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云南省建水县坡头乡民族小学哈尼族《铓鼓舞》进校园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柯宇 汪涛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年第2期73-77,共5页
以云南省建水县坡头乡民族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均称"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综合分析"非遗"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非遗"传承的民族文化内涵、"非遗"学习观以及"非遗"教育内... 以云南省建水县坡头乡民族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均称"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综合分析"非遗"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非遗"传承的民族文化内涵、"非遗"学习观以及"非遗"教育内容进行解构分析,于教师队伍优化以及"非遗"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建议,在对"非遗"进校园本身关注的同时进一步关注此次活动赋予"保护传承、促进学生成长、合理开发与拓展"的新功能,为"非遗"进校园获得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尼族《鼓舞》 可持续发展 传承保护
下载PDF
哈尼族铓鼓舞的艺术人类学阐释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涛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7,共3页
艺术人类学是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的方法论。文章企图以铓鼓舞为切入点,运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将这门哈尼族民间艺术置于其存在和发生的人文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下,企图构建哈尼族文化的一种场域,窥探哈尼族铓鼓舞... 艺术人类学是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的方法论。文章企图以铓鼓舞为切入点,运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将这门哈尼族民间艺术置于其存在和发生的人文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下,企图构建哈尼族文化的一种场域,窥探哈尼族铓鼓舞背后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鼓舞 历史文化 艺术人类学 思考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铓鼓舞的社会学意涵
3
作者 汪涛 额瑜婷 周柯宇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年第2期89-93,共5页
哈尼族铓鼓舞的社会学研究是以铓鼓舞场域为切入点,探讨铓鼓舞与哈尼族社会之间的互动现象。在整体关照哈尼族铓鼓舞的社会功能、社会性质、社会"越轨"的基础上,将哈尼族"昂玛突"祭祀活动中跳铓鼓舞时的种种社会现... 哈尼族铓鼓舞的社会学研究是以铓鼓舞场域为切入点,探讨铓鼓舞与哈尼族社会之间的互动现象。在整体关照哈尼族铓鼓舞的社会功能、社会性质、社会"越轨"的基础上,将哈尼族"昂玛突"祭祀活动中跳铓鼓舞时的种种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并与哈尼族社会背景中人类行为的组成部分相联系,探索哈尼族铓鼓舞在如今社会多元文化下的表征,旨在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探讨铓鼓舞与哈尼族社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尼族鼓舞 社会学 社会表征
下载PDF
哈尼族铓鼓舞源流新探 被引量:6
4
作者 汪致敏 侯健 《民族艺术研究》 1993年第3期73-78,共6页
铓鼓舞,是以铓和鼓为伴奏乐器,由男性表演的哈尼族民间传统舞蹈。它包容着哈尼族人远古文化的基本内核,记录着哈尼人的社会历史习俗和民族心理素质发展演变的轨迹。因而,探究铓鼓舞的缘起及流变,是当前哈尼族艺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铓鼓舞,是以铓和鼓为伴奏乐器,由男性表演的哈尼族民间传统舞蹈。它包容着哈尼族人远古文化的基本内核,记录着哈尼人的社会历史习俗和民族心理素质发展演变的轨迹。因而,探究铓鼓舞的缘起及流变,是当前哈尼族艺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关于铓鼓舞的起源,一些研究者以皮鼓起源传说为起点,以舞蹈动作“弓步绕手”(哈尼语谓之“扁吴痒”)为依据,从而得出“跳铓鼓”活动确实是起源于狩猎时代”(以下简称狩猎说)的结论。这种结论言之凿凿,让人感到铓鼓舞起源似乎勿庸置疑。然而,只要仔细推敲便会发现:狩猎说既找不到历史依据,又无实在的佐证。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鼓 舞蹈动作 哈尼语 历史依据 民族民间舞蹈 远古文化 祭祀舞 伴奏乐器 舞蹈韵律
下载PDF
哈尼族“铓鼓舞”与“奥玛啊”节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天明 《民族艺术研究》 1993年第2期46-50,共5页
每年农历正月间的第一个属龙日是建水县哈尼族的“奥玛啊”节,其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祭“奥玛”——祭拜龙神、铜铓,跳铓鼓舞。铓鼓舞是哈尼族舞蹈的一粒明珠,过去鲜为人知,近年来经舞蹈工作者发掘,逐渐为外界了解,正在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每年农历正月间的第一个属龙日是建水县哈尼族的“奥玛啊”节,其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祭“奥玛”——祭拜龙神、铜铓,跳铓鼓舞。铓鼓舞是哈尼族舞蹈的一粒明珠,过去鲜为人知,近年来经舞蹈工作者发掘,逐渐为外界了解,正在放射出耀眼的光彩。本文拟就实地搜集所得,对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及铓鼓舞进行初步探索。一、“奥玛啊”节建水县龙岔河两岸的哈尼族崇尚“奥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水县 龙神 跳鼓 哈尼语 农业生产 寨门 神树 艺术瑰宝 第三天
下载PDF
哈尼族铓鼓舞“非遗”传承实践研究——以建水县普雄乡普玛尼察村为例
6
作者 邵春艳 包常青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5-8,共4页
