
2
作者 马先璐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8期648-653,共6页
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瑰宝,不仅展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因此要想在文学翻译中精准地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内涵,十分具有挑战性,往往会造成译文生硬晦涩或是脱离原文内涵等翻译问题。由张爱玲自译的... 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瑰宝,不仅展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因此要想在文学翻译中精准地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内涵,十分具有挑战性,往往会造成译文生硬晦涩或是脱离原文内涵等翻译问题。由张爱玲自译的中篇小说《金锁记》涉及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并运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进行表达。该文从归化与异化理论视角,对《金锁记》英译本的表达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旨在探析如何在文学翻译中恰当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来加强译文的可读性,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Literary works as the treasure of language art, not only show the charm of language, but also contai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erefore, it i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reproduce the language style and quint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hich often leads to problems of literal and obscure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divorced from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Golden Cangue wrote and translated by Eileen Chang involves a large number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adopting both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The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Golden Cangue to study how to properly us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o strengthen the readability of translated text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the maxi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金锁记 归化 异化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论张爱玲小说的感官书写——以《金锁记》为例
3
作者 刘桉安 何星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7期5-9,共5页
多感官叙写使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更为生动,该文以《金锁记》为例,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探讨张爱玲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感受张爱玲苍凉美学的创作意识和虚无的人生观,品味其笔下现世人生的浮世悲欢与苍凉。视觉角度,张爱玲将色彩作... 多感官叙写使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更为生动,该文以《金锁记》为例,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探讨张爱玲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感受张爱玲苍凉美学的创作意识和虚无的人生观,品味其笔下现世人生的浮世悲欢与苍凉。视觉角度,张爱玲将色彩作为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审美符号,通过描写色彩来表现人物内心,渲染环境氛围,传递苍凉美学;听觉方面,张爱玲将自己的生命意识囊括在声音之中,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审美体验,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其文学作品的内在气质和独特魅力;味觉角度,她从食物书写入手,深入人性道德的孔隙,展现表层食物书写背后蕴含的深层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感官书写 苍凉 悲剧 人生
下载PDF
从《金锁记》英译本变迁史看张爱玲的离散体验、创作心境与文化记忆
4
作者 许以萌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1期13-16,共4页
张爱玲(英文名Eileen Chang,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和翻译家。《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成功的小说之一。傅雷盛赞《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的最完满之作……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张爱玲(英文名Eileen Chang,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和翻译家。《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成功的小说之一。傅雷盛赞《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的最完满之作……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夏志清更是评价它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张爱玲本人也对这部作品格外看重。当她于1955年远走美国,决心在异国他乡重新开启自己的文学事业时,她选择将《金锁记》的英译本The Pink Tears作为在美国文学市场的第一次试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锁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事业 夏志清 创作心境 文化记忆 变迁史 张爱玲
下载PDF
张爱玲《金锁记》主要色彩描写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茹钠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7期40-42,共3页
对色彩敏感的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中善于运用色彩描写来构建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审美世界,其代表作品《金锁记》体现出浓厚的色彩元素。本文将从《金锁记》的色彩词统计和作者运用色彩词来反映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烘托环境与渲染氛围、... 对色彩敏感的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中善于运用色彩描写来构建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审美世界,其代表作品《金锁记》体现出浓厚的色彩元素。本文将从《金锁记》的色彩词统计和作者运用色彩词来反映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烘托环境与渲染氛围、通过繁复的色彩隐喻揭露人物形象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方面探究小说的丰厚寓意及其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色彩描写
下载PDF
程砚秋、京剧与抗战: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创作、发表背景探论
6
作者 李清宇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14,共6页
