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铚《四六话》骈文理论思想刍议
1
作者 王开冉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9期10-13,共4页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就吾国数千年文学史言之,骈俪之文以六朝及赵宋一代为最佳”。骈文古称“四六”,清代以后才逐渐确立“骈文”这一名称。其历史悠久,在六朝时期一度演进到巅峰。宋代骈文...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就吾国数千年文学史言之,骈俪之文以六朝及赵宋一代为最佳”。骈文古称“四六”,清代以后才逐渐确立“骈文”这一名称。其历史悠久,在六朝时期一度演进到巅峰。宋代骈文承袭晚唐及五代,骈文在乱世的烽火中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 《四六话》 陈寅恪 六朝时期 骈俪 四六 晚唐
下载PDF
“伐山”“伐材”之喻与“生事”“熟事”之法——王铚《四六话》的骈文典故理论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莫道才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33,共5页
宋代王铚《四六话》提出"伐山"与"伐材"、"生事"与"熟事"的用典理论,并不仅仅是讨论用典技巧,而是强调艺术创新,即在用典的典源取材问题上,也要有自我新发现。从美学上说,就是熟悉的陌生化与... 宋代王铚《四六话》提出"伐山"与"伐材"、"生事"与"熟事"的用典理论,并不仅仅是讨论用典技巧,而是强调艺术创新,即在用典的典源取材问题上,也要有自我新发现。从美学上说,就是熟悉的陌生化与陌生的熟悉化的结合。"伐山"与"伐材"侧重于"伐山";"生事"与"熟事"的搭配方式则强调艺术的熟悉与陌生的组合,其实质也是艺术手法的创新。这说明用典方面的骈文批评理论已有了更为精细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 四六话 典故理论
下载PDF
王铚《默记》的文史成就及其思想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葛雅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19-21,共3页
赵宋宗室仓皇南渡,典章文物扫荡无遗。以典藏丰富、博物洽闻闻名于世的汝阴王氏,于南国一隅,实际上承载了传承中原文化的使命。王铚更是记问该洽,尤长于国朝故事。其所著《默记》,多记汴都朝野杂事,体例不拘,内容赅博,多史氏之所未备;... 赵宋宗室仓皇南渡,典章文物扫荡无遗。以典藏丰富、博物洽闻闻名于世的汝阴王氏,于南国一隅,实际上承载了传承中原文化的使命。王铚更是记问该洽,尤长于国朝故事。其所著《默记》,多记汴都朝野杂事,体例不拘,内容赅博,多史氏之所未备;秉笔实录,直书不隐,可信者多。《默记》纪事饶有情趣,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具有相当大的文史成就与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记 文史成就 思想价值
下载PDF
《全宋诗》之郭祥正、朱翌、王銍诗重出考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小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0-76,共7页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手,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作品重收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郭祥正、朱翌、王銍三人名下还有...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手,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作品重收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郭祥正、朱翌、王銍三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本文对这些作品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和甄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宋诗 重出 郭祥正 朱翌 王銍
下载PDF
王铚卒于绍兴十四年(1144)考实
5
作者 张明华 《宋史研究论丛》 CSSCI 2011年第1期444-450,共7页
王铚是两宋之际重要的历史学家,对保存古代文献资料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史料的缺乏,王铚的生卒年一直无法确定。现通过对一些相关材料的考证,可以将其去世时间确定为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三月、四月之间。
关键词 卒年 绍兴十四年
下载PDF
王铚《默记》的资鉴用意——对侬智高李筠反叛事件等记载的对比透析
6
作者 葛雅萍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X期85-86,共2页
王铚所著《默记》是一部笔记,流传至今并越来越为后人推崇,是因为王铚投入了治史热情,及以历史的得失为政者提供借鉴的深刻用意。王铚的资鉴用意表现为对侬智高与李筠两人反叛事件的记载、通过对战争结果的记录评判本朝帝王的功过得失... 王铚所著《默记》是一部笔记,流传至今并越来越为后人推崇,是因为王铚投入了治史热情,及以历史的得失为政者提供借鉴的深刻用意。王铚的资鉴用意表现为对侬智高与李筠两人反叛事件的记载、通过对战争结果的记录评判本朝帝王的功过得失以及对奢靡之风的批判上。王铚用对比的手法说明为政者的行为对国家社稷的影响之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以及穷奢极侈的严重性。表现出比其父辈更有社会责任感与战略眼光之处,也是《默记》长于同期同类其他著述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记》 反叛等事件 对比 资鉴作用
下载PDF
古代铚人著述考略
7
作者 张永瑾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28-29,共2页
古时候的铚县,曾涌现出了徐防、嵇康、戴血压计逵、桓伊等一大批仕宦名臣、硕学大儒和文人雅士,他们在经、史、子学和文学艺术方面造诣很深,著述颇丰。随着岁月的流失,而今这些作品大都已经亡使或残缺。不过,通过辑文献,细加考索... 古时候的铚县,曾涌现出了徐防、嵇康、戴血压计逵、桓伊等一大批仕宦名臣、硕学大儒和文人雅士,他们在经、史、子学和文学艺术方面造诣很深,著述颇丰。随着岁月的流失,而今这些作品大都已经亡使或残缺。不过,通过辑文献,细加考索,其著述情况仍可知其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述 辑佚
