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殷周甲骨文化中的钻凿现象
1
作者
戴彦臻
《管子学刊》
2001年第2期86-90,共5页
我国历史上的殷周时期 ,天命神权论极度盛行 ,在这种宗教世界观的指导下 ,殷周奴隶制统治王朝 ,对一切事情都要通过龟甲问卜于“上帝” ,从而形成了殷周独具特色的甲骨文化。本文将对甲骨文化研究中的钻凿现象 ,加以阐述。
关键词
甲骨文化
钻龟
凿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楚社树及荆、楚国名考
被引量:
7
2
作者
吴郁芳
《求索》
1987年第3期118-120,共3页
一、楚社树考 古时国必立社,社必树木。《说文》社字下曰:“各树其土所宜木”。《周礼·大司徒》曰:“设其社稷之(土遣)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我国古代史籍中载有“桑林之社”、“栎社”、“槐社”、“...
一、楚社树考 古时国必立社,社必树木。《说文》社字下曰:“各树其土所宜木”。《周礼·大司徒》曰:“设其社稷之(土遣)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我国古代史籍中载有“桑林之社”、“栎社”、“槐社”、“枌榆社”等社名,源于树木之名的地名亦尤为多见,即是古代以社树“名其社与其野”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树
楚国
桑林
橘树
社稷
后土祠
《橘颂》
钻龟
《艺文类聚》
树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人识人知心“六、七、八”
3
作者
人言
《秘书》
1994年第9期32-32,共1页
古人在识人知心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仍值得吸取和借鉴。 吕不韦提出考察人“六验”: “喜之以验其守,
关键词
识人
吕不韦
吕氏春秋
古人
诸葛亮
荀子
察人
钻龟
归纳为
王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如何撰写网络文学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定家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0-133,共4页
一很多史学家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写作原则,不写活着的人。韩愈遭贬时有一首《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也就是说,在人或事物尚未终结之前,任何结论都是靠不住的。《明史·刘大夏传》:"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
一很多史学家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写作原则,不写活着的人。韩愈遭贬时有一首《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也就是说,在人或事物尚未终结之前,任何结论都是靠不住的。《明史·刘大夏传》:"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白居易题为《放言》的诗最为彻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夏
写作原则
活着
欧阳友权
良史
言说方式
钻龟
羊公碑
马季
痞子蔡
原文传递
辨伪决疑 务本求真——读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5
作者
钟瑛
《湖北招生考试》
2011年第8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辨伪
哲理诗
周公
钻龟
理趣
朝真暮伪
人生的思考
成王
心胸开阔
事要
原文传递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6
作者
刘桂梅
《语文月刊》
1998年第10期25-25,共1页
白居易的诗《放言(其三)》有八句:"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一首很有意义的哲理诗。
关键词
三日
白居易
哲理诗
真伪
钻龟
王莽
周公
恐惧
意义
枕木
原文传递
刀耕火种中的原始图腾
7
作者
毕志杰
吴方明
《中华文化画报》
2007年第7期50-53,共4页
知道畲族是源于那个古老的盘瓠神话传说,一个把龙犬作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多多少少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向往和好奇,然而,当我真正走进浙江丽水的畲族山寨时,这个民族所敬奉的另一种物品却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就是畲族的生产生活器具。有...
