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件战国时期八棱柱状铅钡玻璃器的风化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婕 李沫 +3 位作者 马清林 张治国 章梅芳 王菊琳 《玻璃与搪瓷》 CAS 2014年第2期6-13,共8页
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X)等分析测试仪器,分析了一件战国时期淡绿色八棱柱状玻璃饰品,确定其为铅钡玻璃,主要显色元素为Cu。发现碱性环境中,Pb析出形... 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X)等分析测试仪器,分析了一件战国时期淡绿色八棱柱状玻璃饰品,确定其为铅钡玻璃,主要显色元素为Cu。发现碱性环境中,Pb析出形成碳酸铅是导致其层状风化结构形成的关键。本研究分析和探讨了该件八棱柱状物的风化产物、风化形貌和元素迁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棱柱 铅钡玻璃 风化
下载PDF
关于中国铅钡玻璃的发源地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晓岑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144-150,共7页
考古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显示,汉代以前的中国传统铅钡玻璃中含有207Pb/206Pb比值很低的异常铅,该文通过分析这些异常铅的同位素分布场,推断早期铅钡玻璃的原料应来自于云南。文章还从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地质条件等方面... 考古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显示,汉代以前的中国传统铅钡玻璃中含有207Pb/206Pb比值很低的异常铅,该文通过分析这些异常铅的同位素分布场,推断早期铅钡玻璃的原料应来自于云南。文章还从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认为滇东北还是中国铅钡玻璃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钡玻璃 同位素 云南 玻璃
下载PDF
中国铅钡玻璃艺术执念之通观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静 《美术大观》 2021年第3期184-186,共3页
铅钡玻璃为中国古代所特有,大部分铅钡玻璃艺术在仿玉效果上达到极致,但其艺术语言和样式没能成为玻璃材质技术发展的推动力。而铅钡玻璃珠则摆脱了"仿玉"的束缚并突破了西方玻璃珠"护身符"的概念,成为中国古代玻... 铅钡玻璃为中国古代所特有,大部分铅钡玻璃艺术在仿玉效果上达到极致,但其艺术语言和样式没能成为玻璃材质技术发展的推动力。而铅钡玻璃珠则摆脱了"仿玉"的束缚并突破了西方玻璃珠"护身符"的概念,成为中国古代玻璃艺术中难得的精品。最早的铅钡玻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至东汉逐渐减少,并最终被铅玻璃取代。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及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都有铅钡玻璃艺术的发现,说明带有中国文化符号的玻璃艺术在东亚有着广泛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钡玻璃 仿玉 镶嵌
下载PDF
两件秦代铅钡玻璃腐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颖竹 王婕 +1 位作者 马清林 孙伟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7,共11页
铅钡玻璃是我国特有的玻璃体系,主要集中在战国至两汉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铅钡玻璃完整器被发现,相关的风化腐蚀研究和保护工作逐渐展开。本研究以陕西临潼新丰秦墓和河南三门峡秦墓出土的两件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铅钡玻璃为样... 铅钡玻璃是我国特有的玻璃体系,主要集中在战国至两汉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铅钡玻璃完整器被发现,相关的风化腐蚀研究和保护工作逐渐展开。本研究以陕西临潼新丰秦墓和河南三门峡秦墓出土的两件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铅钡玻璃为样本,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铅钡玻璃的腐蚀层进行成分与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铅钡玻璃腐蚀层的钡大部分流失至环境或腐蚀层外侧,腐蚀层的主要物相为碳酸铅。腐蚀层的形成与铅钡玻璃埋藏环境中水位和酸碱度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本研究对铅钡玻璃保护工作具有参考价值,也为古代玻璃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河南 秦墓 铅钡玻璃 层状腐蚀层
下载PDF
中国战汉铅钡玻璃器刍议 被引量:1
5
作者 冯百龄 曹诗媛 《洛阳考古》 2021年第1期47-54,共8页
铅钡玻璃是中国特有的玻璃体系,其诞生自战国早期,下迄东汉,存续600余年,并由中原地区逐步扩散至周边国家地区。铅钡玻璃从战国早期单纯模仿蜻蜓眼玻璃珠到战国中期以后,以仿玉类器物为代表逐渐占据主流,并随着西汉葬玉习俗的盛行走向... 铅钡玻璃是中国特有的玻璃体系,其诞生自战国早期,下迄东汉,存续600余年,并由中原地区逐步扩散至周边国家地区。铅钡玻璃从战国早期单纯模仿蜻蜓眼玻璃珠到战国中期以后,以仿玉类器物为代表逐渐占据主流,并随着西汉葬玉习俗的盛行走向其巅峰,而又在东汉葬玉制度衰落以后逐渐没落。其功用经历了从单纯佩饰到丧葬礼器明器,再到世俗化佩饰的转变,其发展总体历程与战汉时期的用玉制度保持紧密关联。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的扩张和区域人群交流的密切,铅钡玻璃器出现在毗邻的国家和地区,各地区的铅钡玻璃与本地审美文化相结合,使铅钡玻璃的使用呈现出异化的趋势。以铅钡玻璃器成品或原料作为贸易交流的方式,也反映出中国与周邻地区的密切联系,从而在彼此之间构建了一条文化与物质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钡玻璃 战国秦汉 葬俗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钡铅锌玻璃中铅的含量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信永 《中国搪瓷》 1999年第2期29-31,共3页
