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针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梁凤霞 王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47-1049,共3页
关键词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针刺机制 研究 应用进展
下载PDF
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骏吉 逯子衡 +2 位作者 蔡青城 杨家祥 王艳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7期44-47,共4页
膝骨关节炎(KOA)是以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退行性关节疾病,慢性低度炎症起核心作用。针刺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治疗效果显著,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未明确。针刺减轻KOA炎症反应的机制涉及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肠道... 膝骨关节炎(KOA)是以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退行性关节疾病,慢性低度炎症起核心作用。针刺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治疗效果显著,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未明确。针刺减轻KOA炎症反应的机制涉及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肠道菌群、炎症信号通路等方面。本文总结近年关于针刺减轻KOA炎症反应的相关文献,对针刺减轻KOA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作一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针刺机制 炎症反应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胰腺PI3K/AKT/BMAL1通路探讨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昼夜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栩 张月 +4 位作者 刘汉东 李洁 赵文清 周琼阳 张智龙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PI3K/AKT/BMAL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针刺效应,探讨调理脾胃针法调节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昼夜节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26只)。造模组以高脂高糖喂养2个月... [目的]通过观察PI3K/AKT/BMAL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针刺效应,探讨调理脾胃针法调节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昼夜节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26只)。造模组以高脂高糖喂养2个月,而后采用小剂量(25 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针刺效应平台。并将造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10只),模型组(10只)。针刺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针刺,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空白组及模型组不进行干预。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大鼠4时相(0、6、12、18时)血糖变化及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以胰腺荧光TUNEL染色观察治疗后胰岛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AI);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治疗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p-AKT、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1(BMAL1)表达。[结果]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时相血糖、SDBG、LAGE仍然显著升高,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含量显著降低(P<0.01),但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相血糖、SDBG、LAGE显著下降,Fins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可明显改善胰岛细胞的凋亡,降低AI值;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各蛋白(PI3K、AKT、p-AKT、BMAL1)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昼夜节律,机制与上调胰腺PI3K/AKT/BMAL1相关蛋白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糖昼夜节律 针刺机制 PI3K/AKT/BMAL1通路
下载PDF
基于fMRI技术对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展望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力 李晓陵 +2 位作者 王丰 赵桂君 曹丹娜 《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1期80-83,共4页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传统医学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探讨未来应用前景。通过fMRI对穴位特异性、针刺机制、针刺效应观察等几方面的文...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传统医学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探讨未来应用前景。通过fMRI对穴位特异性、针刺机制、针刺效应观察等几方面的文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刺腧穴与脑结构具有区域特异性;针刺效应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针刺效果与脑内部分区域的功能变化有相关性。因此,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一个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针刺机制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针刺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亚南 徐天舒 张华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第3期74-77,共4页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方法多样,主要有认知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刺干预等。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针刺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搜集近几年关于针刺对脑血流、对神经细胞内部结构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等的影...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方法多样,主要有认知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刺干预等。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针刺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搜集近几年关于针刺对脑血流、对神经细胞内部结构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等的影响,并从以上几方面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部分作用机制做简单阐述;提出目前针刺治疗本病的问题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机制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基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德茂 段高雄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针刺作为传统中医学精华治疗手段之一,其疗效在国际上已被广泛认可[1,2],但其治疗机制尚有待更深入研究。狭义上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 针刺作为传统中医学精华治疗手段之一,其疗效在国际上已被广泛认可[1,2],但其治疗机制尚有待更深入研究。狭义上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BOLD)的原理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无创、实时监测与针刺相关脑区的信息响应情况,并精准定位功能脑区,为针刺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fMRI技术对针刺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仍存有争议性问题待解决。