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苏里江流域尖吻细鳞鲑及钝吻细鳞鲑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王荻 徐革锋 +2 位作者 刘洋 卢彤岩 牟振波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3,共5页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对乌苏里江尖吻和钝吻两种形态的细鳞鲑各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22个,多态性百分...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对乌苏里江尖吻和钝吻两种形态的细鳞鲑各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22个,多态性百分比为74.36%。且在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引物B3的聚丙烯电泳图谱显示,在130 bp和136 bp处,钝吻群体有两条特异性扩增条带产生。对2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Nei氏基因多样性等各项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尖吻和钝吻细鳞鲑个体UPGMA聚类树分为两个明显的大分支,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36 7,遗传距离为0.178 3,而钝吻细鳞鲑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尖吻细鳞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吻细鳞鲑 AFL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牡丹江水系钝吻细鳞鲑的同工酶
2
作者 钱学磊 孙中武 +3 位作者 尹洪滨 庞艳红 张地龙 牟振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1,110,共4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对牡丹江水系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的眼、性腺、心、肾、肝、肌肉6种组织中的12种同工酶LDH、MDH、G6PDH、EST、POD、ME、SOD、α-AMY、CAT、COX、SDH和FDH进行了电泳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对牡丹江水系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的眼、性腺、心、肾、肝、肌肉6种组织中的12种同工酶LDH、MDH、G6PDH、EST、POD、ME、SOD、α-AMY、CAT、COX、SDH和FDH进行了电泳研究,结果显示:钝吻细鳞鲑同工酶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共记录出20个基因座位,其中9个基因座位Est-1、Est-4、Est-5、G6pdh-2、Gdh-1、IAh-1、Sdh-1、Sdh-2、Sod-2表现为多态。钝吻细鳞鲑的多态座位比例(P=45%)在鱼类中居较高水平,平均预期杂舍度(He=0.2243)、平均实际杂合度(Ho=0.6540)也较高,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证明钝吻细鳞鲑可能存在较高程度的非平衡选择。从钝吻细鳞鲑群体的遗传偏离指数(d=1.9153)可以看出,其杂合子高度过剩,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5)在目前已见报道的硬骨鱼类多样性研究中(Ne=1.16-1.58)处于上限值,即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从研究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牡丹江水系的钝吻细鳞鲑的种质杂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吻细鳞鲑 同工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组织 遗传变异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标记探讨秦岭细鳞鲑物种有效性
3
作者 熊冬梅 蒙彦晓 +4 位作者 张鑫淼 王继隆 冯广朋 邵俭 王立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9-818,共10页
文章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和微卫星标记比较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和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 Mori)的分子遗传差异,为澄清其分类地位争议提供... 文章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和微卫星标记比较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和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 Mori)的分子遗传差异,为澄清其分类地位争议提供分子证据。结果表明:(1)扩增217个样本的mtDNA D-loop区序列,共获得45个单倍型,类群间无共享单倍型;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三个细鳞鲑类群呈独立的支系;(2)基于14个呈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尖吻或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3)基于线粒体D-loop和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计算出的遗传分化系数(FST)都远高于0.25表明三个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极高。这些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流域细鳞鲑之间遗传分化程度高,结合前期发现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细鳞鲑类群有明显形态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它们之间地理隔离已久的现状,研究初步判定秦岭细鳞鲑为独立物种,并建议以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为拉丁名。同时,建议将秦岭细鳞鲑作为独立单元进行保护,避免人为引种或杂交等因素造成种质资源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控制区 微卫星标记 秦岭 钝吻细鳞鲑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变异探讨黑龙江和图们江细鳞鲑属鱼类的分类地位 被引量:12
4
作者 马波 姜作发 霍堂斌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9-506,共8页