常规化学分析法测定钡铅锌玻璃中铅含量,操作麻烦,分析时间长,本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简便、快速、准确和精密。本法适用于测定钡铅锌玻璃中2%以内的铅含量。原子吸收测铅已有报道,但在玻璃中铅的测定,目前未见报道。
关键词 玻璃 玻璃 含量测定 原子吸收法
下载PDF
基于ISODATA聚类算法的古代玻璃文物制品类型鉴别
7
作者 解慧 张建国 +3 位作者 王昕鑫 杜旭林 屈俊宁 袁瑞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88-94,共7页
针对古代玻璃文物制品表面有无风化问题,通过权值比重模型得出纹饰、玻璃类型、颜色在有无分化情况下的内在关系;在高钾玻璃风化、铅钡玻璃风化、高钾玻璃无风化和铅钡玻璃无风化4类情况下,计算出古代玻璃文物制品14种化学成分的平均含... 针对古代玻璃文物制品表面有无风化问题,通过权值比重模型得出纹饰、玻璃类型、颜色在有无分化情况下的内在关系;在高钾玻璃风化、铅钡玻璃风化、高钾玻璃无风化和铅钡玻璃无风化4类情况下,计算出古代玻璃文物制品14种化学成分的平均含量;采用聚类算法对古代玻璃文物制品进行分类,并预测出古代玻璃文物制品风化前的化学成分含量。通过分析古代玻璃文物制品在未知玻璃类别时的主要化学成分,确定其在未知玻璃类别时的化学成分及其所属类型,进而为古代玻璃文物制品的鉴别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算法 高钾玻璃风化 古代玻璃文物制品 铅钡玻璃风化
下载PDF
陕西临潼新丰墓地出土战国秦汉时期玻璃器分析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韩枫 王颖竹 +1 位作者 马泓蛟 马清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46-1552,共7页
陕西临潼新丰墓地的年代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国中期偏晚至秦代,第二个阶段是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该墓地有700余墓葬,其中12座墓葬出土玻璃制品100余件,包括蜻蜓眼珠,玻璃珠、耳珰。选取5件样品,涵盖上述三种器形。采用光学显微镜... 陕西临潼新丰墓地的年代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国中期偏晚至秦代,第二个阶段是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该墓地有700余墓葬,其中12座墓葬出土玻璃制品100余件,包括蜻蜓眼珠,玻璃珠、耳珰。选取5件样品,涵盖上述三种器形。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玻璃的结构特征,能谱仪分析其成分。采用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玻璃相中的晶体。结果显示5件玻璃样品中有4件铅钡玻璃,蓝色玻璃主要为铜离子着色,红色玻璃为Fe2O3晶体着色,白色乳浊玻璃为析晶造成的乳浊效果。1件为钾钙钠釉层的费昂斯制品,着色元素为铜和铁。同时讨论了铅钡玻璃和钾钙釉费昂斯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钡玻璃 钾钙钠釉费昂斯 技术
下载PDF
中国传统玻璃艺术的制造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承遇 陶瑛 《玻璃艺术》 2005年第5期36-45,共10页
远在我国春秋至西周时(公元前500~1000年)就已制造了“蜻蜒眼”玻璃珠、乳丁纹玻璃璧、耳环、印章、剑首、剑珥等艺术玻璃制品。楚国的铅钡玻璃璧、珠、管等小型器物,在外观和使用性能上已达到仿玉的效果。两汉时代开始,我国已由... 远在我国春秋至西周时(公元前500~1000年)就已制造了“蜻蜒眼”玻璃珠、乳丁纹玻璃璧、耳环、印章、剑首、剑珥等艺术玻璃制品。楚国的铅钡玻璃璧、珠、管等小型器物,在外观和使用性能上已达到仿玉的效果。两汉时代开始,我国已由铅钡玻璃转向铅玻璃成分,最晚在北魏晚期,中国已采用了吹制技术。隋唐时期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大系统成分,使玻璃的透明度和表面光泽明显提高,呈现了晶莹透亮的质感效果。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引进了西方吹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艺术 中国传统 制造 铅钡玻璃 玻璃成分 玻璃制品 使用性能 钠钙玻璃 玻璃 隋唐时期
下载PDF
陕西战国秦墓出土玻璃和汉紫六博棋子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晓娟 严静 +2 位作者 张扬力铮 王丽琴 许卫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87-3192,共6页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OM)、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色度仪等多种手段,对陕西战国秦墓出土的两种质地、颜色不同的六博棋子进行了综合分析检测。鉴定出蓝色样品为铅钡玻璃,紫色样品为...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OM)、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色度仪等多种手段,对陕西战国秦墓出土的两种质地、颜色不同的六博棋子进行了综合分析检测。鉴定出蓝色样品为铅钡玻璃,紫色样品为中国紫制品,发现了中国紫在战国时期的新用途。并对比陕西出土的铅钡玻璃制品与两湖、四川地区出土的同时代的铅钡玻璃制品在成分组成上的差异,推测战国时期铅钡玻璃的制作工艺已成熟,可根据器物形制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成分配比。同时,还发现当时的玻璃制作已有旧料重熔制作新器的现象。在确定中国紫成分的基础上,利用色度计进行色度测试,根据光谱数据,首次为人造硅酸铜钡颜料确定了特征光谱峰,使快速、无损的对人造硅酸铜钡颜料的鉴定识别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六博棋子 铅钡玻璃 中国紫
