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维铂纳米线阵列的模板电沉积及其表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勇 沙春豹 +5 位作者 朱贤 吴龙 甘思文 朱瑾瑜 沈逸 陈安琪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5-388,409,共5页
将一种复合无机介孔膜作为新型的模板应用于一维纳米线阵列的模板合成研究中,通过采用模板恒电位沉积的方法制备出一维铂纳米线阵列,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能量分布谱,选区电子衍射对该铂纳米线阵列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将一种复合无机介孔膜作为新型的模板应用于一维纳米线阵列的模板合成研究中,通过采用模板恒电位沉积的方法制备出一维铂纳米线阵列,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能量分布谱,选区电子衍射对该铂纳米线阵列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模板恒电位沉积的方法可以将金属铂组装在复合无机介孔膜内的二氧化硅介孔管中,除去模板后,进而得到长度为10μm的一维多晶铂纳米线(半径为3~4nm)阵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合成 电化学沉积 介孔膜 铂纳米线阵列
下载PDF
基于铂纳米线阵列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存嫦 鲁亚霜 +3 位作者 阳明辉 吾国强 沈国励 俞汝勤 《化学传感器》 CAS 2007年第3期29-33,共5页
用电沉积法在聚碳酸酯膜板中制备了铂纳米线阵列,纳米线直径约为250nm,长度约为2μm。SEM表征表明,铂纳米线阵列具有均匀有序的结构,纳米线密度为5×108cm-2。将纳米线阵列薄膜固定到电极表面,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在较低... 用电沉积法在聚碳酸酯膜板中制备了铂纳米线阵列,纳米线直径约为250nm,长度约为2μm。SEM表征表明,铂纳米线阵列具有均匀有序的结构,纳米线密度为5×108cm-2。将纳米线阵列薄膜固定到电极表面,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在较低电位下(-0.1V),修饰电极对过氧化氢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并有较宽的线性响应范围(1×10-7~5×10-2mol/L)。通过戊二醛在电极表面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制备了一种新的葡萄糖传感器。该传感器对葡萄糖的线性响应范围为5×10-6~2×10-3mol/L,检测下限为1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膜板 铂纳米线阵列 葡萄糖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铂纳米线阵列电极对肼的电催化性能
3
作者 王学华 刘文琪 +2 位作者 刘莉君 马凡杰 王华龙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48-53,共6页
以阳极氧化铝为模板,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制备了铂纳米线阵列电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铂纳米线阵列电极的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应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测试研究了其对肼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铂能够在氧化... 以阳极氧化铝为模板,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制备了铂纳米线阵列电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铂纳米线阵列电极的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应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测试研究了其对肼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铂能够在氧化铝模板孔洞中完整地沉积生长,且纳米线直径与氧化铝模板孔径一致,约为50nm;铂纳米线阵列电极对肼有明显的电催化活性,且其催化活性与肼浓度及扫描速率有关,肼浓度越大,催化活性越高,当肼浓度为50mmol/L时,电流密度可达48mA/cm2,约是铂柱电极的3倍;扫描速率越快,电流密度越大,且与峰电流密度的平方根成正比.铂纳米线阵列电极对肼也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和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纳米线阵列电极 氧化铝模板 肼燃料电池 电催化氧化
下载PDF
基于DNA为模板的铂纳米线的电化学制备 被引量:3
4
作者 崔士强 刘云春 +1 位作者 杨周生 魏先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62-1264,共3页
Nanoscale platinum wires have been prepared by means of an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 on DNA template.The platinum nanowires were characterized vi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and X-ray diffraction(XRD).T... Nanoscale platinum wires have been prepared by means of an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 on DNA template.The platinum nanowires were characterized vi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and X-ray diffraction(XRD).The length of the nanowires was about 50 nm and the diameter was about 1.3 μm.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PtCl4,activation time,electrolytic potential and reducing time affected the sizes and shapes of the platinum nanowi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纳米线 电化学还原 DNA模板
下载PDF
还原剂浓度对原位沉积铂纳米线催化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晓兰 隋升 李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4-611,共8页
