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导板结合跟骨钉中钉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
1
作者 张健 王磊 +1 位作者 刘明超 宋阳阳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2期13-16,共4页
目的探究3D打印导板结合跟骨钉中钉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单侧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n=... 目的探究3D打印导板结合跟骨钉中钉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单侧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n=18)与3D打印跟骨钉中钉组(n=12)。传统手术组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3D打印跟骨钉中钉组采用3D打印导板结合跟骨钉中钉治疗。比较两组内固定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Gissane角、Böhler角、跟骨宽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优良率均为1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打印跟骨钉中钉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Gissane角均小于术前,Böhler角大于术前,跟骨宽度窄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打印跟骨钉中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低于传统手术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3D打印跟骨钉中钉组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跟骨骨折有效手术方式,3D打印导板结合跟骨钉中钉治疗跟骨骨折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钉中钉内固定 3D打印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载PDF
跟骨钉中钉与跗骨窦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明晨 王承良 +1 位作者 郑凯夫 陈金武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 探讨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住院治疗并获随访的80例SandersⅡ-Ⅲ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髓内组(采用... 目的 探讨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住院治疗并获随访的80例SandersⅡ-Ⅲ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髓内组(采用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治疗,40例)和钢板组(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和内外翻角度)、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髓内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内外翻角度较术前增加,跟骨宽度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影像学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组患者术后2 d的VAS评分低于钢板组,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和优良率高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钢板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恢复根骨的解剖结构,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切口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 跗骨窦入路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钉中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孙茂庚 孙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21-24,共4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钉中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淄博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6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4.63±10.10)岁。所有患者均...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钉中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淄博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6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4.63±10.1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辅助下微创钉中钉内固定治疗方式。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跟骨长度、高度、宽度,以及B?hler角、Gissane角的恢复情况,应用AOFAS标准评定对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21±3.47)个月。16例患者全部成功实施手术,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5.63±10.47)min,术中出血量为(21.25±7.42)mL,住院时间为(7.13±1.26)d。患者全部实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5.06±1.34)个月。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B?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足功能AOFAS标准评定为85~97分,平均(91.25±3.77)分,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钉中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微创、机体损伤较小、减少了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为临床微创治疗跟骨骨折提供了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微创 钉中钉 跟骨骨折
下载PDF
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优势
4
作者 刘彬 于斌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67-70,共4页
探讨跟骨钉中钉手术较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势.回顾性收集自2021年4月—2024年4月间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Ⅲ型4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微创组(采用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23例)和传统组(传统切开复... 探讨跟骨钉中钉手术较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势.回顾性收集自2021年4月—2024年4月间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Ⅲ型4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微创组(采用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23例)和传统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3例),记录两组术前待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1周、1月及1年功能恢复等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微创组与传统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78min vs 105min)、术中出血量(9.5ml vs 55ml)、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判定术后1周、术后1月及1年优良率(分别73.91%vs 43.48%,91.3%vs 78.2%,100%vs 91.3%)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钉中钉内固定系统在跟骨骨折较以往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有明显优势,可缩短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亦较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钉中钉内固定系统 微创治疗
下载PDF
跗骨窦撬拨复位经皮钉中钉内固定微创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晓伟 孙开强 +2 位作者 厉运收 袁卫龙 胡明朋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撬拨复位经皮钉中钉内固定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月采用跗骨窦撬拨复位经皮钉中钉内固定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4例病例资料,测量跟骨术前及术后X线片的Bohler角、Gi... 目的探讨跗骨窦撬拨复位经皮钉中钉内固定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月采用跗骨窦撬拨复位经皮钉中钉内固定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4例病例资料,测量跟骨术前及术后X线片的Bohler角、Gissane角,记录软组织情况、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所得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经过3~9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术后所有跟骨均达到或近乎解剖复位,且均无切口感染及边缘坏死。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Bo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足功能采用Maryland评分,优良率91.7%。结论跗骨窦撬拨复位经皮钉中钉内固定符合跟骨的生物力学要求,是跟骨骨折经皮复位与固定的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微创治疗 钉中钉 应用