下载PDF
安徽古玻璃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步毅 王昌燧 +1 位作者 林淑钦 张庶元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75-77,共3页
安徽古玻璃璧分析王步毅,王昌燧,林淑钦,张庶元30多年来,我国20多个省和自治区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古玻璃。近十年来,对古玻璃研究的科技人员日益增多,陆续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论文。与湖南、江苏等省不同,安徽出土的古玻璃甚... 安徽古玻璃璧分析王步毅,王昌燧,林淑钦,张庶元30多年来,我国20多个省和自治区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古玻璃。近十年来,对古玻璃研究的科技人员日益增多,陆续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论文。与湖南、江苏等省不同,安徽出土的古玻璃甚少,迄今为此仅三至四处,研究工作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玻璃 铅钡玻璃 考古研究所 中国古代玻璃 西汉初期 X射线 安徽省 研究方法 研究概况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徐州发现一批重要西汉玻璃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银德 《东南文化》 CSSCI 1990年第Z1期109-111,共3页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简报发表后,我们在编写报告时,发现一批重要的玻璃器,其中玻璃杯在原简报中被称为“玉杯”,这批玻璃器主要为玻璃容器和工艺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玻璃的制造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现报导如次.
关键词 玻璃 徐州博物馆 洞山 玻璃 铅钡玻璃 文物 玻璃容器 楚王墓 礼用 玻璃工艺
下载PDF
浅析青藏高原的玻璃器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志伟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6-99,共4页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玻璃 玻璃 玻璃制品 钠钙玻璃 铅钡玻璃 中原地区 石棺墓 氧化硅 中西文化
下载PDF
汉阳蔡甸一号墓出土古玻璃试析
14
作者 后德俊 《江汉考古》 1983年第3期97-99,共3页
一九六五年,在汉阳蔡甸一号墓中,出土了一些古玻璃碎片,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当时的报道中称之为"料珠",直径约7厘米,壁厚0.5厘米.因出土时破成碎片,被泥土粘成一团,所以无法辨出器形.为了妥善地保存好这一文物。
关键词 玻璃 省博物馆 汉阳 我国古代 铅钡玻璃 文物 玻璃碎片 劳动人民 泥土 青瓷器
下载PDF
亚欧大陆的古代玻璃:制造、贸易与文化交流
15
作者 何源远 《国际学术动态》 2019年第4期4-7,共4页
玻璃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中曾经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古代玻璃的发源地和丝绸之路贸易、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亚欧大陆各地古玻璃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其研究历久弥新。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古玻璃的考古新发现以及科技分析的增多,需... 玻璃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中曾经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古代玻璃的发源地和丝绸之路贸易、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亚欧大陆各地古玻璃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其研究历久弥新。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古玻璃的考古新发现以及科技分析的增多,需要在亚欧大陆视野下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亚欧大陆 玻璃器皿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铅钡玻璃
下载PDF