采用湿化学法研究还原剂甲酸浓度对铂纳米线(Pt-NWs)长度和分布的影响以及Pt-NWs对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还原剂浓度的增加(0.075~0.590 mol/L),Pt-NWs的长度先增加后减小,在碳基体层厚度方向上Pt分布从均匀... 采用湿化学法研究还原剂甲酸浓度对铂纳米线(Pt-NWs)长度和分布的影响以及Pt-NWs对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还原剂浓度的增加(0.075~0.590 mol/L),Pt-NWs的长度先增加后减小,在碳基体层厚度方向上Pt分布从均匀到逐渐聚集在表层,呈现明显梯度特征。当还原剂浓度为0.372 mol/L时,可获得在整个碳基体层厚度方向上分布的Pt-NWs团簇,与商用的催化剂(JMPt/C)相比,在0.6V时,电流密度提高11.3%,最大功率密度提高12.5%,这主要归于Pt-NWs的一维结构、在催化层中的梯度分布以及高Pt利用率。通过加速耐久性测试,Pt-NWs/C的最大功率密度和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比JM Pt/C的衰减缓慢,说明Pt-NWs/C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纳米线 原位沉积 还原剂浓度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下载PDF
Nafion/硫堇/铂纳米线复合电极的葡萄糖电催化活性
6
作者 林玉萍 林幼秀 +1 位作者 周倩 唐点平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8-541,共4页
利用吸附在玻碳基底Nafion膜的负电性磺酸基与正电荷硫堇(Thi)相互作用,将电子媒介体固定电极表面,通过铂纳米线(Pt NW)与硫堇间的键合作用及铂纳米线强吸附效应把葡萄糖氧化酶(GOD)固定于玻碳基底上,制得高灵敏电流型葡萄糖生物... 利用吸附在玻碳基底Nafion膜的负电性磺酸基与正电荷硫堇(Thi)相互作用,将电子媒介体固定电极表面,通过铂纳米线(Pt NW)与硫堇间的键合作用及铂纳米线强吸附效应把葡萄糖氧化酶(GOD)固定于玻碳基底上,制得高灵敏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研究了该铂纳米线生物传感电极的葡萄糖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传感电极对葡萄糖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线性响应范围1.0×10^-5-6.0×10^-3mol·L^-1,检测限3.0×10^-6mol·L^-1.该传感电极制备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铂纳米线 硫堇 生物传感器 电催化
下载PDF
基于铂@金纳米线作为信号放大物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检测黄曲霉毒素
7
作者 刘俊桃 刘志景 +1 位作者 李晓江 马志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94-300,共7页
目的:为了满足食品质量安全并快速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构建基于铂@金纳米线(Pt@AuNWs)作为信号放大物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花生中AFB1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方法:首先在玻碳电极(GC)表面修饰纳米金颗粒(Au NPs)... 目的:为了满足食品质量安全并快速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构建基于铂@金纳米线(Pt@AuNWs)作为信号放大物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花生中AFB1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方法:首先在玻碳电极(GC)表面修饰纳米金颗粒(Au NPs)构建Au NPs/GC电极,增强基底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并通过Au﹣S键将互补链(cDNA)固定于Au NPs/GC,其次通过模板法合成Pt@AuNWs使其与适配体结合构建信号探针(记为Pt@AuNWs-apt),最后基于碱基互补配对作用构建电化学适配传感器。当AFB1存在时,其和c DNA竞争结合适配体,导致电极表面的Pt@AuNWs-apt信号探针部分脱落,使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催化H_(2)O_(2)产生的电流信号降低,从而间接定量检测AFB1。结果:该传感器在0.25 nmol/L cDNA、apt与c DNA孵育40 min、10 mmol/L H_(2)O_(2)、0.1 mol/L磷酸盐浓度pH7.0的测试条件下具有最优的分析性能。该方法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1~100 ng/mL),检出限为0.41 ng/mL,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将该传感器应用于花生样品中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回收率在85.1%~88.0%。结论:构建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可应用于花生中AFB1的检测,在快速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线 适配体 电化学适体传感器 黄曲霉毒素B1
下载PDF
铂纳米线阵列用于尿酸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8
作者 白慧萍 王世雄 +4 位作者 黄燕 谭琳 卢旭晓 杨光明 杨云慧 《中国科技成果》 2009年第24期26-28,30,共4页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铂纳米线阵列并用于固定尿酸酶研制了一种新型尿酸酶传感器。利用铂纳米线阵列有效的表面积和对尿酸的氧化产物H2O2直接电催化性,实现尿酸酶与电极之间直接电子传递。制成的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宽的线性范围...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铂纳米线阵列并用于固定尿酸酶研制了一种新型尿酸酶传感器。利用铂纳米线阵列有效的表面积和对尿酸的氧化产物H2O2直接电催化性,实现尿酸酶与电极之间直接电子传递。制成的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纳米线 阵列 尿酸 生物传感器
原文传递
Pt纳米线阵列的氧还原催化性能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敏 李经建 +1 位作者 潘牧 徐东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85-1688,共4页
采用阳极氧化铝(AAO)模板法电化学沉积制备了Pt纳米线阵列(Pt NWs)氧还原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化学测试对Pt纳米线阵列催化剂的形貌和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循环伏安法(CV)研究表明Pt纳和线阵列催... 采用阳极氧化铝(AAO)模板法电化学沉积制备了Pt纳米线阵列(Pt NWs)氧还原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化学测试对Pt纳米线阵列催化剂的形貌和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循环伏安法(CV)研究表明Pt纳和线阵列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大于其几何面积;旋转圆盘电极(RDE)测试研究发现,制备的Pt纳米线阵列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ORR)曲线的半波电势相对Pt/C的有正移,并且Pt纳米线阵列催化剂的极限扩散电流比Pt/C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O模板:铂纳米线阵列:氧还原反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下载PDF
UIO-67膜复合铂镍纳米线电催化析氢研究
10