1943年11、12月间,借程砚秋京剧代表作的题名,张爱玲在袁殊主办的《杂志》第12卷第2、第3期上发表了小说《金锁记》。1944年8月,《杂志》社为张爱玲出版了小说集《传奇》,而小说《金锁记》取代《倾城之恋》,成为《传奇》一集榜首之作。... 1943年11、12月间,借程砚秋京剧代表作的题名,张爱玲在袁殊主办的《杂志》第12卷第2、第3期上发表了小说《金锁记》。1944年8月,《杂志》社为张爱玲出版了小说集《传奇》,而小说《金锁记》取代《倾城之恋》,成为《传奇》一集榜首之作。小说《金锁记》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实是因为在这篇小说的叙事中,潜藏着张爱玲对程砚秋京剧表演艺术成就的颂扬,以及向其人在抗战中始终保持民族气节,不断坚持斗争的致敬。小说《金锁记》寓意的生成,一方面是受到抗战时期沦陷区文艺界“春秋”笔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当时费穆编导、石挥主演的话剧《秋海棠》启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砚秋 张爱玲 金锁记 抗战
下载PDF
从《金锁记》的改编谈人物的二度创作——评话剧《金锁记》
7
作者 翁海鑫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6期18-20,共3页
在编剧将小说改编成话剧时,会面临经典人物早已活在读者心中,难以超越的问题。怎样进行人物的二度创作,才能超越原著小说,让小说中的人物焕发生机并重新活在舞台上,值得创作者深思。
关键词 金锁记 小说的话剧改编 人物二度创作
下载PDF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的悲剧性魅力探析
8
作者 何相楠 《新传奇》 2023年第26期4-6,共3页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收获“文坛最美的收获”“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等美誉。梳理《金锁记》中两大悲剧性人物——曹七巧和姜长安的命...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收获“文坛最美的收获”“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等美誉。梳理《金锁记》中两大悲剧性人物——曹七巧和姜长安的命运因果有助于探寻这部作品恒久的魅力,而张爱玲的出身命运是她能将这部看似写小人物、小题材的作品打造得如此悲怆动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锁记 张爱玲 悲剧性 魅力
下载PDF
《金锁记》的人物书写
9
作者 魏馨雨 《文存阅刊》 2023年第4期26-28,共3页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构建出了封建男权社会之中的女性世界,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以曹七巧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作为一部享有极高声誉的小说,《金锁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对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描写兼具社...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构建出了封建男权社会之中的女性世界,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以曹七巧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作为一部享有极高声誉的小说,《金锁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对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描写兼具社会性与悲剧性,以人物之悲剧写时代之悲剧,借书写人物来书写时代。在围绕人物本身进行直接描写的同时,张爱玲善于设计人物的服饰,通过衣着打扮展现人物的肖像、身份、心理等相关要素,使人物书写更加深入详尽、真实可感。此外,《金锁记》在一定程度上脱胎于《红楼梦》,写出了封建制度下普通大众的红楼梦式悲剧,而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人物书写,后者对前者则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人物书写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与跨媒介传播研究——以《金锁记》为例
10
作者 文小莲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3年第8期145-147,共3页
如今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越来越常见,很多文学作品因为影视改编而获得第二次面向大众传播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让受众体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扩大原作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为影视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张爱玲的作品因其世俗化的内容、独特的... 如今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越来越常见,很多文学作品因为影视改编而获得第二次面向大众传播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让受众体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扩大原作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为影视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张爱玲的作品因其世俗化的内容、独特的“电影感”风格而屡次掀起改编热潮,但对于张爱玲作品的改编,一直存在着改编热和争议并存的情况。本文以《金锁记》为例,对比影视改编前后的作品,分析了两者在主题风格、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别,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其改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带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锁记 影视改编 跨媒介传播
下载PDF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陆小宁 刘志一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9-64,共6页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是两部风格迥异的杰作。本文试以情感为切入点对《呼啸山庄》与《金锁记》进行平行研究 ,寻找沟通人类情感世界之桥梁 。
关键词 <<呼啸山庄>> <<金锁记>> 平行研究 情感
下载PDF
转换性互文关系在自译过程中的阐释——《金锁记》与其自译本及改写本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吉荣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9-72,123,共5页
《金锁记》及其4个相关文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既有即时自译,也有延时自译,还有改写。转换性互文关系对几个文本间互相验证又互相解构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既反映了自译的时间差异对自译策略和自译效果的影响,也揭示了跨文化叙事... 《金锁记》及其4个相关文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既有即时自译,也有延时自译,还有改写。转换性互文关系对几个文本间互相验证又互相解构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既反映了自译的时间差异对自译策略和自译效果的影响,也揭示了跨文化叙事文本策略的相关性,并且对由于作者兼译者的特殊身份所形成的自主体性辩证关系做出新的解释。因此,自译与改写的反复说明了自译者按顺序反复自我再现的想象行为。在文本和阐释之间,自译没有被语言差异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译 改写 转换性互文关系 金锁记
下载PDF
译者的文化意识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析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敬国 项东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95-98,共4页