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系统分析及总结,拟从优化针刺实验设计、针刺技术研究、针刺镇痛机制以及临床疾病的针刺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重新审视目前针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提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作用机制 FMRI技术 血氧水平依赖 相关脑区 针刺机制 传统中医学 level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唐巍 高忻洙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关键词 脑卒中 疗法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针刺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曹馨元 孙忠人 +5 位作者 刘少鹏 徐渊 殷建涛 罗铮 郭智超 尹洪娜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19期3862-3867,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与遗传、免疫等密切相关。近年ASD的患病率和致残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目前,ASD的临床治疗多以教育训练和药物治疗为主,但仅能缓解患...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与遗传、免疫等密切相关。近年ASD的患病率和致残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目前,ASD的临床治疗多以教育训练和药物治疗为主,但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针刺研究的深入,针刺介入治疗ASD受到广泛关注,治疗上以头皮针为主,舌针、耳针、腹针、体针等针刺方法并用,针刺的干预机制涉及神经递质、脑组织相关蛋白、微生物-肠-脑轴、免疫反应等方面。未来应充分利用神经生物学技术从多层次探究针刺的干预机制,创新针刺治疗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针刺治疗ASD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 治疗 针刺机制
下载PDF
探索经络——针刺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9
作者 方胜林 《亚太传统医药》 2009年第1期13-14,共2页
针刺的特异临床疗效主要是刺激快痛神经活动脑啡肽类抑制神经,使慢痛神经制约环路的功能正常发挥,恢复病变组织,改善组织功能。
关键词 探索经络 针刺机制 脑啡肽 GABA 感觉神经增长 伤害性信息
下载PDF
针刺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丛晨 张焕 车戬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年第6期8-10,共3页
通过查阅整理近20年来针刺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文献,从针刺辅助镇痛、针刺防治恶心呕吐、针刺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针刺防治气管插管相关反应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从“中枢-外周-局部”多角度探讨针刺疗法发挥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 疗法 围手术期 原理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中枢儿茶酚胺系统在针刺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友京 董晓彤 王双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电针可以引起家兔血清皮质醇含量升高。侧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对电针升高血清皮质醇含量有促进作用,而注射二羟基苯丝氨酸(DOPS)有抑制作用。提示脑内儿茶酚胺(CA),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E)可能参与电... 电针可以引起家兔血清皮质醇含量升高。侧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对电针升高血清皮质醇含量有促进作用,而注射二羟基苯丝氨酸(DOPS)有抑制作用。提示脑内儿茶酚胺(CA),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E)可能参与电针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儿茶酚胺 针刺机制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下载PDF
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内脏痛敏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威 张燕 +2 位作者 吕恩基 高志雄 赵金茹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内脏痛敏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采用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法持续刺激15 d制备慢性内脏痛敏IB... 目的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内脏痛敏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采用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法持续刺激15 d制备慢性内脏痛敏IBS模型。电针组隔日1次针刺双侧上巨虚穴10 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MTL和SS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MTL、SS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MTL、SS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降低慢性内脏痛敏IBS模型大鼠血清MTL和SS含量,可能是针刺调节IBS胃肠运动、进而改善慢性内脏痛敏症状的关键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 胃动素 生长抑素
下载PDF
针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陆春霞 余芝 徐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8-210,共3页
便秘是一种异常肠道症状,可能是潜在疾病的初始或者次要症状-(〔1〕)。全球便秘的总发病率为0.7%-79%,平均16%。临床上便秘通常分为慢传输型便秘、正常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性便秘及混合型便秘。有研究报道,其中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以... 便秘是一种异常肠道症状,可能是潜在疾病的初始或者次要症状-(〔1〕)。全球便秘的总发病率为0.7%-79%,平均16%。临床上便秘通常分为慢传输型便秘、正常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性便秘及混合型便秘。有研究报道,其中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以结肠动力下降和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为特征的顽固型便秘,占慢性便秘患者中的13%-37%,它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增加患结肠癌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 病因病机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穴得气与非得气的大脑功能成像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蔚 《中国医疗设备》 2011年第12期38-41,共4页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genation—level dependent,BOLD-fMRI)技术,探讨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在得气与非得气状态下,足三里穴的激活效应。方法将22例健康成年(年龄25~35岁)、体型中等的男性志愿者随机...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genation—level dependent,BOLD-fMRI)技术,探讨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在得气与非得气状态下,足三里穴的激活效应。方法将22例健康成年(年龄25~35岁)、体型中等的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得气组与针刺对照组,比例约为3:1。针刺得气组:针刺足三里穴位,通过捻针和补泻的手法来刺激穴位;针刺对照组:仅针刺足三里穴位,无捻针和补泻的手法。对两组受试者大脑的兴奋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针刺得气组的脑功能区激活范围较广泛,包括单侧或双侧第Ⅱ躯体感觉皮质(SⅡ)、第Ⅰ躯体感觉皮质(SⅠ),以左侧为主的颞叶、岛叶皮质、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后扣带回、杏仁体、下丘脑等;针刺对照组仅见散在脑功能区激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得气后能够引起脑区的广泛激活,针刺足三里穴得气与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作用机制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得气
下载PDF
针刺对内分泌激素调节作用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9期1124-1126,共3页
关键词 作用机制 内分泌激素 激素调节
下载PDF
