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螺旋首铜臂钏的发现及来源
1
作者 侯明明 刘学堂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6,共8页
近年来,新疆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两端有螺旋形装饰的铜臂钏,是中国早期青铜器中发现的新类型。公元前2千纪至1千纪间,这类铜臂钏在欧亚草原地区流行起来,它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饰品之一。考察这类器物的源流有助于加深了对... 近年来,新疆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两端有螺旋形装饰的铜臂钏,是中国早期青铜器中发现的新类型。公元前2千纪至1千纪间,这类铜臂钏在欧亚草原地区流行起来,它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饰品之一。考察这类器物的源流有助于加深了对青铜时代东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螺旋首铜臂 青铜时代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早期臂钏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方悦 《地方文化研究》 2018年第3期92-101,共10页
中国古代文献或现代考古报告所谓"臂钏",虽然都以"臂钏"为名,其形式却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考古报告与古代文献的研究,梳理臂钏的形与名古今流变,归纳出四种主要形式;早期臂钏除了可以戴于女性手腕或前臂,新时期西... 中国古代文献或现代考古报告所谓"臂钏",虽然都以"臂钏"为名,其形式却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考古报告与古代文献的研究,梳理臂钏的形与名古今流变,归纳出四种主要形式;早期臂钏除了可以戴于女性手腕或前臂,新时期西北地区还有一种臂甲戴于男性手臂,主要做防御使用。此外,还有一种流行于夏商时期中国河北、内蒙古等地区的单圈扇面开口手钏,其随着早期游牧文化的退出逐渐消失,又在之后中亚地区出现。第三种金属手钏是由多个单圈组合成套的手环组成,也被称为"臂钏",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第四种缠臂手钏从最初的金属丝环发展而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产生,最初是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自秦汉时期向中国南方传播,在晚唐和两宋之际发展成熟,并一直延续到清代,即谓之"缠臂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手饰 缠臂金
下载PDF
金银缠钏流变考
3
作者 黄方悦 《新丝路(下旬)》 2018年第18期147-150,共4页
金属手钏是由多个单圈组合成套的手环组成,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第四种缠臂手钏从最初的金属丝环发展而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产生,最初是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自秦汉时期向中国南方传播,在晚唐和两宋之际发展成熟,... 金属手钏是由多个单圈组合成套的手环组成,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第四种缠臂手钏从最初的金属丝环发展而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产生,最初是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自秦汉时期向中国南方传播,在晚唐和两宋之际发展成熟,并一直延续到清代,即谓之“缠臂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臂金
下载PDF
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1993年钏路近海地震破坏和地震烈度分布的评估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K.Amakuni K.Masunaga +4 位作者 T.Mochizuki T.Enomoto H.Kagami N.Okada 王永才 《世界地震译丛》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8-63,共6页
引言 1993年1月15日钏路近海地震是震级为7.8的强震,震源深度约为30 km,震中位于北海道钏路近海,北海道至关东地区有感,由于接近震源,钏路市烈度鉴定为日本烈度表的6度。震后4天本文诸作者开始在现场调查,包括破坏调查和场地信息的搜集... 引言 1993年1月15日钏路近海地震是震级为7.8的强震,震源深度约为30 km,震中位于北海道钏路近海,北海道至关东地区有感,由于接近震源,钏路市烈度鉴定为日本烈度表的6度。震后4天本文诸作者开始在现场调查,包括破坏调查和场地信息的搜集,然后用约2~3个月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震烈度 震源深度 路近海
下载PDF
传统与时代的对撞——《钏影楼回忆录》中近代女性形象解读
5
作者 苏亮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5-58,共4页
《钏影楼回忆录》是近代报人、小说家包天笑撰写的自传体散文集。它描述了包天笑早年的人生经历,以及清末民初苏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在《钏影楼回忆录》中,作者以写实笔法勾勒出了各种独具时代特色的近代女性形象。... 《钏影楼回忆录》是近代报人、小说家包天笑撰写的自传体散文集。它描述了包天笑早年的人生经历,以及清末民初苏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在《钏影楼回忆录》中,作者以写实笔法勾勒出了各种独具时代特色的近代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不仅可以看到包天笑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原型,而且体现了包天笑新旧思想相冲突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天笑 影楼回忆录 近代 女性形象
