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钱锺书《文选》研究之内容特点——《文选》钱氏学研究之三
1
作者 陈延嘉 刘雁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5-79,共5页
文选学研究是钱锺书先生终其一生的事业之一。他对文选学的研究全面、深入,多有创新,把文选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 《文选》钱氏学 内容特点
下载PDF
《文选》钱氏学的体系特点——《文选》钱氏学研究之二
2
作者 陈延嘉 王允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7-100,共4页
《文选》钱氏学的学术体系特点与一般的学术体系特点不同,它不是指理论的基本框架,即学术系统的几个主要的理论支点,而是指这些基本理论在表述时呈现的特征,及其内在结构上的相互关系:它以中国主要古籍为基本线索,以外国学术材料为参照... 《文选》钱氏学的学术体系特点与一般的学术体系特点不同,它不是指理论的基本框架,即学术系统的几个主要的理论支点,而是指这些基本理论在表述时呈现的特征,及其内在结构上的相互关系:它以中国主要古籍为基本线索,以外国学术材料为参照,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或者说一个巨大的圆体,因而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钱氏学 理论体系 特点
下载PDF
文选钱氏学何以称为“学”——文选钱氏学研究之一
3
作者 陈延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2-44,共3页
钱锺书对《文选》的研究虽无专门著作,但他有自己的理论、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对文选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标志着现代文选学研究的新阶段,故可称之为文选钱氏学。
关键词 文选钱氏学 理论 体系 新阶段
下载PDF
文选钱氏学之方法特点——《文选》钱氏学研究之四
4
作者 陈延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60-62,共3页
《文选》钱氏学暨"钱学"的研究方法是"连类举似"。连类举似法可视为博喻的一种发展。钱锺书运用这个方法对《文选》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是对传统札记写法的突破和发展,对读者理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关键词 《文选》钱氏学 连类举似法
下载PDF
《文选》钱氏学之陆机《文赋》研究——兼论《管锥编》之学术价值
5
作者 陈延嘉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0-69,共10页
陆机《文赋》研究在《文选》钱氏学中占重要位置,特别精彩处有四:一、揭文胆;二、辨“警策”与“警句”;三、释工拙相参;四、证灵感。对李善注肯定少否定多,且有嘲讽口吻。《管锥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是粉碎“四人帮”后文化界的... 陆机《文赋》研究在《文选》钱氏学中占重要位置,特别精彩处有四:一、揭文胆;二、辨“警策”与“警句”;三、释工拙相参;四、证灵感。对李善注肯定少否定多,且有嘲讽口吻。《管锥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是粉碎“四人帮”后文化界的第一声春雷,在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影响难以估量;不可“臆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钱氏学 《文赋》 李善注 《管锥编》术价值
下载PDF
陈延嘉《文选学研究论文集》序
6
作者 陈复兴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3-96,共4页
《文选学研究论文集》的主体部分,即关于《文选》五臣注之研究与《文选》钱氏学之研究,皆可谓作者的独得之见,为现代文选学研究开拓了新境。《论文集》运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并以大量的实证为支持,为正确解读《文选》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选学研究论文集》的主体部分,即关于《文选》五臣注之研究与《文选》钱氏学之研究,皆可谓作者的独得之见,为现代文选学研究开拓了新境。《论文集》运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并以大量的实证为支持,为正确解读《文选》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阶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五臣注 钱氏学
下载PDF
陈延嘉教授《文选学研究论文集》平议
7
作者 汪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0-91,89,共3页
陈延嘉教授所著《文选学研究论文集》最见作者学术个性的是关于五臣注和《文选》钱氏学的论述。陈教授的五臣注研究对新时期以来重新认识五臣注价值起到先导作用;对《文选》钱氏学的研究则拓宽了选学研究的领域。通过本书还可见到陈教... 陈延嘉教授所著《文选学研究论文集》最见作者学术个性的是关于五臣注和《文选》钱氏学的论述。陈教授的五臣注研究对新时期以来重新认识五臣注价值起到先导作用;对《文选》钱氏学的研究则拓宽了选学研究的领域。通过本书还可见到陈教授在研究态度上的客观持平、在研究体系上的开放圆融、在研究路径上的沉潜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术史 五臣注 钱氏学
下载PDF
解放教育旨趣 擦亮生命底色
8
作者 杨克祺 《师资建设》 2014年第6期82-87,共6页
钱氏学淼之问 国入在应答钱学森之问时,最好不要变成了对教育的拷问、对学校的审问,煞有没出现大师级的人才或人物,乃教育之过,乃学校之罪。不是钱学森问的不对,而是当下归因有偏颇。我想,钱学森是知道答案的,他不便说出来,作... 钱氏学淼之问 国入在应答钱学森之问时,最好不要变成了对教育的拷问、对学校的审问,煞有没出现大师级的人才或人物,乃教育之过,乃学校之罪。不是钱学森问的不对,而是当下归因有偏颇。我想,钱学森是知道答案的,他不便说出来,作抛砖引玉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教育 旨趣 底色 生命 抛砖引玉 钱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