云南建水县普雄乡普玛尼察哈尼山寨,传承着一种自身种族舞蹈叫铓鼓舞。铓鼓舞是当地哈尼族狩猎和农耕生活的历史记录,也是哈尼族“昂玛昂”节祭中的重要内容。2014年12月,哈尼族铓鼓舞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铓鼓舞传承有山... 云南建水县普雄乡普玛尼察哈尼山寨,传承着一种自身种族舞蹈叫铓鼓舞。铓鼓舞是当地哈尼族狩猎和农耕生活的历史记录,也是哈尼族“昂玛昂”节祭中的重要内容。2014年12月,哈尼族铓鼓舞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铓鼓舞传承有山地社会的节庆休闲活动与民族舞蹈之间的天然联系,它既具有文化变迁的力量,也有时代的推力,铓鼓舞文化传承除需要政府的支持外,休闲活动和文化自觉是实现山区社会中活态文化传承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鼓舞 “非遗”传承
下载PDF
浅论哈尼族铓鼓的历史源流及前景展望
7
作者 谭永泽 《红河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36-39,48,共5页
铓鼓舞是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文体兼容的娱乐项目,本文运用实地专访,田野考证,文献综述,资料分析等方法,对红河哈尼铓鼓活动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历史源流 云南省红河州 民间歌舞 民族舞蹈 发展前景 皮鼓 少数民族体育 娱神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哈尼族铓鼓与巫、武、舞的关联性研究
8
作者 张谛 杨维佳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5,共5页
哈尼族铓和鼓作为一种物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铓和鼓作为一种实物载体以“声”为媒介承担与“三界”的沟通,巫作为媒介的实施与传递者,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武作为捍卫族群安危的手段,执行着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 哈尼族铓和鼓作为一种物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铓和鼓作为一种实物载体以“声”为媒介承担与“三界”的沟通,巫作为媒介的实施与传递者,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武作为捍卫族群安危的手段,执行着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任,舞作为愿望表达的过程,展示哈尼族生活的现实。文章旨在通过铓鼓与巫、武、舞的关系来阐释它包括神性意识在内的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巫、武、舞 关联性
下载PDF
铓的流动与茶山社会建构 被引量:3
9
作者 高志英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71,125,共11页
铓是包括茶山人在内的景颇族传统社会中兼有聘礼、嫁妆、丧礼、神器、乐器与财富象征等多重文化意涵的器物。当代茶山社会中的铓,借助婚丧仪式,进行着跨越家族、族群与国界,跨越生(婚姻)与死(丧葬)的双向环状流动,发挥着世俗与神圣双重... 铓是包括茶山人在内的景颇族传统社会中兼有聘礼、嫁妆、丧礼、神器、乐器与财富象征等多重文化意涵的器物。当代茶山社会中的铓,借助婚丧仪式,进行着跨越家族、族群与国界,跨越生(婚姻)与死(丧葬)的双向环状流动,发挥着世俗与神圣双重功能,在茶山地方社会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颇族茶山人 的流动 社会建构
原文传递
哈尼族舞蹈文化艺术浅谈 被引量:6
10
作者 项莉 李启亮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40-41,共2页
哈尼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以善耕梯田为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哈尼族还是个以多种崇拜为信仰的民族,基于信仰而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加上年节、婚丧、起屋、建寨等各种礼仪,形成许多富有特点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各种歌舞活动,就是源... 哈尼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以善耕梯田为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哈尼族还是个以多种崇拜为信仰的民族,基于信仰而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加上年节、婚丧、起屋、建寨等各种礼仪,形成许多富有特点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各种歌舞活动,就是源于生产生活和社交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舞蹈 传统文化 打摸磋 鼓舞 棕扇舞
下载PDF
中国改良民族打击乐器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宝强 《演艺科技》 2011年第8期52-53,74,共3页
对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打击乐器的改良成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编鋩 定音花盆鼓 定音堂鼓 排鼓 五度双音石编磬 新型方响 云锣
下载PDF
五个庙石窟音乐内容综述——兼及西夏铜角类乐器的考察
12
作者 刘文荣 《西夏学》 2019年第2期115-123,共9页
五个庙石窟是敦煌石窟的姊妹窟,现存有壁画的主要洞窟三个。五个庙石窟中出现最重要的乐器是铜角。现存三个有壁画的洞窟中,其中两个洞窟皆出现有铜角。五个庙石窟中的铜角对11世纪到13世纪中国铜角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 五个庙石窟是敦煌石窟的姊妹窟,现存有壁画的主要洞窟三个。五个庙石窟中出现最重要的乐器是铜角。现存三个有壁画的洞窟中,其中两个洞窟皆出现有铜角。五个庙石窟中的铜角对11世纪到13世纪中国铜角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首次对五个庙石窟的音乐内容进行统计与公布,并在综论五个庙石窟音乐内容的同时,以五个庙石窟中的铜角为线索,结合"角"在敦煌石窟中的表现,通过大量文献与图像的考证,对认识西夏铜角乐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并对近古早期西北铜角的用乐情况提出了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个庙石窟 铜角 铜钦 长号
下载PDF
浅析哈尼族硭鼓舞的文化特征
13
作者 丁玲 张亘皓 《风景名胜》 2019年第7期68-68,共1页