下载PDF
王铚《四六话》与古代骈文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6,共7页
北宋王铚《四六话》,是中国骈文批评史上第一部以四六为专门对象的文话。该书以随笔杂记的形式,品鉴了以表、启为代表的宋四六文,讨论了其源流、演变,总结了四六创作经验。《四六话》作为一本理论批评专著,承继了前代骈文批评对修辞方... 北宋王铚《四六话》,是中国骈文批评史上第一部以四六为专门对象的文话。该书以随笔杂记的形式,品鉴了以表、启为代表的宋四六文,讨论了其源流、演变,总结了四六创作经验。《四六话》作为一本理论批评专著,承继了前代骈文批评对修辞方法的关注,倡导偶对、典事的运用不仅要能装饰文句,更要具备内容上的实用性。该书创设了古代骈文理论新的载体,为后代骈文理论的赓续拉开了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六 骈文理论 文话
下载PDF
宁波庶来遗址青铜铚考辨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锋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0-154,共5页
宁波庶来遗址春秋时位于越国后方。遗址中曾出土了部分具有特色的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青铜双孔刮削器此前未曾见过,通过分析其造型特征、发现其具备了造型轻薄、双孔、锯齿等铚的几大要素,因此认定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铚,在比较其与吴... 宁波庶来遗址春秋时位于越国后方。遗址中曾出土了部分具有特色的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青铜双孔刮削器此前未曾见过,通过分析其造型特征、发现其具备了造型轻薄、双孔、锯齿等铚的几大要素,因此认定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铚,在比较其与吴越地区其它青铜铚在造型特征、使用方法上的异同后,认为庶来遗址这件青铜铚代表着青铜铚的一种类型,极具有典型性,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吴越时期此地的农业发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庶来 农业 青铜 类型
下载PDF
骈文与王铚的《四六话》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仕伦 《文史杂志》 1993年第3期15-16,共2页
骈文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体,有人把它称为“美文”,虽誉之过盛,但也不无缘由。骈文之美,约有三端:一是音韵谐合,抑扬顿挫,令人如闻美妙悦耳的乐声。如庾信《哀江南赋序》中“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唳鹤,岂河桥之可闻”四句,平仄相间... 骈文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体,有人把它称为“美文”,虽誉之过盛,但也不无缘由。骈文之美,约有三端:一是音韵谐合,抑扬顿挫,令人如闻美妙悦耳的乐声。如庾信《哀江南赋序》中“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唳鹤,岂河桥之可闻”四句,平仄相间,起伏婉转。二是骈俪对仗,文辞华美,且句式调合,相映成趣。骈文以四字六句为基本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六话 哀江南赋序 基本句式 玉关 三端 诗赋 地名对 元绛 新语
下载PDF
王铚《四六话》国朝故事叙略
11
作者 涂春芬 《文教资料》 2012年第29期5-6,72,共3页
本文基于王铚其人“学问赅博,尤长于国朝故事”的特点及在其作品《四六话》中的体现,考述《四六话》中涉及的历史掌故、文坛轶事,通过对文本涉及的作家、所涉故事进行注解和补充性的考证等一些基础性工作,企望对后来者研究王铚及其... 本文基于王铚其人“学问赅博,尤长于国朝故事”的特点及在其作品《四六话》中的体现,考述《四六话》中涉及的历史掌故、文坛轶事,通过对文本涉及的作家、所涉故事进行注解和补充性的考证等一些基础性工作,企望对后来者研究王铚及其《四六话》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六话》 文坛掌故 批评理论
下载PDF
王铚《四六话》的声律辞藻与气格说
12
作者 涂春芬 《文教资料》 2012年第30期3-4,共2页
关于骈文的特征,研究者一般概括为对仗、用典、声律、藻饰等几个方面。本文通过撷取王锃《四六话》中涉及四六文声律、辞藻及气格等创作技法的论述,进行归纳汇总,概说该书关于四六文的几个理论原则。
关键词 《四六话》 批评理论
下载PDF
王铚《四六话》的用事说
13
作者 涂春芬 《文教资料》 2011年第18期4-6,共3页
关于骈文的特征.研究者一般都概括为对仗、用典、声律、藻饰等几个方面。本文撷取王铚《四六话》中涉及四六文隶事(用典)创作技巧的论述进行归纳汇总,概论该书关于四六文用事的理论原则。
关键词 《四六话》 用事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读王铚《四六话》札记
14
作者 徐礼诚 《俪人(教师)》 2015年第17期163-163,135,136,共3页
《四六话》吸收借鉴了诗话的体例,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骈文理论,为文话体系的开山之作.宋代凡任翰林学士,需得擅长骈文,应于时风,王铚此书推崇雅正典丽风格,多举名官显宦之句,具体而微地阐述了四六文关于风格、对偶、写景、用典等方面的一... 《四六话》吸收借鉴了诗话的体例,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骈文理论,为文话体系的开山之作.宋代凡任翰林学士,需得擅长骈文,应于时风,王铚此书推崇雅正典丽风格,多举名官显宦之句,具体而微地阐述了四六文关于风格、对偶、写景、用典等方面的一些原则,在后世得以不断地争论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六话 札记
下载PDF
王铚著述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房厚信 张明华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7,共4页