基于细鳞鲑属Brachymystax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序列变异,对分布于黑龙江水系中国境内的尖吻细鳞鲑(sharp-snouted lenok)和钝吻细鳞鲑(blunt-snouted lenok),及分布于图们江的图们江细鳞鲑B.tumensis进行分子系统关系研究,为进一... 基于细鳞鲑属Brachymystax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序列变异,对分布于黑龙江水系中国境内的尖吻细鳞鲑(sharp-snouted lenok)和钝吻细鳞鲑(blunt-snouted lenok),及分布于图们江的图们江细鳞鲑B.tumensis进行分子系统关系研究,为进一步确定黑龙江水系2种细鳞鲑的分类学地位、有效命名及图们江细鳞鲑物种地位性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分布于黑龙江水系的细鳞鲑种群在系统发育树中明显构成2个独立的进化分支,分别对应可经形态鉴别而差异显著的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平均序列分歧为1.9%,在属内已达到种间分化水平;图们江细鳞鲑与尖吻细鳞鲑的呼玛河、乌苏里江、奎勒河等种群共同构为1个进化分支,与尖吻细鳞鲑的序列分歧(平均为1.2%)远低于与钝吻细鳞鲑的序列分歧(平均为2.2%)。结合形态学的初步研究结果(图们江细鳞鲑的主要形态特征偏向于尖吻细鳞鲑),不支持图们江细鳞鲑独立种的分类地位,建议为尖吻细鳞鲑B.lenok的同物异名,也不支持普遍认为的钝吻细鳞鲑的有效学名为B.tumensis,其有效命名还待商榷,暂属未定名种。综上所述,基于基因序列分析的遗传学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的分类结论,即在黑龙江水系细鳞鲑属有2个独立的种,分别为尖吻细鳞鲑B.lenok和钝吻细鳞鲑B.sp.,而图们江细鳞鲑B.tumensis应归为尖吻细鳞鲑B.lenok的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吻细鳞鲑 图们江 控制区序列 分类地位
下载PDF
乌苏里江2种细鳞鲑种群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马波 姜作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5,共7页
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28尾和钝吻细鳞鲑(B.tumensis)26尾,均采自乌苏里江中游。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10个位点)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探讨2个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水平及其亲缘关系。结果... 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28尾和钝吻细鳞鲑(B.tumensis)26尾,均采自乌苏里江中游。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10个位点)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探讨2个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水平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种群的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3230和0.3391,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229和0.4353;在检测到的10个基因位点中有9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及其在2种细鳞鲑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种细鳞鲑各自拥有大量的特有等位基因,而共有等位基因很少;2种细鳞鲑在4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相似度(J)为0,在其他6个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位点上的遗传距离(D)为0.0115~2.5759,平均为0.9393。研究表明,2种细鳞鲑在种群遗传多样性上差异显著,亲缘关系很远,物种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遗传分化程度远达到种以上的分类水平。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对2种细鳞鲑的形态学分类结论,并对2种细鳞鲑的起源及其演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吻细鳞鲑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分类地位 乌苏里江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差异探讨秦岭细鳞鲑亚种有效性问题 被引量:8
6
作者 蒙彦晓 王桂华 +5 位作者 熊冬梅 刘海侠 张建禄 王继隆 王立新 刘小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0-560,共11页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的亚种分类地位自命名以来一直饱受争议。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差异系数检验法,对秦岭细鳞鲑和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lenok lenok)和钝吻细鳞...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的亚种分类地位自命名以来一直饱受争议。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差异系数检验法,对秦岭细鳞鲑和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lenok lenok)和钝吻细鳞鲑(B.tumensis)的5项可数性状和34项标准化后的比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尖吻细鳞鲑、钝吻细鳞鲑和秦岭细鳞鲑在32项比例性状和5项可数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贡献率较大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2.779%;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4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细鳞鲑类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为99.4%。基于欧式距离矩阵法构建的形态学聚类图显示,秦岭细鳞鲑和尖吻细鳞鲑距离较近,而与钝吻细鳞鲑距离较远。据Mayr 75%亚种识别和划分规则,34项比例性状和5项可数性状中,尖吻细鳞鲑和秦岭细鳞鲑第一鳃弓外鳃耙数目的差异系数大于1.28,而钝吻细鳞鲑和秦岭细鳞鲑有31项比例性状和2项可数性状的差异系数高于1.28。据分析结果,结合秦岭细鳞鲑地理隔离的事实及其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的形态差异,推断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流域内的尖吻细鳞鲑的形态差异程度至少已达亚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钝吻细鳞鲑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