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诺氟沙星对钩端螺旋体菌敏感试验
1
作者 李伟 郭绶衡 吴子贵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3年第5期791-792,共2页
目的 为探讨诺氟沙星抗菌药物对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菌株抑制和杀菌的效果。 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药物 ,进行两种不同方式培养的钩体菌 ,在低倍或高倍镜下观察抑菌及杀菌情况。 结果 用两种不同方式培养钩体菌 ,药物浓度在 0 ... 目的 为探讨诺氟沙星抗菌药物对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菌株抑制和杀菌的效果。 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药物 ,进行两种不同方式培养的钩体菌 ,在低倍或高倍镜下观察抑菌及杀菌情况。 结果 用两种不同方式培养钩体菌 ,药物浓度在 0 .0 32~ 0 .0 6 4 mg/ ml剂量下有抑制和杀菌的作用。 结论 在体外培养的钩体菌对诺氟沙星有较好抑杀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菌 黄疸出血群赖型 诺氟沙星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江西地区鼠源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毅 戴宗浩 +3 位作者 彭梦华 叶俊华 徐黎 刘占斌 《实验动物科学》 2020年第2期42-46,共5页
目的对江西地区钩端螺旋体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为后期建立江西地区钩端螺旋体菌的发病模型提供菌源。方法通过捕捉钩端螺旋体疫源地的储存宿主——褐家鼠,无菌操作摘取肾脏,将肾脏接种到EMJH培养基中培养、纯化菌株。对纯化后的钩端... 目的对江西地区钩端螺旋体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为后期建立江西地区钩端螺旋体菌的发病模型提供菌源。方法通过捕捉钩端螺旋体疫源地的储存宿主——褐家鼠,无菌操作摘取肾脏,将肾脏接种到EMJH培养基中培养、纯化菌株。对纯化后的钩端螺旋体用钩体外膜脂蛋白LipL32基因引物进行PCR检测以鉴定菌株,并对分离菌对金黄地鼠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分离纯化到一株钩端螺旋体菌,PCR扩增为阳性,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证实上述序列与钩端螺旋体菌FDAARGOS203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CP020414.2)同源性为100%。分离菌对金黄地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结论我们成功从江西地区储存宿主褐家鼠肾脏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菌株。本次研究为以后分离纯化钩端螺旋体菌累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收集江西省内流行的钩端螺旋体菌型,为钩端螺旋体菌的发病模型提供菌源,并以此为基础,研发出可靠的临床早期诊断产品,以期达到有效控制江西省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目的,降低公共卫生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家鼠 钩端螺旋体菌 分离纯化 鉴定 致病性
下载PDF
福建省新丙五价钩端螺旋体菌苗接种后反应与免疫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徐国英 潘敏楠 +3 位作者 林光宇 严延生 王灵岚 潘亮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20-1023,共4页
目的对观察对象接种“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体苗基础免疫和一年后加强免疫的反应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观察记录各针次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并采集观察对象免疫前及免疫后20d,90d,180d,360d及再加强免疫后20d的6份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目的对观察对象接种“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体苗基础免疫和一年后加强免疫的反应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观察记录各针次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并采集观察对象免疫前及免疫后20d,90d,180d,360d及再加强免疫后20d的6份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测定各群抗体滴度,以抗体滴度≥1∶10为阳性判别标准,计算疫苗接种前后各次各群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观察对象均未出现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以复种为多,女性复种后反应比男性更严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免疫后血清抗体阳转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均比免疫前有显著的增长,且在免疫后3个月阳转率达高峰为95%以上,一年后维持50%左右,几何平均滴度(GMT)在基础免疫后1个月为1∶:60左右,半年后降为1∶20,一年后为1∶10。再次强化免疫,抗体阳转率迅速上升,高达100%,几何平均滴度(GMT)上升到1∶100。结论“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体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只要加强钩体病的监测,菌苗的菌型与当地流行菌群吻合并按照规定程序免疫接种,完全可以预防钩体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体新丙五价体苗 安全性 免疫效果
下载PDF
湖北省钩端螺旋体菌株与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丽 刘力 +5 位作者 冯继军 邓旺球 吕全勇 李立 谭清凤 程均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3126-3127,共2页
目的分析近年来培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和监测人群血清中钩端螺旋体抗体水平,研究我省钩端螺旋体流行菌株与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的关系。方法采集国家级监测点的蛙肾、鼠肾、人尿、人血、猪肾,培养分离钩端螺旋体菌株。收集正常人群血清30... 目的分析近年来培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和监测人群血清中钩端螺旋体抗体水平,研究我省钩端螺旋体流行菌株与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的关系。方法采集国家级监测点的蛙肾、鼠肾、人尿、人血、猪肾,培养分离钩端螺旋体菌株。收集正常人群血清300份。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签定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为: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七日热群呈流行优势株。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黄疸出血群27.3%、波摩那群14.3%、七日热群15.7%。结论在我省三种钩端螺旋体群型株流行与健康人群血清中三种钩端螺旋体群型抗体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菌 人群螺旋体抗体 凝集试验