作者 蒋东江 曹欢攀 +2 位作者 张鑫 高全花 许海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155,共5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项链状的铂镍纳米线(PtNi NWs),将PtNi NWs封装UIO-67膜中,制得核壳结构催化剂PtNi@UIO-67。通过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项链状的铂镍纳米线(PtNi NWs),将PtNi NWs封装UIO-67膜中,制得核壳结构催化剂PtNi@UIO-67。通过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等研究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测试其在酸性环境下电催化析氢(HER)性能。结果表明:UIO-67膜的引入,对纳米线起到分散和保护作用,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优于单独的PtNi纳米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UIO-67 纳米线 核壳结构 析氢
下载PDF
PEMFC用Pt纳米线阴极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电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常丰瑞 黄俭标 +4 位作者 马建新 杨代军 李冰 严泽宇 顾荣鑫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891-3898,共8页
采用无模板法制备了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碳载铂纳米线(Pt NWs/C)阴极催化剂,使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图谱技术(XRD)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铂催化剂具有纳米线的结构,平... 采用无模板法制备了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碳载铂纳米线(Pt NWs/C)阴极催化剂,使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图谱技术(XRD)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铂催化剂具有纳米线的结构,平均截面直径为(4.0±0.2)nm,线长为15~25 nm。利用循环伏安(CV)法和线性伏安扫描法(LSV)表征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和氧还原反应(ORR)特性,结果表明制备的Pt NWs/C催化剂电化学特性良好。利用Pt NWs/C和Pt/C作为阴极催化剂制备膜电极(MEA),并进行测试,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705.6 mW·cm^-2和674.4 mW·cm^-2。然后以Pt NWs/C和Pt/C为阴极催化剂组装了18片和20片的电堆,并进行性能测试,电堆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409.2 mW·cm^-2和702.7 mW·cm^-2,单电池电压差异系数(Cv)分别为16.1%和4.36%,这表明Pt NWs/C作为阴极催化剂在放大后的膜电极组件(MEA)里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但与商业催化剂相比其性能与均一性还有待提高。该研究可为Pt NWs/C催化剂放大制备提供依据,同时可为后续的基于Pt NWs/C的电堆的耐久性测试和车载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碳载铂纳米线 催化剂 电化学
下载PDF
脱质子化1,3环加成石墨烯外在固定位上的贵金属纳米线(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潜 蔡秋霞 +4 位作者 庄桂林 钟兴 王新德 李小年 王建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0-645,共6页
为研究纳米线的形成机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贵金属(铂)在脱质子化1,3-环加成石墨烯上的吸附.研究发现:(1)吸附在1,3-环加成石墨烯上的铂原子引起该结构的脱质子化过程并形成脱质子化1,3-环加成石墨烯;(2)贵金属在脱质子化1,3... 为研究纳米线的形成机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贵金属(铂)在脱质子化1,3-环加成石墨烯上的吸附.研究发现:(1)吸附在1,3-环加成石墨烯上的铂原子引起该结构的脱质子化过程并形成脱质子化1,3-环加成石墨烯;(2)贵金属在脱质子化1,3-环加成石墨烯上的锚定位是氮原子邻位的碳原子,这在邻位碳原子的平均巴德电荷分析(高达1.0e)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3)铂原子在相邻的脱质子化吡啶炔单元上形成金属纳米线,并且该纳米线比相应的铂团簇稳定得多;(4)电子结构分析表明,铂的吸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质子化1,3-环加成石墨烯的电子性质.铂金属的掺杂使得Pt6团簇吸附形成的复合物呈现金属性,而Pt6纳米线形成的复合物则为半金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质子化过程 铂纳米线 外在固定位 电子性质 半金属性
下载PDF
热处理对Pt纳米线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吴喜明 杜鸿达 +1 位作者 汤皎宁 苏轶坤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83-1786,共4页
采用阳极氧化铝(AAO)模板法电化学沉积制备了Pt纳米线催化剂,并进行了热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测试对热处理前后Pt纳米线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与商业碳载铂(Pt/C)做对比。... 采用阳极氧化铝(AAO)模板法电化学沉积制备了Pt纳米线催化剂,并进行了热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测试对热处理前后Pt纳米线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与商业碳载铂(Pt/C)做对比。SEM照片表明制备了表面粗糙的Pt纳米线。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曲线表明,Pt纳米线较Pt/C催化活性高,退火后Pt纳米线更利于甲醇氧化,且稳定性更好。旋转圆盘电极(RDE)测试研究发现,未经热处理的Pt纳米线催化剂氧还原反应(ORR)极化曲线的半波电势相对Pt/C有正移,有更大的极限扩散电流,利于氧还原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O模板 铂纳米线 甲醇氧化 氧还原反应
原文传递
PEMFC阴极催化层结构分析
14
作者 王睿卿 隋升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5-604,共10页