哈尼族的先民将铓鼓之声看作与'摩米'(即哈尼族的天神)交流对话之媒介,于鼓中放置庆丰收贺吉年的五谷与象征人丁兴旺生生不断地青草。随着哈尼族的日益发展,大多的传统观念已逐渐被解除,正因如此铓鼓舞也卸去了大量的枷锁,以具... 哈尼族的先民将铓鼓之声看作与'摩米'(即哈尼族的天神)交流对话之媒介,于鼓中放置庆丰收贺吉年的五谷与象征人丁兴旺生生不断地青草。随着哈尼族的日益发展,大多的传统观念已逐渐被解除,正因如此铓鼓舞也卸去了大量的枷锁,以具有时代特点的形式呈现于舞台之上。当笔者经过文化透视之后,便将视点聚焦于在潮流冲击之下根性意识的传承与发展,借此诠释文化特征下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文化变迁 传统素材 本源
下载PDF
红河县哈尼族鼓的制作工艺的现状与思考
14
作者 张雨诗 沈云都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第2期28-29,共2页
少数民族乐器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民族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哈尼族作为众多少数民族中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的鼓的传统制作工艺蕴含了哈尼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我国的少... 少数民族乐器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民族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哈尼族作为众多少数民族中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的鼓的传统制作工艺蕴含了哈尼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制作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河县作为哈尼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红河县哈尼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哈尼族群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陷入逐渐减少甚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本文意在通过对红河县哈尼族鼓的传统制作工艺及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为红河县哈尼族制鼓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制作 现状与思考
下载PDF
杨守敬“碑帖并重”观念探析
15
作者 胡涛 《书法》 2023年第9期190-195,共6页
晚清碑学兴盛,碑刻中的“浑沦”面貌与字体杂糅等特点多被解读为“古意”“新理异态”并广受碑派书家推崇,而“帖学大坏”亦是碑派“尊碑贬帖”的重要原因。然杨守敬能意识到偏重碑刻之弊,并客观审视碑、帖价值。其意识到浑沦并非真实面... 晚清碑学兴盛,碑刻中的“浑沦”面貌与字体杂糅等特点多被解读为“古意”“新理异态”并广受碑派书家推崇,而“帖学大坏”亦是碑派“尊碑贬帖”的重要原因。然杨守敬能意识到偏重碑刻之弊,并客观审视碑、帖价值。其意识到浑沦并非真实面目,不可求毫芒于剥蚀之余,而应兼重“锋铓”犹存的碑帖。碑碣中多粗疏不雅之作,北碑中的“篆隶杂糅”系书体尚未发展成熟的现象,未经判断地抬高甚至学习的做法并不可取。杨氏并未受晚清崇碑的时风所裹挟,而是并重碑帖,以“合之两美”的态度对其寓目之作作出中肯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帖并重 集帖 篆隶杂糅
原文传递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是传承本土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园地——以红河学院为例
16
作者 王梦佳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66-67,共2页
滇南红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延续着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边疆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更是根深叶茂,独具风韵。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更能有效的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府的红河学院对此作了... 滇南红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延续着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边疆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更是根深叶茂,独具风韵。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更能有效的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府的红河学院对此作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红河学院每年都聚集着几千名各族青年学子,它具有先进的教学和管理设施,也拥有一批治学严谨、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民族 红河学院 舞蹈文化 民族舞蹈 跳乐 祭鼓 李怀秀 模仿性 舞蹈作品
原文传递
一次愉快共同创作 《哈尼姑娘》演出记
17
作者 天天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45-46,共2页
悠扬的巴乌、激越的铓鼓、遒劲的舞蹈、绚丽的服装,《哈尼姑娘》以它特有的风情风貌,在金秋的北京舞台展姿亮相了。这出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六场话剧,不仅第一次在舞台上展示了哈尼族人... 悠扬的巴乌、激越的铓鼓、遒劲的舞蹈、绚丽的服装,《哈尼姑娘》以它特有的风情风貌,在金秋的北京舞台展姿亮相了。这出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六场话剧,不仅第一次在舞台上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丰富生活和精神追求,而且还和谐地谱写了一曲民族大团结赞歌,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次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优秀文化 艺术剧院 演出剧目 西南边睡 李德祥 边疆民族 艺术工作者 同吃同住 武术比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