王铚是南宋初年重要的学者、史学家,一生著述甚丰,其中《默记》和《国老谈苑》不仅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也是今天研究宋代文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根据现存史料,对王铚现存7部著述,17部失传著述,5部曾被认为是王铚所作的"伪书"... 王铚是南宋初年重要的学者、史学家,一生著述甚丰,其中《默记》和《国老谈苑》不仅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也是今天研究宋代文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根据现存史料,对王铚现存7部著述,17部失传著述,5部曾被认为是王铚所作的"伪书"逐一进行考证,又对照《全宋文》和《全宋诗》,辑得佚文8篇,佚诗5首。这些著述及诗文作品,较好地反映出王铚的思想,也是王铚学术及我国南宋文化学研究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述 补遗 文献学考据
原文传递
《山海经》中的“■石”“邽石”“封石”及早期螺钿
16
作者 刘思亮 《出土文献》 2024年第1期158-168,174,共12页
《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谓的“■石”“邽石”“封石”实为一物,即《说文》玉部中的“玤”石。信阳楚简中的“■石”,亦即今天所谓的白石英。“■石”“玤石”“蚌石”的命名确与“蛤蚌”之名有关,信阳、左冢、九连墩等楚墓出土漆... 《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谓的“■石”“邽石”“封石”实为一物,即《说文》玉部中的“玤”石。信阳楚简中的“■石”,亦即今天所谓的白石英。“■石”“玤石”“蚌石”的命名确与“蛤蚌”之名有关,信阳、左冢、九连墩等楚墓出土漆木器上镶嵌石英石的技艺,均源自于商周以来的“螺钿”技艺,所嵌白色石英石(■石/邦石/封石)其实是早期“蚌泡”的替代品。“螺钿”的装饰技艺在中国出现很早,但记录这种技艺的专有动词却一直未被发现,其实信阳楚简等资料中的“■”“铚”为填塞、嵌陷之义,是战国时人对后世“螺钿”之{钿}的早期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邦石 封石 螺钿
下载PDF
农具铚的考古发现与再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龚世扬 《四川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29,共6页
考古表明,农具铚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汉代,从其形制的异同推断,它们可能源于两个体类,即刀系和镰系。研究认为,铚主要是摘取麦、稻、粟、黍等禾本科结穗作物的工具,另从发现的区域看,铚的存在与大量使用代表了古老... 考古表明,农具铚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汉代,从其形制的异同推断,它们可能源于两个体类,即刀系和镰系。研究认为,铚主要是摘取麦、稻、粟、黍等禾本科结穗作物的工具,另从发现的区域看,铚的存在与大量使用代表了古老割穗方式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延续,是当时"周边四裔"重要的农业收割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具 先秦 汉代 收割工具
原文传递
纪念张铚秀将军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召开
18
作者 黄进琪 《铁军》 2015年第9期49-,共1页
在举国上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于7月25日在北京万寿庄宾馆隆重召开纪念原中顾委委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将军百年诞辰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将军生前家乡政府代表、将军生前战斗工作... 在举国上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于7月25日在北京万寿庄宾馆隆重召开纪念原中顾委委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将军百年诞辰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将军生前家乡政府代表、将军生前战斗工作过的老部队代表、将军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代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及各分会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军区 百年诞辰 万寿 民族解放 贾瑞 张铨 老战士 热爱人民 陈昊苏
原文传递
怀念我的老首长张铚秀
19
作者 冯忠文 《边疆文学》 2009年第12期73-77,共5页
当我从8月24日《云南日报》一版上看到"张铚秀同志逝世"的讣告时,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张铚秀原任中顾委委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几天前,我从8月1日出版的今年第15期《求是》杂志上... 当我从8月24日《云南日报》一版上看到"张铚秀同志逝世"的讣告时,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张铚秀原任中顾委委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几天前,我从8月1日出版的今年第15期《求是》杂志上看到他撰写的回忆淮海战役《全国解放的重要一役》一文。文中说到:再过两个月,就要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首长 军区政治部
原文传递
论赋话的渊源及其演进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新文 龚元秀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6,共6页
赋话是一种近于诗话之漫谈随笔性质的赋学理论批评形式。赋话滥觞于汉魏六朝,唐宋以后则包容在诗话、四六话和笔记之中,一直到清代才最终走完了与诗话分离而独立发展的历程,成为文学批评的样式之一。在赋话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笔记文体... 赋话是一种近于诗话之漫谈随笔性质的赋学理论批评形式。赋话滥觞于汉魏六朝,唐宋以后则包容在诗话、四六话和笔记之中,一直到清代才最终走完了与诗话分离而独立发展的历程,成为文学批评的样式之一。在赋话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笔记文体的影响,王铚、浦铣等人的贡献,尤其值得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话 文学批评 渊源 笔记 浦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