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开挖钻孔新型碎泥屑钻头力学模型使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金鉴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6期206-206,208,共2页
新型碎泥屑钻孔技术是我国当前非开挖钻孔施工中采用的一种新型施工技术。本文针对碎泥屑钻头基础工作原理与结构特征,开展了其理性模型公式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新型碎泥屑钻头技术应用质量提升,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非开挖工程 碎泥屑钻头 钻头力学模型 模型公式
下载PDF
超深定向井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研究进展与认识
2
作者 成海 张逸群 +1 位作者 王印 刘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3-599,646,共8页
超深定向井是开发深层、超深层油气的重要手段,但深部地层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压力系统、储层流体和工程力学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复杂性,使超深定向井钻完井工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开展超深定向井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研究对于高... 超深定向井是开发深层、超深层油气的重要手段,但深部地层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压力系统、储层流体和工程力学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复杂性,使超深定向井钻完井工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开展超深定向井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研究对于高效开发深层、超深层油气具有重要意义。从超深复杂构造条件下的三维地质建模、地层岩石力学和地应力的评估、超深复杂岩性多成因地层压力预测以及超深定向井地层-钻头-钻柱耦合力学计算4个方面对超深定向井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认为:由于深层地质力学具有抽象性和较强的各向异性,导致了目前地质力学成果很难实际应用在超深定向井钻井中。对此,需要深入开展微观-介观-宏观多尺度耦合研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进行三维地质建模;通过岩石力学和大数据等手段,创新融合理论与新技术,综合实验测试与现场数据,建立地应力预测的新方法;深入开展随钻测量技术研究,建立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及监测数据平台;基于地质资料及人工智能平台,优选钻井参数、钻具组合,建立超深定向井钻柱-钻头-岩石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中国安全高效开展深层、超深层定向井钻井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 超深定向井 三维地质建模 地应力 地层-钻头-钻柱力学耦合
下载PDF
非均质地层全尺寸PDC钻头破岩实验研究
3
作者 庞照宇 幸雪松 +2 位作者 武治强 马茂原 毛良杰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1,共8页
随着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多钻遇非均质性强、可钻性差等复杂难钻地层,从而导致钻头适应性差、钻井效率低下,大幅延长钻井周期和钻井成本。因此,针对非均质地层钻头适应性差等问题,该研究利用全尺寸钻头实验架,开展了多类非均质岩心... 随着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多钻遇非均质性强、可钻性差等复杂难钻地层,从而导致钻头适应性差、钻井效率低下,大幅延长钻井周期和钻井成本。因此,针对非均质地层钻头适应性差等问题,该研究利用全尺寸钻头实验架,开展了多类非均质岩心全尺寸钻头破岩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非均质性地层对PDC钻头动力学特性(动态钻压、扭矩、进尺和三向加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DC在穿越地层交界处时,会产生剧烈的振动;从软地层穿越到硬地层,PDC钻头的激振要比从硬地层穿越到软地层更强;两种地层性质之间的差距越大,PDC钻头穿越两种地层交界处时振动越强。研究结果可为非均质地层钻进钻头选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地层 全尺寸钻头实验 钻头力学特性
下载PDF
机械比能理论及其在钻井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4
作者 陈绪跃 樊洪海 +4 位作者 高德利 郭柏云 彭齐 刘劲歌 王鄂川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0,1,共5页
论述了机械比能理论的进展概况,对现有的机械比能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评价,分别指出了机械比能、钻进比能及水力机械比能不同模型的适应性及其各自的优缺点。从钻前预测机械钻速、随钻评价钻井效率、随钻诊断井底工况并优化钻井参数... 论述了机械比能理论的进展概况,对现有的机械比能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评价,分别指出了机械比能、钻进比能及水力机械比能不同模型的适应性及其各自的优缺点。从钻前预测机械钻速、随钻评价钻井效率、随钻诊断井底工况并优化钻井参数、随钻监测钻头磨损、钻后优选与评价钻头与提高机械钻速六个方面分析了机械比能理论在钻井工程中应用的发展状况。其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结合现代钻井技术,对机械比能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初步探讨。基础模型研究、钻头力学动态特性测试、应用范围的控潜及拓展将成为机械比能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比能 钻进比能 水力机械比能 应用评价 钻头力学 随钻监测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Cooling System for Geothermal Borehole Probes
5
作者 Benedict Holbein Joerg Isel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年第2期73-79,共7页
The high potential of geothermal energy in quantity and availability can be a great option, facing the huge problem of growing energy use linked with the climatic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costs a... The high potential of geothermal energy in quantity and availability can be a great option, facing the huge problem of growing energy use linked with the climatic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costs and risks for the use of geothermal energy sources. Because most of the problems have to do with insufficient knowledge about the conditions in the earth crust, the key to take root of geothermal energy is widespread research. The cooling system allows the use of all needed devices in deep boreholes without strict time or temperature limitations, which promotes the achieving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o develop the purpose-built components among conducting experiments about the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a prototype is provided step by st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ITORING heat protection borehole tools engineer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