针刺及针药复合镇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江永伟 张晗 +1 位作者 徐斌 吕志刚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3184-3187,共4页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针灸消除或减轻疼痛在古籍中早有记载。现在很多中医院已经将针刺作为一种麻醉手段或辅助麻醉手段应用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的特点,但是单纯...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针灸消除或减轻疼痛在古籍中早有记载。现在很多中医院已经将针刺作为一种麻醉手段或辅助麻醉手段应用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的特点,但是单纯的针刺麻醉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针刺结合药物的麻醉方法。针药复合麻醉一方面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进而减少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针刺具有广泛调节作用的优点,加快术后恢复。本文对针刺镇痛的机制和针药复合镇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药复合镇痛 镇痛机制 炎性反应 免疫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功能磁共振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娄睿智 曹丹娜 +2 位作者 范婷婷 赵佩 黄晓靓 《山西中医》 2022年第8期65-67,共3页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针刺治疗行之有效,不良反应少。但大脑的可塑性机制尚不明确,磁共振功能成像具有无创、可定量、定性、动态观察等优点,为阐明针刺效应传导规律和中枢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技...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针刺治疗行之有效,不良反应少。但大脑的可塑性机制尚不明确,磁共振功能成像具有无创、可定量、定性、动态观察等优点,为阐明针刺效应传导规律和中枢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现将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功能磁共振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针刺机制 脑功能连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下载PDF
针刺治疗绝经综合征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屈明霞 闫颖 《河南中医》 2019年第3期476-479,共4页
激素补充治疗是西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主要方法,但是,对于慎用激素和存在激素使用禁忌症的患者,中医针刺疗法则以其疗效显著、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为了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作用机制,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研... 激素补充治疗是西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主要方法,但是,对于慎用激素和存在激素使用禁忌症的患者,中医针刺疗法则以其疗效显著、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为了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作用机制,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研究在临床展开。目前,绝经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作已非常成熟,制作方法主要包括自然衰老法、完全去势法和不完全去势法。绝经综合征抑郁动物模型的临床应用已比较成熟,常用的造模方法为卵巢去势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但是对绝经综合征焦虑模型、绝经综合征失眠模型和绝经综合征潮热模型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针刺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主要为调节激素的分泌,但如何调节激素的分泌缓解绝经综合征的症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综合征 动物模型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现代针灸应用技术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葳 李坤成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11期1029-1031,共3页
关键词 脑功能研究 灸器械 成像研究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 功能磁共振成像 现代 基础研究 神经科学 针刺机制
下载PDF
眼针对眼周穴区皮下肥大细胞活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石冬一 姜宇晴 +3 位作者 王哲 张威 任路 马贤德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82-186,226-227,共7页
目的采用自身配对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手段,观察眼周穴区、非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分布规律;通过检测血清及眼周皮肤组织中IgE、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探讨针刺... 目的采用自身配对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手段,观察眼周穴区、非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分布规律;通过检测血清及眼周皮肤组织中IgE、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探讨针刺对大鼠眼周穴区、非穴区皮下肥大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方法SPF级SD大鼠30只,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针刺穴区组,针刺非穴区组,每组10只。3组大鼠穴区与非穴区位置进行自身配对。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针刺穴区组和针刺非穴区组大鼠每8 h进行1次眼针干预,共计干预3次。末次针刺后2 h,各组大鼠麻醉状态下,经腹主动脉采集全血,并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以大鼠眼球为中心,环切眶内距离睑缘1~3 mm范围的皮肤组织,同时环切眶外区域距离睑缘4~6 mm范围的皮肤组织,两区域皮肤组织均等分两份,一份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另一份制备组织匀浆备用。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两区域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及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皮肤组织中的IgE、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结果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3组大鼠眶内区域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密集,眶外区域稀疏,眶内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眶外区;空白对照组大鼠眶内和眶外区域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成正圆或椭圆形,边界清晰;针刺穴区组大鼠眶内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密集,且形态不规则,肥大细胞周围可见颗粒散落的脱颗粒状,而眶外区皮下肥大细胞大多数形态规则,偶见脱颗粒现象发生;针刺非穴区组大鼠眶内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密集,大多数形态规则,偶见脱颗粒现象发生,眶外区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分布稀疏,呈明显的脱颗粒改变,形态不规则。各组大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IgE、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IgE,血清中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无明显改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空白对照组和针刺非穴区组大鼠眶内、眶外皮肤组织中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穴区组大鼠眶内皮肤组织中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均明显高于眶外皮肤组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针刺穴区组大鼠眶内皮肤组织中组胺、白三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针刺非穴区组大鼠眶内、眶外皮肤组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鼠眼周穴区有肥大细胞聚集现象,聚集程度明显高于眶外非穴区区域;(2)针刺可以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3)穴区肥大细胞富集及针刺对肥大细胞的活化作用可能是针灸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活化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