知道畲族是源于那个古老的盘瓠神话传说,一个把龙犬作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多多少少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向往和好奇,然而,当我真正走进浙江丽水的畲族山寨时,这个民族所敬奉的另一种物品却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就是畲族的生产生活器具。有关畲族的传说很多,但无一例外的是,畲族对这种原始劳作辅助用具的重视和膜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图腾
浙江丽水
神话传说
这一天
后庭
耕山
钻龟
三月三日
唐刘
峡中
原文传递
诗中人事
8
作者
崔为英
《机构与行政》
2010年第1期61-62,共2页
自古以来.诗人就用思想家、哲学家的头脑,以其独到的观察和表现生活的力式进行创作,或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使诗篇闪烁着洞照人事与自然之理的光辉,服人以理、动人以情。一、识人与自识之理"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
自古以来.诗人就用思想家、哲学家的头脑,以其独到的观察和表现生活的力式进行创作,或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使诗篇闪烁着洞照人事与自然之理的光辉,服人以理、动人以情。一、识人与自识之理"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龟
洞照
识人
君一
周公
自然之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哲理诗
悼亡诗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殷周甲骨文化中的钻凿现象
1
作者
戴彦臻
机构
山东大学
出处
《管子学刊》
2001年第2期86-90,共5页
文摘
我国历史上的殷周时期 ,天命神权论极度盛行 ,在这种宗教世界观的指导下 ,殷周奴隶制统治王朝 ,对一切事情都要通过龟甲问卜于“上帝” ,从而形成了殷周独具特色的甲骨文化。本文将对甲骨文化研究中的钻凿现象 ,加以阐述。
关键词
甲骨文化
钻龟
凿龟
分类号
K877.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楚社树及荆、楚国名考
被引量:
7
2
作者
吴郁芳
机构
湖北省宜昌市印染厂
出处
《求索》
1987年第3期118-120,共3页
文摘
一、楚社树考 古时国必立社,社必树木。《说文》社字下曰:“各树其土所宜木”。《周礼·大司徒》曰:“设其社稷之(土遣)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我国古代史籍中载有“桑林之社”、“栎社”、“槐社”、“枌榆社”等社名,源于树木之名的地名亦尤为多见,即是古代以社树“名其社与其野”的结果。
关键词
社树
楚国
桑林
橘树
社稷
后土祠
《橘颂》
钻龟
《艺文类聚》
树木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人识人知心“六、七、八”
3
作者
人言
出处
《秘书》
1994年第9期32-32,共1页
文摘
古人在识人知心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仍值得吸取和借鉴。 吕不韦提出考察人“六验”: “喜之以验其守,
关键词
识人
吕不韦
吕氏春秋
古人
诸葛亮
荀子
察人
钻龟
归纳为
王莽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如何撰写网络文学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定家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0-133,共4页
文摘
一很多史学家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写作原则,不写活着的人。韩愈遭贬时有一首《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也就是说,在人或事物尚未终结之前,任何结论都是靠不住的。《明史·刘大夏传》:"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白居易题为《放言》的诗最为彻悟:
关键词
刘大夏
写作原则
活着
欧阳友权
良史
言说方式
钻龟
羊公碑
马季
痞子蔡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辨伪决疑 务本求真——读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5
作者
钟瑛
机构
湖北省监利一中
出处
《湖北招生考试》
2011年第8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辨伪
哲理诗
周公
钻龟
理趣
朝真暮伪
人生的思考
成王
心胸开阔
事要
分类号
G634.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6
作者
刘桂梅
出处
《语文月刊》
1998年第10期25-25,共1页
文摘
白居易的诗《放言(其三)》有八句:"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一首很有意义的哲理诗。
关键词
三日
白居易
哲理诗
真伪
钻龟
王莽
周公
恐惧
意义
枕木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刀耕火种中的原始图腾
7
作者
毕志杰
吴方明
出处
《中华文化画报》
2007年第7期50-53,共4页
文摘
知道畲族是源于那个古老的盘瓠神话传说,一个把龙犬作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多多少少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向往和好奇,然而,当我真正走进浙江丽水的畲族山寨时,这个民族所敬奉的另一种物品却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就是畲族的生产生活器具。有关畲族的传说很多,但无一例外的是,畲族对这种原始劳作辅助用具的重视和膜拜。
关键词
原始图腾
浙江丽水
神话传说
这一天
后庭
耕山
钻龟
三月三日
唐刘
峡中
分类号
C955 [社会学—民族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诗中人事
8
作者
崔为英
机构
日照市高级技工学校
出处
《机构与行政》
2010年第1期61-62,共2页
文摘
自古以来.诗人就用思想家、哲学家的头脑,以其独到的观察和表现生活的力式进行创作,或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使诗篇闪烁着洞照人事与自然之理的光辉,服人以理、动人以情。一、识人与自识之理"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
关键词
钻龟
洞照
识人
君一
周公
自然之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哲理诗
悼亡诗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殷周甲骨文化中的钻凿现象
戴彦臻
《管子学刊》
200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楚社树及荆、楚国名考
吴郁芳
《求索》
1987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古人识人知心“六、七、八”
人言
《秘书》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如何撰写网络文学史的几点思考
陈定家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2
原文传递
5
辨伪决疑 务本求真——读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钟瑛
《湖北招生考试》
2011
0
原文传递
6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刘桂梅
《语文月刊》
1998
0
原文传递
7
刀耕火种中的原始图腾
毕志杰
吴方明
《中华文化画报》
2007
0
原文传递
8
诗中人事
崔为英
《机构与行政》
201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