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感传与中风疗效
1
作者 王志成 《江西中医药》 2001年第3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中风 针刺感传 灸疗法 疗效
下载PDF
骨骼肌运动神经元募集活动的区域性与针刺感传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郑政 喻媚 谢益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5-290,共6页
在电解法去大脑猫的小腿内侧腓肠肌 (MG)上分别利用局部牵拉和针刺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局部机械刺激 ,研究其运动神经元池的募集特性 ,发现 :(ⅰ )募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在较小的刺激强度或刺激施加的较短时间内 ,募集只发生在支配受刺激... 在电解法去大脑猫的小腿内侧腓肠肌 (MG)上分别利用局部牵拉和针刺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局部机械刺激 ,研究其运动神经元池的募集特性 ,发现 :(ⅰ )募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在较小的刺激强度或刺激施加的较短时间内 ,募集只发生在支配受刺激区的运动神经元上 ;(ⅱ )随着刺激强度或者刺激时间的不断增加 ,募集活动向支配未受刺激的邻近和远处肌区的运动神经元按顺序扩布 ;(ⅲ )肌区神经支配和对局部刺激的顺序反应特性与针刺作用下针感传导现象具有相似的生理学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 骨骼肌 电生理学 针刺感传
原文传递
华佗针刺感传技术的源与流
3
作者 许骞 唐萍萍 +5 位作者 王欣君 冒金锋 徐爱军 李红美 王国栋 张建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0-574,共5页
以华佗的个人经历、师承授徒、著作及相近时代的古籍为线索,探讨华佗针刺感传技术的源流,并分析其失传的可能原因。这项技术的形成,受到了《内经》《难经》中"调气""得气""气至"等描述的影响,同时结合了... 以华佗的个人经历、师承授徒、著作及相近时代的古籍为线索,探讨华佗针刺感传技术的源流,并分析其失传的可能原因。这项技术的形成,受到了《内经》《难经》中"调气""得气""气至"等描述的影响,同时结合了临床上对针感传导方向和具体停留位置的总结。由于华佗本人的经历、针刺技术的传承特点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项技术可能失传了,但是仍然影响了后世"气至病所"的针刺理念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感传 华佗 技术
原文传递
“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治疗口腔晚期癌肿疼痛 被引量:3
4
作者 荆淑文 毕绍臣 毕丹 《广东牙病防治》 1997年第4期46-47,共2页
“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治疗口腔晚期癌肿疼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510282)荆淑文毕绍臣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毕丹口腔颌面部晚期癌症患者最大的痛苦是疼痛,现采用各种止痛疗法均不能达到完全止痛的效果。如何消除晚期癌症患... “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治疗口腔晚期癌肿疼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510282)荆淑文毕绍臣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毕丹口腔颌面部晚期癌症患者最大的痛苦是疼痛,现采用各种止痛疗法均不能达到完全止痛的效果。如何消除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过程中的疼痛,是急待研究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晚期 疼痛
下载PDF
循经感传针刺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医案 被引量:3
5
作者 靳琦 《甘肃医药》 2017年第9期779-780,800,共3页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刺激局部穴位而出现的一种酸、麻、重、胀的特殊感觉,并出现从该刺激穴位起,沿古典医集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而进行传导的现象。陈跃来教授应用循经感传针刺法,结合俞募配穴理论,并结合腰骶段穴位与支配膀胱的盆神经、...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刺激局部穴位而出现的一种酸、麻、重、胀的特殊感觉,并出现从该刺激穴位起,沿古典医集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而进行传导的现象。陈跃来教授应用循经感传针刺法,结合俞募配穴理论,并结合腰骶段穴位与支配膀胱的盆神经、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节段的对应关系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其辨证准确,选穴精妙,针法独到,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 神经源性膀胱 医案
下载PDF
针刺龙门穴治疗肾虚型小儿遗尿26例
6
作者 陈礼娇 田丽 《上海针灸杂志》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65-65,共1页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龙门穴主治小儿遗尿26例,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4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1年;治疗次数7~20次。
关键词 小儿遗尿 针刺感传 龙门 治疗方法 患儿 三阴交 治疗效果 肾虚型 肾气不足
下载PDF
对针刺远道取穴原理的思考——针刺效应的产生有“感传”与“感应”两种 被引量:11
7
作者 俞大雄 马睿杰 方剑乔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1-792,共2页
针灸界普遍认为针刺远道取穴的原理是由于针刺感传,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临床现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笔者发现从经络起源就包涵了腧穴非点实面的思想,突出了针刺取穴的动态变化。传统的经络学说中只强调了经络感传现... 针灸界普遍认为针刺远道取穴的原理是由于针刺感传,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临床现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笔者发现从经络起源就包涵了腧穴非点实面的思想,突出了针刺取穴的动态变化。传统的经络学说中只强调了经络感传现象,而忽视了经络的感应现象。感传现象存在于线性关系中,而感应现象强调了点面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道取穴 针刺感传 气至病所 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