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翻译作品之一,且是作家对其作品的自译,《金锁记》英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典型的研究素材。论文以大量的译例为依据,考察张爱玲对《金锁记》原文文化元素的英译处理,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翻译作品之一,且是作家对其作品的自译,《金锁记》英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典型的研究素材。论文以大量的译例为依据,考察张爱玲对《金锁记》原文文化元素的英译处理,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译者的源语文化意识、对目标读者阅读期待的考虑及译者语言能力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文化元素 文化意识 翻译策略
下载PDF
《金锁记》、《怨女》比较谈 被引量:8
14
作者 姜洪伟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角形象的重要区别,指出这是两部迥然不同的小说,并进一步从作家艺术观、女性观等方面探讨了《怨女》的创作动因。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怨女》 七巧 银娣
下载PDF
谈本位论观照之下的《金锁记》自译 被引量:23
15
作者 陈吉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1-6,共6页
《金锁记》的自译是中外历史上罕见的一作四译的个案,几个文本间的转化体现了本位论的观照,译者坚定的中国文化本位、作者本位和女性主义立场的性别本位是这部自译作品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 金锁记 自译 中国文化本位 作者本位 性别本位
下载PDF
接受·扬弃·创造——《窦娥冤》与《金锁记》戏曲艺术经验传承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母进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71-75,共5页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与明代剧作家叶宪祖、袁于令的传奇《金锁记》 ,是对《汉书·于定国传》、《搜神记》相关记载的接受、扬弃与创造 ,并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传承特征 :两剧的素材来源具有共生性 ,对“贞”、“孝”、“...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与明代剧作家叶宪祖、袁于令的传奇《金锁记》 ,是对《汉书·于定国传》、《搜神记》相关记载的接受、扬弃与创造 ,并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传承特征 :两剧的素材来源具有共生性 ,对“贞”、“孝”、“天人感应”等观念有不同程度的接受与扬弃 ;在悲剧精神、戏剧冲突、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传承方面 ,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娥冤 金锁记 艺术经验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金锁记》与《红楼梦》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吕启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7年第1期50-67,共18页
《金锁记》是海外华裔作家张爱玲的成名之作,发表于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海外声誉很高,在国内过去一个时期却鲜为人知。以《金锁记》为代表的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虽然明显地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却又直接承受了我国... 《金锁记》是海外华裔作家张爱玲的成名之作,发表于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海外声誉很高,在国内过去一个时期却鲜为人知。以《金锁记》为代表的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虽然明显地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却又直接承受了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传统。每一个熟悉《红楼梦》的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锁记 中短篇小说 四十年代 白流苏 贾宝玉 《倾城之恋》 华裔作家 上海姑娘 凤姐 金锁记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杂合”翻译策略——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的意象翻译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常青 韩晓宝 王晓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92-194,共3页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之一,作为"杂合"翻译策略的倡导者,他认为,翻译过程必然会涉及语言和文化这两种形式,其对译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两种语言文化成分的保留使译文本身也具备了"杂合"性。...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之一,作为"杂合"翻译策略的倡导者,他认为,翻译过程必然会涉及语言和文化这两种形式,其对译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两种语言文化成分的保留使译文本身也具备了"杂合"性。对张爱玲《金锁记》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并以其中的意象翻译为例,可以充分证实"杂合"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杂合"翻译策略在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合 意象翻译 金锁记 张爱玲
下载PDF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仕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1-46,共6页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着力刻划了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形象——曹七巧。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七巧的可怜可恨。本文力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还原七巧心理变态的深层原因:情感的缺失、婚姻的不幸、欲望的压...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着力刻划了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形象——曹七巧。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七巧的可怜可恨。本文力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还原七巧心理变态的深层原因:情感的缺失、婚姻的不幸、欲望的压抑、生存的恐惧等。人都是需要宣泄的,七巧只能以另类的方式排遣自己的愤懑,实际就不是常态,让人不得不哀其不幸,恨其不争,怒其不仁。人格的缺陷、环境的逼迫、爱情的破灭最终导致人性的裂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苍凉与震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曹七巧 变态 原因 精神分析
下载PDF
身份、创伤和困境意识:《金锁记》译写再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段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100,共8页
在文学翻译史上,张爱玲的文学自译是一个特殊现象,特别是从1943年到1971年,张爱玲在中英文之间往复自译和改写其成名小说《金锁记》。在作者和译者兼于一身的文学自译中,张爱玲通过语际转换和他语叙事,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实现了自我身... 在文学翻译史上,张爱玲的文学自译是一个特殊现象,特别是从1943年到1971年,张爱玲在中英文之间往复自译和改写其成名小说《金锁记》。在作者和译者兼于一身的文学自译中,张爱玲通过语际转换和他语叙事,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实现了自我身份、心理创伤和困境意识的表达,从而将《金锁记》这样一个具有特定意义、关注个人的家族叙事扩延成了一部具有普遍意义、思考人类命运的作品。对其特殊案例的挖掘,不仅可以拓宽对文学自译的理解,也有助于为张爱玲研究提供更多元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文学自译 身份意识 创伤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