下载PDF
唐代的臂钏与指环
6
作者 何月馨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48,共6页
本文基于墓葬和遗址的考古发现,对唐代臂钏和指环作了全面梳理,在形制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其使用状况、分布地域、等级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表明,唐代臂钏较指环更为流行,分布地域也更广,两者作为较私密的装饰品,均不具有等级标识作用。
关键词 唐代 指环 装饰
下载PDF
与时俱进,旧本翻新——评上海昆剧团新编传奇《钗钏记》
7
作者 周巩平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3-24,共2页
近阶段,上海昆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全本传奇《钗钏记》在逸夫舞台上演,它不仅吸引了大批戏曲爱好者,也打动了许多对戏曲艺术并不熟悉的青年人和大学生。月榭主人的《钗钏记》创作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几百年。它不是歌星... 近阶段,上海昆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全本传奇《钗钏记》在逸夫舞台上演,它不仅吸引了大批戏曲爱好者,也打动了许多对戏曲艺术并不熟悉的青年人和大学生。月榭主人的《钗钏记》创作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几百年。它不是歌星演唱会,更不是好莱坞进口大片,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些思想活跃、最喜爱新鲜事物的莘莘学子?这个问题引起了海内外戏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该剧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钗记》 上海昆剧团 戏曲艺术 创作理念 剧本内容 人物形象
下载PDF
日本在钏路举行全国秋刀鱼鲜鱼会议
8
作者 容辛 《现代渔业信息》 2004年第10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日本 路市 秋刀鱼 鲜鱼会议
下载PDF
演员也应该是“雕塑家”——排演《勘玉钏》的体会
9
作者 陈朝红 《上海戏剧》 1984年第3期43-44,共2页
今年元旦,我演出《勘玉钏》后,胡芝凤同志写文章说:“我觉得这出戏从剧本到表演,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对传统剧目‘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严肃态度……。”有的观众来信说:“从这出戏可以看出您是一个很有才情的演员,也看出几年来您在表演... 今年元旦,我演出《勘玉钏》后,胡芝凤同志写文章说:“我觉得这出戏从剧本到表演,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对传统剧目‘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严肃态度……。”有的观众来信说:“从这出戏可以看出您是一个很有才情的演员,也看出几年来您在表演艺术上的追求和努力。”是的,对待艺术取严肃的刻意求精的态度,确是我近年来的追求和努力,我把自己比作一位雕塑家,每演一个角色从不会到会,从粗到精,总愿意不断地琢磨,使其日臻完美,就象雕凿手中的一块玉一样,玉不琢不成器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玉 胡芝凤 韩臣 悔恨交加 稀世珍品 加工整理 含而不露 极微小 职任 大段
下载PDF
从王岳凌“一赶二”论《勘玉钏》的表演节奏
10
作者 施桂枫 《戏剧之家》 2013年第3期58-59,共2页
2013年4月5日,京剧经典剧目《勘玉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这是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1擂台邀请赛中的一场,由北京京剧院苟派花旦王岳凌主演。当晚的演出,王岳凌扮相俊俏,嗓音脆亮。她先后扮演两个性格鲜明、截然不同的角色... 2013年4月5日,京剧经典剧目《勘玉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这是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1擂台邀请赛中的一场,由北京京剧院苟派花旦王岳凌主演。当晚的演出,王岳凌扮相俊俏,嗓音脆亮。她先后扮演两个性格鲜明、截然不同的角色,俞素秋的娇羞以及得知被骗、丧母失婢的悲戚,韩玉姐的伶牙俐齿和活泼机智,她都拿捏得较为到位,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而我则从王岳凌的演出中欣赏到了她在《勘玉钏》中对表演节奏的精妙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玉 节奏 表演 北京长安大戏院 京剧演员 北京京剧院 经典剧目 演出
下载PDF
在日本钏路煤矿研修的收获与思考
11
作者 施文新 吴俊侠 《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09年第4期80-82,共3页
介绍了日本钏路煤矿在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的特点。
关键词 路煤矿 安全 生产 管理
下载PDF
国外造纸企业介绍之四 日本本州制纸株式会钏路工厂简介
12
作者 王景山 《造纸信息》 1994年第7期10-12,共3页
该厂始建于1959年,属本州制纸(株)最先创建的工厂。现有1条K式挂面纸生产线、2条中档印刷纸生产线、1条新闻纸生产线。 一、生产所需原材料:该厂每年约需木片70万吨,其中60~65%依靠进口,针叶材主要从北美、加拿大,新西兰。
关键词 造纸企业 成形器 卡米尔连续蒸煮器 生产线 日产能力 超级压光机 硫酸盐浆 印刷用纸 生产设备
下载PDF
试论刘家河商墓出土金臂钏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显国 《博物院》 2018年第6期22-28,共7页
