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水的渗碳和铁碳铬合金的铸态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陆利明 邹斯澄 朱振华 《现代铸铁》 CAS 1990年第2期14-17,共4页
研究了铁水的渗碳规律和铁碳铬合金的铸态金相组织与机械性能。
关键词 水渗 铁碳铬合金 共晶成分组织
下载PDF
铌含量对铁-铬-碳系合金碳弧堆焊层组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山红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38,共4页
以铌质量分数为05%的铁-铬-碳系合金粉块为堆焊材料,采用碳弧堆焊方法在Q235钢基体上制备了堆焊层,研究了铌含量对堆焊层组织、硬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铌质量分数在05%范围内时,堆焊层均能与Q235钢基体实现良好的冶金结合;堆... 以铌质量分数为05%的铁-铬-碳系合金粉块为堆焊材料,采用碳弧堆焊方法在Q235钢基体上制备了堆焊层,研究了铌含量对堆焊层组织、硬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铌质量分数在05%范围内时,堆焊层均能与Q235钢基体实现良好的冶金结合;堆焊层的组织由灰黑色基体组织和白色硬质相组成,基体组织主要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白色的硬质相主要为初生的M7C3型碳化物、共晶碳化物以及Cr23C6;随着铌质量分数从0增加至5%,堆焊层组织逐渐细化,硬质相数量逐渐增多,且分布得更加均匀,堆焊层的硬度先升后降,磨损量先降后升;当铌质量分数为3%时,堆焊层硬度最高,为63 HRC,磨损量最小,为5.5mg,磨损表面的划痕最浅,且不连续,仅有少量斑点状凹坑,磨损程度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耐磨合金 弧堆焊 耐磨性能
下载PDF
电子束扫描制备铁-铬-碳合金层热处理前后组织与硬度的变化
3
作者 陆斌锋 芦凤桂 +1 位作者 唐新华 姚舜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72,共4页
以铁、铬、碳粉为原料,将其混合后涂覆在低碳钢基材表面,采用真空电子束扫描方式制备了铁-铬-碳合金层,并对其进行了800℃×2.5 h热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XRD衍射仪、扫描电镜以及显微硬度计对表面合金层热处理前后的物相组成、显... 以铁、铬、碳粉为原料,将其混合后涂覆在低碳钢基材表面,采用真空电子束扫描方式制备了铁-铬-碳合金层,并对其进行了800℃×2.5 h热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XRD衍射仪、扫描电镜以及显微硬度计对表面合金层热处理前后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使表面合金层中的韧性相基体由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并析出二次碳化物;热处理后表面合金层中的碳化物颗粒尺寸减小,呈弥散化分布;热处理后表面合金层的硬度略有减小,但硬度分布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真空电子束扫描 热处理
下载PDF
Fe-C-Cr合金三相共晶与四相包共晶反应对铬系白口铸铁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宗民 《山东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5-27,共3页
以 Fe-C-Cr三元合金相图分析了不同成分的铬系白口铸铁的凝固过程 ,阐述了三相共晶及四相包共晶反应对其微观组织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 。
关键词 相图 白口铸 系铸 铁碳铬合金 凝固过程 三相共晶 四相包共晶 合金组织
下载PDF
Fe-C-Cr共晶合金自生增强纤维的生长机理
5
作者 陆利明 朱振华 柯绿 《铸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10,共5页
探讨了Fe-C-Cr共晶合金单向凝固过程中自生增强纤维的生长机理,并研究了纤维间距和形貌随凝固速度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 凝固 自生增强纤维 共晶合金 铁碳铬合金 铸造
下载PDF
Carbothermic reduction of chromite fluxed with aluminum spent potlining 被引量:5
6
作者 Dawei YU Dogan PAKTUNC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00-212,共13页
Aluminum spent potlining (SPL) was employed as both the fluxing agent and a source of carbonaceous reductant for the carbothermic reduction of chromite, aiming to allow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alloy from the slag comp... Aluminum spent potlining (SPL) was employed as both the fluxing agent and a source of carbonaceous reductant for the carbothermic reduction of chromite, aiming to allow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alloy from the slag compon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aceous component of the SPL is more reactive towards chromite reduction compared to graphite. The formation of refractory spinel (MgAl2O4) on chromite particles hinders further reduction and alloy growth. The slag-making components of the SPL (e.g. nepheline and NaF) form molten slags at low temperatures (~1300℃) and partly dissolve the refractory spinel as well as the chromite. Destruction of the spinel layer with enhanced mass transfer greatly improves the alloy growth, which can be further promoted by reduction at a higher temperature (e.g. 1500℃). Ferrochrome alloy particles grow large enough at 1500℃ in the presence of SPL, allowing effective separation from the slag component using elutriation s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ITE carbothermic reduction FERROCHROME aluminum spent potlin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