采用CCS法(catalyst coated substrate)构建铂纳米颗粒(Pt-NPs)和铂纳米线(Pt-NWs)双层催化层结构,分析其对单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于富铂/贫铂双层铂纳米颗粒结构,靠近质子交换膜侧的富铂层中致密的铂颗粒结构能促进ORR速率,而靠... 采用CCS法(catalyst coated substrate)构建铂纳米颗粒(Pt-NPs)和铂纳米线(Pt-NWs)双层催化层结构,分析其对单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于富铂/贫铂双层铂纳米颗粒结构,靠近质子交换膜侧的富铂层中致密的铂颗粒结构能促进ORR速率,而靠近气体扩散层一侧的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尺寸的贫铂层,有利于反应气体的传输和扩散,当贫富铂层铂载量比为1:2时,单电池测试表现出最优性能,在0.6 V时的电流密度达到了1.05 A·cm^(-2),峰值功率密度为0.69 W·cm^(-2),较常规单层催化层结构提升了21%。在以Pt-NPs作为基底层时生长Pt-NWs时,得到了梯度分布的双层结构。铂颗粒的存在促进了铂前驱体的还原,并为新形成的铂原子提供了沉积位置。在Pt-NPs基底上生长的Pt-NWs具有更均匀的分布以及更致密的绒毛结构,并且自然形成了一种梯度分布。优化后的Pt-NWs催化层在0.6 V时的电流密度提高了21%。含有双层催化层结构的膜电极具有更高的催化剂利用率,对阴极催化层结构的优化和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双层催化层 膜电极 阴极 铂纳米线
下载PDF
Ab Initio Study on Structur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Pd and Ni-Pt Linear and Zigzag Nanowires
15
作者 CHE Xing-Lai LI Jia-Hao DAI Ye LIU Bai-Xin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7期123-127,共5页
Employing the accurate frozen-core full-potential projector augmented-wave method,the self-consistent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pure Ni,Pd,Pt and mixed Ni-Pd and Ni-Pt free-standing linear a... Employing the accurate frozen-core full-potential projector augmented-wave method,the self-consistent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pure Ni,Pd,Pt and mixed Ni-Pd and Ni-Pt free-standing linear andzigzag nanowires.The bond lengths for all these systems are generally increased as their structures change from the linearto the zigzag chain.The bond lengths for Ni-Pd and Ni-Pt wires are in between the values of corresponding pure systemand the bond angles around 60° suggesting the possible formation of Ni-Pd and Ni-Pt bimetallic materials.In mixedNi-Pd and Ni-Pt chains,the Ni,Pd,and Pt atoms have quite high local magnetic moments.The calculations suggestthat the magnetic moments in linear nanowires are generally larger than the ones of corresponding zigzag nanowires.Itis found that there is hybridization between Ni 3d and Pd 4d,Ni 3d and Pt 5d states,which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magnetism of Ni-Pd and Ni-Pt nanowi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 initio study MAGNETISM NANOWIRES
下载PDF
Bottom-up synthesis of ultrathin straight platinum nanowires: Electric field impact 被引量:3
16
作者 Alexander Nerowski Joerg Opitz +1 位作者 Larysa Baraban Gianaurelio Cuniberti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5期303-311,共9页
We present a study of the electric field effect on electrochemically grown ultrathin, straight platinum nanowires with minimum diameter of 15 nm and length in the micrometer range, synthesized on a silicon oxide subst... We present a study of the electric field effect on electrochemically grown ultrathin, straight platinum nanowires with minimum diameter of 15 nm and length in the micrometer range, synthesized on a silicon oxide substrate between metal electrodes in H2PtC16 solu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platinum- containing acid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applied voltage on the diameter of the nanowires is discussed with a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We demonstrate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electric field profile, provided by the specific geometry of the metal electrodes, dramatically influences the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the nanowires. Finally, we provide guidelines for the controlled fabrication and contacting of straight, ultrathin metal wires, eliminating branching and dendritic growth,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bottom-up nanotechnology. The proposed concept of self-assembly of thin nanowires, influenced by the electric field, potentially represents a new route for guided nanocontacting via smart design of the electrode geometry.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s reach from nanoelectronics to gas sensors and biosen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tom-up growth directed electrochemicalnanowire assembly(DENA) metal nanowires NANOSTRUCTURING nanoelectronics local electric fiel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