北京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金臂钏年代早、器型大,是研究商代北方地区黄金制品工艺及形制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利用科技检测及文献解读的方法,探讨了金臂钏制作工艺、形制演变及传播等问题。研究表明,两件金臂钏材质不同,但均为自然金... 北京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金臂钏年代早、器型大,是研究商代北方地区黄金制品工艺及形制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利用科技检测及文献解读的方法,探讨了金臂钏制作工艺、形制演变及传播等问题。研究表明,两件金臂钏材质不同,但均为自然金;采用熔铸、锤揲、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从时空方面考察,刘家河金臂钏承接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并对燕山南麓向东和燕山北麓及辽西丘陵地区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河 商代 金臂
原文传递
对京剧《勘玉钏》的一些看法
14
作者 陈亚泰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35,共1页
自从观看了管波主演的荀派名剧《勘玉钏》之后,我挺高兴管波作为一名青年演员能够上演这出能唱能做的功夫戏,充分体现了她较为深厚的戏曲功底。我一直挺喜欢管波的,她有一副好嗓子,娇滴滴、脆生生,大有乃师刘长瑜的味道。
关键词 勘玉 管波 荀派 青年 演员 荀慧生派 京剧 戏曲 剧目
原文传递
再观荀派名剧《勘玉钏》
15
作者 封杰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勘玉 京剧 荀派艺术 表演风格 唱腔 陈墨香
原文传递
我如何演戏(六)——“一赶二”的《勘玉钏》(下)
16
作者 孙毓敏 《中国京剧》 2018年第6期72-75,共4页
后饰韩玉姐是纯花旦。为了展示演员的多才多艺,苟先生和周信芳、马连良等前辈,均创造了不少“一赶二”“一赶三”或“一赶四”的戏,一人连演数角,塑造各类不同性格的角色。那么,第二个角色韩玉姐是如何上场的呢?先说扮相,穿裙子... 后饰韩玉姐是纯花旦。为了展示演员的多才多艺,苟先生和周信芳、马连良等前辈,均创造了不少“一赶二”“一赶三”或“一赶四”的戏,一人连演数角,塑造各类不同性格的角色。那么,第二个角色韩玉姐是如何上场的呢?先说扮相,穿裙子、袄,没有水袖。更别致的一点是,在大头的右上角要有一绺卷发支在那里,表示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玉 演戏 周信芳 马连良 花旦 演员
原文传递
戏曲技艺当承载更多情感表达——论荀派新秀王岳凌与《勘玉钏》
17
作者 郭宇 《中国京剧》 2017年第11期81-83,共3页
荀派名剧《勘玉钏》是一个由误会而生的由悲转喜的故事,也是一出由一个演员饰演前后两个不同行当、不同角色的戏,更是一部情节跌宕曲折、戏剧性与人物性格色彩饱满的荀派传统名剧。作为京剧荀派艺术在当今新一代的佼佼者,王岳凌在其... 荀派名剧《勘玉钏》是一个由误会而生的由悲转喜的故事,也是一出由一个演员饰演前后两个不同行当、不同角色的戏,更是一部情节跌宕曲折、戏剧性与人物性格色彩饱满的荀派传统名剧。作为京剧荀派艺术在当今新一代的佼佼者,王岳凌在其老师京剧名家孙毓敏先生的传授下,很好地再现了其剧其人的双重特点。好戏要传承,要有优秀的后继者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玉 荀派艺术 情感表达 技艺 戏曲 人物性格 戏剧性 孙毓敏
原文传递
我如何演戏(五)——“一赶二”的《勘玉钏》(上)
18
作者 孙毓敏 《中国京剧》 2018年第5期76-79,共4页
《勘玉钏》为陈墨香先生根据《喻世明言》中之《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改编而成,苟慧生先生首演于1934年。演员在此戏中前、后分饰两角,前为闺门旦,后为花旦,前饰俞素秋,后饰韩玉姐。因人物不同,表演也大不同,可以充分展示演员的可... 《勘玉钏》为陈墨香先生根据《喻世明言》中之《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改编而成,苟慧生先生首演于1934年。演员在此戏中前、后分饰两角,前为闺门旦,后为花旦,前饰俞素秋,后饰韩玉姐。因人物不同,表演也大不同,可以充分展示演员的可塑性和多方面的表演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玉 演戏 《喻世明言》 表演才能 1934年 荀慧生 可塑性 演员
原文传递
饰水流年——臂钏
19
作者 李敏 《中国宝石》 2008年第1期204-205,共2页
臂钏是中国自魏晋以来的一种风情饰物。古代诗词中对美丽女子的描写也多包括“钏”这种装饰物。南朝刘孝绰《咏姬人未肯出诗》中有一句:“帷开见钗影,帘动闻钏声”以及欧阳修《蝶恋花》中“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仅以寥寥九、十... 臂钏是中国自魏晋以来的一种风情饰物。古代诗词中对美丽女子的描写也多包括“钏”这种装饰物。南朝刘孝绰《咏姬人未肯出诗》中有一句:“帷开见钗影,帘动闻钏声”以及欧阳修《蝶恋花》中“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仅以寥寥九、十个字,一个风情万种的古代美人形象跃然纸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物 欧阳修 风情 古代
原文传递
马家塬墓地出土的筒形臂钏与弓形项饰
20
作者 裴建陇 《艺术品鉴》 2022年第10期104-109,共6页
马家塬战国西戎墓地高等级墓葬同出精美的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显示墓主身份地位和族属特征。从相关出土材料看,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源于齐家文化,除在西北地区得到传承外,还传播至北方长城地带,晚期传播至西南地区,并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服... 马家塬战国西戎墓地高等级墓葬同出精美的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显示墓主身份地位和族属特征。从相关出土材料看,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源于齐家文化,除在西北地区得到传承外,还传播至北方长城地带,晚期传播至西南地区,并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有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形臂 弓形项饰 西戎 北方长城地带 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