原文传递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菌群监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意坚 《浙江预防医学》 2001年第4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螺旋体 监测 钩端螺旋体菌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效果玻片凝集试验评价
6
作者 潘敏楠 王灵岚 徐国英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75-1376,共2页
目的采用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SAT)评价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效果及应有价值。方法采用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检测100名健康人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变化,并与显微镜凝集试验比较。结果无论是基础免疫还是加强免疫20 d后,玻... 目的采用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SAT)评价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效果及应有价值。方法采用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检测100名健康人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变化,并与显微镜凝集试验比较。结果无论是基础免疫还是加强免疫20 d后,玻凝试验抗体阳性率高达90%以上,与标准的显微镜凝集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玻片凝集试验检测的抗体持续时间较短,90 d后阳性率已大幅度降低,表明SAT检测的抗体是早期抗体。结论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操作简易,可以作为基层卫生机构监测钩端螺旋体疫苗近期免疫效果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体新丙五价体疫苗 TR/Patoc1玻片凝集试验 显微镜凝集试验 免疫效果
下载PDF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rat isolated Kupffer cells stimulated by Leptospira interrogans and Borrelia burgdorfen 被引量:1
7
作者 Antonella Marangoni Silvia Accardo +6 位作者 Rita Aldini Massimo Guardigli Francesca Cavrini Vittorio Sambri Marco Montagnani Aldo Roda Roberto Cevenin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9期3077-3081,共5页
AIM: To evaluate the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the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in rat isolated Kupffer cells (KCs) stimulated by Leptospira interrogans and Borreli... AIM: To evaluate the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the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in rat isolated Kupffer cells (KCs) stimulated by Leptospira interrogans and Borrelia burgdorferi. METHODS: Rat Kupffer cells were separated by perfusion of the liver with 0.05% collagenase, and purified by Percoll gradients. Pudfied Kupffer cells were tested in vitro with alive L.interogans and B. burgdorferi preparations. The production of ROS was determined by chemiluminescence, whereas iNOS protein expression was evaluated by Western blot assay using anti-iNOS antibodies. RESULTS: B. burgdorferi and to a less extent L. interrogans induced ROS production with a peak 35 min after infection. The chemiluminescence signal progressively diminished and was undetectable by 180 min of incubation. Leptospirae and borreliae induced an increased iNOS expression in Kupffer cells that peaked at 6 hours and was still evident 22 h after infection. CONCLUSION: Both genera of spirochetes induced ROS and iNOS production in rat Kupffer cells. Since the cause of liver damage both in leptospiral as well as in borrelial infections are still unknown, we suggest that leptospira and borrelia damage of the liver can be initially mediated by oxygen radicals, and is then maintained at least in part by nitric ox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tospira interrogans Borrelia burgdorferi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Nitric oxid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Kupffer cells CHEMILUMINESC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