下载PDF
微创钉中钉系统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6
作者 庄一凡 罗辉 汪道清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5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钉中钉系统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开组与微创组,各32例。切开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微创... 目的探讨微创钉中钉系统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开组与微创组,各32例。切开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微创组采用微创钉中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足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美国足踝学会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3%,低于切开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钉中钉系统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微创钉中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损伤较小,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可作为治疗跟骨骨折的优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微创钉中钉系统内固定 钢板内固定 足部功能
下载PDF
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4
7
作者 舒景坤 李红 +2 位作者 赵连伟 孟飞 孟凡义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4期594-594,共1页
2021年1~7月,我科采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11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1~55岁。左侧7例,右侧4例。合并症:2型糖尿病2例,高血压1例。所有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对合并高... 2021年1~7月,我科采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11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1~55岁。左侧7例,右侧4例。合并症:2型糖尿病2例,高血压1例。所有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对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予以对症治疗,排除手术禁忌。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钉中钉内固定系统
下载PDF
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1
8
作者 马龙 刘波 +5 位作者 吴刚强 陈诚 曾辉 张博闻 王宏海 刘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12期1317-1319,共3页
目的观察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21-05—2022-05采用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透视下经距骨颈和跟骨结节分别置入1枚直径2.5 mm克氏针... 目的观察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21-05—2022-05采用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透视下经距骨颈和跟骨结节分别置入1枚直径2.5 mm克氏针,然后用特制跟骨牵引装置套入2枚克氏针内,沿一个方向牵引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后,于跟腱下方约1 cm处作长约1 cm切口,由后往前置入1枚导针,根据导针在跟骨中的长度置入1枚直径8.5 mm的钛合金空心钉来控制跟骨长度。空心钉自带螺钉孔,应用配套导向器由外向内置入多枚螺钉来控制跟骨轴向旋转。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1.3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骨折端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松动、切口皮瓣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78~100分,平均91.5分,其中优10例(Ⅱ型7例,Ⅲ型3例),良3例(Ⅱ型2例,Ⅲ型1例),可2例(Ⅲ型2例)。结论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足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分型 跟骨钉中钉固定系统 内固定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safety and effect of reconstructing anterior and middle columns by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in treating lumbar burst fractures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经纬 校佰平 +3 位作者 徐荣明 赵刘军 马维虎 阮永平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9年第2期107-112,共6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effect of the technique of reconstructing anterior and middle columns by posterior approach in treating lumbar burst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uly 2005 to January 2007, 22 cases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effect of the technique of reconstructing anterior and middle columns by posterior approach in treating lumbar burst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uly 2005 to January 2007, 22 cases (18 males and 4 females, aged 28-57 years, 42.7 years on average) of lumbar burst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surgical procedures in our hospital. Based on the routine posterior approach, one of the transverse processes of the injured vertebra was incised to get access to the lateral side of the injured vetebral body. After all the displaced fracture fragments were cleared away and the spinal canal was decompressed, the titanium mesh packed with autografts was implanted from the lateral side to reconstruct the anterior and middle columns. The adjacent above and below segments of the vetebral body were fixed with transpedicular screws.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vertebral height, degree of kyphotic deformity and comprised spinal canal were documented.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3.5 hours (ranging 2.8-5.8 hours) and the average blood loss was 820 ml (ranging 650-2 100 ml). All th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7.2 months on average ( ranging 12-28 months). The height of the injured vetebral body was restored from 24 % (12%- 45%) preoperatively to 96% (95%-99%) postoperatively (P〈0.05). The natural spinal curvatures and spinal canal were restored. Three cases were involved in transient iatrogenic nerve root injury and 1 case was involved in the loosening of the connected rod of the pedicle screw system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s: The technique of implanting the titanium mesh by posterior approach is effective and safe enough to reconstruct the anterior and middle columns in treating lumbar burst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vertebrae FRACTURES SPINE SAFE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