海昏侯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内嵌物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希 王恺 +1 位作者 管理 胡东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0,共10页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马蹄金,为汉代黄金货币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出土马蹄金内均存在镶嵌物,大部分腐蚀严重。结合偏光显微分析、背散射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对海昏侯墓主棺头箱出土的部分马...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马蹄金,为汉代黄金货币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出土马蹄金内均存在镶嵌物,大部分腐蚀严重。结合偏光显微分析、背散射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对海昏侯墓主棺头箱出土的部分马蹄金内嵌物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将马蹄金内嵌物分为透闪石软玉、蛋白石、铅钡玻璃和疑似高铅玻璃4种类型。其中,铅钡玻璃基本保留玻璃态,腐蚀产物随着埋藏环境的变化存在二次结晶现象,腐蚀的最终产物是碳酸铅;疑似高铅玻璃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腐蚀状态,外层硅质成分较高形成较为致密的壳状结构,内部碳酸铅以葡萄状填充在少量的硅质成分中。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的保护处理与马蹄金、麟趾金的复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金 蛋白石 铅钡玻璃 腐蚀 玻璃
下载PDF
马家塬M21出土一件料珠的成分和风化层的研究
17
作者 王若苏 孙凤 先怡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93-3197,共5页
为研究古代人造料珠的成分和风化状况,对马家塬M21墓地内出土的一件料珠进行超景深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与拉曼光谱分析(Raman),观察了样品表面形态、获得了样品元素组成和物相组成。结果揭示料珠主要组成成分为混合BaSO_... 为研究古代人造料珠的成分和风化状况,对马家塬M21墓地内出土的一件料珠进行超景深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与拉曼光谱分析(Raman),观察了样品表面形态、获得了样品元素组成和物相组成。结果揭示料珠主要组成成分为混合BaSO_(4),PbCO_(3),Pb_(5)Si_(4)O_(8)(OH)_(10)和Cu_(2)Pb_(5)(SO_(4))_(3)(CO_(3))(OH)_(6)等杂质的中国蓝,呈现为浅蓝色颗粒,由固相烧结法制作,外部黄色结壳成分为Pb_(8)O_(5)(OH)_(2)Cl_(4)。研究阐述了中国蓝工艺的发展及风化生成碱性铅化合物的原因,该料珠的元素分析显示Si含量最高,Cu和Ba的含量大略相等,而Pb的含量较低,可能代表当时硅酸铜钡料珠烧制已经开始有意控制原料的比例;碱性铅化合物应是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高温烧结制备料珠时产生的氧化物未反应完全,随后被埋入地下,与碱性土壤水水合形成碱性铅化合物。该研究为古代费昂斯制品和硅酸铜钡类制品的研究提供参考,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 料珠 中国蓝 铅钡玻璃 科学分析
下载PDF
文物大观
18
《丝绸之路》 1999年第2期43-43,共1页
舞蹈纹彩陶盆方协邦李芬兰26厘米,底径52厘米,在橙红色泥胎上用黑彩描绘出精美的图案。上腹彩绘三线钮结纹、较窄的口沿绘有成组短斜线纹和弧线三角纹,笔调匀称自然;外腹绘有稍宽的三道弦纹,简明流畅。最让人赞叹的是内壁上... 舞蹈纹彩陶盆方协邦李芬兰26厘米,底径52厘米,在橙红色泥胎上用黑彩描绘出精美的图案。上腹彩绘三线钮结纹、较窄的口沿绘有成组短斜线纹和弧线三角纹,笔调匀称自然;外腹绘有稍宽的三道弦纹,简明流畅。最让人赞叹的是内壁上部绘有11人和13人的两组舞蹈人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制造业 玻璃 丝绸之路 文物 铅钡玻璃 考古发掘 中国古代玻璃 西周早期 外来说 舞蹈纹彩陶盆
下载PDF
湖南沅水流域战国时期楚墓出土古代玻璃器的成分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崔剑锋 吴小红 +1 位作者 谭远辉 王永彪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09-1913,1918,共6页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湖南沅水流域楚墓出土的11件玻璃璧和2件蜻蜓眼珠的化学成分,并对化学成分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玻璃器都属于铅钡硅系玻璃,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种国产玻璃。玻璃璧的来源...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湖南沅水流域楚墓出土的11件玻璃璧和2件蜻蜓眼珠的化学成分,并对化学成分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玻璃器都属于铅钡硅系玻璃,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种国产玻璃。玻璃璧的来源单一,而蜻蜓眼则为不同来源。与其它已经发表的铅钡玻璃璧的数据进行比较,显示湖南南部在战国时期可能是当时最主要的铅钡玻璃璧生产中心。同时探讨了不同颜色玻璃的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古代楚国工匠可能通过调整玻璃中铅钡硅含量的比例来控制玻璃的酸碱度,从而得到预期的玻璃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沅水流域 楚墓 铅钡玻璃 化学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论我国春秋战国的玻璃器及有关问题 被引量:24
20
作者 高至喜 《文物》 1985年第12期54-65,共12页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也叫琉璃器),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广大区域内都有出土。本文就这一时期玻璃器的分布地区和出土情况、器形和纹饰、年代和演变,以及我国玻璃器的起源等问题,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关键词 玻璃 春秋战国时期 玻璃 琉璃 铅钡玻璃 出土 战国晚期 蜻蜓 纹饰 浅绿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